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7
038文化纵横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日本互联网普及率达91.2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语言形式,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
其中,新造词既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也体现出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
网络上对于中日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很多,但有很多的研究将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混为一谈,对比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具有单一性。
笔者认为针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某一特定部分,进行时间跨度较长的对比研究,继而分析中日两国的社会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比分析,探寻中日两国年轻群体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特征,加深中日青年群体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一般指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其代表性强、创造性高,具有新颖性和便利性。
与流行语不同,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更加自由,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流行趋势。
网络流行语有很多类别,根据词性将其分为新造词类和非新造词类。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被网民所创造出来的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者虽有但是被赋予新的含义的词语。
非新造词类是指原来的词汇系统中存在的词语。
通过研究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语言构成、内容、涉及群体等方面能直观表现出那一时期的中日两国青年的关注视角、语言风格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日本《ネット流行語大賞》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异同。
崔筱玉 张吉媛 刘 鸿(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摘 要: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及时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诸多现象与问题。
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汉语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一部分流行语来源于日语,表明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日语借鉴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探讨了这种借鉴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日语借鉴,汉语网络流行语,文化因素,语言交流,相互影响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在网络时代,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趣的是,一些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日语的借鉴现象,这反映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究,深入了解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分析其对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意义。
1.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1.1 借词现象借词现象是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这种现象中,一些日语词汇被直接引入到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并在使用中逐渐被汉语使用者接受和采用。
这些借词通常保留了其原本的日语发音和意义。
例如,"萌"(moe)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借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被广泛使用。
它原本表示对可爱、迷人事物的喜爱和热爱,如动漫、二次元角色等。
该词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逐渐在汉语网络文化中流行起来,被用于形容各种可爱、讨人喜欢的事物。
1.2 词汇和短语的借鉴除了借用单个词汇外,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还涉及到一些词汇和短语的借鉴。
这种借鉴形式主要体现在对日语特定表达方式的模仿和引用上。
例如,"咕噜咕噜"(gū lū gū lū)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借鉴短语,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广泛使用。
它模仿了日语中用于形容物体滚动或旋转的声音的表达方式。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作者:许晓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广为流传和传诵的语言词汇,即为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日两国流行语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流行语不断的促进两国交流的同时也让两国人民更为了解彼此。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起源;影响;异同点;作用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8-02一、流行语的定义说起流行语,近年来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何为流行语呢?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它是对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娱等方面的流行反映。
也许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在流行语的创造者中年轻人相对居多,他们也是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
流行语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使消极意义的,虽然流行语的流行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这都体现着流行语的特点。
二、日语中的流行语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流行语,日本的许多文化机构每一年也都会组织评选当年的流行语。
每年日本“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都会对当年的流行语作一个评选。
例如2013新语·流行语大奖中就评选出了如下流行语:(1)“倍返し(加倍奉还)”:因日剧【半泽直树】中的台词而走红的。
(2)“PM2.5”:相信是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但是这也成了日本的流行语,说明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地球上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
(3)「お·も·て·な·し」“礼仪之心”:这是东京申奥最终PR上泷川克里斯汀演讲的一部分。
考虑到IOC委员多以法语为母语,演讲以法语进行,展示了日本国民所具有的“礼仪之心”。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作者:戴丽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对比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5-02一、流行语的概念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
”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者戚雨村教授也在《社会语言学概述》中强调:“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社会相联系。
”[1]流行语是一种产生在社会中的典型语言类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代现象,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
[2]由此看来,对流行语的研究需要以社会背景为前提。
流行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直接且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特点。
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语称为“语言国情”。
[3]二、中日流行语的发展产生在社会中的流行语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及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大和普及,使得出现的许多流行语在更为短暂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为人们所认知并应用,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每年由自由国民社举办“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通过其主办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的流行语,并颁奖给予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此活动一直延续举办至今。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主要任务:1.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据2.研究文献资料,选定毕业设计题目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论文5.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6. 定稿需要提交的文档:1.开题报告2.任务书3.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发出任务书日期: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系部主任: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同时,它凝聚着人们文化的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的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谚语也随之而入,通过日本人使用谚语的调查来看,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文中,我是如此架构的:首先,第一章是序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动机以及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同时简述了以前对谚语研究过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的惯用句意向作以对比。
另外,第三章中分别详细阐述了中日谚语对比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处,并且对本章节作以归纳总结。
最后,第四章中对本论文综合性考察,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并作出结论。
同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谚语又提出了独特吸引人的两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此话题作为以后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环境、世界观的不同,谚语也是有所差异,希望以上研究对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文化;惯用句;中日谚语异同点- I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要旨諺は一つの民族の集団の知恵の結晶で、言語の精華である。
諺を学んで研究して私達に一つの民族の歴史の文化と風俗習慣を理解するように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諺は人々が日常生活の中で総括したので、それは人々の生活、知恵と豊かな感情を含んでいる。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对比论文范文中日之间的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日文化对比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日文化对比论文篇一:《浅谈中日企业文化对比分析》【文章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在不断的增长和扩大,有效地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合理地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就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与近郊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路径进行有效梳理,结合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特点,取其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精华之处,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对比分析;启示众所周知,日本不仅在亚洲范围内是经济强国,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极具影响力,日本企业发展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
日本企业的发展如此旺盛,与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梳理,找出同日本企业文化存在的差距,借鉴其企业文化的精华之处,进而改进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中日企业文化对比1.1 日本企业文化1.1.1“经营即教育”的企业理念就世界范围而言,日本对待教育问题是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企业,企业领导人往往会将企业员工教育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教育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以提高员工素质来培养和巩固企业文化,进而促使企业的发展。
鼎鼎大名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他所倡导的企业经营理念是“经营即教育”,即将员工的教育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育员工,提升员工素质,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在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有效运行。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俗话说“语言是反映时代的镜子”,很多流行语可以反映出某个时期的社会现状。
现有的先行研究多针对中日流行语中的其中一种进行研究,将两者做对比研究的还比较少。
本论文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关于中日流行语的先行研究,设定了流行语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的特点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三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所反映出的中日社会世相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四章利用谷歌趋势图和百度指数的数据,分析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流行动态特征。
中日流行语的共同特征主要有省略较多、比喻和方言的使用、词缀的妙用及强大的派生力等,不同之处在于中日流行语的书写特点的不同,以及受外来语影响程度不同等。
中日流行语反映出中日社会世相的共同点是中日民众对政治都很关注、都受到新旧媒体的影响和推动。
不同点是中日民众关注的领域不同,性别歧视程度、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环境灾害相关领域存在不同等。
关于中日流行语的流行动向,通过分析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的大数据图,将中日流行语分为“山形”“波形”和“其他”三类。
中日流行语中“山形”的占比远多于“波形”和“其他”。
也就是说,多数的流行语具有“一时性”。
但是,部分流行语并不具备“一时性”的特点:“波形”流行语在流行年份前后均保持了比较高的使用量,而有些“其
他”类的流行语尽管在开始流行前几乎未被使用,但是在流行年份过了以后,依旧保持了较高的使用量和搜索量,没有减少趋势。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文化背景比较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来源广泛、特征鲜明。
现在无论是汉语中的流行语还是日语中的流行语基本都是产生并发展于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校园口头流行语的出现,证明当今学生的思想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也愈来愈深。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日年轻人心理特点和思维现状,本研究旨在对校园中年轻人口头流行语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利弊的情况。
【关键词】流行语;网络用语;造词法一、先行研究1、汉语流行语研究现状早期的流行语研究以词语为对象。
90年代是流行语研究的初期,这一时期通常将流行语的概念限定在词汇范畴之内,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文章其调查研究的内容也必然以词语为主。
之后的研究则在深入发展,学者们开始将新元素加入到流行语的定义中,有些研究开始将短语列为流行语的组成部分。
同时,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在完善了早期研究的纯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样性,除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成果也日益成熟和丰富。
2、日语流行语研究现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就逐步开始了针对流行语这一社会现象的探讨。
槌田満文(1976)曾以作家獅子文六在战后的名作『自由学校』中的流行语“とんでもハップン”为切入点,对流行语的内在特点、存在期限、产生来源、构词方法和传播手段进行了细致研究。
米川明彦(1989)例举大量实例,对流行语的定义、产生、构词、普及乃至衰亡进行了详细阐述。
针对它的利弊问题,金田一春彦(1982)肯定了流行语内含的讽刺批判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号召人们不应停留在流行语诙谐幽默的层面上,应更深入的对其所反应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
分析日本历年在“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中评选出的流行语,创作者多为政治家、作家或文体界知名人士,也有部分源自广告、隐语、年青人用语等集体创作。
可见,流行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取材十分广泛。
『日本国語大辞典』将流行语定义为“ある一時期に、多くの人々の間で興味をもって盛んに使用される単語や句。
汉语与日语的双向影响及其文化背景思考刘乐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语言和文化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紧密,文化交流一直保持着十分活跃的状态,而在中日两国所有的文化交流中,语言文化的交流无疑是最频繁的、影响力最大的。
同时,纵观整个中日文化交流史可以发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语言文化的交流也是如此:汉语和日语彼此互相影响,并且积极地在对方语言中汲取营养。
本文将通过两个部分浅析汉语与日语对彼此的影响:第一部分是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主要通过语音以及文字方面的影响来说明;第二部分是日语对汉语的影响,主要分析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概念类型及其带来的文化影响。
关键词:汉语;日语;双向影响;文化[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63-02一、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一)汉语对日语语音的影响语音是语言成分中最活跃的部分。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中,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种变化在日语的语音中也有体现:日语将不同时代的汉语发音进行吸收和渗透,形成了日语汉字独特的语音系统。
日语中汉字的读音通常有两种,“音读”和“训读”。
训读指的是使用该汉字在日语中固有的同义词的读音,所以训读只采用汉字的形和义而不借用汉字的读音。
音读是模仿汉语中该汉字的读音。
例如,汉字“山”,训读读作“YAMA”,而音读作“SAN”。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音读是对汉语语音的模仿,但由于汉语语音的不断演变,音读内部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日语汉字的音读大致可以分为:吴音、唐音以及宋音。
吴音是最早传入日语中的读音,是六朝时江南一带汉字的读音,因此被称为“吴音”。
吴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汉语的读音,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保留在日语中的吴音的规模已经在逐渐减小。
汉音是指隋唐时代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
由于隋唐时代中华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因此这一时期传入日语的汉字语音数量是最多的。
2018年第5期(总第77蝴)大教■皆近年来中日流行语发展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姜芳邓钦予(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摘要:语言是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那么流行语即可以看作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新热点、新问题、新事物 的产生。
通过研究中日流行语,既可探讨中日语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通过流行语所反映出的中日社会最新世态,考察在语 言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而迅速地捕捉中日社会的变化和人们意识的改变。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差异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在某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和对象,通常被视为社会 的一根敏感神经。
不同时期一定会有不同的流行语,不同的 流行语则能够形象地反映社会的最新变化。
通过对近年来 中日流行语的研究,既可以探讨近年来中日语言发展的现 状和趋势,又可以通过流行语反映出的中日社会最新世态,了解中日社会的变化和人们意识的改变。
一、近年来中日流行语研究发展及现状中国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 发展,新的流行语作为 语,年 在 出,对 流行语的研 究和 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其中,自2001年开,由中国新技术工作会、中国中 会和 :语言大学等3家单位联合组织的“中国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可以视为新世 关语言 的开。
其 和广泛 对 2008年开的、由国家级语言 —)* 的“年 流行语”评,话题 、经 、、体 个 。
在关 流行语的研究和 ,日中国。
在十世 年中期,日经开 为有 的评。
,日自由国社子1984年开 了“新語•流行 ’(新语•流行语大奖),年由日年出现的、反映 世态的(语言),12 1日,关的个人 体会到表彰。
这个 了年,在日 中有-的威性和认可。
为了方便研究及研究的客观性,本文将以上述中日两项 中的部分流行语 作为研究对象,深度分析中日两国近年来流行语发展的差异及互。
笔分别选取了近10年间两 中的流行语 ,经过整理,中日流行语内容分及涉及体据如下:内容分类中国流行语日本流行语政治出态经济出出内容分类中国流行语日本流行语文化3638社会26出其他58总计出0出0(注:语言归类的划分带有主观性,划分标准会因为角场的不同而不尽同。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对比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随着学生们的喜恶爱好的不断变化,已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的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本文对中日校园流行语的涵义,适用场合等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日校园;大学生;流行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而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语言也有独到之处。
而且这些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他们各自的心理特征。
以此来显示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不被常规与传统束缚的个性。
求新、求奇、个性化是当下大学生共同的追求。
他们乐于创新,喜欢标新立异,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同时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都基本相近,所以很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
这就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传播,广为流传的、具有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的词汇。
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在校园内部产生发展的为大多数学生(这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流行用语。
中日校园最新流行语的对比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它体现了学生们希望从现有的词语及词语规范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沉闷的、拘谨的氛围,于是,创造出一些新鲜、奇特,自由、风趣的词语。
经过对近年来中日校园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发现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并且还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参考中国各大网站的流行语,就其涵义,使用场合等作了说明。
1.顶。
这个字活跃在各大论坛,言简意赅,意为支持,是典型的意象形态话语。
其实,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意象俘虏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倾听港台流行歌曲,痴迷摇滚,读琼瑶、金庸、三毛、王朔,看周星驰的搞笑片,通俗文本以强烈的视听或宣泄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而今网络用语红遍大江南边,顶,沙发,大学生们对这些跟帖时用的词耳熟能详。
118中日网络流行词汇比较研究王以臻(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网络流行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能够反映社会现象。
通过对近年来中日流行词的比较,可以发现,汉语网络流行词很多都符合修辞学造词法,构词方式比较严整,衍生性、能产性较强。
日语网络流行词的造词一般是通过词基与词基之间的组合来实现的,并不一定遵循修辞学构词,不如汉语那样高度凝练,它们大多来自某一具体事件,衍生性、能产性较弱。
关键词:中国;日本;网络流行词;修辞学;造词法作者简介:王以臻,男,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具有它的构词方式,同时也能够透视各种社会现象。
流行词反映了特定使用群体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
对中日网络流行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国情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
一、网络流行词汇网络词汇是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一些特殊语言或文字,流行词是指适用于特定群体,更利于表达某些复杂含义的新词汇或新词汇的雏形,因其新颖性、时尚性、便利性、简捷性而受到特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网络流行词就是产生于网络环境、受到社会关注和认同的时尚词语。
它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多方位地反映了社会现状和国民的文化心理。
它是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流行趋势的反映,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词称为“语言国情”(张新,2010)。
二、中日网络流行词汇的现状产生于网络中的流行词汇聚焦社会热点,能及时快捷地反映当下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不断拓展和渐次普及,许多流行词在极短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而为人们所熟知、所应用,并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近年来网络媒体发展迅猛,每年都有大量的网络流行词汇转变为大众用语,因此,对流行词汇的关注越来越多。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摘要】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
在礼仪习俗上,中国注重面子和尊严,而日本强调谦逊和礼貌。
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侧重家族关系和集体利益,日本则注重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教育体制方面,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和传统知识,日本则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价值观念方面,中国重视家庭和集体荣誉,日本则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及人文特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价值观念。
1. 引言1.1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是东亚两个重要文明国家的代表,其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还能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宗教信仰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要宗教。
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佛教强调超脱轮回和解脱苦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神道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日本还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参与宗教仪式,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活动。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以2017年到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例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反映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
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点、新状况的流行语。
它们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丰富了语言的词汇体系。
近年来,关于流行语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大多都是以单一的语言研究对象为主。
鉴于此,本文以 2017年到 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并尝试从构词法的角度考察中日流行语的特征和异同之处。
通过对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国的社会现状和不同文化背景,促进中日交流与合作,提高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国;日本;构词法;流行语;对比作者简介:牟雅婷(1999—),女,四川泸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先行研究流行语的定义:米川明彦(1989)认为“流行语是新出现在语言社会中,或者为了新表现既有的事物和概念而被创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存在权得到了社会承认的词语”[1]。
日本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针对流行语本身、流行语的发展倾向以及流行语的构词法的研究这三个方向。
其中,米川(1989)认为新词和流行语的创作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与已有词完全无关的新词,另一种是利用已有词创造新词[1]。
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借用法、派生法、省略法、合成法、类推法。
如果从语言学角度对单词按词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又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
洼园晴夫(2002)从词的构成论的立场深入考察了流行语的创作方法和意义变化,并阐明了语言学的法则和原理[2]。
目前,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李红艳(2014)对比分析了2013 年度中日两国网络流行语的异同,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剖析了中日民众心理状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异同[3]。
吕娟(2018)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4]。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流行语是某一时间内盛行某地或某阶层的语言。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在文化、政治等各种方面的变化。
本篇论文将从文化心理学、经济、生成机制、社会变迁等层面将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
二、中日流行语的异同1.文化心理学层面中日两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其流行语既存在相似之处,也会受国家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存在不同之处。
[i]相似之处即共性,不同之处即间性,下文内容将从这两者出发进行讨论。
从共性来看,两国的流行语言都可以大致的被归类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三类。
政治经济类的流行语都在生活中并不常用,且相对官方,例如中国的“小目标、命运共同体、人民至上”等以及日本的“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軽減税率(轻减税率)、令和(令和)”等。
文化娱乐方面两国的流行语都主要出自当时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之口或影视作品中,如中国的“葛优躺、洪荒之力、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和日本的“神ってる(太神了)、鬼滅の刃(鬼灭之刃)”等。
社会生活上,两国的流行语都表现出了人民对社会事件的较强敏感性,例如中国的“共享、巨婴、后浪”等,以及日语的“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连托儿所都出问题的日本还是快去死吧)、睡眠負債(睡眠缺失)、計画運休(计划性休假)”等。
而与共性相对的,两国的流行语亦存在着一定的间性主要体现在词句的构成上。
从词句构成的角度上看,日本流行语言的新造词句和外来词句占比大于中国。
中国的流行语言则在语义泛化和构式变体上超过日本,构式变体上可能和中文以单音语素为标记,只需要提取特定字词与其他搭配使用有关。
这种语言构成简化了构式变体的新词汇创造难度。
而语义泛化上可能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导致的高频度语言使用有关,这种情况下语言原有的语义会更容易淡化和拓展。
2.经济层面(1)从流行语看日本经济发展:2011-2022年的经济领域流行语的数量的稀少,反映了日本经济的低迷。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文化重要代表,虽然地理相近,但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两国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宗教、礼仪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首先,在历史方面,中日两国在文化发展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而日本在历史上相对较短,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文化,经历了明治维新并实行近代化。
因此,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语言方面,中日两国的语言差异也相当显著。
中国使用的是汉字表意文字,包括简体字和繁体字,以及拼音文字(汉语拼音)。
而日本使用的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少量的汉字。
另外,中文和日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语言交流中的困难。
不过,中日两国的近年交流有所加强,尤其是在商务、旅游等领域,逐渐解决了语言带来的交流障碍。
第三,在宗教方面,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宗教主要有儒家、道家、佛教等,这些宗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
而日本主要信仰的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是日本的国教,佛教由中国传入并融合于日本本土宗教。
此外,基督教也在日本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因此,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也影响了两国文化取向和社会风气。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大区别。
中国礼仪讲究的是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礼仪等传统观念,强调社会等级制度和个人尊严。
而日本礼仪则更加注重礼貌待人、注重礼仪规范、讲究过程礼节,强调“和”的概念,注重团体意识。
另外,中日两国的节庆习俗也存在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而日本的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植树节、端午节等。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历史、语言、宗教、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作者:李燕梅余玉燕石飞莲马浩婷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1期0 引言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从某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管窥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变化。
通过研究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观察色彩各异的文化层面,从而达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使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认识与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的目的。
什么叫流行语?一百位专家可能会有一百种界说。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就是流行语。
”《日本国语大辞典》则界定为:“在某个时期,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并广泛地被使用的词语”。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新曾在《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一文中指出:“流行语”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同和关注的时尚词语,它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多方位地反映了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
考察近年来汉语与日语的流行语,他发现,中日流行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还呈现相互影响的特点。
而周荐认为,在某一时期能够让“人人争说”的词语便是流行词语。
在互动百科的词条中,“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词汇的分类研究。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了解中日流行语,才能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从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1 对调查结果的总结1.1 调查背景中日流行语是21世纪以来,在广大人群中,尤其是在80后与90后群体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
中日流行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思想状态。
然而,中日流行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就让我们随着本次研究的开展一起来探讨吧。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是在“对于中日流行语交流的认识度及其影响度的调查”和“关于中日流行语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度的问卷调查”收集的海量数据基础上,由我们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撰写而成,是反映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对比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线下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和各大高校学生。
以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邀请学校的日语专业教师做指导,对日语专业外教采访,对所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形成《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一文。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主要限定在我国国内,人们对于中日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度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区别于以往的调查报告,本研究进一步细分中日流行语。
1.2 调查方法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定量方面: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过问卷星网站(http:///)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和通过平面媒体进行线下问卷调查的方法;定性方面:对日文外教进行深入访谈,对各大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
两种调查方法结合最终形成报告。
1.3 分析报告我们小组此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面向大学生以及青少年群体进行调查,以得到本次调查的结果。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我国大部分的青少年人群对中日流行语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在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会较为经常地使用流行语,但是,除了一部分的日剧以及日本动漫爱好者之外,许多年轻人对日本流行语是缺乏了解并且对日本流行语抱有一定程度的偏见的。
据调查结果表明,67.21%的受访者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大众心态;70.49%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潮流文化;21.31%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社会主流价值;47.54%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生活。
此外,我们分析结果的时候发现,参与者的性别对研究结果并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不同层次的社交活动的差异却对其中日流行语的了解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就如此次采访的日文外教中山老师来说,他本身作为年纪较大并常年旅居中国的日本人,对日本流行语是不甚了解的,所以影响也相对会较小。
另外,中山先生认为,由于个人的生活习惯,年轻人受到流行语的影响会更加深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文化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它甚至还会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那么,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方面又会有怎么样的区别呢?2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2.1 中国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研究数据表明,75.41%的受访者认为,古代流行语是来自于课本教授,而有85.25%的受访者表示,虽然对中国古代流行语了解不多,但古代流行语是中华瑰宝,要加以弘扬,且有8.2%对古代流行语有一定了解并很喜欢古代流行语,表示应该要大力弘扬。
只有6.56%认为古代流行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当废弃。
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网上掀起了甄嬛体热潮。
如:若是……想必是极好的。
然而,在受访者中,65.57%表示对此没什么感觉,且有11.48%认为白话文比较直接明了,不喜欢甄嬛体,只有22.95%的人表示很喜欢并认为甄嬛体语言复古、略带古韵,对弘扬汉语文化很有帮助。
现代白话文与古代文言文相差甚远,流行语也有很大不同。
73.77%受访者会更喜欢简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现代流行语。
流行语的出现无疑反映了某个阶段人们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百态,进而流行语又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什么影响与作用呢?在封建王朝结束之前,儒家思想一直占领统治地位,在读书至上的时代,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古代流行文化。
“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古代流行语更是一直流传至今,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随着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集中反映。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掀起新一轮来华热潮。
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
“小蜜”是老板的时尚;“傍款”是靓妹倩女的时尚;考“托福”是大学生的时尚;“炒”新闻是记者的时尚;“签名售书”是作家的时尚;“跑官”是“公仆”们的时尚……——梁晓声《知青的时尚》中国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还表明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提升。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到“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无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民生”、“以人为本”之类的词语频繁使用,说明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
“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莫言的小说就是“接地气”的一个典型。
而党员干部“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苦与乐、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潮”文化的流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潮”是中国经济发展、网络流行的产物,“潮”是指入时、贴近潮流的意思,例如潮人指的是引领时尚、富有个性、思想超前的人。
“潮爆”则更进一步演绎为入时到极点的意思,在报章杂志报导潮流消息时经常会用到,多指受时下年青人追捧的事物。
有趣的是,在网上「潮」一词不时被当作反语使用,用作形容一个话题或人士等与时代脱节。
此外这词亦可用作形容盲目追求流行事物的行为。
因此,“潮”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生命的含义,可代表自然、生态、环保等,如绿色食品。
由于“劣质奶粉”、“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令人堪忧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政府开始倡导“绿色经济”,提倡“绿色产品”,人们也在追求“绿色蔬菜”。
“绿色”的出现,给社会文化带来一股自然环保之风。
近年来,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旅游业也渐渐地发展起来了。
“西部旅游”、“农家乐”、“自驾游”、“红色旅游”、“自由行”、“背包族”等流行语反映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文明旅游”成为流行语,不仅反映了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文明问题,还折射出旅游的文化本质和旅游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
中新网12月30日电 30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3年十大流行语”,年度热词“正能量”位居榜首。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
”“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Rip it up》(《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
“正能量”的出现和普及,无疑给人们带来了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能量,反映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存状态。
总的来说,中国流行语给社会文化带来了正面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2.2 日本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我国对流行语的关注逐步提升,日本对此也相当重视。
由日本自由国民社创办于1984年的“ユーキャン(U-CAN)新語、流行語大賞”每年都会经投票挑选出可反应该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前十名词句,并颁奖给相关的人物或是团体。
这其中就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语。
每年12月1日,前十名一经公布,各大报纸都会进行报道和评论,可见日本人对流行语的关注度之高。
下面我们可以从流行语的利弊入手,来把握日本社会的变迁。
日本流行语的作用:1)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生活现如今社会越发开明,政治问题不像从前般讳莫若深。
寻常百姓对政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时还会在交谈中对各种问题表达看法、打趣调侃甚至批判,这样就衍生出了一些流行语。
①ねじれ国会(扭麻花国会,2008)指执政党提出的议案一般会被在野党人数居多的参议院否决,但执政党人数居多的众议院则会通过此议案,形成了像扭麻花一样的局势。
②年金崩壊(养老金崩解)到了21世纪由于经济萧条的影响和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建立了近50年的养老金体系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2)体现社会经济问题从近代开始日本经济状况便有了极大的转变,从战后经济萧条到经济腾飞又到后来的泡沫经济,经历了许多起伏。
有些流行语就从侧面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日本的经济情况。
①トヨターショック。
(TOYOTA SHOCK,丰田危机)2008年日本龙头企业丰田汽车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营业收益严重削减,一时造成股市严重动荡。
这也表示了日本受到了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
②蟹工船。
原是作家小林多喜二在1929年发表的作品在2008年再次备受瞩目,尤受年轻读者欢迎。
许多人都与书中贫困阶层受压迫剥削的情景有很大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