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品种鉴定与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1章绪论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一、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对象—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三、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中药名称(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药用历史、来源、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法用量等。
四、主要任务中药鉴定学任务的核心:1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2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3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2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3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4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吴普本草》最早较完整地记载重要性状鉴别内容的本草著作。
第4章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一、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源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1根和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显露时采收。
此时根和根皮组织最充实,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2皮类药材多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时期,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杜仲、厚朴、黄柏等。
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剥,如川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3花类药材一般应于花蕾初放或含苞待放时,选晴天采摘。
采摘过早气味不足;过迟则花瓣已散落,破碎后难以收集,如金银花、辛夷、槐花、月季花等。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篇一:中药鉴定毕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老师:实习课目:实习主要内容:黄连、甘草、黄芩的鉴别黄连一.实验目的1.掌握黄连(三种)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点;2.比较三种黄连的显微鉴别特征;3.掌握黄连的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别特征;二.实验内容1.原植物的鉴定注意点味连:rhizama captiidis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its chinese franch的干燥根茎,多年生草本,叶均基生,卵状三角,3全裂,中央裂片稍呈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
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萼片5,窄卵形,花瓣线形,雄蕊多数,与花瓣等长,心皮8-12,离生,蓇葖果具柄。
三角叶黄连(雅连):copits deltoiolea et hsiao叶片中央裂片三角状卵形,一回裂片彼此邻接,花瓣线形,雄蕊长约为花瓣之半。
云南黄连(云连):coptis teeta wall叶片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彼此疏离,花瓣匙形至卵形,先端钝。
2.药材性状鉴定注意点黄连:圆柱形,具结节状突起,部分节间较长而光滑,习称“过桥”,有时可见残存的须根或膜质鳞叶,断面木部部金黄色,髓部、皮部红棕色,味极苦。
味连:根茎多分枝积聚成簇,形如鸡爪。
雅连:根茎多单枝,较粗状,“过桥”较长。
云连:根茎多单枝,细小,略弯曲。
注意点:主产四川石柱等,湖北来凤,甘肃武都,出口以四川、湖北为主,过去有北岸味连,南岸味连两种商品。
北是长江以北的川东鄂西地区。
南岸是川东鄂西,长江以南。
雅连主产于四川西部娥眉、洪雅一带。
为栽培品。
云连主产于云南西北德钦,维西为野生,主要化学成分为小檗碱(berberine,又称黄连素)3、显微鉴定(1)组织切片味连:最外为木栓层(有时可见未脱落的表皮或鳞叶)→皮层(有黄色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韧皮部(外侧纤维束木化并且有石细胞)→维管束(无限外韧型排列成环)→髓部无石细胞雅连:髓部由多数石细胞群云连:皮层及髓部均无石细胞(2)粉末黄连:①石细胞类方形或圆形25-105μm壁孔明显。
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10、个别药材:品名产地品名产地品名产地当归甘肃枳壳江西马钱子印度、越南、泰国枸杞宁夏木瓜安徽宣城白豆蔻柬埔寨黄芩河北乳香、没药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血竭印度尼西亚薄荷江苏狭叶番泻叶印度爪哇白豆蔻泽泻福建尖叶番泻叶埃及丁香坦桑尼亚阿胶山东西洋参美国、加拿大西红花西班牙11、采收:槐花在花蕾期采收的芦丁含量最高28%;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的甘草甜素最高10.5%。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着、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中药鉴定学总结中药鉴定学总结总论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思路中药鉴定是指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性状、质量评价、药理活性、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定的过程。
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鉴定宏观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形态、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在宏观鉴定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形态:观察中药材的大小、形状、表面特征等。
2.颜色:观察中药材的颜色、色泽的鲜艳度或暗淡度,有无色泽变化等。
3.气味:嗅闻中药材的气味,了解其气味特征和强度。
4.口感:通过品尝中药材的口感,了解其滋味、涩味、苦味等。
二、显微鉴定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微观结构进行判断。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鉴定等。
1.光学显微镜鉴定:通过对中药材切片的观察,辨认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如叶表皮细胞的形状、排列方式,纹理、枝干形态等。
2.扫描电子显微镜鉴定:通过对中药材表面形态和微观结构的观察,掌握中药材的有关特征。
三、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来评价其质量和药理活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法:1.薄层色谱法:利用薄层的吸附、渗透、质量转移等现象,分离和检测中药材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2.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流动相和检测方式,快速分离、鉴定和定量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3.气相色谱法:将中药材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鉴定,通过相应的色谱柱、检测器和操作条件,获得有关成分的信息。
4.紫外分光光度法:根据中药材中含有的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的成分,通过测定其吸收光谱,确定其化学成分的类型和含量。
5.高效液相质谱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的技术,能够快速鉴定和定量中药材中的有机化合物。
四、药理鉴定药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体内或体外的实验,评估其药理活性。
1.实验动物的药理学实验:通过给实验动物灌胃或皮下注射中药材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药理效应,并在一系列参数上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