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多裂肌入路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7.64 KB
- 文档页数:2
三维CT导航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桂召柳;吴天亮;林志祥;陈辉海;赵广超【摘要】目的评价三维CT 导航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iCT-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 i CT-MIS-TLIF,对照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VAS评价术前、出院前、术后3个月腰背疼痛情况,术后1年进行腰椎正侧位 X 线及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两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腰背疼痛VAS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T-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且能减少医务人员的放射暴露辐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17【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微创手术;三维CT导航系统【作者】桂召柳;吴天亮;林志祥;陈辉海;赵广超【作者单位】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目前,传统的腰椎开放融合手术仍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的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术 (Open TLIF) 治疗效果较好[1,2]。
然而,Open TLIF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术中对软组织强力牵拉时间较长,导致椎旁肌肉去神经化,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且易并发慢性腰背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04期155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Mis-TLIF 与TLIF 疗效比较李关兴,徐艾强,史彦海,徐能,王海龙(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江苏 苏州 215104)0 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常见腰腿痛的原因,保守治疗不佳时常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方案为腰椎后路切开椎间融合术,尤以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 )较常见,但其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中出血多等原因,不足以达到日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及患者对于术后快速康复的需求。
近年来,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 )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本院回顾性分析比较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两种椎间融合术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31-69岁,平均(46.31±10.94)岁,随访时间10-27个月,(平均16.6个月)。
分为Mis-TLIF 组13例,男6例,女7例;TLIF 组13例,男5例,女8例。
两组术前年龄、性别、疼痛VAS 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以单侧腰腿痛或下肢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②影像学资料符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③均行严格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腰椎手术史、骨折、感染患者;②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③严重腰椎管狭窄伴腰椎滑脱、峡部裂患者。
1.2 手术方法。
均行全身麻醉,取俯卧位,C-臂机定位,做好体表标记,常规消毒铺巾。
①TLIF 组:切口位于腰背部正中,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剥离椎旁肌,显露椎板,于病变节段上下椎体两侧分别植入2枚椎弓根螺钉。
咬除病变节段患侧上位椎体部分下关节突及下位椎体部分上关节突、黄韧带,棉片保护神经根下行椎间隙及侧隐窝彻底减压,选用合适cage 植骨后置入椎间隙,透视满意后安装连接棒并适度加压固定。
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
杨兵;陈谷才;朱兴建;冯俊松
【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
【年(卷),期】2009(018)006
【摘要】@@ 脊椎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随着人们对棘肌重要性的认识,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脊旁肌的剥离和牵拉.
【总页数】1页(P457)
【作者】杨兵;陈谷才;朱兴建;冯俊松
【作者单位】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南靖,55000;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南靖,55000;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南靖,55000;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南靖,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2;R687.3
【相关文献】
1.微创通道系统辅助下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滑脱 [J], 裴东红;余慧平
2.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 [J], 张龙生;任志坚
3.最长肌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 [J], 王毓幸;陈新军
4.后路经皮内固定术与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 [J], 罗学勤;陆青
5.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J], 陈鉴权;陈茂水;李勇;唐上德;吕洲明;张博;何奇龙;麦烙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治疗及进展摘要】腰椎不稳症是一种并不鲜见的腰椎疾患,常合并腰椎退行性变所引起的其他疾病。
由于其手术治疗涉及腰椎稳定性及功能重建的问题,故不同医生对其手术方式有不同的见解。
笔者着眼于近年来关于腰椎不稳症手术治疗的不同方式及其进展,对其进行了一次整理和总结,相信未来会有更加安全、经济、简便的手术方式出现。
【关键词】腰椎不稳手术治疗入路【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073-031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该术式目前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
PLIF可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同时经同一切口行椎管的减压和探查。
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以为植骨提供良好的融合环境,提高融合率,还可以很好地稳定脊柱的前柱和中柱,分载椎体间的轴向载荷,减少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发生率。
适合于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的患者。
1.1椎间植骨方式的改进张超远、孟祥翔[25]等采用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手术应用切取下的椎板骨颗粒为植骨材料,采用打压植骨能使植骨充分,植骨量及植骨面积明显大于其他方式,具有相对更大的骨移植物接触界面,为早期融合及获得相对较高融合率提供条件。
同时提供了充足的骨愈合支架,经过打压使植入骨颗粒接触紧密,不留空腔,术后即刻起到坚强支撑作用。
术中要点是在截下的病变节段棘突椎板复合体的上位棘突根部用枪状咬骨钳制作缺口或骨洞,固定棒的横连接杆从此洞中穿过,可起到支撑与固定作用,防止骨块向椎管内陷挤压硬脊膜,重建脊柱后部结构,同时提供理想的覆盖材料,防止椎管外瘢痕组织向椎管内挤压,起到保护脊髓、减少椎管内瘢痕粘连的作用。
经随访,回植骨块均获得骨性融合。
这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可降低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和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椎管成形术。
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姜威;毛克亚;钟睿;王旭翾;李修璨【摘要】目的比较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评价MIS-TLIF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6月59例(其中男30例,女29例)单节段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31例接受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组)治疗,28例接受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随访过程中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检查并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MIS-TLIF组手术时间与PLIF组无统计学差异[(117.0±12.1)min vs (106.0±11.3)min,P〉0.05],术中出血量[(121.0±57.8)ml vs(256.0±176.3)ml]、术后引流量[0 ml vs(293.0±187.2)ml]、卧床时间[(1.6±0.5)d vs (3.2±1.1)d]、术后住院时间[(4.4±1.2)d vs(8.1±3.8)d]等均小于PLIF组(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创应用经神经根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9-19T13:11:22.8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作者:刘智鹏[导读] 建议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疾病采用TLIF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河北省黄骅市开发区博爱医院骨二科 061100)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微创应用经神经根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
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TLIF术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判定治疗疗效,并对比。
结果对比患者腿痛、腰痛VAS评分,治疗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出血量,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治疗后ROM、LLA,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建议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疾病采用TLIF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手术出血量少,创伤性小,腰椎活动度和曲度可得到保留。
【关键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TLIF;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疗效人体腰椎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则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往往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腰背肌无力,给予开放手术治疗可广泛剥离椎旁肌,破坏性较大,虽有一定治疗疗效,但术后腰背肌力会进一步被降低,手术效果受到影响。
为此,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则具有必要性。
此研究用分组方式进行讨论,意在分析TLIF术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讨论80例患者。
腰椎椎间融合的微创技术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比如感染、创伤、畸形、退变以及脊柱肿瘤切除后等各类疾病,已有近一个世纪了。
典型的融合术是后路、后外侧及前路椎间融合。
传统观念认为,此类手术要获得足够的显露需要开放的手术入路,然而,伴随外科解剖学理解的增强的新技术的到来,使得微创技术得以发展。
一些常用于的腰椎间融合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被提出。
后路主要包括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LIF),而前路主要是腹膜后及经腹膜的椎间融合(ALIF)术;其它还有近来被提出的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及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IF)。
接下来讨论每种手术的历史回顾、手术适应证、简要概述及手术技术。
历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Capener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腰椎间融合术。
最初是用前路方法来治疗腰椎滑脱,即ALIF,行椎间盘完全切除、峡部复位,并用尸体骨及辅助自体骨移植。
后来到来五十年代,Cloward描述了一种经后路椎板切除的椎间融合术,即PLIF。
最初PLIF程序设计是保留腰椎小关节、神经根需后拉以允许有充分空间行椎间盘切除及椎间植骨或安装cage。
为降低神经根损伤及刺激的危险,并提高椎间盘的可视化,TLIF方法出现了。
随后的几年中,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的XLIF方法被报导了,这一技术是经腹膜后脂肪及腰大肌的外侧入路抵及腰椎。
从理论上说,该方法避免了前路腹膜后及经腹膜入路的潜在并发症,因而避开了传统ALIF入路可能会遇到的大血管。
最近,通过骶前间隙的经皮至腰骶椎前的入路已被描述。
手术适应证腰椎间融合微创手术的适应证与开放手术相似。
尽管适应证在不同医生及不同患者间有轻微变化,但是大多情况下,决定行椎间融合术需明确有术前节段性不稳、畸形引起的椎管狭窄在减压后可致畸形进行性加重、可致医源性失稳的广泛减压以及有可能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患者。
手术技巧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概述及优缺点TLIF技术最开始是由Blume及Rojas提出,然后由Harms等推广,它是对Cloward最先描述的PLIF技术的改进。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8个必须掌握的要点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通过后方入路,切除单侧关节突关节来显露神经根及硬膜等椎管内结构,使得损伤神经并发症的风险降低。
TLIF 可以提供椎间融合,通过椎间隙置入Cage来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同时也维持了椎间孔的高度,因此改善或解除了椎间孔狭窄。
采用旁正中小切口入路是经骶棘肌直接暴露小关节突及横突,所以对骶棘肌的剥离损伤很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此外,术中打入椎弓根螺钉时定位也更方便,更容易沿着椎弓根的解剖方向打入螺钉。
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不合并神经症状或合并单侧神经症状的Ⅰ度、Ⅱ度腰椎滑脱。
•不合并椎管内病理改变的椎间盘造影阳性的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再次手术或曾经感染者。
•椎体间的假关节的形成等情况。
•尤其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节段不稳或超外侧间盘突出须行融合术。
禁忌证:•椎间隙变窄较正常椎间隙相比大于5mm。
•伴有邻近节段间盘退变的病例。
•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
(4)•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的病例。
优缺点优点:TLI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对患者的损伤小,对脊柱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活动。
缺点:无法完成椎管内神经减压与神经松解等操作,往往因椎管减压不彻底而导致临床疗效欠佳;术中X线暴露时间较长。
麻醉与准备•麻醉:全麻。
•体位:俯卧位。
•准备:C臂机透视下定位,标记须要减压侧的椎弓根位置。
手术要点1.定位:首先在前后位(AP位)X线透视引导下,将穿刺针置于椎弓根的外上缘,然后向外侧平移1cm后经皮穿入至小关节突和横突的交点。
并经侧位X线透视下调整和确定正确的进针方向。
(图5-21)图5-21 体表定位2.穿刺:轻轻锤击PAK钨钢针穿入椎弓根后,取出PAK针内芯,置入导丝,并取出PAK针管。
经导丝插入攻丝,对椎弓根进行攻丝。
(图5-22)图5-22 置入导丝3.置入螺钉:中空万向螺钉安装在螺钉延长杆的远端,在导丝和透视引导下旋入椎弓根后,去除导丝。
腰椎融合技术OLIF技术适应症、操作优势及手术入路选择技术起源OLIF是经腰大肌前缘和腹膜血管鞘间隙进入椎间隙进行椎体间融合技术,临床应用融合技术以后方融合为主。
手术适应症OLIF是融合技术,和经典的TLIF/PLIF,ALIF等比较区别在于手术入路和器械选择的不同,椎间隙融合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手术适应症是需要重建椎间隙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实现间接减压和恢复腰椎正常序列的各类腰椎疾患。
疾病主要包括退变性的椎间盘疾病,轻中度的椎管狭窄,I或II度的腰椎滑脱,手术邻近节段退变,椎间隙感染,退变性脊柱侧弯等。
OLIF操作时,对椎管内是无法进行安全精准减压的,这些疾病都不是OLIF良好适应症。
后路孔镜+前路OLIF将一个大的TLIF手术分解成两个相对较小的微创手术的方法;或者前路OLIF融合+后路辅助补充减压+固定等方法可以实现前方大面积融合,后方椎管充分减压等。
斜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手术操作不进椎管,对神经干扰少,术后反应轻微;融合效率更高,前方直接入路,可以置入大号融合器,增加椎间隙融合;应用standalone技术或pivox钢板固定,不损伤后方肌肉,和关节突等结构,避免或减少医源性的肌肉损伤。
操作优势OLIF是从腰大肌和腹部大血管的间隙进入,CLIF是在腰大肌上椎间隙前缘水平建立工作窗口。
OLIF操作是将腰大肌作为一个整体从椎体和椎间隙上剥离,向后牵拉,操作优势是对腰大肌内行走神经丛损伤较少,OLIF手术在无神经电生理监护情况下可安全进行,腰大肌整体要往后牵拉和暴露,对腰大肌特别肥厚患者操作难度会比较大;CLIF是在腰大肌上建立工作窗口,向周围进行肌肉牵拉,暴露难度相对更低,不太容易损伤交感神经等结构,对腰大肌的开窗意味着内部行走腰丛神经潜在损伤风险,劈开腰大肌的LIF手术要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完成。
手术入路OLIF主要是通过腰大肌前缘和腹部大血管界面进行椎间隙暴露和操作。
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桑朝辉;任海龙;孟湛东;江建明【摘要】目的探讨初次后正中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至2016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次行后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2904例,使用随机数法抽取其中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334例),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实验组(43例),收集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手术节段、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皮下脂肪厚度及多裂肌脂肪浸润率等一般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个因素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中,女性(P=0.016)、多节段手术(P=0.001)、皮下脂肪厚度(P=0.000)及多裂肌脂肪浸润(P=0.000)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多裂肌脂肪浸润与体质量指数(BMI)无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多节段手术、皮下脂肪厚度和多裂肌脂肪浸润为初次后正中入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裂肌脂肪浸润为独立于BMI腰椎特有的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6页(P969-974)【关键词】腰椎;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多裂肌;脂肪浸润【作者】桑朝辉;任海龙;孟湛东;江建明【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会引起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脓毒血症甚至死亡等一系列并发症[1]。
既往研究结果认为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年龄等为脊柱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2-4]。
腰椎椎间融合的微创技术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比如感染、创伤、畸形、退变以及脊柱肿瘤切除后等各类疾病,已有近一个世纪了。
典型的融合术是后路、后外侧及前路椎间融合。
传统观念认为,此类手术要获得足够的显露需要开放的手术入路,然而,伴随外科解剖学理解的增强的新技术的到来,使得微创技术得以发展。
一些常用于的腰椎间融合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被提出。
后路主要包括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LIF),而前路主要是腹膜后及经腹膜的椎间融合(ALIF)术;其它还有近来被提出的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及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IF)。
接下来讨论每种手术的历史回顾、手术适应证、简要概述及手术技术。
历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Capener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腰椎间融合术。
最初是用前路方法来治疗腰椎滑脱,即ALIF,行椎间盘完全切除、峡部复位,并用尸体骨及辅助自体骨移植。
后来到来五十年代,Cloward描述了一种经后路椎板切除的椎间融合术,即PLIF。
最初PLIF程序设计是保留腰椎小关节、神经根需后拉以允许有充分空间行椎间盘切除及椎间植骨或安装cage。
为降低神经根损伤及刺激的危险,并提高椎间盘的可视化,TLIF方法出现了。
随后的几年中,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的XLIF方法被报导了,这一技术是经腹膜后脂肪及腰大肌的外侧入路抵及腰椎。
从理论上说,该方法避免了前路腹膜后及经腹膜入路的潜在并发症,因而避开了传统ALIF入路可能会遇到的大血管。
最近,通过骶前间隙的经皮至腰骶椎前的入路已被描述。
手术适应证腰椎间融合微创手术的适应证与开放手术相似。
尽管适应证在不同医生及不同患者间有轻微变化,但是大多情况下,决定行椎间融合术需明确有术前节段性不稳、畸形引起的椎管狭窄在减压后可致畸形进行性加重、可致医源性失稳的广泛减压以及有可能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患者。
手术技巧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概述及优缺点TLIF技术最开始是由Blume及Rojas提出,然后由Harms等推广,它是对Cloward最先描述的PLIF技术的改进。
医药前沿
732014年9月注:与B组、C组相较,*P<0.052.3 3组尿失禁发生率对比A组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为5.00%,B组则为16.00%,C组则为20.00%,A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妊娠期与分娩期属于女性机体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此期间女性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而这变化会促使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从而引发盆底支持结构减弱,极易产生盆腔器官脱垂等,给女性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4]。笔者从相关文献报告
中发现,当前国内已婚育龄女性中有40%左右存有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常表现出尿失禁、子宫脱垂、性功能障碍等,必须加强重视[5]。女性盆底肌肉承托子宫与膀胱
等脏器,一旦受损,则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除了会影响生活,还会影响婚姻。研究表明,若能加强产科产妇产后康复护理,可改善盆底功能,但对于产后什么时间实施康复护理效果最佳则意见不一,大部分认为在产后6-8周实施效果最佳[6]。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产科接诊的健康分娩产妇300例进行对照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均分为A、B、C三组,各自100例,A组于产后7周实施康复护理、B组于产后9周实施康复护理、C组于产后13周实施康复护理,结果显示3组产妇护理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盆底肌肉损伤,其中A组患者护理后盆底压力与盆底肌力情况皆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同时A组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组间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沈国美、刘海燕等学者对600例健康产妇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于产后42d、2个月、3个月实施康复护理,结果显示产后42d实施康复护理产妇盆底压力分级与综合肌力要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同时产后42d实施康复护理发生尿失禁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组间对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康复护理主要指的是产后盆底肌训练,即以非手术方
·临床研究·八珍汤对腰椎微创内固定术后疼痛改善的随机对照试验韩念荣1,马玉梅1,胡炜2*(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目的观察八珍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内固定术后疼痛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手术,对照组术后第1d给予营养神经、抗炎止痛等口服药物并配合适度合理的功能锻炼,试验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八珍汤,共给药2周。
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月、3月随访患者,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口服镇痛药总量、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患者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减少,对照组患者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增大,试验组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比较无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微创内固定术后加服八珍汤,能减少口服止痛药物的用量,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八珍汤;术后疼痛;镇痛药物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因椎间盘、髓核、纤维环等组织结构发生退变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腰腿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及肢体麻木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LDH患者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态势[1]。
据资料统计,LDH的发病率极高,我国大约有1.4亿人患有该疾病[2]。
对于LDH而言,尽管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除神经根的压迫[3],然而术后远期疗效不佳。
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腰骶、下肢困痛,下肢的酸胀麻木及皮肤感觉、肌力恢复不佳等症状,更有甚者仍有和术前相同的相应神经支配区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