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第2课时君主专制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22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单元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只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政治演变的不同。
2.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对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不陌生,但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
(2)学生对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等抽象性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
3.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单元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线索。
能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探讨先秦与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异同点;阐释秦汉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与分析其特点;阐述秦汉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同时学会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重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变难点:分析政治制度形成与演变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
第1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该单元囊括了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带★题C层可不做。
)1.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
这一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按唐制,中男(16-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
某次,封锝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
最终此议没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3.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原因是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4.《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7请回答:(1)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其历史作用有哪些?(2)图2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延伸阅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1.血缘纽带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
2.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3.逐步向集权过渡。
1.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二).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四).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从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就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五).总体中央行政体制---------------------------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科举制)监察、谏议制度)训练案1、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A. 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封驳审议C. 交兵部出兵D. 交内阁处理3.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 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牵制C. 集体议政提高办事效率D. 避免君主专断决策失误4.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基础巩固1.1660年,英王查理二世将英国海上力量定名为“皇家海军”。
1918年4月,英国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正式成立,王室立即将其定名为“皇家空军”。
但直至今天,英国王室始终不同意在英国陆军前冠以“皇家”称谓,主要是因为()A.英国始终没有成为陆军强国B.英国陆军始终由议会所控制C.陆军曾打败王军并处死国王D.王室没有意识到陆军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在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模范军”打败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并将查理一世处死。
国王被处死,这对英国王室而言是莫大的耻辱,导致英国王室始终不能原谅陆军的弑君之罪,不肯给陆军冠之以“皇家”称谓。
2.1646年议会方面取得内战的胜利,其原因是()A.自耕农和手工业者阶层的坚决支持B.保王党势力的分散C.议会加强军队的建设和领导D.国王被议会方面俘虏答案C解析1646年时,内战的双方是议会与国王,议会方面的军队是新模范军,该军战斗力的强弱是议会方面取得胜利的关键。
3.英国历史学家J·K·琼斯认为:查理二世是“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的继承人”。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他的政策既有封建专制的内容,也有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B.他与查理一世、克伦威尔有血缘关系C.克伦威尔与他一样都对革命成果加以否定D.他们三人都曾经解散过议会答案A4.下图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什么问题()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②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③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④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需要长期斗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①②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条件不成熟,而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5.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流亡海外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达成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这种做法的初衷在于()A.维护政局稳定,保护既得利益B.恢复专制统治,维护政局稳定C.维护既得利益,扩展海外力量D.扩展海外力量,改变国际形象答案A解析克伦威尔死后,高级军官争权夺利,士兵发动反政府活动,农民举行起义,政局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