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36
中医情志疗法原文地址:中医情志疗法作者: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中国古代情志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情绪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经典提法,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
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五行相克理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即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
《内经》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1、喜伤心,恐胜喜。
喜为心志,喜甚伤心气,可致喜笑不止或疯癫之症。
治之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产生恐惧心理,抑其过喜而病愈。
清代《冷卢医话》中记一江南书生因金榜题名考中状元,在京城过喜而发狂,大笑不止。
名医徐洄溪就诊,佯称其病不可治,告之逾十日将亡。
并吩咐他速回家,路过镇江时再找一位姓何的医生,或许能起死回生。
书生一吓,果然病愈。
但又因此郁郁寡欢往回走。
至镇江,何医生就把徐洄溪早已送来的书信给书生一看,并解释其中的原由,于是书生经开释,病痊愈。
2、怒伤肝,悲胜怒。
怒为肝的情志表达,但过怒因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现出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
治之以“恻怆苦楚之言”诱使病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
《景岳全书》中记燕姬因怒而厥,张景岳诊后便声言其危,假称要用灸法才能治好。
燕姬知道灸法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会损毁面容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
于是,继而转悲,悲则气消,将胸中的郁怒之气排解。
这样就克制了愤怒的情绪,消除了愤怒引起的疾病。
3、思伤脾,怒胜思。
正常的思虑为生理心理现象。
但“过思则气结”,可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食纳不旺等脾气郁滞,运化失常。
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病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病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基础研究论著血内阻,治以理气、活血、祛瘀。
处方:柴胡10g ,当归15g ,八月札10g ,青皮10g ,泽兰15g ,王不留行12g ,制乳香、没药各10g ,莪术15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2g ,生麦芽100g ,生山楂20g ,7剂。
5月10日复诊,服药后于5月6日月经转,量多夹块2d 后减少,现已净,腹痛较以往行经时明显减轻,双乳疼痛消失,乳房肿块仍在,苔薄舌质暗红,脉细弦,治以理气活血,佐以补肾。
处方:前方去乳香、没药、莪术、王不留行、麦芽、山楂,加仙灵脾12g ,菟丝子12g ,仙茅12g ,生黄芪12g ,鸡内金10g ,水煎服,嘱其每月于月经干净后服此方10剂,以后服前方至月经转,连续服用三个月经周期后检查,冷光透视双乳透亮度好,未见明显灰影,血管略有增粗,余无殊;B 超检查子宫、附件无殊。
随访半年后无复发。
6 小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随着月经周期不同阶段中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乳腺组织和子宫内膜均发生增殖和复旧的变化。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动态平衡失调,即雌、孕激素比例的失调,或催乳素的异常升高,致使增殖的乳腺组织和子宫内膜不能完全复旧,而致乳癖与癥瘕的发生。
根据祖国医学冲任血海的生理变化具有先充盈而后疏泄的周期性变化特点,经前加用大量的活血祛瘀、消滞回乳药,对缓解或消除经前乳房胀痛和腹痛,收到显著效果。
经后加用补肾益气药,以调整不平衡的性激素以治其本,固本祛邪,讲究用药时机,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从而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1] 陆德铭.实用中医乳房病学[M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288.(收稿日期 2008205212)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 张良骥1 张震炀2 张振雷111浙江省乐清市中医院 乐清 325600 21浙江省乐清市黄华镇卫生院摘要:情志病是由七情太过,伤及五脏所引起的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状。
中医治疗情志病有很多方法,只要辨论准确,都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中医如何从辨证角度治疗情志失常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当情志失常时,身体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那中医是怎么从辨证的角度来治疗情志失常的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我先给您讲个事儿。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其中有个朋友小王,最近总是情绪低落,干啥都提不起劲。
一问才知道,他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加班到深夜,而且还老是被领导批评。
这一来二去的,心情糟糕得不行,晚上也睡不好觉,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
咱们中医讲,情志失常主要分为几种类型。
像小王这种情况,就属于肝郁气滞型。
肝郁气滞的人,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唉声叹气、胸胁胀痛,女性还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
那中医怎么治呢?一般会用疏肝理气的方法。
比如说,可以用逍遥丸这类的方剂来调理。
还有一种常见的类型是心火亢盛型。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大妈,因为家里的琐事和儿媳妇闹得不愉快,心里那叫一个气啊,嘴里都起了好几个泡。
这就是典型的心火亢盛。
这种人往往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治疗就得清心泻火,可以用导赤散之类的方子。
再说说心脾两虚型。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李,准备高考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整天忧心忡忡的,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香。
这就是心脾两虚了,通常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会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像归脾汤就挺管用。
另外,还有痰火扰心型。
我有次去菜市场,碰到一个摊主,脾气特别暴躁,动不动就跟人吵架。
一打听,才知道他最近老是头晕目眩,还觉得胸口闷。
这很可能是痰火扰心导致的。
这类人多表现为狂躁谵语、哭笑无常、面赤气粗。
治疗就得清热化痰、开窍醒神,黄连温胆汤就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治疗情志失常,可不单单是开个药方就完事儿了。
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
比如说,针刺太冲穴、内关穴等穴位,就能够起到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而且,中医特别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
就像前面提到的小王,除了吃药调理,还得学会给自己减压,适当地运动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拳。
平时呢,多和朋友聚聚,聊聊天,把心里的郁闷都倒出来。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病是一类不容忽视的疾病。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久地影响人体,超出了身体的调节能力,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中医是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的呢?中医诊断情志病,首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方面,中医会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形体动作等。
比如,一个长期抑郁的人可能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动作迟缓;而一个经常发怒的人可能面色发红、双目圆睁。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情志异常可能导致声音的变化,如悲忧之人声音低沉、发怒之人声音高亢。
问诊在诊断情志病中尤为重要。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
比如,是否近期遭遇了重大变故导致情绪低落,或者工作压力过大而焦虑不安。
同时,还会询问睡眠、饮食、二便等情况,因为情志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到这些方面。
例如,长期焦虑的人可能会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过度悲伤的人可能会出现大便溏稀。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情志变化。
例如,弦脉常见于肝气郁结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不舒;数脉可能提示有心火亢盛,患者容易急躁易怒。
除了四诊合参,中医还会考虑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对情志的影响。
比如,春季肝气容易生发,有些人在这个季节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南方气候潮湿,也可能会加重人体的湿气,从而影响情志。
在治疗情志病方面,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且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中药治疗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逍遥散常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情志不舒、胸胁胀痛;甘麦大枣汤则适用于脏躁,表现为悲伤欲哭、精神恍惚。
在用药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精准用药,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情志。
针灸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内关穴、神门穴等,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改善情志。
中医神奇的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道理。
情志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
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第二次又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3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故意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
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
这一怒一骂,使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
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
1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第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进士及第。
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一、前言1. 对于情志病,中医和西医殊途同归这是什么疾病?“头晕、头痛、胸闷、胸闷、心慌、气短、腹胀、胃痛、恶心、呃逆、背痛、腿软、失眠、早醒、尿频、尿急”症状如漫天星星之多,每一条主诉都形象详尽,每一丝痛苦都呼之欲出,四处求医,好像均无良策。
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在心血管领域,人们不能仅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心理疾病悄然潜入的脚步。
2. 关于病因和病机,中医有成熟的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完整的描述了人类的意识(即情志)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
中医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形神合一,五脏六腑的精气旺与衰直接影响到精神情志的外在表现。
3. 西方医学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病因还不确切主要认为它是跟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应激因素,还跟社会环境有关。
但是在治疗上,西医多依据心理量表,常用黛力新、环酮类、5-HT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丁、文拉法辛等,不仅副作用明显,且未能针对个体甄别清楚其病因,治标不治本。
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有许多前辈呼吁和倡导,但是医疗人员对心理疾病认识仍然不足,患者对此也有病耻感,不能认可,因此在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对心理疾病的诊治依然模糊。
4. 中医诊治情志病优势明显中医在诊治情志病方面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且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对于提高临床遣方用药和望闻问切的目的性、准确性,提高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且,情志病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中医药的治疗。
因此,我们此次将从中医的视角来谈情志病的治疗。
二、对情志病的认识—历史渊源(1)先秦—两汉时期《内经》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证的诊疗都做了简要的论述,提出“心主神明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
中医治疗情志病行医二十多年,看的病人超过三万人,虽然不敢说什么病都见过,可也算博览群病,加上当年在秘鲁社会保险院工作时,很多病人,包括要求会诊的医生们对针灸治疗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把很多各科都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病人往我的办公室塞,一来二去,也增加了不少治疗杂病的经验。
曾经在电视台承包了一个节目,叫做《中国故事》,这是我的演讲话题摘录,请大家指正。
临床心理学是我的第二学历,所以我在治疗中常常会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并适当进行开导。
我的心理学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只有上帝才有可能改变压力产生的因素,而作为凡人,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随着现代生活日益紧张,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欲望,不但强迫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还要处理好家庭和各种人际关系,于是精神压力随之产生。
中医把人的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状态,分别归属于心、肝、脾、肺、肾五脏。
中医认为,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属脾,忧悲属肺,惊恐属肾。
大的情志变化固然会损害健康,但小的长期的情志变化也不容忽视。
中医的脏腑,与其说是一个脏器,不如说是一个系统。
以肺为例,包括了鼻、咽、气管和肺等器官的整个呼吸系统。
肺的情志,分为虚实。
肺虚则悲,肺实则哀。
悲为一过性的,主要表现为哭泣和流泪,哀为长期的,反复的,如忧郁症。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腰背痛的病人,如果这个病人的肌肉痉挛和疼痛是跟情绪变化有关的,那么单纯的以放松肌肉和解除疼痛为主要治疗方法,得到的效果往往有限。
中医对情志病的说法,对我的临床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下面我就有针对地把一些病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医认为,肺虚,易哭。
肺实,易患忧郁症。
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背痛,并以上背部和两肩斜方肌为主。
我有一个病人,是位85岁的老太太,她到我诊所就诊的主要原因就是常常背痛,各科检查都做过了,除了这个年龄谁都会有的骨质增生外,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在望诊中,我发觉除了上背部明显的肌肉痉挛外,这个病人还有一定程度的忧郁症。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常的问题日益凸显。
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中医的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调理情志失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情志失常,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由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情志活动失去平衡。
中医将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况下,这些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针灸调理情志失常,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达到调理情志的目的。
那么,针灸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当情志失常时,往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
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例如,针刺合谷、太冲等穴位,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其次,针灸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当情志失常时,相应的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与脏腑相关的穴位,来调节脏腑的功能。
比如,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可以养心安神,改善焦虑、失眠等症状;针刺肝俞、期门等穴位,可以疏肝理气,缓解抑郁、易怒等情绪。
再者,针灸还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例如,针刺百会、印堂等穴位,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功能,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在具体的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辨证,了解患者的情志失常类型、症状表现、体质状况等,然后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抑郁与情绪疾病治疗导语: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抑郁和其他情绪疾病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在中医行业中,借助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疗法,对抑郁和情绪疾病进行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有效且受欢迎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对抑郁和情绪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一、中医药对抑郁与情绪疾病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抑郁与情绪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气机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了心理和生理的问题。
中医药治疗抑郁和情绪疾病的核心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调节脏腑功能来达到疏导气机、舒缓情绪的效果。
二、中医药治疗抑郁与情绪疾病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药治疗抑郁和情绪疾病的首要方法是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中医师会配制出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草药的温补、活血、养心神等作用,起到疏导气机、舒缓情绪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白芍、当归等,这些中草药在调理心气、补充气血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抑郁和情绪疾病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心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疗法,患者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平静,症状逐渐减轻。
常见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治疗抑郁和情绪疾病的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按摩人体穴位和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推拿按摩还可以通过舒缓肌肉和神经的紧张状态,达到放松身心,缓解情绪不稳的效果。
三、中医药治疗抑郁与情绪疾病的疗效在中医药治疗抑郁和情绪疾病的疗效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抑郁与情绪疾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喜爱。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抑郁和情绪疾病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疗法,需要患者持续进行治疗和调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中医调理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示为精力状况平常的疾病,比方大部分的精力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寄义,则指与情志身分相干的病证,个中许多病没有显著的精力状况方面的症状表示,要留意个中与精力身分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解释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心理基本的.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不雅事物刺激的反响.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更有着亲密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接洽.这五种情志分离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讲到,五脏经由过程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流信息的目标,五脏依据外界信息的变更随时调剂自身的功效状况以达到和外界相顺应的目标,情志变更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力意识活动.这种精力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成果,是以,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更成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毁伤.我们往往会有如许的领会,在发怒或情感不高兴时会认为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形下会消失饮食不喷鼻.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毁伤所致.依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邑导致响应脏腑的毁伤.具体来说,过喜则悲伤,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因为喜.怒.忧.思.恐分离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更.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缺少则会哀痛易哭.心神不宁.焦炙掉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浮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缺少,则会情志抑郁.心境不舒.肺中精气缺少则会消失多愁善感.忧闷难解,甚则哀痛不止.脾中精气缺少,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缺少,则多恐易惊. 情志变更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表现了情志活动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供给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绪,那就是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某些精力性疾病.将人的情志变更和五脏功效.体内精气慎密联合在一路,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力意识活动而消失,这是中医对情志的奇特的熟习.经由过程这种熟习,中医创造了多样而有用的情志类疾病的治疗办法.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响是人差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不合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合的情志变更.如碰到高兴的事会笑,碰到悲伤的事会哭,碰到恐怖的事会畏惧.重要等,个中比较罕有的情志变更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类似,恐与惊性质类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归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更,称之为“五志”.情志的变更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产生变更的成果,是以,情志是物资的,它是物资活动变更的产品,而影响情志变更的就是五脏精气.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经由过程五官和外界进行亲密的接洽和接触,外界的信息经由过程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依据外界的信息不竭调剂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况,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顺应.在五脏的自身调剂进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竭地产生活动和变更,这种精气的活动变更表示在内就是脏腑功效的转变,表示在外就是各类精力情志的反响.比方说,我们受到忽然的惊吓,在消失心跳加速.肌肉压缩.汗腺排泄增长等脏腑变更的同时,也会产生惊骇的情志变更.所以,对情志的变更,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顺应的变更和活动. 中医在“整体—均衡”的研讨思绪指点下,在长期的临床不雅察和实践中发明,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如许的:喜和心相干,怒和肝相干,忧和肺相干,思和脾相干,恐和肾相干.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如许,人的情志变更就和人体五脏精气有了直接接洽关系,情志变更不再是一种单独消失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内涵物资在精力意识上的外在表达.这也让情志活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意识范畴的变更,可以经由过程体内五脏精气这个具体物资来具象化和物资化.我们既可以经由过程情志的变更来推想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况,也可以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实现对情志的转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著看法和发明. 既然五脏精气的活动变更产生了喜.怒.忧.思.恐等情志变更,那么情志变更也就必定要消费五脏的精气.在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对五脏精气的消费,机体可以经由过程自身的调节和补养加以恢复,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特此外损害.但假如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费就超出了人体自身调节的才能和规模,这就会导致五脏功效的掉调而产生各类各样的疾病.依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轻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效掉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效掉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效掉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效掉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效掉调.因为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毁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效掉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活动状况受到影响和损坏,消失各类病理现象.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活动状况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形:怒则气上.我们都邑有如许的阅历,在大怒或极端朝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到,甚至有许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逝世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寄义. 喜则气缓(涣).正常情形下,喜是对身材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格志”,它能起到缓解精力重要.舒服情感的感化.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散漫.神不守舍.精力不分散.掉神狂乱,甚至神气灭亡而逝世亡.在《说岳全传》中,牛皋因活捉了金兀朮而过度高兴,最后大笑而亡,恰是暴喜过度导致心气耗竭的喜剧. 悲则气消.哀思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哀思情感事后,人往往会认为脆弱乏力.精力疲惫. 思则气结.思为脾中精气的活动变更所生,过度思虑会毁伤脾中精气.而脾中精气最重要的功效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接收功效的降低,消失胃脘胀闷.纳食不喷鼻.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惊则气乱.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消失心悸心慌.犹豫不决.惊慌掉措等反响,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杂乱的成果. 恐则气下.在片子或电视中,我们常会面到一小我因极端恐怖而消失大小便掉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这些情志变更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活动状况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最熟习的生怕就是“范进中举”了.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本身中了举人的新闻后,神志开端平常,旁人怎么也不克不及使他安静下来.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刻,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昔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顺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有着必定的接洽关系,一种情志会对别的一种情志产生抑制和制约感化,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情志之间消失着这种“相胜”关系还得从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谈起.前面我们讲到的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那就是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所谓克,也就是抑制和制约的意思,五脏相克,也是指五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五脏的相克使五脏成为一个互相制约的整体.而情志活动作为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天然也受到五脏互相制约关系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情志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依据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喜胜忧(悲).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范进中举”故事中所用的办法恰是“情志相胜”中的“恐胜喜”,应用他对丈人的恐怖心理来治疗他因过喜而造成的神志掉常,从而使神志恢复正常. “情志相胜”理论的提出,给情志疾病的治疗供给了更多的办法.在中国金元时代,就有一位善于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大夫,他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创始人.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涯在1156~1228年.临床治病中,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器具有独到看法,并积聚了丰硕的经验,对中医学的“祛邪学说”的成长作出了不成磨灭的进献.此外,他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也多有施展,善于应用以情治情的治疗办法,奇妙地治愈情志身分导致的疾病.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他有着更深刻的阐述和施展,他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痛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逝世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凌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谲诈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听耳目,易人视听.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有关他治病的小故事,从中也可以得到许多对情志疾病治疗的启示. 当时的息城司侯据说父亲逝世于强盗之手,过度哀痛,大哭了一场之后就认为心下痛苦悲伤,痛苦悲伤一天比一天轻微,并逐渐形成结块.一个月后,结块有一个杯子般大小,外形就像倒放在桌子上的杯子,痛苦悲伤难忍,多方用药,都没什么后果,最后请张从正来诊治.张从正问清了起病的原因之后,想了个治疗的办法.他从巫师那边借来道具,扮起巫师来,一手持桃木剑,一手拿着朱砂画的符纸,并且在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速速如律令……”患者看到他这个架势,不由得舒怀大笑,过了两天,心下的硬结就逐渐散开,疾病治愈.后来,患者问他,为什么没吃药病就好了.张从正告知患者,这就是《内经》上说的“喜胜悲”这种情志治疗办法.因为喜是心脏精气的变更活动,心在五行中属火,而悲是肺脏精气变更活动的成果,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悦情感能抑制悲忧的情感,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标. 第二个故事是讲的是一个过度思虑导致掉眠的患者.这是一个巨室的妇人,日常平凡就多思,两年来都无法入睡,吃了许多的安神药都没有疗效.她丈夫听人说张从正治疗这类疾病很善于,于是就请张从正前来给老婆诊治.张从正问了起病的原因,并把了脉,静静对患者的丈夫说,要治好你老婆的病,还须要你的合营.丈夫问,要我如何合营呢?张从正说,我要想办法使你老婆发怒,你只要照我说的办就行了.说完,他大声对妇人说,要五十两银子做诊金,还要好酒佳肴接待我吃上三天,我才干给你治病.说完向患者丈夫使了个眼色,丈夫连声说好.在接下来几天里,张从正尽管喝酒吃菜.谈天取乐,涓滴不谈论妇人疾病的治疗,妇人的丈夫也和张从正一路喝酒谈天,似乎也忘了还有他老婆在等着治疗.如斯吃喝了三天后,张从正也没给妇人看病,拿了五十两的诊金就不辞而别了.那妇人看张从正吃喝了三天,不单没给本身治病,还拿走了五十两银子,本身的丈夫似乎还一点事都没有,基本不再提治病的事,禁不住发上指冠,大骂起张从正和本身的丈夫来.骂了一通后她认为疲惫了,竟然沉沉睡去.这一睡就是睡了七八天.妇人的丈夫还有些放心,但张从正给患者检讨事后说,你宁神,没事,病人脉象懈弛,让她天然醒来病就好了.患者醒来后,困扰她两年之久的掉眠症就好了.这时丈夫才告知他老婆,是张从刚要有意让她朝气,经由过程“怒胜思”这种办法来治疗她因过思而导致的掉眠症.妇人这才急速向张从正申谢,张从正也笑着说,今后还要留意不要过度思虑,不然病情还会重复,说完就奉还了先前拿的五十两银子,又吩咐了一些日常留意事项就离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则解释张从正在应用“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同时,他还标新立异,创造出奇特而有用的以情治情的办法.一个妇人,在旅途中碰到有强盗来客栈掳掠,并且还火烧客栈,妇人是以受到很大的惊吓.回到家后,她只要听到声响,就会畏惧到掉去知觉为止.因为妇人的疾病,家里的佣人们走路时都得当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到这个女主人.家里为她请了当地的许多名医,大夫都认为是心神不宁所致,于是用定志丸.珍宝.人参.朱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了一年多都没有奏效.这时,病家邀请张从正前来治病.张从正懂得了患者的发病进程后说,这个病是因为惊骇而引起,要治疗,必须要先去掉落患者惊骇的病因,这不是药物能取效的,而是要让患者逐渐对外界的响动和声音习认为常,习认为常了,见责不怪,病就好了.若何让病人对外界的声音习认为常而不认为惊怕呢?张从正让患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让两个侍女各抓住患妇的一只手,在妇人所坐的高椅前面正中放一个矮的木茶几,并叫谁人妇人看着这个木茶几.这时,张从正拿起一个木锤猛地击打这个木几.妇人听到声音后又大惊掉色,张从正于是对妇人说,你已经看到了,是我用木锤敲打茶几发出声音,这有什么好怕的呢?妇人闻听,认为有理,恐怖心理稍稍减退.这时,张从正又说,我如今要用木杖来敲打门,你看这可不成怕.说着,便用木杖在门上击打了数下,妇人见状对声音的恐怖感又削减了几分.张从正见她对声音的恐怖感已经大大减轻,又叫人暗自击打妇人面前的窗户.第一次敲时,妇人照样有些害怕,身子猛地一抖,但过了一会,看到本身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便慢慢镇静下来.当第二次敲窗户的声音传来,妇人已经不畏惧了,第三次再敲,那妇人竟笑出声来,对张从正说,是谁这么无聊,在我面前敲窗户玩.张从正这时也笑着说,恭喜夫人,你的病已经好了.患者家眷还不宁神,怕她只是临时的好转,于是夜里派家丁在妇人房外击打门窗,从晚上一向到第二天凌晨,妇人都没有被惊醒.病家问张从正,这是什么治法?张从正说,《内经》有句话叫“惊者平之”,“平”的意思有两种,一是使之平息,二是使之平凡化.因为一小我对习认为常的器械是不会认为惊怕的,我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逐渐习惯,从而解除她的畏惧情感.我把矮木几放在她面前,让她往下看的目标,是因为惊怕是神志上越的表示,而往下注目,则可以使神志内收,以平息她的惊怕情感,是以能治愈患者对声音平常惊怕的疾病. 经由过程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活动来治疗另一种情志引起的疾病,这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创造创造.此外,将情志活动和人的五脏精气有机联合起来,也为情志活动的药物治疗供给了新的思绪.依据五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各类情志疾病和五脏精气有余或缺少直接挂钩,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各类情志疾病. 如喜笑不休是心中精气有余的成果,可以经由过程泻心火来治疗;哀痛不已是肺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补肺气的办法来治疗;浮躁易怒是肝中精气过旺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泻怒气的办法来治疗;思虑难解是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健运脾土的办法来治疗;易吃惊怕是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填精益肾的办法来治疗.我们再来看几个前人经由过程药物治疗情志疾病的例子. 张从正途过亳州时,碰到一个妇人,喜笑不止半年余,当地大夫都一筹莫展.张从正将盐块烧红,放冷后研细,再用河水一大碗,同煎四五沸,等水温适合时,让病人饮下,并用钗探咽喉,使病人吐逆,吐出热痰五升,再用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患者服用数日后,喜笑逐渐停滞,恢复正常.喜笑不止为心中精气有余,盐息争毒汤都是泻心火之药,经由过程一吐一泻而使心火得平.喜笑得止. 也有许多关于和张从正同为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治疗情志疾病的记录.如朱丹溪治疗一个妇人,年十九岁,平昔多怒,性质浮躁,有一天忽然大叫一声而昏厥曩昔.家人匆忙请朱丹溪来治疗,他认为,平昔多怒而浮躁,则标明肝气有余,今发生发火是因怒则气上,气血上冲头子而导致神昏不醒.于是用喷鼻附.川芎.甘草.童便.姜汁煎药,兼并服用青黛.人中白.喷鼻附研粉做成的药丸.一剂服下患者就逐渐清醒,再用导痰汤加黄连.喷鼻附.生姜煎服,吞当归龙荟丸而治愈.怒而发厥是肝气有余.气火上冲所致,所以朱丹溪用喷鼻附.川芎.青黛.童便.当归龙荟丸等清怒气之药使患者怒止神复,而疾病得以治愈. 宋代时一个妇人无故哀号不止,家里人认为是鬼魅附身,请了许多的道士做法事,可是基本没什么后果,后来在他人的推举下请名医许叔微前来诊治.许叔微说,这不是鬼魅所致,是肺气虚的缘故,治疗当以补益肺气的办法,肺气充足而悲戚自会停滞.于是给处方用甘麦大枣汤(甘草.淮小麦.大枣),连服14帖而愈.有人问他,既然是肺气虚,为什么要用补脾药呢?许叔微答,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呀.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所以补脾就能使肺气逐渐充足(可以参阅第三章中有关内容),从而治愈患者的哀号不止的疾病. 从以上几则古代医家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经由过程对五脏精气的补泻治疗了许多的情志疾病,并且疗效不错,中医这种将五脏精气和神志变更慎密接洽起来的研讨思绪和办法,无疑是准确而科学的.并且从上面的医案也不难看出,情志疾病多为妇女所好发,这和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往往轻易产生愁闷.多愁善感等情感有必定的关系,再加上妇人自身月经的周期性变更,也轻易对情感造成必定的影响,这也是妇女情志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须眉的原因之一. 上面讲到的喜.怒.忧.思.恐五志除了会影响到五脏的精气和功效,当这五种情志变更到了必定程度时,还会消失质的变更,从而成为一种“内火”,对人的全身的均衡造成影响和损坏,导致五脏机能掉调,从而产生各类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五志过极皆化火”的理论.所谓内火,现实上是指各类身分导致的人体内涵脏腑机能亢进而消失的病理状况,个中情志身分与“内火”的产生有侧重要的关系.“内火”在临床上罕有的症状有:面红目赤.心烦掉眠.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当“五志化火”的情形消失,我们的治疗也应当以泻火为重要的原则. 经由过程上面的介绍,我们懂得到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之间的精气消失着亲密的关系,不合的情志活动,不单受到五脏精气的盈亏程度及其活动状况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五脏精气的盈亏及其活动状况.并且,因为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所以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消失着互相抑制和制约的感化.将情志与五脏精气这个物资基本慎密接洽在一路,使情志活动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活动,而是一种可以断定.可以掌控的物资的活动,这就使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调节和补泻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相胜”这种奇特的治疗办法,也丰硕了我们治疗情志疾病的办法.。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情志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反之,通过调理情志,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过度的喜悦则可能使心气涣散,出现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
忧愁思虑过度,容易损伤脾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问题。
悲伤过度会耗伤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惧过度则伤肾,可能出现腰膝酸软、二便失禁等。
中医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首先注重的是“情志相胜法”。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陷入纠结无法自拔时,可以用激怒他的方法,使其气血上冲,从而打破过度思考所导致的气血瘀滞。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难解时,给他讲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者制造欢乐的氛围,能够缓解忧愁的情绪。
除了情志相胜法,中医还强调“移情易性”。
这意味着通过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来转移其不良情志。
比如,对于总是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人,可以引导他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其心情开阔;或者鼓励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让其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忘却烦恼。
另外,中医认为环境对情志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一个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比如,在治疗情志疾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居住在宁静的乡村,或者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摆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放松、平和的氛围。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调理情志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同时,医生还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一种手段。
中医调治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
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
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
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疾病诊断与调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情志疾病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情志疾病是指由于情绪波动、情感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情志疾病的诊断与调理方法。
一、情志疾病的诊断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方面的表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1. 忧郁症忧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忧郁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象来判断。
舌苔厚腻、舌质暗红,说明患者体内湿热郁结,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症状。
2.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心悸等。
黄帝内经认为,焦虑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
脉象细数、有力,说明患者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需要通过调理心脏来缓解症状。
3.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无力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抑郁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
面色晦暗、无光泽,说明患者体内气血不足,需要通过调理肺脾来改善症状。
二、情志疾病的调理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调理情志疾病的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对情志疾病的调理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忧郁症患者,可以多食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多食用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香蕉、糯米等。
2. 情绪调理情绪调理是调理情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黄帝内经认为,情绪稳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
可以通过参加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3.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治疗情志疾病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使用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酸枣仁等。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生活中,谁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约法,创自于《黄帝内经》。
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此谓祖国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
这一心理治疗的原则到金元时代,以著名医学家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为代表,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
张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时,要在患者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在病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并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
《儒门事亲》里载:有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
”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了重病。
“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
”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胜喜”也。
《洄溪医书》里亦记载一例喜病恐胜之例: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突然病倒,请来一位医生诊视。
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情志致病是中医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根据中医的观点,情志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状态,而情志致病则是指人的不良情志状态对身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情志致病原文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以下是一篇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原文,内容涵盖情志致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方法。
更详尽的介绍可咨询中医专家。
论情志致病情志致病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人的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的观点,情志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状态,而情志致病则是指人的不良情志状态对身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情志致病原文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在这部古老的典籍中,对于情志致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情志致病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志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每个器官都有其对应的情志,例如心主喜悦,肺主忧思,肝主怒,脾主思虑,肾主恐惧。
当人的情志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下,会直接影响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次,情志的不良状态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情志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导因素之一,若情志失调,则会影响气血的流通和调节,从而导致气滞、气郁、血瘀等疾病的发生。
再次,情志对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情绪状态与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不良的情志状态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人体的抵抗力降低,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袭,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最后,情志不良还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来影响人体的健康。
情绪的波动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
在《黄帝内经》中,对于情志致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详细的论述。
预防方面,中医强调人的情绪应保持平和、稳定。
避免长期的情绪波动,特别是大喜大悲之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并且要有适度的体育锻炼。
中医如何从整体角度调理情志失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常的问题愈发普遍。
情志失常,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动,如焦虑、抑郁、易怒、过度悲伤等。
中医对于调理情志失常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其核心在于从整体角度出发,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地看待情绪问题。
中医认为,情志失常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以及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脏腑功能的失调是导致情志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主神明,心神不宁则容易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可能表现为抑郁、易怒;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思虑过度;肺主气,肺气不足可能使人感到悲伤、忧愁;肾主藏精,肾精亏虚则可能导致恐惧、不安。
气血运行的顺畅与否也对情志有着重要影响。
气血充盈、运行通畅,人的精神状态就会良好;反之,气血瘀滞则容易引发各种情志问题。
比如,长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可能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
季节的更替、气候变化、生活环境的嘈杂或舒适等,都可能影响人的情志。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可能更容易烦躁;而在寒冷的冬季,有些人可能会变得抑郁消沉。
那么,中医是如何从整体角度来调理情志失常的呢?中药调理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可能会使用逍遥散来疏肝理气;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归脾汤则是常用的方剂。
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从而改善情志失常的状况。
针灸也是中医调理情志失常的有效手段。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进而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情志。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针刺太冲穴能够疏肝解郁,减轻易怒情绪。
除了药物和针灸,中医还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
比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适合情志不宁的人食用;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对于心脾两虚者有益。
如何运用中医养心治疗情志失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调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情志失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
中医养心理论源远流长,为治疗情志失调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的情志活动与心密切相关。
当心神安宁时,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反之,心神不宁则容易出现情志失调。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养心来治疗情志失调呢?首先,饮食调理是中医养心的重要一环。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
比如,莲子具有养心补脾、益肾涩精的功效,可煮粥或煲汤食用;百合能清心安神、润肺止咳,可与银耳一起煮汤;酸枣仁能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可泡茶或煮粥。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扰动心神。
起居有常也是养心的关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调养心神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子时(晚上 11 点至凌晨 1 点)和午时(中午 11 点至下午 1 点)是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入睡有助于养心。
因此,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并保证每天 7 8 小时的睡眠时间。
同时,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劳累。
适度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心脏功能,从而达到养心的目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舒缓心情。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以免损伤心气。
情志相胜法是中医治疗情志失调的独特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以一种情志克制另一种情志。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又如,喜伤心,恐胜喜,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神,适当的恐惧可以抑制喜悦过度。
当然,在运用情志相胜法时,要注意适度,避免造成新的情志失调。
中药调理也是中医养心治疗情志失调的常用手段。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比如,天王补心丹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者;归脾汤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情志失调。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一、前言1.对于情志病,中医和西医殊途同归这是什么疾病?“头晕、头痛、胸闷、胸闷、心慌、气短、腹胀、胃痛、恶心、呃逆、背痛、腿软、失眠、早醒、尿频、尿急......”症状如漫天星星之多,每一条主诉都形象详尽,每一丝痛苦都呼之欲出,四处求医,好像均无良策。
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在心血管领域,人们不能仅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心理疾病悄然潜入的脚步。
2.关于病因和病机,中医有成熟的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完整的描述了人类的意识(即情志)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
中医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形神合一,五脏六腑的精气旺与衰直接影响到精神情志的外在表现。
3.西方医学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病因还不确切主要认为它是跟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应激因素,还跟社会环境有关。
但是在治疗上,西医多依据心理量表,常用黛力新、环酮类、5-HT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丁、文拉法辛等,不仅副作用明显,且未能针对个体甄别清楚其病因,治标不治本。
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有许多前辈呼吁和倡导,但是医疗人员对心理疾病认识仍然不足,患者对此也有病耻感,不能认可,因此在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对心理疾病的诊治依然模糊。
4.中医诊治情志病优势明显中医在诊治情志病方面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且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对于提高临床遣方用药和望闻问切的目的性、准确性,提高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且,情志病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中医药的治疗。
因此,我们此次将从中医的视角来谈情志病的治疗。
二、对情志病的认识—历史渊源(1)先秦—两汉时期《内经》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证的诊疗都做了简要的论述,提出“心主神明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
《伤寒论》中开创了情志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先河,如记载了“奔豚气”、“脏躁”、“梅核气”等情志病证的理法方药。
《金匾要略》中,以“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辨百合病;以“喜悲伤欲哭”辨妇人脏燥等。
(2)晋—五代十国时期《诸病源候论》对情志疾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和详细分类,对不寐、百合病等情志病的病因病候均有具体描述。
孙思邈提出“怡情摄生”,强调情志调摄在保健防病中的意义。
(3)宋、金、元时期《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情志致病因素概括为七情,创立“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
刘完素创立了“火热论”,并提出了“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著名点。
朱丹溪提出了“六郁”之说,此六郁者即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和食郁,定的行气开郁的方剂越鞠丸。
《济生方》中创立了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健忘、怔忡名方——归脾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收载了不少治疗情志疾病的方剂,其中逍遥散一方尤为著名。
(4)明清时期张景岳阐释了《内经》“移精变气”和“祝由”的理论,也提出因病而郁、因郁而病,“郁由心生”等论点,认为“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得之于郁”。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的情志病证医案就多达122例,并对其病证作了详尽的分类记载及分析。
三、对情志病病因病机的认识1.以五脏论,五脏气机逆乱肝在志为怒:“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怒则气上,甚则呕血及飧泄”。
大怒或暴怒时,肝气上逆,常常表现为面红目赤,甚至怒发冲冠; 血随气逆,则呕吐、呕血、泄泻。
心在志为喜:“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则气缓”。
大喜或狂喜时,心气涣散,常常表现为心神不定,不能集中精神,甚至如“范进中举”般发狂。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长期过度集中精神,思考某事物而心无旁骛“心有所存”时,特别是百思不得其解,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气机凝滞不畅。
肺在志为悲:“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过度悲伤时,常常表现为哽咽,抽泣,哭泣不止,精神不振,周身软弱无力,语声低微等气虚气消的症状。
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
肾气虚,闭藏固摄纳气功能失常。
恐惧时,常表现为心慌、面色苍白,手脚冰冷,两腿发软,甚至二便失禁。
2.从六经论心为神之大主六经与少阴经的关系根源在少阴经。
其他各经的情志异常,都是因为本经自病影响到了少阴经。
而这种影响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病邪并未波及少阴,患者仅因躯体不适心中烦乱;二是病邪传入少阴,两经同病。
(1)太阳、少阴同病。
太阳少阴互为表里两经,太阳经的病变往往波及少阴,甚至内陷少阴。
麻黄汤、桂枝汤的条文中都没有情志异常的描述,所以单纯的太阳伤寒或是太阳中风不会出现情志异常。
临床常见的太阳情志病,或是蓄水、或是蓄血皆与少阴经有关,此外还有一类经典的太少两感,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类人往往形寒肢冷,精神萎靡,也是一种情志病。
(2)阳明、少阴同病。
阳明为两阳合明,阳明之热最易伤少阴之阴。
《伤寒杂病论》中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基本都有神志改变。
(3)少阳、少阴同病。
少阳少阴同主枢机,少阳病也可以影响少阴,比如《金匮要略》三物黄芩汤证,方中黄芩走少阳,地黄走少阴,清少阳热,除少阴烦。
(4)太阴、少阴同病。
少阴有烦有悲,而肺其志为悲忧,故常常两经同时发病。
如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等。
(5)厥阴、少阴同病。
三阳经是传变关系,三阴经是递进关系,病到厥阴往往兼有少阴的症状。
如乌梅丸条文中便有“烦”,其方中也有桂枝、附子等入少阴经的药。
四、临床表现1.惊狂惊悸与奔豚:心慌,自觉心脏跳动明显,惊慌不安。
奔豚,以小猪的奔跑冲突状态,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病证,本证时发时止。
2.谵语:以神志不清、语言逻辑紊乱,语声高亢有力为特征的一种临床表现。
3.烦躁:烦是自知,自己心里很难受,心烦;躁是他知,身体片刻不宁,躁动。
4.失眠与嗜睡:失眠,是入睡困难,或睡后多梦易醒,或醒后不易入睡,以致睡眠时间缩短,神志清楚彻夜不得入睡的症状。
嗜睡,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稍后复眠。
5.百合病: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6.梅核气: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7.脏躁: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喜怒无常,悲忧善哭,或呵欠频作等为主要表现。
8.喜忘:即善忘、健忘、多忘。
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
五、情志病的辨证论治(一)脏腑辨治:1.从心辨治: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汤证、炙甘草汤证、防己地黄汤证、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黄连阿胶汤证、百合地黄汤证、百合知母汤证、其他方证。
(1)桂枝甘草汤证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灸)。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方义:此方中桂枝辛甘性温,可入心助阳化气;灸甘草甘温,甘能缓急止痛又补中益气,二者相配伍,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心阳得以平复,则心悸自然缓解。
然此方适用于心阳虚之轻证,如遇重证当随其症状加减药味。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条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灸)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义:方中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桂枝只用一两,甘草两倍于桂枝,这是因为心神浮动,用药宜甘缓,不宜过于辛散;龙骨、牡蛎能镇敛心神以助治其烦躁。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条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淳,温服一升。
方义:方中桂枝甘草温通心阳;生姜、大枣可助桂枝甘草恢复阳气,还可调和营卫补益中焦;去芍药,原因为阴柔酸敛之品,会阻碍阳气的恢复和痰浊的消散;蜀漆涤痰散邪,如今蜀漆(常山苗)较难取得,现多以常山代替;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可助使精神症状的解除。
(4)奔豚气病条文:“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就仲景所述来看,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不会是单一的。
且惊恐伤肾,而中医理论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二者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协调,即“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4-1)桂枝加桂汤证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灸)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义:方中重用桂枝通其心阳而平冲降逆,配伍甘草,再佐以生姜、大枣辛甘合化,强壮君火,以镇摄下焦水寒之气的上逆;赤芍药可破阴结,利小便,去水气。
(4-2)茯苓桂枝甘草大汤证条文:“发汗后,其人凡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方中重用茯苓至半斤,可利小便、伐肾邪而宁心安神,与桂枝相配,则通阳化气以利水行,使寒水之气从下而去,以防止水邪上逆,从而解除欲作奔豚;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而温通心阳,让其下降于肾,使肾能蒸腾气化,下焦之寒水自然可除,且桂枝降逆平冲,可防范奔豚于未然;大枣甘草相伍,培土健脾以利水气运化。
全方合用,共达通阳降逆、培土制水的功效。
(5)炙甘草汤证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化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方中以炙甘草为君药,能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助其补益,以滋化源,使气足血生,当可复脉;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既养心阴,又补心血,可使血脉充盛;然阴无阳则无以化,故用桂枝、生姜宣阳化阴,且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再加清酒振奋阳气,助血脉通行。
诸药合用,阳生阴长,阴阳双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