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蝶骨嵴内1/3脑膜瘤切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409.50 KB
- 文档页数:61
25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佘磊,张恒柱,张宪(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摘要]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分型、手术切除方式、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表现、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及治疗结果的临床资料。
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死亡,术后颅内高压、视力下降、偏瘫等症状减轻。
结论:精确的手术入路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入路;显微手术蝶骨嵴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内始自前床突,外抵翼点。
蝶骨嵴脑膜瘤居颅内脑膜瘤的第三位,约占全部脑膜瘤的10.66%[1]。
Watt将其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两型。
自2005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2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中,男8例,女17例,年龄36~65岁,平均48岁,病程半个月~5年,平均18个月。
其中内侧型11例,外侧型14例。
1.2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10例,视力视野障碍7例,视乳头水肿3例,Foster-Kennedy综合征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癫痫5例,对侧肢体轻偏瘫4例。
1.3 影像学检查:本组25例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平扫加增强,CT平扫呈均匀一致、边缘清晰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圆形或卵圆形病变,肿瘤较大者可见脑组织受压移位,内侧型脑水肿较明显。
MRI检查病变呈等T1或略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
3例侵入海绵窦并包裹床突上段颈内动脉,1例行CTA检查发现脑膜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供血。
外侧最大直径型6 cm,内侧型为5.5 cm。
2 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采用翼点入路,根据病变大小及生长方向对切口作适当调整,以使病变在显微镜下充分暴露。
外侧型14例肿瘤全切(Simpson Ⅰ、Ⅱ级)12例,内侧型11例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前视力下降者术后视力有好转,5例癫痫患者中4例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蝶骨嵴内1/3大型脑膜瘤的手术体会
贺怡波;袁斯扬
【期刊名称】《云南医药》
【年(卷),期】1998(019)006
【摘要】蝶骨嵴内1/3脑膜瘤位置深在,加之肿瘤巨大,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因而手术难度较大。
我科自1996年2月至1998年7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理此类脑膜瘤11例,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11例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48岁,病程3~5年。
临床表现为:单眼视力...
【总页数】2页(P434-435)
【作者】贺怡波;袁斯扬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50.5
【相关文献】
1.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体会 [J], 毛以成;陈新生
2.老年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18例显微手术体会 [J], 李玉山;刘平;杨子健
3.大型和巨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及手术要点分析 [J], 雷鹏;荔志云;周杰;张玉;王钰
4.颈外动脉结扎在大型和巨大型蝶骨嵴外侧型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J], 孙树鹏;姚鑫;甘燕玲;陈步东;梁思泉;杨玉山
5.眶上翼点入路处理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 [J], 卢亦成;丁学华;胡国汉;王驹;侯立军;楼美清;陈志刚;张光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概述: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仅次于胶质瘤而占第2位,约占全部肿瘤的1/4。
脑膜瘤主要发生于蛛网膜的内皮细胞,所以它可以发生于除脑实质以外颅内的任何部位。
大脑镰旁、矢状窦旁及大脑凸面发生率高,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鞍旁、溴沟、小脑幕及小脑桥脑角等处。
其中蝶骨嵴、鞍结节和鞍旁脑膜瘤可侵犯眼眶视神经和脑神经引起一系列的眼眶病变鶒蝶骨区是肿瘤健康搜索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解剖学的关系,也是侵犯眼眶最常见的颅内肿瘤。
蝶骨脑膜瘤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蝶骨大翼肿瘤、蝶骨嵴外侧肿瘤和蝶骨嵴内侧肿瘤。
发生在这些部位脑膜瘤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区别。
眼眶与前颅凹和中颅凹邻近,其间仅有眶顶相隔,眼眶又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与中颅凹相沟通,故邻近眼眶的颅内一些肿瘤可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或直接破坏眶顶而侵犯眼眶。
如蝶骨嵴的脑膜瘤、额叶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垂体窝的垂体肿瘤、斜坡和蝶枕区的脊索瘤都可通过不同途径侵袭眼眶,引起不同的眼眶病变。
2 流行病学:脑膜瘤好发年龄为25~50岁,女性多于男性。
脑膜瘤大多数为良性,发展缓慢。
儿童脑膜瘤侵袭性强恶性脑膜瘤极为罕见。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了。
3 临床表现:与眼眶有关的脑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
发生于蝶骨嵴内侧的脑膜瘤较少见早期经过眶上裂或沿视神经鞘蔓延至眼眶。
由于肿瘤邻近视神经管和眶上裂,早期出现视力减退、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和眼球突出,造成眶上裂综合征。
Henderson统计发生不同部位的蝶骨脑膜瘤患者,有88%出现眼球突出,47%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肿瘤可致眶尖部骨质增生,加之肿瘤向前蔓延,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视神经睫状静脉,视网膜血液经脉络膜引流排出。
Frison等称视神经睫状静脉视力下降和慢性视盘水肿性萎缩是颅-眶脑膜瘤鶒的三联征1.蝶骨嵴内1/3脑膜瘤因肿瘤附着于病侧的前床突,在视神经、视交叉、眶上裂及海绵窦附近,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对以上结构造成压迫,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早期患者出现头痛,视野缺损,鼻侧偏盲,中心暗点扩大,视力下降等。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1.生长方式蝶骨嵴脑膜瘤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占全部脑膜瘤的12-23%,国内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报道为%,居颅内脑膜瘤的第3位[1]。
传统的Cushing 分类是根据肿瘤附着点位置,即内1/3(前床突型),中1/3(蝶骨小翼型),外1/3(蝶骨大翼型)。
其中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位置深在,与颈内动脉,视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根据它与前床突和颈内动脉池的关系,Al-Mefty提出肿瘤有三种生长方式[2],第1类位于前床突下方,比邻颈内动脉池,第2类位于前床突和颈内动脉池的上方和侧方,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分支,但有蛛网膜分隔,第3类起源于视神经孔,伸入视神经管内,与颈内动脉也有蛛网膜相隔。
这种分类方法为外科手术提供了参考,既要保持颈内动脉的完整性,通畅性,又要尽可能切除肿瘤。
蝶骨嵴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病史很长,待病人出现症状时,肿瘤已比较巨大。
根据肿瘤的大小,Richard[3] 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三类:巨大型,直径》7cm;大型,直径在;小型,直径《。
蝶骨嵴脑膜瘤可呈球形或扁平状,扁平形脑膜瘤常有骨质增厚,也可能广泛侵袭蝶骨嵴并扩展至颅外间隙,甚至会侵犯颞肌。
中1/3的蝶骨嵴脑膜瘤有时会侵犯一侧的海绵窦,也可能会侵犯眼眶后下方的视神经管[2] ,这类肿瘤会表现出独有的临床特征。
由于主要手术难点在于靠内侧者,临床上将分类方法简单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内侧型”指起源于前床突和邻近的蝶骨小翼内侧部分,亦可仅限于前床突者[4],前床突脑膜瘤也可归入“鞍上脑膜瘤”范畴。
2.血供蝶骨嵴脑膜瘤的血液供应。
按来源分Ⅳ型,Ⅰ型:单纯由颈外动脉供血,Ⅱ型:颈外和颈内动脉双重供血,但以颈外动脉为主,Ⅲ型:颈外和颈内动脉双重供血,以颈内动脉为主,Ⅳ型:单纯由颈内动脉供血。
张伟[5]等报道了70例蝶骨嵴脑膜瘤,由颈外动脉供血的占24%,其中位于蝶骨嵴外1/3和中1/3的外侧型的占3/4,有颈外和颈内动脉双重供血的占总数的36%,其中外侧型占1/3,内侧型占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