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形成、危害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1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的雷电防护及应用处理[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计算机应用都已经深层次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
但是,由于雷电破坏造成计算机与通信系统损坏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分析、有效的做好避雷防护系统。
[关键词]雷电防护通信网络计算机一、雷电的危害及形成雷电灾害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对机电设备的威胁极大。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现代化通信、高科技电子等设备的广泛应用,雷击造成系统中断,信息丢失,设备损坏的事故逐年增多。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
轻者部分设备被雷电击坏,系统丧失部分功能;重者全系统瘫痪;更有甚者,因系统频繁遭受雷电侵扰,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全部系统功能尽失,造成无可弥补的经济损失。
做好雷电防护,首先要了解雷电的形成、雷电的活动强度,同时还应弄清楚雷害究竟是通过那些渠道、途径侵入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雷害的侵入。
只有这样才能使的防护措施达到更高的防护水准。
下面就雷电的形成及危害做详细的分析。
1、雷电的形成:由于大气层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使大气中的水分子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无数个小水滴大量积聚便形成了积雨云。
在积雨云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中由于起电则成为了雷雨云。
关于积雨云起电的机理有多种解释理论,如辛普森的水珠分裂学说是这样解释积雨云的起电过程:“积雨云中的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为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被上升气流带上高空浮于云上部,前者则沉于云层底部,这样正负两种电荷在云层中被分离而分布在上下两层,这就是90%雷云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其它的解释理论如:威尔逊的静电感应学说、沃克曼的相变学说、雷纳德的冰的温度梯度学说等等,都能各自解释积雨云带电形成雷云这一过程。
由雷云进而产生的雷暴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好几种,主要的有三种,①峰雷暴:是指在两个大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分界面上,也就是在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峰面上发展起来的雷暴。
雷电灾害防范讲座
一、雷电灾害概述
1.1 雷电灾害的定义
雷电灾害是指由雷电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雷击、雷电感应和雷电波等,其危害性极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1.2 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
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00多人死于雷电灾害,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雷电灾害防范知识
2.1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大规模的电放电现象,主要由于大气中的水滴、冰晶等粒子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带电粒子。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雷电放电,产生巨大的能量。
2.2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1. 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雷电灾害的危害性,增强防范意识,遵循安全规定,避免在雷电天气冒险行动。
2. 避免户外活动:雷电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高地、开阔地带和水面附近,避免成为雷击目标。
3. 安全室内避险:在雷电天气,应尽快进入室内避险,关闭门窗,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减少雷电波危害。
4. 正确使用电器: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器,如必须使用,应确保接地,避免电器损坏和触电事故。
5. 安装防雷设施: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6. 宣传教育: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总结
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加强雷电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降低雷电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位能够认真研究和掌握雷电灾害防范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防雷毕业论文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巨大的能量。
在雷雨天气中,雷电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防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防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如何保护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免受雷电的侵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雷电的形成和危害。
雷电是指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时,云内部的电荷会分离,形成正电荷和负电荷。
当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的能量非常巨大,可以瞬间释放数百万伏特的电压和数千安培的电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免受雷电的侵害,人们开展了防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防雷技术主要包括防雷装置的设计和安装、接地系统的建设以及防雷材料的使用等方面。
防雷装置是指安装在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上的设备,用于吸引和接收雷电放电,将其导入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
接地系统是指将建筑物或设施与地下的大地连接起来,以便将雷电放电导入地下。
防雷材料是指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耐雷电冲击能力的材料,用于保护建筑物和设施的外壳免受雷电的损害。
随着科技的发展,防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现代防雷装置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例如,避雷针是一种常见的防雷装置,它采用尖锐的导体材料,可以吸引雷电放电,并将其导入地下。
除了传统的避雷针,现代的防雷装置还包括雷电感应器、雷电保护器等,它们可以更准确地检测雷电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另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防雷技术也在不断追求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新型的防雷材料采用了可再生材料和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一些新型的防雷装置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防雷系统。
然而,尽管防雷技术不断进步,但雷电仍然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
在雷雨天气中,人们仍然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雷电是一种会在空气中产生强烈电荷的自然现象,能够释放出高达数千甚至数万电伏的电荷。
在自然界中,雷电往往会对生命和物质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在现代社会中,电气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各种电器和设备。
不过,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电力却面临着很多的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雷电安全。
雷电安全事关个人和财产的安全,任何一个环节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1.雷电形成的机理和危害雷电产生的机理是当云层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放电现象。
电荷的流动会引发强烈的电磁场,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强烈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声。
而当雷电直接击中建筑或地面后会引发一系列的危害,比如建筑物损坏、火灾爆炸等。
2.如何保障雷电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保护电器设备和自身安全。
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1)为户外建筑物、场馆及其他设施安装避雷针和接地网。
(2)在室内布置好保险柜和防雷插座。
(3)缩短电源线路以降低电气设备的电感。
(4)及时检修电器设备,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5)及时维护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及时排除漏水问题。
(6)在雷电天气时,关掉电器设备并躲入比较安全的处所。
3.如何自救当我们遇到雷电天气时,如果没有地方躲避,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救措施:(1)不要躲在高处,尽量躲在固定的建筑物内。
(2)不要躲在树下或者是在在水面上。
(3)不要躺在地上,应该用双脚跳跃。
(4)不要接听电话和使用家电等电子产品。
4.结语雷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雷电安全问题。
只要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我们就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和电器设备的安全。
防雷基础知识一、雷电的形成与危害1、雷击是如何产生的?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间迅猛的放电。
其中后一种即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人和建筑物内电子设备产生极大危害,是人类研究的主要对象。
2、雷击主要有哪些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
直击雷:指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主要危害建筑物、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和人。
感应雷: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及发生闪击的现象,主要危害建筑物内电子设备。
球形雷:较为罕见。
3、如何评价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习惯使用“雷暴日”,即以一年当中该地区有多少天发生耳朵能听到雷鸣来表示该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弱。
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海南岛及广东的雷州半岛100日以上北纬23℃南80日以上长江以南地区>40日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15~40日西北地区<15日4、雷击的危害是什么?雷电流也是电流,它是有电流所具备的一切效应,如热效应、电动力效应、冲击波电磁感应等,不同的是它在短时间内以脉冲的形式通过强大的电流。
直击雷:峰值几十KA~~几百KA,峰值时间只有几个μs到十几μs,其能量巨大,可损坏建筑物,中断通信,伤及人畜。
感应雷:没听到雷声,并不意味着没有雷击。
直击雷过后,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在电线或电气设备上形成过电压,从而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害。
感应雷主要危害在于:1)、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或高压,使附近线路和导电设备出现闪电的特征;2)、使地电位上升,会使周围电子系统中的设备造成干扰,甚至被过电压损坏;3)、静电场增加,使空气中的放电火花产生高速电磁脉冲,造成对电子设备的干扰。
二、雷电防护1、如何防范直击雷?防直击雷系统又称外部防雷系统。
由三部分组成:接闪器、引下线和地网。
其原理在于:通过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作为接闪器,把雷电流接收下来,然后经引下线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地把它送回大地。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三种雷害最常见雷电分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雷,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打击到物体上的雷电;感应雷即通过雷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物等导电体感应,间接打击到物体上;球形雷则像火球一样,会飘进室内。
大厦一般要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预防直击雷和感应雷,所采用的材料一定要精密。
预防球形雷主要方法是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雷飘进室内;如果球形雷意外飘进室内,千万不要跑动,因为球形雷一般跟随气流飘动。
如果在野外遇到球形雷,也不要跑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雷引开,以免误伤人群。
据专家介绍,家用电器都是低压产品,一般都安装了不同类型的避雷针,采取了相应的防雷措施。
在野外,千万不要高举雨伞等。
人乘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因为汽车是一个封闭的金属体,具有很好的防雷电功能,一些油车后面拖着一条铁链,也是一种防雷设备。
专家提醒,驾车遭遇打雷时务必不要将头手伸向车外。
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一、直接雷击的侵袭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
它可能在数微秒之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拾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安全。
二、雷电波侵入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本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安全。
三、雷击电磁脉冲干扰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采用微电子技术的、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通信等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
而微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低工作电平和小工作电流的特点,又带来绝缘强度低,耐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等致命弱点。
民爆仓库防雷培训内容一、引言随着民用爆炸物品的广泛应用,民爆仓库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防雷工作是民爆仓库安全的重要一环,它能有效防止雷击引发的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民爆仓库防雷培训的内容,以提高相关人员对防雷工作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防雷基础知识1.雷电的形成与危害:培训首先应介绍雷电的形成原理,以及雷击对民爆仓库可能带来的危害,如引发火灾、爆炸等。
2.防雷设施的种类与作用:介绍避雷针、避雷带、接地装置等防雷设施的原理、种类及在民爆仓库中的应用。
三、防雷检查与维护1.防雷设施的检查:培训应强调定期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查的重要性,包括设施完好性、接地电阻等方面的检查内容。
2.防雷设施的维护:介绍防雷设施的维护方法,如清洗避雷针、更换损坏部件等,以确保设施在雷电环境中的可靠性。
四、应急处理与救援1.雷击事故的应急处理:培训应教授在发生雷击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如立即切断电源、启动应急预案等。
2.救援与自救:介绍在雷击事故中的救援与自救方法,包括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如何安全疏散等。
五、防雷安全制度与管理1.防雷安全制度:培训应强调建立和执行防雷安全制度的重要性,包括防雷设施的验收、检查、维护等方面的制度。
2.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介绍对民爆仓库工作人员进行防雷知识培训的必要性,以及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如穿戴防静电服、禁止在雷电时进行危险操作等。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以往雷击事故案例,找出事故原因,总结教训,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2.实践操作:组织参训人员进行防雷设施的检查、维护等操作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七、总结与展望1.总结:对本次培训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防雷工作在民爆仓库安全中的重要性。
2.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介绍未来防雷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智能防雷系统、新型防雷材料等的研发与应用。
通过本次培训,希望能提高民爆仓库工作人员对防雷工作的认识,掌握基本的防雷知识和技能,确保在雷电环境中能够迅速应对,确保民爆仓库的安全运行。
雷电防护安全指南实用手册雷电是一种强大而又危险的自然现象,它带来的电流和电压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害。
为了保护人们和设备免受雷击的危害,制定一份雷电防护安全指南是必要的。
本手册将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措施和建议,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雷电风险。
第一章:了解雷电雷电是大气中形成的一种电气放电现象。
当云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形成强烈的静电场时,就会产生雷暴现象,这时大气将放电,形成闪电。
雷电的主要特点是过电流、过电压、涌电流和电磁干扰。
第二章:雷电防护原理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计和安装合适的保护装置,将雷电的电流和电压引导到地下或安全地方,避免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
常用的防护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网和避雷装置。
第三章:雷电防护措施1. 设计合理的避雷系统。
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周围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避雷针和避雷装置,确保雷电会优先被这些装置吸引和导向地下。
2. 安装避雷设备。
避雷针和避雷装置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安装,保证其完好、牢固地固定在建筑物的高点和需要防护的设备上。
3. 地线系统的设计和布置。
合理设置地线系统,将雷电引导到地下,确保电流畅通,防止因为雷电灾害导致的火灾和爆炸等事故。
4. 电气设备的防护。
对于对雷电敏感的电气设备,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安装防雷插座、防雷器、隔离开关等设备,以减少雷电对其造成的危害。
5. 建立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
及时了解雷暴的形成和发展趋势,预测雷击的可能性,提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和安全。
第四章:日常预防雷电安全建议1. 减少户外活动。
在雷电活动频繁的时候,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远离高处、开阔地、水面、金属结构等雷电易袭击的区域。
2. 在室内时避免使用金属物品。
雷电容易通过金属传导,因此在室内时,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品,如水龙头、电线、电器等。
3. 避免接触电器和电线。
雷电可能通过电线传导到建筑物内部或家用电器上,因此在雷电天气中,应尽量避免接触电器和电线。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作者:安全文化网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点击数: 1137 更新时间:2010-3-1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
每年夏季,全国各地都会发生雷击灾害事故,诸如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被毁、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此,仅从雷电的形成、雷击灾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击灾害等方面作如下简析,用以提醒人们不可小视雷电危害,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
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2、雷击灾害的形成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
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
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
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称之为“直击雷”;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雷击电磁脉冲”。
安全教育方案之雷电第一章:雷电的形成和危害1.1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产生放电现象。
当云中的水滴、冰粒等在上升运动中相互碰撞,云中的温度下降,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粒时,云中正电荷和负电荷被分离开,形成静电效应,雷电就是由这种静电效应引起的。
当云内的负电荷和地面或其他云内的正电荷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值时,将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1.2 雷电的危害雷电具有极强的能量,所以非常危险。
雷电对人体有直接灾害和间接伤害。
雷电灾害常表现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设施受损等。
在雷电过程中,雷电通过电击人体致使直接伤害;雷电击中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雷电击中高压输电线,会引发事故停电等。
第二章:雷电安全教育2.1 雷电安全教育的意义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法控制和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雷电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我防雷的意识和能力,以减少或避免雷电引发的危害。
2.2 雷电安全教育的对象雷电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工人、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和各行各业的群体。
2.3 雷电安全知识的普及为了有效提高大众防雷意识,需要对雷电的形成和危害进行普及教育,教会大家如何预防雷电灾害以及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产生危险。
第三章:雷电安全预防知识3.1 雷电天气的判断要想有效预防雷电灾害,首先要学会判断雷电天气。
通常,有以下几个方法判断:一、观察云的形态:当出现积云、盘状云或层积云,并伴有阵雨、雷雨和风等天气现象时,很可能发生雷电天气。
二、听力判断:大多数雷电天气前,都有电光同响的征兆,可依靠听觉来判断。
三、气象广播: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来判断是否有雷电天气的可能。
3.2 在雷电天气下的预防措施一、避免在露天场所避雷:应尽快找到安全场所躲避,远离高大树木、高楼大厦等场所。
二、避免在水域避雷:雷电容易以水面为接触,所以在雷电天气下要尽量远离河流、湖泊等水域。
三、室内避雷:室外避雷不宜成功时,应尽快进入室内,关闭窗户,避免雷电直接或间接伤害。
电闪雷鸣物理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电闪雷鸣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在雷雨天气中出现。
它是由大气中的电荷积累引起的放电现象,常常伴随着闪电的亮光和雷声的响起。
电闪雷鸣的形成原理主要与大气中的静电现象有关。
在雷暴云中,水滴、冰晶和冰雹等云中物质之间的撞击和分离会造成电荷的分离,形成正负电荷的分布。
当电荷分布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通过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形成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了大气介电强度的极限时,电荷之间的电力会足以克服空气中的绝缘能力,形成电流通路,从而引发闪电的产生。
电闪雷鸣的物理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云内部,正负电荷的分离导致云层内部形成了巨大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会出现电离现象,形成电流通路。
这条电流通路在云层内部来回运动,形成了闪电的亮光现象。
同时,由于电流通路的热量和震动作用,会产生巨大的声能,形成了雷声。
电闪雷鸣对人类以及自然环境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雷电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电磁辐射和高能量释放,可能对电子设备、通信系统以及电力系统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闪电还会引发山林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应对电闪雷鸣带来的潜在危害,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电闪雷鸣的物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研究闪电的形成过程和行为规律,可以提前预警雷电的发生,以便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如何利用闪电产生的能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环境监测技术。
总之,对电闪雷鸣的物理解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此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电荷现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2 文章结构2.正文:2.1 电闪雷鸣的定义电闪雷鸣是气象现象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常出现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离、电流释放和电击效应导致的。
当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电闪和雷鸣。
2.2 电闪雷鸣的形成原理电闪雷鸣的形成原理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因素:云内分层电荷分离、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差和大气中的电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