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3
2024年常用中药饮片鉴别培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中药学》教材中第三章“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进行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方法;重点分析2024年市场上常见的五十种中药饮片,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药饮片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性状、显微及理化方法鉴别常用中药饮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2024年市场上常见中药饮片的识别和鉴别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药饮片的理化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鉴别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投影仪、显微镜、试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市场上误用、滥用中药饮片的案例,引起学生对中药饮片鉴别的重视。
2. 理论讲解:(1)中药饮片定义、分类及特点;(2)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方法;(3)2024年市场上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套常见中药饮片样本;(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样本进行性状、显微鉴别;(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讲解经典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药饮片定义、分类及特点;2. 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鉴别方法;3. 2024年市场上常见中药饮片鉴别要点。
七、作业设计2. 答案:详细写出每种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鉴别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中药饮片鉴别的资料,提高自身鉴别能力。
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市场,加深对中药饮片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鉴别方法;2. 2024年市场上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和巡回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鉴别方法1. 形状:如人参饮片呈圆柱形,黄芪饮片呈圆柱形或椭圆形;2. 大小:如当归饮片长度约23cm,宽度约0.51cm;3. 颜色:如丹参饮片呈紫红色,黄芩饮片呈黄棕色;4. 气味:如薄荷饮片具有浓郁的薄荷香气,黄连饮片具有苦味;5. 质地:如熟地黄饮片质地柔软,易于折断。
中药鉴别相关知识培训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组成。
中医临床采用的治病药物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成药的原料是生、熟饮片。
其中,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净制、切治、炮制制成的符合临床需要的加工品,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
而中药饮片的质量决定于中药材的品质,中药材的品种、采收时节、存储保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品质。
人们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高度概括为“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性能。
1、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四性是古人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以及对于疾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地。
它是与疾病属性的寒(寒证)、热(热证)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性或惊性,多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发散风寒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
此外,性质较平和的药物介于温、凉之间,称平性,而这些药物实质上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没有超出四性的范畴,或仍统称为四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能散,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效。
甘味,能补,能缓,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
酸味,能收,能涩,有收剑、固涩的功效。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泻和燥的功效。
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
常用于瘰疬、痞块、燥热便秘等症,如昆布、芒硝等。
2、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3、方剂中医治病很少用单味中药,而是用方剂治病。
方剂是单味药治病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
这种组织既非简单的药物集合,也不是固定的搭配,而是有严格的原则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其原则为:君、臣、佐、使。
谈中药饮片的识别及中药鉴定新技术——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王春根教授一.中药饮片的识别我国自古以来把具有防治疾病的物质,统称“药物”。
到十九世纪西医传入中国后,人们为了便于区别,才把这些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改称“中药”或“国药”。
凡是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等药物及其制成后的各种药物,统称为“中药材”。
凡是采集后未经加工或初步加工的药物,称“原药材”。
将完整的原药材切制加工成“片”、“丝”、“块”、“段”等形式,以及经水、火、辅料或将特殊加工后的中药材,临床上可直接配方应用的药物,称“饮片”或“中药饮片”,如苏木丝、桂枝片等等。
根据中医用药理论,炮制加工,可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则称“中成药”,如六神丸、牛黄消炎丸、三七伤药片、冠心苏合丸、复方感冒灵、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颗粒剂、速效救心丸等等。
今天我们来讨论中药饮片的识别,其鉴定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源(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以及理化鉴定等四大方法。
下面来讨论四类方法。
(一)基源鉴定基源鉴定就是运用原植物(动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以确定其正确的学名。
具体操作步骤:①观察药用部位的形态②查对文献③核对标本(二)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或感官分析法或称经验鉴定,这就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有效的方法来鉴别中药饮片的性状。
这种鉴定具有简单、易行、快速的特点。
这种方法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必须见多识广才能正确无误。
通常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向有实践经验的老药工学习传教,才能得心应手。
性状鉴定应尽量选取特征明显的药材或饮片,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内容,必要时可与已知标本对照比较。
1、形状药材或饮片的外形特征,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如圆柱形、纺锤形、扁球星、团块状、不规则形、类圆形药片、斜片、纵片等。
老药工使用形象语言来描述,如海马的外形为“马头蛇尾瓦楞身”,饮片加工不规范、破碎明显又称“苍蝇头”、“蚊子脚”如此形容。
中药检验员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中药检验员是医药生产企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们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专业的检验技术和丰富的中药知识。
为了提高中药检验员的综合素质,满足医药生产企业对中药检验员的要求,制定了中药检验员培训计划。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医药生产企业中的中药检验员及相关技术人员。
三、培训内容1. 中药药材的识别和鉴别中药检验员需要具备对中药药材的识别和鉴别能力,包括对常用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气味、口感等方面进行鉴别。
2.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中药饮片是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形式,中药检验员需要掌握中药饮片的检验方法和要求,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掺假掺杂等方面。
3.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是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中药检验员需要了解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检验方法及其要求。
4. 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中药检验员需要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包括中药的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要求。
5. 中药检验仪器的使用中药检验员需要熟练掌握中药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6. 中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药检验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中药知识,包括中药的来源、药材的采集和储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7. 中药检验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中药检验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遵守公平、公正、公正的原则,严守职业操守,维护中药检验员的职业形象。
四、培训方法1. 理论培训通过专家讲座、课件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中药检验员的理论培训,让学员了解中药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求。
2. 实操培训通过实验室实操、中药原材料的实际鉴别和检验操作,让学员熟练掌握中药检验的操作技能。
3. 课外讨论通过课外讨论、学员间的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学员对中药检验的理解和认识。
四、培训时长本次培训计划为期3个月,每周安排2天理论课程,3天实操课程。
五、培训考核1. 理论考核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督促学员掌握中药检验员的基本理论知识。
附件1中药饮片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本附录适用于中药饮片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第二条产地趁鲜加工中药饮片的,按照本附录执行。
第三条民族药参照本附录执行。
第二章原则第四条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密切相关,应当对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污染,防止变质,避免交叉污染、混淆、差错;生产直接口服中药饮片的,应对生产环境及产品微生物进行控制。
第五条中药材的来源应符合标准,产地应相对稳定。
第六条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或审批的标准炮制。
第七条中药饮片应按照品种工艺规程生产。
中药饮片生产条件应与生产许可范围相适应,不得外购中药饮片的中间产品或成品进行分包装或改换包装标签。
第三章人员第八条企业的生产管理负责人应具有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三年以上从事中药饮片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或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八年以上从事中药饮片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
第九条企业的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应当具备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并有中药饮片生产或质量管理五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一年的质量管理经验。
第十条企业的关键人员以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人员均应为企业的全职在岗人员。
第十一条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人员应具备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实际能力,具备鉴别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
第十二条从事中药材炮制操作人员应具有中药炮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从事毒性中药材等有特殊要求的生产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熟知相关的劳动保护要求。
第十三条负责中药材采购及验收的人员应具备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
第十四条从事养护、仓储保管人员应掌握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养护知识与技能。
第十五条企业应由专人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中药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药品GMP相关法规知识等。
中药饮片鉴别真伪的意义及相关方法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50个方面的方法:1. 保证药效:真伪鉴别可以确保所购买的中药饮片具有正常的药效,对于治疗疾病有确切的疗效。
2. 保证安全:真伪鉴别能够避免购买到劣质中药饮片,确保中药的质量安全,避免因使用假药而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3. 提高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通过鉴别真伪可以确保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提高药物的疗效。
4. 避免购买假药:鉴别真伪可以防止购买到假药,避免被不法商家欺骗。
5. 维护市场秩序:真伪鉴别可以维护中药市场的秩序,防止假药流入市场,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
6. 保护中药传统文化:鉴别真伪可以保护中医药的传统文化,防止中药被冒充和篡改,维护中药的药物特性。
7. 促进行业革新:真伪鉴别可以促进行业的革新和发展,促使中药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
8. 防止临床用药失败:通过鉴别真伪可以避免因为使用劣质饮片而导致治疗失败。
9.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真伪鉴别可以为中药饮片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规范中药市场。
10. 促进中药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真伪鉴别可以促进中药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高中药产业的竞争力。
11. 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真伪鉴别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中药饮片的购买信心,增加消费者对中药的认可度。
12. 防止掺假掺杂:通过鉴别真伪可以避免中药饮片被掺假或者掺杂其他非中药成分。
13. 保证中药的品质:真伪鉴别可以确保中药饮片的品质,避免购买到质量低劣的产品。
14. 提高中药的疗效:通过鉴别真伪可以提高中药饮片的疗效,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15. 防止滥用药物:通过鉴别真伪可以防止滥用不合理的中药饮片,保护患者的健康。
16. 提高中药行业的声誉:真伪鉴别可以提高中药行业的声誉,增加消费者对中药行业的信任度。
17. 促进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真伪鉴别可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18. 防止因为使用假药而延误疾病治疗:通过鉴别真伪可以避免因为使用假药而延误疾病的诊治。
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1. 使员工全面了解中药饮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掌握中药饮片的生产、质量控制、保存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2. 提高员工对中药饮片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3. 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培训内容1. 中药饮片的基本知识(1)中药饮片的定义和分类;(2)中药饮片的特点和作用;(3)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2.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1)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2)中药饮片的贮藏和保鲜方法。
3. 中药饮片的使用与安全(1)中药饮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中药饮片的毒性与副作用;(3)中药饮片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三、培训方式1. 课堂教学(1)专业老师授课,讲解中药饮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小组讨论,交流心得。
2. 实地考察(1)实地参观中药饮片生产工厂,深入了解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2)参观中药饮片质量检验中心,学习检验技术和方法。
3. 模拟操作(1)通过模拟操作,培训员工对中药饮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模拟情景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
四、培训时间安排1. 培训周期为两周,每周安排四天课程时间,每天为8小时;2. 培训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五、培训对象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相关人员。
六、培训评估1. 培训周期结束后,进行员工培训效果的定性和量化评估,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技能运用情况和综合能力等;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计划。
七、培训效果1. 员工对中药饮片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2. 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3. 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八、总结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培训,能够使企业的中药饮片生产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为中药饮片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做出贡献。
常用中药饮片鉴别培训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中药学》教材中第三章《中药的鉴定》为蓝本,详细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以及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饮片进行鉴别。
3. 提高学生对中药饮片质量优劣的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药饮片的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
重点: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及现代分析技术在鉴别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显微镜、中药饮片样本、理化鉴定试剂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优质和劣质的中药饮片样本,引发学生对鉴别方法的思考。
2. 理论讲解:a. 性状鉴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b. 显微鉴定的基本步骤及技巧。
c. 理化鉴定的原理及方法。
d.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让学生对中药饮片样本进行性状鉴定。
b. 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饮片样本的显微结构。
c. 指导学生进行理化鉴定实验。
d. 介绍现代分析技术的操作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鉴别方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对中药饮片样本进行鉴别,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性状鉴定:外观、气味、味道等特征。
2. 显微鉴定: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3. 理化鉴定:化学反应、光谱分析等。
4. 现代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种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特点。
b. 简述显微鉴定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2. 答案:a. 黄连:表面暗黄色,断面鲜黄色,味极苦。
当归:表面黄棕色,断面白色,有浓郁香气。
人参: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淡黄色,味甘。
b. 显微鉴定可用于观察中药饮片中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从而判断其真伪。
中药饮片鉴别知识大全中药饮片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的一种药物形式。
为了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正确鉴别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药饮片鉴别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辨别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外观鉴别鉴别中药饮片的第一步是通过外观来辨别其真伪。
合格的中药饮片应具备以下特点:1.色泽鲜艳:一般来说,中药饮片颜色应该鲜艳光亮,没有明显的变色或褪色现象。
2.形状完整:中药饮片的形状应该整齐规则,均匀一致,没有碎片或严重变形。
3.无异味: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没有明显的异味,如果味道异常或有刺激性气味,可能存在问题。
4.无霉变或有害物质:应检查中药饮片是否出现霉变、虫蛀、铁锈等现象,同时需要确保不含有害物质。
二、气味鉴别通过嗅觉也可以初步判断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
正常的中药饮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香气浓郁:一般来说,中药饮片应该具备独特的香气,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气味特点。
2.无异味: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没有明显的异味,如果味道异常或有刺激性气味,可能存在问题。
三、质地鉴别质地是判断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韧性:中药饮片应该具备一定的韧性,能够轻易折断,并且折断的部分没有明显的粉末状。
2.不易碎:中药饮片应该不容易碎裂,如果容易出现碎片,可能存在问题。
3.保湿性:中药饮片应该具备一定的保湿性,不易变干。
如果中药饮片变干或出现明显的潮湿现象,可能存在问题。
四、溶解度鉴别溶解度也是判断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易溶解:中药饮片溶解于水后应该能够迅速溶解,不留下明显的残渣或沉淀物。
2.溶解均匀:中药饮片溶解后的溶液应该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悬浮物或分层现象。
3.不易成块:中药饮片溶解后不应该出现明显的成块现象,如果出现明显的结块,可能存在问题。
五、炮制工艺鉴别炮制工艺是中药饮片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的小炮制工艺制作出的中药饮片具有不同的特点。
常用中药饮片鉴别培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中药学》教材中第四章“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为依据,详细内容包括:药材的来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方法以及常见伪品的识别等。
重点涉及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甘草等5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方法。
2. 能够识别并区分常见中药饮片及其伪品。
3.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鉴别中药饮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药饮片的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方法。
重点: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特征及其伪品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投影仪、中药饮片样本。
学具:笔记本、铅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常见的中药饮片,让学生尝试鉴别并讨论其特点。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方法。
3. 例题讲解:以人参、黄芪为例,讲解如何鉴别正品与伪品。
4.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观察并鉴别给定中药饮片样本,教师进行解答与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常用中药饮片鉴别方法: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2. 重点中药饮片及伪品识别: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甘草七、作业设计(1)黄芪(2)白芍(3)甘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提高自身鉴别能力。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并鉴别中药饮片,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方法。
2. 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的具体操作。
3. 常用中药饮片及其伪品的识别。
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性状鉴别方法1. 形状:观察药材的形态、大小、厚度等。
2. 表面:观察药材表面的颜色、纹理、皱缩程度等。
3. 断面:观察药材断面的颜色、质地、纹理等。
4. 气味:嗅闻药材的气味。
5. 味道:尝试药材的味道。
针对这些性状特征,教师应详细讲解各种药材的特点,如人参的“芦头”、黄芪的“菊花心”、当归的“油润”等。
中药饮片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及意义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的一种加工制剂,是中药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具有质量稳定、用法简便、便于储存和携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药饮片的种类繁多,使用频率高,对其生产、质量控制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对从事中药饮片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培训计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员全面了解中药饮片的相关知识,掌握其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的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为中药饮片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培训对象本培训计划的对象为从事中药饮片生产、质量控制、销售和临床使用的相关人员。
1.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生产人员、质量控制人员;2.中药饮片销售企业的销售人员;3.中医临床医生、药师等临床使用人员。
三、培训内容本培训计划包括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销售监管、临床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1.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1)中药饮片的定义及分类;(2)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3)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4)中药饮片的储存和包装。
2.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1)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要点;(2)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方法;(3)中药饮片的质量不良及处理方法。
3.中药饮片的销售监管(1)中药饮片的销售管理规定;(2)中药饮片的质量监管;(3)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4.中药饮片的临床使用(1)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范围;(2)中药饮片的临床使用注意事项;(3)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四、培训方式本培训以讲座、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1.讲座:专家学者就中药饮片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内容生动、深入浅出,注重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2.讨论:学员就中药饮片的生产、质量控制、销售监管、临床使用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员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实地考察:组织学员到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检测机构、医疗机构等实地考察,了解中药饮片的生产、质量控制、销售监管和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
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章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方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中成药的基本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体现,直接关系到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
但是,随着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及部分外来中药饮片的冲击,致使出现了大量的不按规定炮制方法炮制的中药饮片流入市场,从而导致了中药饮片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
近年来,中药材抽验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在这当中有大部分是一些不法分子故意造假(重金属超标的虫草、模具压制的人参、土豆染色做成的天麻等),售假。
有的则是中药材保管发生变质。
中药材的鉴别不具有一定中药鉴别常识是很难鉴别真伪的。
安排这次培训的目的,为了方便从药人员能够对中药材进行简单的快速鉴别,根据中药的某些成分的特性,快速鉴别一些中药。
一、药用植物学知识1 .药用植物的分类现以黄连为例示其分类等级如下: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毛茛目科………………毛茛科属………………黄连属种………………黄连2. 植物组织的类型2.1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由于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分化,使植物体得以生长2.2薄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同化薄壁组织、贮薄壁组织藏、吸收薄壁组织、通气薄壁组织在植物体内担负着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等营养功能,又称营养组织2.3保护组织:表皮(毛茸(腺毛非腺毛)、气孔(平轴式直轴式不等式不定式环式))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种不同的组织的复合体)保护着植物的内部组织,控制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病虫的侵害以及机械损伤等。
2.4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2.5输导组织:管胞与导管;筛管、伴胞与筛胞2.6分泌组织:外部分泌组织腺毛蜜腺内部分泌组织:分泌细胞分泌腔(分泌囊)分泌道和乳汁管3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3.1淀粉粒三种类型单粒淀粉复粒淀粉及半复粒淀粉3.2菊糖:多含在菊科和桔梗科植物的细胞中,山茱萸果皮中亦有。
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可将菊糖材料浸入乙醇中制片,置镜下观察看见球状、半球状或扇形的菊糖结晶。
3.3蛋白质以糊粉粒状态存于细胞的任何部分,糊粉粒和淀粉粒常在同一细胞中互相混杂。
3.4脂肪和脂肪油:它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脂。
在常温下呈固态或半固态称为脂。
如柯柯豆脂;呈液体的称为油,如大豆油、芝麻油、花生油等。
存在于植物种子里,可达种子干重的45%-60%;脂肪和脂肪油加苏丹Ⅲ试剂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加紫草试液显紫红色;加四氧化锇显黑色。
4、晶体: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4.1草酸钙结晶:4.1.1单晶又称方晶或块晶豆科植物(甘草、苦参、葛根.红芪、合欢花等)、芸香科(黄柏)中常见4.1.2针晶一般存在于含粘液的细胞中如薯蓣科、天南星科半夏白附子兰科白及石斛天麻百合科知母麦冬玉竹4.1.3簇晶蓼科(大黄、何首乌、拳参)——棱角短钝;五加科(人参、竹节参、三七)——棱角坚;毛茛科(白芍、赤芍、牡丹皮)、桑科桑叶——簇晶排行4.1.4砂晶茄科(颠茄、地骨皮)苋科(牛膝)4.1.5柱晶鸢尾科(射干)4.2碳酸钙结晶多存在于植物叶的表层细胞中5、维管束及其类型维管束是一种束状结构,贯穿在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内,彼此相连形成一个输导系统,同时对植物器官起着支持作用。
5.1外韧维管束:韧皮部位于外侧,木质部位于内侧,中间没有形成层。
如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5.2双韧维管束:木质部内外两侧都有韧皮部。
常见于茄科、葫芦科,夹竹桃科、萝摩科,旋花科桃金娘科等茎中维管束5.3周韧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中间,韧皮部围绕在木质部四周。
如百合科、禾本科棕榈科、蓼科及蕨类的某些植物5.4周木维管束:韧皮部位于中间,木质部围绕在韧皮部四周,常见于少数单子叶植物的根状茎,如菖蒲,铃兰等。
5.5辐射维管束:韧皮部和木质部相互间隔成辐射状排列,并形成一圈,总称为辐射维管束。
是单子叶植物的根和双子叶植物的次生构造特点。
二、中药鉴定学知识1 、中药的加工及贮藏1.1常用的加工方法:拣洗切片蒸煮烫发汗熏硫(山药、白芷、干燥前用硫磺熏制,防止霉烂)干燥1.2贮藏保管中发生的变质现象1.2.1虫蛀:果实种子类,花、叶类及含糖类易虫蛀。
一般含脂肪油(苦杏仁桃仁等) 淀粉(白芷山药)或蛋白质(蕲蛇等)易虫蛀,而含辛辣成分的药材,一般不易虫蛀如荜茇、胡椒、花椒等。
通常温度在16-35 ℃、湿度在60%以上、药材含水量在11%以下是虫害生长的有力条件。
1.2.2生霉:大气中从有多量霉菌孢子,如散落在药材表面。
在适当温度和湿度下,溶蚀药材内部组织,促使腐败、变质、失去药性。
1.2.3变色各种药材都有其固有的颜色,贮藏不当颜色改变,药材也可能变质。
含鞣质类药材受到氧化,聚合等作用,产生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使原来色泽加深。
1.2.4走油: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一般含脂肪油、挥发油或糖类成分的药材,如苦杏仁、桃仁、当归、肉桂、麦冬、枸杞子等会产生“走油”现象。
1.2.5其它。
有些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所含有效成分会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如绵马贯众,不能久贮。
樟脑冰片易挥发;芒硝(Na2SO4·10H2O) 胆矾(CuSO4·5H2O)容易风化,应密闭保存。
1.3 贮藏及保管:常温0℃-30℃阴凉库不超过20℃冷库2℃-10℃(相对湿度45%-75%)1.3.1保管制度及保管经验应有严格的日常保管制度,保持经常性检查,保证库房干燥、清洁、通风。
注意外界温湿度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室内温湿度。
药材入库前应详细检查有无虫蛀,生霉现象,要经多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过四关:一看性状,二闻气味,三品尝,四查药材产地、药用部位是否符合(也称“放心”程序)。
凡有问题的包件都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只有合格的包件才能入库贮藏。
贮藏的方法可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
容易吸湿霉变的中药特别注意通风干燥,必要时可翻晒或烘烤;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易虫蛀的中药应贮藏于容器中,放置通风干燥处,并经常检查。
保管经验:牡丹皮与泽泻共存,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花椒、细辛与有腥味的动物药共存,可防止动物药虫蛀。
1.3.2贮藏保管方法:(a)充分干燥,防止虫卵繁殖。
中药材切制成片、段、节、丝后,改变了原药的形状,增大了表面积,极易受潮。
饮片含水量在11%以上,温度在16℃-35℃之间,药物中未除尽的虫卵会在此条件下化为幼虫。
故中药饮片必须充分干燥,以杀灭虫卵,此为储存的基本要求。
荆芥、薄荷、川芎、木香、羌活等芳香性药物不宜暴晒高温干燥,宜于30℃-35℃低温干燥后入库。
花类含芳香油及花蜜成分,极易被虫蛀,应在梅雨季节之前分包压紧,烤至八成干,趁花热软时贮于石灰缸内,忌晒,以免散瓣退色。
(b)控制温、湿度,防止发霉变质。
空气中存在着大量霉菌孢子,若散落在药物表面,遇适当温湿度就会萌发成菌丝,产生蛋白酶,侵入药材组织内部导致药材霉烂变质。
当药物内部水分蒸至表面,温度在20℃-35℃时,霉菌开始繁殖。
故饮片的贮藏应低温、通风、干燥、控制含水量在8%-10%,库房相对湿度在65%以下,温度在25℃以下为宜。
(c)选择密闭容器,防止氧化变色。
中药材的天然色泽是质量好坏的标志之一,色泽的变异,说明药物内在质量已发生了变化。
如含有苷类、羟基蒽醌类及鞣质等成分的药物,由于贮藏过久或经常翻晒,其中所含有的酶在适宜温度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药材的色泽发生变化。
含有蛋白质的药物,氨基酸与还原糖作用后也能引起中药变色。
容易变色的药材如花类、全草、叶类等应贮于避光密闭容器中。
如苏合香、藏红花等必须保持湿润状,否则易变色。
加酒、醋炮制的饮片,如大黄、黄芩、延胡素等,宜置密闭容器内,以防酒、醋味挥散而失效。
盐制品易受潮或高温后析出盐分,故宜放阴凉干燥处,切忌用金属容器存放。
(d)避免高温,克服走油现象。
某些中药饮片由于受潮或在高温下表面溢出油状物,俗称走油。
如含脂肪的杏仁、桃仁、郁杏仁、柏子仁等,含挥发油的当归、肉桂等,含有黏液性糖质的麦冬、天冬、太子参、枸杞子等也容易走油。
干燥时不宜用高温烘烤或暴晒,宜贮于阴凉干燥处。
又如种子、果实类含淀粉、脂肪油较多的薏苡仁、麦芽、莱菔子、苏子等,炮制后可待蒸气散尽趁热装入容器内贮存;含油较多的药物宜凉透干燥后,置容器内盖紧,放于阴凉干燥处。
2. 中药饮片性状鉴定法2.1形状指干燥药材的形态。
主要有片、丝、块、段、粒等性状,如观察皱缩的全草、叶或花类,可先浸湿使软化,展平。
2.2大小指药材的长短、粗细和厚度,测量多用毫米刻度尺。
如泽泻片比黄芪片大,当归头片比当归片大;甘草的斜片比直片大。
对细小的种子,可放在毫米方格线的纸上,每10粒为一组测量平均值。
2.3色泽应在日光灯下或常光下观察。
如用复色,以后一种色调为主。
药材的色泽不但帮助鉴别真伪,其色泽深浅,有时也反映其质量优略,如丹参色红;黄柏色黄;玄参色黑。
紫草深紫色者,紫草素含量较高。
桔梗皮部白色,木部黄色,习称“金井玉栏”等。
2.4表面特征:样品不作处理,直接观察或借助于放大镜观察。
观察表面特征时,特别是附属物,要注意其颜色、性状、纹理、分布等特点。
如片面上何首乌的“云锦花纹”、银柴胡的“珍珠盘”、粉防己的“车轮纹”、黄芪的“菊花心”;段上的纵纹、纵沟;丝、块上的毛、刺等各种附生物的形态、分布等。
必要时可对光透视。
2.5质地指药材的软硬、坚韧、疏松、致密、黏性或粉性等。
软硬坚韧多凭手感而定,疏松致密黏性粉性等全凭眼睛仔细观察。
如山药片粉性足,郁金片坚硬,通草质松软,蜜炙饮片黏性大等。
2.6断面包括折断时横断面的纹理特征。
如杜仲折断有橡胶丝(盐炙后橡胶丝不明显);甘草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等。
2.7气味;一般可直接嗅闻或口尝。
气味较弱者可采用折断或揉搓的方法,也有的需要热水湿润后才能闻到。
2.8水试将药材浸泡一定量水中,观察形态变化。
菟丝子的吐丝现象2.8.1观察在水中的沉浮如:丁香沉于水中为佳;进口沉香能沉于水或半浮半沉于水中,国产沉香大多不能沉于水中。
2.8.2观察颜色变化如:西红花浸入水中,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橙黄色,柱头呈喇叭状;熊胆粉末投入清水,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栀子水浸液为鲜黄色;玄参水浸液为淡黑色;秦皮水浸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