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412.50 KB
- 文档页数:3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