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 格式:pptx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6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一些要点整理:1.线性模式理论:线性模式是传播学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单向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不涉及接收者的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如广播和电视。
2.两步流模式理论:两步流模式理论认为传播并非只有一步,而是经过传播者和社交领袖的两步过程。
社交领袖作为信息的过滤器和解释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人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3.渐进模式理论:渐进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通过个人和群体传播,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消息传播模式理论:消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包括多种传播模式的组合,如传播者驱动模式、接收者驱动模式和传播平台驱动模式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同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5.融合模式理论:融合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融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的过程。
它强调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提醒我们传播者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如符号交互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不平衡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理论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几种传播过程模式及其优缺点一、直线模式直线模式的缺陷:•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意义: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从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
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意义:香农-韦弗的模式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
其次,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
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
二、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意义:循环模式与直线模式的区别在于,这个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其次,这个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陷:1.这个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模式是指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出解释。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
一、直线模式:"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被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一韦弗模式。
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具有明显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
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1、循环模式其特点是: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大众传播模式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3、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直线模式:这种模式是最简单直接的传播模式,信息从一个源头开始,通过单一的传播路径传递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
这种传播模式类似于单向传递,源头控制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接收者被动接受信息。
2.循环与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信息的循环和互动,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互换角色,而且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强调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信息的传递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受众群体广泛。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模式。
《传播的基本过程》教案艺术组-1(2号)课程:《传播学教程》内容:《传播的基本过程》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于传播模式理论的认识,掌握传播活动的本质规律,运用传播理论知识认识身边的传播现象,并能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为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传播学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教学难点: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学导入: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对面的协商性对话,小张对小李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小张点头答应了,通过这个最简单的传播事例,让学生讨论这其中都有哪些要素,引出第一个的主题: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讯息4、媒介(传播渠道)5、反馈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导入:在了解了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后,我们就需要从中归纳出传播过程遵从的模式,那么在研究传播过程中,都出现了什么样的模式呢?引出下面要讲的几种模式,人们对于传播的基本结构模式的探索从孤立到系统,从单向线性到循环性及螺旋性,由静态到动态,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表象到抽象,从简单的直线传播模式到复杂的循环互动换模式,都遵从着一般的认识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模式,认识清楚了模式的功能作用后,才能在目的性的引领下,去深入理解传播过程的多种模式。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a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1.传播者——控制分析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等,他们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制作、传播信息。
传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这一概念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的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集中强调了传播者在社会大众传播早期的主导地位。
在传播者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而他们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受到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媒介传递的5W模式是指将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即:谁(传播者)、说了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以及有什么效果(效果)。
这五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传播学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具体来说:
1.传播者(Who):指的是信息的源头,他们通过一定的渠道向受众传递信息。
2.信息(Says What):指的是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3.媒介(In Which Channel):指的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
电子传播等。
4.受众(To Whom):指的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的最终落脚点。
5.效果(With What Effect):指的是受众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影响和反应。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5W模式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传播者的身份、地位、影响力等因素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信息的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媒介的类型、特点、覆盖范围等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受众的背景、知识水平、态度等会对信息的接收和反应产生影响;效果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传播过程是否成功的关键。
总之,5W模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规律,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效率。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5W模式,以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传播过程是信息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它基本上是由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源、消息、信道、受众、效果和媒介。
在这些要素中,源是指信息的来源,消息是指被传
递的信息,信道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方式,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人群,效果是指信息
传播的结果,媒介是指具体用来传播信息的手段或渠道。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包括线性、交互和多样化三种。
线性传播模式主要描述了信息从源到受众的单向流动。
这种传播过程通常是源头控制的,即源头通过选择特定的媒介和语言,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这种模式中的源头可以是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他们通常会尝试塑造公众认知和行为。
此模式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可以将信息快速推广、传递和宣传,但也存在着信息偏颇的问题,因为信息传递过程
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加工和选择性接收等问题。
多样化传播模式强调了多渠道、多方向、多源和多层次的信息传递。
这种传播过程是
一个多重媒体和多重方法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包括
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互联网、口口相传、公众演讲等多种模式。
它可以融合前两种模式
的优势,同时弥补它们的缺陷,提供了更具头更准确的信息,使信息的传播更具传达效果。
但这也意味着对个人来说,必须培养媒体素养,提高信息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