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唐四杰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的诗词《戏为六绝句》(其二)《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赏析】这首诗嘲讽了当时那些厚古薄今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嘲笑初唐四杰的那些人,具有很强的贬义意味。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小人之辈,就算是使尽嘴皮诋毁他人,又能如何,迟早身败名裂,死后湮没无闻,不被后人所知;而初唐四杰虽然受过你们诽谤,他们的名声却像万古奔腾的江河一样,流传百世。
杜甫当时所在的文坛,广泛地存有着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认为古人的诗文要比唐诗文好,否定唐初的文学贡献,随意诋毁唐初的文人,号召向古人学习。
诗人对这种风气极其反感,对这种随意诽谤他人的小人更是义愤填膺。
初唐四杰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作品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绝不会因某些人的诽谤而受到任何影响。
现可用以说明,那些反对真理,企图破坏文化的人,到头来注定会失败,历史的车轮永久是向前的,是不容抹黑的。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成就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绪论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隋唐五代十国宋581 618 907 960一、唐代文学风貌(一)各种文体的全面发展。
1、诗歌。
《全唐诗》收录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
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有许多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唐诗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段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2、散文。
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
后来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文22896篇。
现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新增未收文1100余篇。
3、小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奇”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4、俗讲与变文:由于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而出现。
5、词: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而产生。
(二)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家。
《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家。
《诗薮·外编》(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华夷如一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2、人才选拔制度:开科取士及其他(如入地方节镇幕府)。
3、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兼容。
(二)唐代士人生活的影响。
1、漫游之风。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之风4、贬谪生活。
引言齐、梁、陈、隋时代,文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巧华美,乏善可陈,为后人留下了“垢病”的把柄。
唐初文坛一仍其旧,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
骈体文以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为能事,形式上表现为抽黄对白,采丽竞繁,柔媚无骨,华而不实。
最有代表性的骈体文作者,当首推陈隋遗老虞世南。
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的宫廷文士们都热衷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成为一时风气。
他的许多骈体文章一味追求偶对,堆砌辞藻,了无生气。
和骈体文相对应,宫体诗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妇女病态美为主要内容,形式上表现为辞采华丽,缺乏骨气。
最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莫过于活跃于唐太宗时代的上官仪。
上官仪创立的“六对”、“八对”之说,及其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
他所创立的“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即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之说,为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他长期深居宫廷,颇得唐太宗欢心,所以,他的诗多是奉皇帝诏命创作的“应制”之作。
后人以“绮错婉媚”四字评价他的诗,可谓非常准确。
意思是说他的诗辞采绮艳,柔婉多媚,是用来博得皇帝欢心的。
由于唐太宗十分喜欢宫体诗,常让上官仪唱和,只要有宴集,上官仪必定参加。
皇帝的爱重,使宫中文人纷纷仿效上官仪的诗风,当时人们称之为“上官体”。
但举一例,作一斑之窥: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虞世南和上官仪都是当时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影响所及,可想而知。
骈体文、宫体诗写作题材的狭窄,内容的空洞,技法的单一死板和程式化,把初唐文学创作引向了死胡同。
这也是后人对初唐文坛评价不高,研究者少人问津的最主要的原因。
文学需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呼唤个性化风格!于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文人一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一应运而生。
上饶婺源县社会工作者真题2023(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城市低保标准应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衔接,原则上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之间确定。
A.33%—40%B.35%—45%C.38%—45%D.30%—35%【答案】:A2.在我国,有些夫妻双方由于思想感情、性格、生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矛盾和纠纷,导致婚姻失调。
由有关单位出面(),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减少破碎家庭的出现。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工作手法。
A.裁决B.调解C.批评D.支持【答案】:B3.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A.工作领导B.组织领导C.行政领导D.政治领导【答案】:D1/ 114.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
A.家庭美德B.社会公德C.职业道德D.规章制度【答案】:B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
A.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B.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C.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答案】:A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最富魅力的思想精华,这句话出自: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师说》C.《孟子·尽心上》D.《岳阳楼记》【答案】:C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A.谢灵运B.陶渊明C.班固D.屈原【答案】:D2/ 118.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主要指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是()。
A.《太平御览》B.《册府元龟》C.《古今图书集成》D.《永乐大典》【答案】:D9.假如在华佗去世后不及﹐曹操仍想查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她可以找以下得哪一位?()A.张仲景B.孙思邈C.扁鹊D.李时珍【答案】:A10.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傍晚C.中午【答案】:B11.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试论初唐四杰的青春特质在浩瀚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作为初唐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四颗明星,用他们杰出的才华一洗六朝绮靡文风,为唐诗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
他们年少成名,意气激昂,踌躇满志,然而入仕后又多遭磨难,郁郁不得志,可谓命途多舛。
与旁人相比,他们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包含着诸多可贵的青春特质。
一、共同特质初唐四杰是唐朝历史上的四颗宝珠,他们有着坎坷的仕途轨迹,诗名远扬却难逃悲惨的命运。
在他们短暂悲苦的一生中,王杨卢骆四位英才沿着生命弯曲的脉络,显示出诸多相似的青春特质。
(一)少有才名,头角峥嵘。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少年时期即有美誉。
《旧唐书》曾说:“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①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新唐书》中也提到:“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③。
这样一位大儒,堪称当时学问方面的绝对权威,但是王勃不仅没有盲目追随他的想法,反而还大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书中的错漏之处,这不仅能显示出他的才华横溢,更能表现出他的坚定与真性情。
杨炯与王勃同年出生,关于他幼年时期的诗文似乎并无较多记载,但他的才华亦不可小觑。
《旧唐书》上这样写道:“炯幼聪敏博学,善属文。
神童举,拜校书郎,为弘文馆学士。
”唐朝童子科的年龄限于十岁以下,杨炯小小年纪就已经获得了童子科及第,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神童。
即使放在现代,以他的才智,也一定会成为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令人艳羡。
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家人便给予他良好的教育。
对自己早年的经历,他在《释疾文·粤若》中这样写道:“余幼服此殊惠兮,遂阅礼而闻诗。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底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别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浮现了一种壮大的气魄和大方悲凉的感人力量。
并且,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很多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别确定)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进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咨询,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行低下。
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别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进展做出了贡献。
沈宋往常,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
沈宋使五律更趋周密,彻底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据《新唐书·宋之咨询传》记载:“及之咨询、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
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钞票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别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宁波市委党校招聘编外工作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19年10月底,中国共产党()胜利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A.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B.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C.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D.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答案】:D2.2022年3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
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问题开展整治,重点任务不包括()A.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B.算法综合治理C.整治应用程序信息服务乱象D.整治网络游戏泛滥【答案】:D3.2022年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升空。
该星是世界首颗具备()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一氧化硫【答案】:A4.“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些古老的谚语是我国先民通过观察时令、天气等方面的特征与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至今对人们的生产1/ 17和生活还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①实践活动是人们获得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来源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活动起指导作用③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使得人能认识和发展规律④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A.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④【答案】:B5.“灰犀牛”事件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下列说法中,与防范应对“灰犀牛”事件思路有关的一项是:A.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B.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C.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答案】:C6.恩格斯曾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古文运动的先导——陈子昂初唐的诗坛,浮艳柔弱的齐梁诗风,繁缛绮错的装饰风格,依然肆意横行。
虽然初唐四杰已经开始冲破唐初宫廷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歌功颂德的圈子里跳出来,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
但是他们还缺乏强有力理论武器。
陈子昂是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
陈子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直备受关注的显赫人物,他在齐梁形式主义诗风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期,第一个有意识地树立起文学革新旗帜,大力扫荡齐梁诗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之中实现革新。
在唐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转变和进步作用。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宋、齐之末,盖憔悴矣。
逶迤陵颓,流靡忘返,至于徐庚,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么。
《易》曰:“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泰。
”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
君讳子昂,字伯玉,蜀人也。
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也说道:“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起着比四杰更为重要的作用。
陈子昂更加自觉地反对齐梁浮艳的文风,提倡汉魏风骨,为唐诗的繁荣铺平了道路,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陈子昂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大文学家和批评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欧阳修、朱熹、元好问、高棰等都很推崇他。
如杜甫、韩愈都推他为先导,并称他“名与日月悬”。
白居易将他和杜甫并称:“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欧阳修说:“唐兴,文章承徐庚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
”他为唐代的诗文革新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子昂的生平及思想陈子昂,字伯玉,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论初唐四杰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
作者:赵莎莎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2期
摘要:初唐四杰在唐初文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他们的人格精神和创作实践存在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特质。
关键词:初唐四杰;人格精神;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196-01
朝代的更迭往往会伴随文化思想的变革。
出现于初唐高宗朝中后期的四杰,其文化心态和艺术精神相对于前朝文人及当朝的龙朔诗人,呈现出新的特质,在他们的人格品德和创作实践上都有深刻的反映。
1 “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
初唐四杰的得名,历来众说纷纭,学者曾作详细的考证。
一般来说,“四杰之称大抵始于咸亨初年。
”《旧唐书•裴行俭传》言:“时有后进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以文章见称。
”可见四人的齐名缘于其文。
唐人称颂四人才藻相类,喜欢对其品评比较。
其实四杰不仅文才相似,综观一生,同样福薄命舛。
纵使少负才名,无奈沉浮辗转,处境悲凉。
王勃天资聪慧又有家学渊源,相传六岁能文;杨炯幼时博学聪敏,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骆宾王七岁以一首《咏鹅》显示过人才气,流芳千古。
但命运不但没有偏袒才子,还额外降祸。
王勃二十七岁遇险溺水而死,生命刚刚启幕就匆匆收场。
杨炯一生宦海浮沉,官卑职小,晚年凄惨寂寥。
卢照邻虽活到了六十岁左右,但三十八岁即得恶疾,几成残废,因难以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而殁。
骆宾王的结局更是说法不一,无论兵败被诛还是投江自尽,都无尽悲凉。
引用王勃《别薛华》中的“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评价四人实为贴切。
2 初唐四杰的人格品德
传统文人受正统儒家文化熏陶形成“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的思想,四杰也不例外。
青年时的王勃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抱负,他以才华为进阶石,以极高的政治热情撰写《上刘右相书》,直陈政见,挥斥时弊,希望跻身台辅,决策中枢,“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受到当权者的重用。
杨炯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卢照邻为邓王元裕赏
识,被授邓王府典签。
骆宾王宦海几浮几落,但政治热情始终不减。
四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王勃的《滕王阁序》云:“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其经世济国的宏愿。
杨炯以《从军行》、《紫遛马》、《战城南》、《送刘校书从军》等边塞诗赞美边塞将士保卫边疆、建功立业的爱国抱负,更流露豪情壮志。
卢照邻的《咏史》吟咏汉代季布的风云际遇,寄寓了他兼济天下的进取意识、积极入世的愿望和坚持操守的精神。
骆宾王虽一生坎坷,但从未放弃政治抱负,《从军行》表现了他投笔从戎、忠君报国的凌云壮志。
有学者撰文说明王勃、杨炯的儒学思想源于关陇儒学和河汾之学。
卢照邻、骆宾王所受的儒学教育基本上是齐鲁之学。
朝代的更迭致使统治思想亦产生变革,唐朝的统治者自然摒弃前朝的不良影响,从新的角度发掘儒家思想的内涵,“贞观君臣继承了周、隋以来北方儒学强调的‘王道政治’的理论,并明确标举以‘尧舜周孔之道’为其政治指导思想。
”四杰接受的正是这样的儒家思想,这成为他们经世济国、兼济天下的宏图伟愿的根源。
前面说到,命运对初唐四杰十分不公。
在表达宏图伟愿的同时他们又有不少抒写内心苦痛的诗文。
四杰将怀才不遇的个人感伤与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结合,表现出不卑不亢、白璧无瑕的高风亮节。
王勃才高位卑,政治上屡遭挫折,一首《别薛华》将悲凉不幸浓缩字里行间,但他没有停留于此,《采莲曲》以优美的文辞、真挚的情感抒发采莲女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反映连年征战的社会现实。
卢照邻的五言诗《曲池荷》寄寓了他抱才不遇、早年零落的心境,《赠益府群官》透露出个性耿介、不同流合污的品德。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既表现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无奈,又坦白了光明磊落的心迹。
相对于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略早一些的龙朔诗人的利欲熏心、阿谀献媚,初唐四杰以诗文表白心迹,显示其兼济天下、刚正不阿的胸襟品质。
3 初唐四杰的诗文创作
前面分析四杰的人格品德大都是以其创作的诗文为佐证。
但初唐四杰对文坛的变革不是完全颠覆性的。
“历来认为,初唐文学思想是以对六朝绮靡文风的批判作为起始的,但是,无论是初唐史家还是以‘四杰’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并未完全摆脱六朝文风的影响。
”四杰承袭了六朝文体,对于声律对偶等形式因素,四杰并未排斥。
真正为他们所不屑的,是内容贫乏格调萎靡的馆阁体诗风。
四杰继承前代文体而批判前代文风。
无论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是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都是对仗工整、文才华丽的骈文典范。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而贴切达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挥洒自如而通畅易晓,两文都摆脱了齐梁以来骈文碓砌辞藻的弊病。
初唐四杰对于骈文并不是一概否定,好的文学样式应该在有才华的人手中大放异彩,而不应落入平庸之辈,成为一堆无意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
这正是王勃等人既否定前代文人,同时自己的创作又颇为讲求形式技巧的原因所在。
此外,初唐四杰因所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希望能跻身上层。
所以尽管他们有高洁的品德,但对朝廷的态度还是以雅颂为主。
这种雅颂建立在经世济国、兼济天下的思想基础上,言之有物,以理服人。
这和龙朔诗人舍道弃儒后的献媚和娱上有本质的区别。
正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所批评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一方面是指龙朔文人由于为文绮碎、雕刻而导致形式上的柔弱无骨、缺乏感情的力度,另一方面则指龙朔文士由于轻儒弃道而导致人格上的柔媚无骨。
”初唐四杰对当时文风的批判可见一斑。
总之,初唐四杰无论人格品德还是创作实践都给初唐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们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