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 水的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0
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4.2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纯净的水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
在压强为101. 3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1。
2.冰的密度比水小,因此冰、水共存时,冰会浮在水的上面。
易错提示指明水的熔、沸点和密度等物理性质时都要注意前提条件,否则可能产生错误。
如压强增大(或减小)时,水的沸点会升高(或降低)。
二、水的电解实验1.实验:往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接通直流电。
2.现象:(1)通电后,两个电极上均产生气泡;(2)一段时间后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大约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3.检验:(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管内的气体是氧气;(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能被燃着的木条点燃,并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该管内的气体是氢气。
4.微观解释: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
在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发生改变。
5.结论:(1)水通电氢气+氧气;(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易错提示(1)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2)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3)电解水直接观察到的是生成气体的体积比而非质量比。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但不能错误地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拓展(1)电解水产物简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水电解时的能量转化方式: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2 水的组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认识水的组成。
4.了解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概念及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1.对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概念的理解。
2.研究化合物组成的基本方法。
[展示图片]湛蓝的大海、奔腾的长江、巍巍的雪山、清澈的山泉、洁白的云朵、多彩多姿的水世界;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各种不同的饮用水。
[设问]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水,是否都有相同的组成?如何探究水的组成?[设置情景]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一般都在60%以上。
水这么常见,你们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组成”。
[简史导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都被看成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科学家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最终认识了水的组成。
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一起揭示水的组成的奥秘吧!1.氢气的燃烧实验[演示]教师展示预先收集的一瓶氢气,让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
[教师补充]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
[讲解]氢气是一种能燃烧的气体,但若氢气不纯,在空气中点燃后会发生爆炸,因此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演示实验]氢气纯度的检验及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触摸烧杯外壁,感到发烫。
[补充]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就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氢气可以燃烧,所以氢气可以用点燃气体来检验,若气体燃烧则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与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101千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冰山、海洋、湖水、沼泽。
二、水与人类的关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工业上要用大量水来洗涤、溶解、加热或冷却,并用水作原料来制造化肥等产品。
在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有一定比率。
在交通运输上,内河及海洋航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探究组成水的元素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这个实验也验证了上章学过的这个结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是H2O。
《水的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使学生认识物质由宏观进一步深入到微观,由教材的说理到学生自己推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要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概括出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推断水的元素组成,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角度分析水分子的构成,推断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水电解的实验,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培养。
②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①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学习方法:通过对比方法学习氢气、氧气的鉴别,通过宏观物质的变化,引申到微观粒子的转变;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探究水分子的构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三、说教学过程与环节[复习导入]1.请说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与联系;2.请写出水的化学式;3.请说出H 2O 表示的意义。
质疑:为什么水的化学式是H 2O ?而不是H 2C 或H 3O ?引出课题4.2水的组成。
[讲授新课]一、水的物理性质1.自主学习,概括水的物理性质有哪些?2.水结冰有无益处?二、水的组成(一)准备实验阅读P108水的组成和观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2.实验仪器:水电解器3.实验药品:水、烧碱或硫酸4.加烧碱或硫酸的原因:增加导电性5.通入电流是 (填直流电或交流电)(拓展延伸:电解水的电源必须是直流电源,不可用交流电源,因为只有用直流电源,才可以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稳定的电势差,从而使水中的带电粒子定向移动,即带正电的H +向负极移动,带负点的OH -向正极移动。
九年级化学(粤教版)说课稿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2 水的组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下面我从说教材和课标、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和练习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课标和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说课标(课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如何要求的,要求到什么程度。
有哪些活动与探究建议)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二、说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
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课题内容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实验探究课.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理解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所以,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个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
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实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
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我认为这个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水平要求较高,教师理应予以适当简化。
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能够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
通过度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所以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
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个部分存有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
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能够增强他们实行多视角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理解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理解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理解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