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8.08 MB
- 文档页数:25
2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
诗歌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借助注释,理解音义。
通过字源识字及语音意义理解“霜”的意象。
3.紧扣诗眼,通过吟诵声音,感悟诗人的“愁”。
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愁”。
通过“钟声”的意象,感悟愁苦的诗人心境终归平静。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
四、说学情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鸟”、“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情景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法完成学习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