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练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5
9.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第2课时习题课一、选择题1.小张看到鸡蛋浮在盐水面上,如图所示,他沿杯壁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
在此过程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图中的()2.饺子在古代被称为“娇耳”,是我国传统美食之一,饺子刚下锅时沉在水底,排开水的体积为V1;煮熟后会漂浮在水面上,排开水的体积为V2,此时受到的浮力为F,重力为G。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F=G,V1>V2B.F>G,V1>V2C.F>G,V1<V2D.F=G,V1<V23.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
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的海水密度ρ1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2的关系是()A.浮力增大,ρ1=ρ2B.浮力减小,ρ1=ρ2C.浮力不变,ρ1>ρ2D.浮力不变,ρ1<ρ24.如图所示,水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
水母身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腺能产生一氧化碳改变自身体积,从而能在水中上浮与下沉。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水母漂浮时,所受浮力大于自身重力B.水母悬浮时,若体积变大则会上浮C.水母在下沉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不变D.水母漂浮时比沉在水底时排开水的重力小5.如图所示,将三个完全相同的鸡蛋分别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烧杯中,鸡蛋在甲杯中沉底,在乙杯中悬浮,在丙杯中漂浮,且各杯中液体的深度相同。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ρ甲=ρ乙>ρ丙B.鸡蛋排开三种液体的质量关系:m甲=m乙>m丙C.鸡蛋受到三种液体的浮力关系:F甲<F乙=F丙D.三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关系:p甲=p乙>p丙6.三个体积相同、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实心球放入同一种液体中,最后静止时如图所示。
(1)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A.F甲=F乙=F丙B.F甲<F乙<F丙C.F甲<F乙=F丙D.F甲=F乙<F丙(2)它们密度的大小关系是()A.ρ甲=ρ乙=ρ丙B.ρ甲<ρ乙<ρ丙C.ρ甲<ρ乙=ρ丙D.ρ甲=ρ乙<ρ丙(3)它们自重的大小关系是()A.G甲=G乙=G丙B.G甲<G乙<G丙C.G甲<G乙=G丙D.G甲=G乙<G丙7.如图所示,将苹果和梨子放入水中后,苹果漂浮,梨子沉底,若苹果的质量、体积及受到的浮力为m1、V1和F1,梨子的质量、体积及受到的浮力为m2、V2和F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若m1>m2,则F1一定小于F2B.若m1=m2,则F1一定小于F2C.若V1=V2,则F1一定小于F2D.若V1>V2,则F1一定大于F28.有a、b、c三个实心小球,其中a与b质量相等,b与c体积相等;将三个小球缓慢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待小球静止后,其状态如图所示,其中c球沉在容器底部。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和属性,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练习题。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概念。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七、作业设计1. 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练习,学生对集合的分类和子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集合的运算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需要详细规划每个步骤,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同时通过适当的互动和练习,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集合例子,如水果篮中的水果、文具盒中的文具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集合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时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他正向古代典藉(钻研研究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jiǒnɡjiǒnɡ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弱衰微衰败)的民族开一剂(救良拯救救济)的文化药方。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壳.()宝藏.()qiè()而不舍jiǒngjiǒng()目光(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中学举行中考前誓师大会,庄严的国旗下,十六个教学班方阵棋布操场,声震山河,气冲斗牛....,引得校园外的路人纷纷驻足,交口称赞。
B.他家的保姆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从来都是目不窥园....。
C.上课时如果心不在焉....,课后做练习就会遇到困难。
D.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都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无法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我不但认识他,我妈妈也认识他。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A.引用反复拟人排比B.对比反复比喻对偶C.对比引用拟人比喻D.引用引用比喻排比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二八原则”的简单定义是:花百分之二十的力气,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效果。
4.2.2 第二课时 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及应用(习题课)[A 级 基础巩固]1.在项数为2n +1的等差数列中,所有奇数项的和为165,所有偶数项的和为150,则n 等于( )A .9B .10C .11D .12解析:选B ∵S 奇S 偶=n +1n ,∴165150=n +1n .∴n =10,故选B. 2.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它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n =(n +1)2+λ,则λ的值是( )A .-2B .-1C .0D .1解析:选B 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形式为S n =an 2+bn ,∴λ=-1.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OB ―→=a 1OA ―→+a 200OC ―→,且A ,B ,C 三点共线(该直线不过点O ),则S 200等于( )A .100B .101C .200D .201解析:选A 由A ,B ,C 三点共线得a 1+a 200=1,∴S 200=2002(a 1+a 200)=100. 4.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 2-4n +2,则|a 1|+|a 2|+…+|a 10|等于( )A .15B .35C .66D .100 解析:选C 易得a n =⎩⎪⎨⎪⎧-1,n =1,2n -5,n ≥2. |a 1|=1,|a 2|=1,|a 3|=1,令a n >0则2n -5>0,∴n ≥3.∴|a 1|+|a 2|+…+|a 10|=1+1+a 3+…+a 10=2+(S 10-S 2)=2+[(102-4×10+2)-(22-4×2+2)]=66.5.设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若a 1+a 3+a 5=105,a 2+a 4+a 6=99,以S n 表示{a n }的前n 项和,则使S n 达到最大值的n 是( )A .18B .19C .20D .21解析:选C ∵a 1+a 3+a 5=105=3a 3,∴a 3=35,∵a 2+a 4+a 6=99=3a 4,∴a 4=33,∴d =a 4-a 3=-2,∴a n =a 3+(n -3)d =41-2n ,令a n >0,∴41-2n >0,∴n <412, ∴n ≤20.6.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S n 为其前n 项和,已知S 3=9,a 4+a 5+a 6=7,则S 9-S 6=________. 解析:∵S 3,S 6-S 3,S 9-S 6成等差数列,而S 3=9,S 6-S 3=a 4+a 5+a 6=7,∴S 9-S 6=5. 答案:57.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9n ,第k 项满足5<a k <8,则k =________.解析:∵a n =⎩⎪⎨⎪⎧S 1(n =1),S n -S n -1(n ≥2), ∴a n =2n -10.由5<2k -10<8,得7.5<k <9,又k ∈N *,∴k =8.答案:88.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首项a 1<0,a 203+a 204>0,a 203·a 204<0,则使前n 项和S n <0的最大自然数n 是________. 解析:由a 203+a 204>0知a 1+a 406>0,即S 406>0,又由a 1<0且a 203·a 204<0,知a 203<0,a 204>0,所以公差d >0,则数列{a n }的前203项都是负数,那么2a 203=a 1+a 405<0,所以S 405<0,所以使前n 项和S n <0的最大自然数n =405.答案:4059.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1=9,a 4+a 7=0.(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当n 为何值时,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取得最大值?解:(1)由a 1=9,a 4+a 7=0,得a 1+3d +a 1+6d =0,解得d =-2,∴a n =a 1+(n -1)·d =11-2n .(2)法一:由a 1=9,d =-2,得S n =9n +n (n -1)2·(-2)=-n 2+10n =-(n -5)2+25,∴当n =5时,S n 取得最大值.法二:由(1)知a 1=9,d =-2<0,∴{a n }是递减数列.令a n ≥0,则11-2n ≥0,解得n ≤112. ∵n ∈N *,∴n ≤5时,a n >0,n ≥6时,a n <0.∴当n =5时,S n 取得最大值.10.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a 1=13,d =-4,记T n =|a 1|+|a 2|+…+|a n |,求T n .解:∵a 1=13,d =-4,∴a n =17-4n .当n ≤4时,T n =|a 1|+|a 2|+…+|a n |=a 1+a 2+…+a n=na 1+n (n -1)2d =13n +n (n -1)2×(-4) =15n -2n 2;当n ≥5时,T n =|a 1|+|a 2|+…+|a n |=(a 1+a 2+a 3+a 4)-(a 5+a 6+…+a n )=S 4-(S n -S 4)=2S 4-S n=2×(13+1)×42-(15n -2n 2) =2n 2-15n +56.∴T n =⎩⎪⎨⎪⎧15n -2n 2(n ≤4),2n 2-15n +56(n ≥5). [B 级 综合运用]11.(多选)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公差为d .已知a 3=12,S 12>0,a 7<0,则( )A .a 6>0B .-247<d <-3 C .S n <0时,n 的最小值为13D .数列⎩⎨⎧⎭⎬⎫S n a n 中最小项为第7项 解析:选ABCD 依题意得a 3=a 1+2d =12,a 1=12-2d ,S 12=a 1+a 122×12=6(a 6+a 7). 而a 7<0,所以a 6>0,a 1>0,d <0,A 选项正确.且⎩⎪⎨⎪⎧ a 7=a 1+6d =12+4d <0,a 6=a 1+5d =12+3d >0,a 6+a 7=2a 1+11d =24+7d >0.解得-247<d <-3,B 选项正确. 由于S 13=a 1+a 132×13=13a 7<0,而S 12>0,所以S n <0时,n 的最小值为13.由上述分析可知,n ∈[1,6]时,a n >0,n ≥7时,a n <0;当n ∈[1,12]时,S n >0,当n ≥13时,S n <0.所以当n ∈[7,12]时,a n <0,S n >0,S n a n<0,且当n ∈[7,12]时,|a n |为递增数列,S n 为正数且为递减数列,所以数列⎩⎨⎧⎭⎬⎫S n a n 中最小项为第7项.故选A 、B 、C 、D.12.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S m -1=-2,S m =0,S m +1=3,则m 等于( )A .3B .4C .5D .6解析:选C a m =S m -S m -1=2,a m +1=S m +1-S m =3,所以公差d =a m +1-a m =1,由S m =m (a 1+a m )2=0,得a 1=-2,所以a m =-2+(m -1)·1=2,解得m =5,故选C.1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前n 项和为S n ,且a 2a 3=45,S 4=28.(1)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________;(2)若b n =S n n +c(c 为非零常数),且数列{b n }也是等差数列,则c =________. 解析:(1)∵S 4=28,∴(a 1+a 4)×42=28,a 1+a 4=14,a 2+a 3=14, 又∵a 2a 3=45,公差d >0,∴a 2<a 3,∴a 2=5,a 3=9,∴⎩⎪⎨⎪⎧ a 1+d =5,a 1+2d =9,解得⎩⎪⎨⎪⎧a 1=1,d =4, ∴a n =4n -3.(2)由(1),知S n =2n 2-n ,∴b n =S n n +c =2n 2-n n +c , ∴b 1=11+c ,b 2=62+c ,b 3=153+c. 又∵{b n }也是等差数列,∴b 1+b 3=2b 2,即2×62+c =11+c +153+c, 解得c =-12(c =0舍去). 答案:(1)4n -3 (2)-1214.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23,a 25=-22.(1)数列{a n }前多少项和最大?(2)求{|a n |}的前n 项和S n .解:(1)由⎩⎪⎨⎪⎧ a 1+9d =23,a 1+24d =-22,得⎩⎪⎨⎪⎧a 1=50,d =-3, ∴a n =a 1+(n -1)d =-3n +53.令a n >0,得n <533, ∴当n ≤17,n ∈N *时,a n >0;当n ≥18,n ∈N *时,a n <0,∴{a n }的前17项和最大.(2)当n ≤17,n ∈N *时,|a 1|+|a 2|+…+|a n |=a 1+a 2+…+a n =na 1+n (n -1)2d =-32n 2+1032n . 当n ≥18,n ∈N *时,|a 1|+|a 2|+…+|a n |=a 1+a 2+…+a 17-a 18-a 19-…-a n=2(a 1+a 2+…+a 17)-(a 1+a 2+…+a n )=2⎝⎛⎭⎫-32×172+1032×17-⎝⎛⎭⎫-32n 2+1032n =32n 2-1032n +884. ∴S n=⎩⎨⎧ -32n 2+1032n ,n ≤17,n ∈N *,32n 2-1032n +884,n ≥18,n ∈N *.[C 级 拓展探究]15.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a 1=12,d =-2.(1)求S n ,并画出{S n }(1≤n ≤13)的图象;(2)分别求{S n }单调递增、单调递减的n 的取值范围,并求{S n }的最大(或最小)的项;(3){S n }有多少项大于零?解:(1)S n =na 1+n (n -1)2d =12n +n (n -1)2×(-2)=-n 2+13n .图象如图.(2)S n =-n 2+13n =-⎝⎛⎭⎫n -1322+1694,n ∈N *, ∴当n =6或n =7时,S n 最大;当1≤n ≤6时,{S n }单调递增;当n ≥7时,{S n }单调递减.{S n }有最大值,最大项是S 6,S 7,S 6=S 7=42.(3)由图象得{S n } 中有12项大于零.。
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2课时练习课 (2)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88-89页练习十四第4-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难点: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2、出示判断题(1)一种商品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15%。
…………()(2)大于45%而小于46%的百分数不存在。
……………()(3)有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0%。
…………()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师: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100份,那么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多少份?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比是怎样改写成百分数的?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师问:你是怎样将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先读题,说一说题中两个百分数的含义。
独立完成并汇报。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口答第(1)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口答。
思考:如果将65和35相加,结果是多少?6、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完成后师指出: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
思考:如果将佳美超市的营业额看作100份的话,至诚超市与大达超市各应看作是这样的多少份?7、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延伸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
师小结:若两校总人数相同,则女生人数也相同;若两校总人数不同,则女生人数也不同。
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四、课堂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教学反思:一、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某车间为了能高质量准时完成一批齿轮订单,对车间工人提前进行了加工齿轮效率的测试,经过统计测算,平均每个工人加工齿轮效率情况如图。
(1)加工小齿轮的效率比大齿轮高百分之几?(2)已知这个车间有工人68人,1个大齿轮和3个小齿轮配为一套,为了使大小齿轮能成套出厂,如果你是车间主任,怎样安排这68名工人最合理?(请计算说明)2.六年级举行“小制作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多交14,六(2)班交了多少件?3.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20km的两城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2课时可能性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红、蓝铅笔、正方体、红、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十第5—9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再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放铅笔的方法,再按要求完成操作。
展示、交流。
3、第7题。
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
(共有9个样本,因而就是9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
(单数几个?双数几个?)
4、第8题
学生做这样的正方体,同桌合作,试一试,并填写统计图。
5、第9题。
先估计再实验。
三、思考题
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判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练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掌握知识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教学资源包。
2.学生练习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将进行练习课,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课堂练习(1)分组练习师:同学们,我们将进行分组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讨论。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2)解题思路分享师: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解题思路,其他小组认真听,看看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3)教师点评师:同学们,刚刚大家分享的解题思路都很棒,但是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
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独立练习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要求认真审题,规范解题,遇到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4.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家是否觉得自己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呢?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师: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布置作业),请大家按时完成,下节课我们要进行作业讲评。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分组练习、解题思路分享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不足之处,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不足之处:课堂练习时间安排不够充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
下次教学时,需要调整课堂练习的时间安排。
六、教学建议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理安排课堂练习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来。
第2课时练习课
1、按要求涂色。
(1)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2)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
(3)摸出的可能是红球。
2、如图,有A、B、C、D四个转盘,小磊和小辉玩转盘游戏,指针停在灰色区域算
小磊赢,停在白色区域算小辉赢。
A B C D
、1、想让小磊获胜的可能性大,要在()转盘上玩。
、2、想让小辉获胜的可能性大,要在()转盘上玩。
、3、想让两人获胜的可能性均等,要在()转盘上玩。
三、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球,如果要达到下面的要求,那么应该怎样放?(只有红
球和黑球)
(1)每次任意摸一球,放回后再摸,摸若干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黑球的次数少。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放回后再摸,摸若干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黑球的次数多。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放回后再摸,摸若干次,摸到红球和黑球的次数差不
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黑球。
答案:一、略
二、(1)B (2)D (3)A或C
三、(1)红球1个,黑球5个或红球2个,黑球4个(2)红球5个,黑球1个
或红球4个,黑球2个(3)红球和黑球各3个(4)6个黑球(5)6
个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