单枚Cage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有限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7
腰椎CAGE 技术近年来,一种新的腰椎融合技术――椎体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腰椎融合手术的成功率,而有关其并发症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在此将cage 在腰椎融合中的理论,适应证,并发症,及一些新的技术进行综述。
1、发展历史及分类椎体间融合器的雏形来源于Bagby 设计的一种不锈钢的“篮子”――Bagbybasket,它是一个长为30mm,直径为25mm 的圆柱体,其壁上有2mm 的有窗小孔以利新生骨长入,用于融合马的颈椎.其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出现在的多种cage,广泛地应用于椎间盘源性的下腰痛。
根据制作的材料主要分为金属cage,碳纤维cage.金属cage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cage,多由钛合金制作成,又可以根据形状分为水平圆柱形与垂直环形,前者的代表为BAK(Bagby and Kuslich)、TFC(Threaded Fusion Cage),后者包括Harms vertical cage、Syncage等。
而Brantigan I\F cage 作为一种新的方形碳纤维cage 也已经和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应用于临床.下面分别说明几种cage 的设计与生物力学特点。
⑴BAK:BAK 是一种中空,多孔,前端逐渐变细的带有螺纹的钛合金结构,在其中塞填骨碎片以期为融合的发生提供稳定性和必需的生物成份,无论体内还是体外的试验均已证明其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撑脊柱而不会发生变形与破裂,其壁上的孔足以让新生骨长入。
可以由前路或后路植入,初始时要求成对植入,现在有多种方式可以仅植入单个。
⑵TFC:Ray-TFC 的主体为高强度钛合金制成,外壳为经纬状三角形螺纹,内为空心的圆柱体,两端有聚乙烯箱盖以防止纤维组织长入及其内的移植骨丢失。
均由后路成对植入。
(见左图)⑶Brantigan I\F cage:由PEKEKK(polyether ketone ether ketone ketone)加强的碳纤维多聚体制成,其形状为中空的矩形,上下缘有齿状结构以防止拔出,临床均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一起应用。
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手术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认真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体位安置,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熟练的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的关键。
结果本组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术中所用物品数目准确、器械完整,无护理意外和差错。
手术配合的质量对手术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 Cage 手术配合Cage是一种椎间融合器,为一柱状小笼,表面布满螺纹,在柱面上下方布有多孔,在融合器两端的槽内装有封片。
这样的结构植入人体的病变椎间盘处,能得到很好的融合,起到正常椎间盘的作用。
该融合器具有结构简单,植入简便快速,能很快见到疗效等优点。
本科室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共行15例的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手术,手术配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手术室护士需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才能提高手术护理配合效率。
1 资料与方法在本组病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2~65岁。
腰椎滑脱并不稳患者4例,年龄59~65岁,男1例,女3例。
椎管狭窄患者1例为75岁的男性。
所有患者均存在腰腿痛,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单侧或双侧下肢肌力减退或运动障碍,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经保守治疗无效,行择期手术。
2 手术配合2.1术前访视手术前1日访视病人,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主动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法、手术体位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消除病人的顾虑,做好心理护理增强病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2.2器械及物品的准备无菌器械包的准备:根据病人的情况准备好相应的脊柱内固定专用器械、Cage植入器械、基础器械包、椎间盘器械包、脊柱加仪、植骨器械等;仪器:C型臂X光机、高频电刀、中心吸引导等;特殊物品:脊柱体位架、各手术体位用的啫喱垫、C型臂X光机无菌套、无菌无影灯套、骨蜡、棉片、手术贴膜、明胶海绵等。
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
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
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
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ho un-derwent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ODI)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effect.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36 ( 18 ± 6. 5 ) months. The postoperative pain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nd function was im-proved, postoperative ODI and V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preoperation (P<0.05). All fusion segments achieved solid fusion, all these implants were in good places without displacement or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Conclusions Removal of lumbar disc with cage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spine and the rate of fusion, significantly relieve symptoms and improve patients′function, which can obtain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6(019)002【总页数】3页(P164-166)【关键词】植骨融合;内固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作者】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江苏徐州 221006;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江苏徐州 221006;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医院骨科,江苏邳州22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R681.53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如单纯髓核摘除术或椎板切除术,对脊柱后柱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术后易导致腰椎不稳和长期下腰痛。
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术对退行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发表时间:2018-05-19T11:21:43.2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作者:朱树卯[导读] 探讨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朱树卯宣威云峰医院云南宣威 655426【摘要】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7年8月期间6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术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的总优良率及Cobb角。
结果:Cobb角度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优良率对比,观察组(95.56%)明显高于(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术,对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退行性脊柱侧弯;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术;治疗效果在临床上,退行性脊柱侧弯在成年人当中比较常见,是一种特殊的脊柱侧弯。
因为患者椎间盘发生退变,椎体出现半脱位,导致椎管狭窄和根性疼痛症状,因为退行性脊柱侧弯容易滑脱和侧方位移,增大了临床治疗难度[1]。
目前,临床上主要用手术方法来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有比较好的效果。
本文对我院2013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7年8月期间的60名患有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人。
对照组中,男14人,女16人,年龄最小54岁,最大78岁,平均(62.97±3.76)岁,患病时间最短7个月,最长21年,平均(6.3±3.5)年;观察组男15人,女15人,年龄最小53岁,最大79岁,平均(63.01±3.74)岁,患病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平均(5.9±3.0)年。
・ 720 •广东医学 2019 年 3 月 第 40 卷第 5 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r. 2019, Vol. 40, No. 5腰椎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高度选择的 影响因素分析**佛山审恢学类科技攻关项I 丨(编号:2018 AB(X)()193 )吴金伟',邹伟民',许汉权',庞祖才',吕海2'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骨伤四科(广东佛山52838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广东广州510630)【摘要】目的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中腰椎融合器(cage)高度选择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共76例,分析置入cage 高度与患者身高、年龄、性别和 cage 置入节段位置和疾病类型的关系,分析cage 高与与前椎间高度(AIVH).中点椎间高度(MIVH )、后椎间高度(P1VH)和运动范围(ROM )的相关性结果男性患者置入cage 的平均高度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51, P=().O17),身高3165 cm 的患者其平均置入cage 高度显著高于身高<165 cm 的患者 (/=4.213, P<0. 001),其中不同的手术节段eage 高度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 756, P = 0. 032),cage 高度与AIVH 、MIVH 和PIVH 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425, P <0. 001 ;r =0. 432, P< 0.001; r=0. 384, P <0.001)结论 患者的性别、身高、手术节段以及术前的椎间高度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中cage 高度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术;cage ;高度;身高;椎间高度【中图分类号】R681.5;R602【文献标志码】ADOI :10. 13820/j. cnki. gdyx. 20181967腰椎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其已成 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后外侧融合和椎体间融合'对于脊柱系 统中,重建矢状平衡和稳定性已成为腰椎融合手术的最主要目的⑵。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腰椎融合是脊柱外科常见手术技术,主要是通过植入物及建议脊柱即刻稳定性来促进脊柱融合。
但腰椎融合可增加临近节段退行性变。
目前对于腰椎融合内固定刚度,国外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没有一个统一定论。
Hibbs[1,2]于1911 年5月首次报道脊柱融合的稳定性,奠定了脊柱融合的基本原则。
随着脊柱融合术的广泛应用之后,相继出现了许多改良方式来提高融合率。
经过多年研究,Mercer于1936年提出经椎体间融合是促进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
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生物力学测试,椎间盘结构的应力分析、手术方式对脊柱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腰椎后结构和腰椎椎间关节对腰椎稳定的重要性,为脊柱融合术提供了理论依据[3]。
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因其融合部位接近脊柱的旋转中心和负重力线,最能够达到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获得最好的融合效果,是临床目前较理想的融合方式。
其主要优点在于:该技术符合脊柱生物力学本身机制、能够提供最大的植骨融合面积、对椎间及椎间孔高度恢复有利、重新重建腰椎生理前凸。
20 世纪60 年代Boucher 等[4]提出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进而提出椎弓根螺钉的概念,并将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腰椎融合。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因控制节段间的屈伸运动,使植骨块不受牵张力而出现塌陷和移位,所以为腰椎即刻稳定性和融合率提供条件。
Roy-Camille 等[5]在20世纪80年代报告在脊柱骨折中应用椎弓根螺钉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后,使得该技术得以广泛开展。
目前,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己经成为一种标准固定方式,尤其是能够提供稳定的固定以及获得较高融合率。
如今,微创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的主导思想之一,如何减少手术中对组织的损伤,减少出血量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等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课题。
有学者提出,单侧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探索方向,从这一思想出发,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外文献报道在腰椎融合手术中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
单侧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姚绍平;李跃琼;孙先润;叶吉云;李维朝【期刊名称】《昆明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6)007【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神经根减压运用单枚Cage结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3年8月,对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后路单侧神经根减压并运用单枚Cage结合单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融合的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随访该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2 ~ 36个月,平均19个月,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评定,本组优良率为93.1%.结论单侧神经根减压后运用单枚Cage结合单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费用低、手术操作简单、近期临床疗效满意.【总页数】4页(P97-99,104)【作者】姚绍平;李跃琼;孙先润;叶吉云;李维朝【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农业厅医务室,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32;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650500;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32;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相关文献】1.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应用 [J], 刘立华;邓斌2.单侧椎弓根内固定单枚cage植入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J], 张浩;陶惠人3.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单枚cage置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J], 吴强初;王锡雄;杨硕望4.单侧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姚绍平;李跃琼;孙先润;叶吉云;李维朝;5.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殷允华;马立志;牛建军;赵光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侧椎弓根螺钉并单枚cage融合治疗腰椎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4-07-25T15:51:01.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蒋林周赟向伟能[导读] 综上所述,单侧椎弓根螺钉并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蒋林周赟向伟能(长沙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湖南长沙 410005)【摘要】目的:对单侧椎弓根螺钉并单枚cage融合治疗腰椎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35例,均采取单侧椎弓根螺钉并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经过6~36个月随访,分别统计术前、术后3月、6月、1年的JOA评分,计算改善率。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
JOA评分术前(7.83±2.46)分,术后3月(21.42±4.22)分,术后6月(24.58±2.75),术后1年(26.78±1.64)分。
术后3个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评分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JOA平均改善率为(78.2±15.8)%。
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并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在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单侧固定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器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46-01 2010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35例,均采取单侧椎弓根螺钉并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经过6~36个月随访,疗效整体满意,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35例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8岁-74岁之间,平均50.8岁,病程3月至10年不等,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腰椎六位X线片,腰椎MRI、CT及下肢肌电图检查。
《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相关研究及有限元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椎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腰椎融合技术,在腰椎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相关研究及其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背景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是一种用于治疗腰椎疾病的新型医疗器械。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扩张装置将融合器植入腰椎间隙,实现腰椎间的稳定融合。
该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融合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腰椎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相关研究目前,关于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应用研究:该类研究主要探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在腰椎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腰椎疾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融合效果和稳定性。
2. 材料学研究:该类研究主要关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选择和性能优化。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耐久性等因素,为融合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依据。
3. 生物力学研究:该类研究主要探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在生物力学方面的性能表现。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研究者们可以模拟融合器在人体内的受力情况,评估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四、有限元分析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研究中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工程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模拟复杂系统的力学性能。
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中,有限元分析具有以下应用:1. 模拟融合器在人体内的受力情况:通过建立三维模型,模拟融合器在人体内的受力情况,包括载荷、应力、位移等参数,以评估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2. 优化融合器设计: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以优化融合器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结构优化等,以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