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描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主体是指具有意识、能够主动思考和行动的个体,而客体是指存在于主体外部的客观实在。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涉及到认识论、形而上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首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解释。
认识论研究的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通过感觉、思维、观察等方式对客体进行感知和理解。
主体通过感知客体的信息刺激,将其转化为对客体的认识。
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主客关系,即主体主动地去认识客体,客体被主体所认识。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主体需要客体来提供认识的对象,而客体也需要主体来被认识和理解。
在认识论中,主体是认识的主动者,而客体是被认识的对象。
此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
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
在社会学中,主体是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角色的个体,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而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和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物质资料等。
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来改变客体,而客体也通过对主体的影响而改变主体的行为和意识。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相互塑造和相互依赖的。
综上所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多维度的,涉及到认识论、形而上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和意识的个体,客体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在。
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主客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主体需要客体来提供认识的对象和存在的支持,而客体也需要主体来被认识和改变。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塑造的。
通过深入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客观世界的存在价值。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
主体是指进行认识的主要实体,即我们作为认识者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而客体则是主体所要认识的对象,是外部世界的事物、现象或规律。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认识世界的前提。
主体是认识的主导者和发起者。
作为主体,我们通过感知、思维、经验等认识能力来主动地与客体进行交互和对话,从而获取对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主体的认识活动是主动、积极的,它由我们自身的意识和能动性所决定,我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导着认识的过程。
客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和内容。
客体是外在的、独立于主体的存在,它有自己的特性、规律和本质。
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客体进行感知,通过思维对客体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取对客体的认识。
客体是主体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的认识活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互为存在。
主体通过感知和思维与客体发生联系,通过对客体的感知和思考来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
同时,客体也通过其存在和表现影响着主体的认知过程,主体的认识活动受到客体的制约和影响。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使得认识活动变得具体而丰富,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客体的本质。
总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主体通过自身的意识和能动性对客体进行认识,客体通过其存在和表现影响着主体的认知过程。
只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真相。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进行简介,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重点关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将介绍认识的主体的概念,包括人的意识、思维以及主体的能动性等。
其次,将探讨认识的客体,即外部世界的存在,包括物体、事物、现象等。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探讨主体如何通过感知、观察、思考等过程来认识客体的过程。
简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活动的本质问题。
主体是指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客体是指人所认识和思考的客观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指主体通过感知、认识、思维等活动来认识客体,而客体则通过对主体的作用和反作用来影响主体的认识和思维活动。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小猫时,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到猫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我们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对猫的认识。
但是,猫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它的叫声、动作、气味等,这些也会影响我们对猫的认识和感受。
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依存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是指主体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客体的存在和作用,而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主体的认识和作用。
没有客体,主体就没有认识和思维的对象,没有主体,客体就没有被认识和思考的意义。
例如,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水和空气等客体的物质作用来维持生命,而我们的思维和认识活动也需要客体的存在和作用来进行。
另外,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也受主体的认识和作用的影响,比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促进了自然界的发展和进步。
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指主体通过认识和作用改变客体的状态和发展,而客体也通过对主体的作用和反作用改变主体的认识和思维活动。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主体的认识和作用促进了客体的发展,而客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主体的认识和作用。
例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促进了自然界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状态和结构。
而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形成了一个相互推进的过程。
四、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主体是指能够进行活动、控制过程发展方向的实体,客体则是指被主体所控制和作用于其上的实体;
2. 在某些情况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二者相互作用为过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3. 因此,在一些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主体和客体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思想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之一;
4. 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相互依存,通过其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思想活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主体与客体之间四种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之一,它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四种关系是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分享和权力的运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关系。
首先是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直接、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它能够促进个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主体和客体直接面对面地交流,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传递信息、交换意见。
这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共鸣,促进双方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是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是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传递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
主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客体,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这种关系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信息的传递可以是单向的指令和指示,也可以是双向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信息的传递有助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是资源的分享。
资源的分享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的分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主体作为资源的提供者,把资源分享给客体,以实现互惠互利的关系。
资源的分享可以是物质资源的分配,也可以是非物质资源(比如时间、知识、经验等)的分享。
通过资源的分享,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权力的运用。
权力的运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权力是指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强制或控制的能力。
在社会中,权力的运用往往与组织和机构相关。
主体通过运用权力,对客体进行管理、指导和激励,以实现特定的目标。
权力的运用既可以是正当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或滥用的。
合理和适度地运用权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益,而滥用权力则可能引发不公平和不正义的问题。
综上所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四种关系是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分享和权力的运用。
客体关系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与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代人相信,人类就像动物一样,注定要拼命追求简单的幸福。
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霍布斯人类社会观,追求个人满足会危及其他个人,因此人类群体需要控制每个人的快乐目标。
童年的任务是社会化,即把具有动物性冲动的儿童转变为拥有复杂心理装置的成年人。
成年人的精神装置有复杂的检查和障碍系统,可以将动物性冲动和目标引导成社会可以接受的文明生活形式。
与弗洛伊德相比,当代所有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都倾向于认为人类婴儿符合并适应他出生后面临的世界,而不是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loyd)不同意父亲过分强调本我的观点,认为她应该对自己给予足够的关注。
1936年,她出版了著名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
1939年,海因茨·哈特曼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一书,并提出了“无冲突的自我领域”,从而为自我界定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
哈特曼指出,自我和本我一样,都是从先天未分化的矩阵中继承和产生的。
它是一种同时具有独立能量的心理功能。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我自治和自我的基本功能--适应问题,这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维持人与环境平衡的结果。
适应概念为弗洛伊德向当代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转化提供了核心概念中介。
在哈特曼之后,斯皮茨、雅各布森、穆勒等许多自我心理学家都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试图描述婴儿自我发展的过程。
当自我心理学在美国蓬勃发展时,一大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开始改变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因素,而是强调早期母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
物体不是指无生命的物体,而是具有爱、恨、渴望等情感的人的物体。
“客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动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客体关系理论家中,他们关注客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是本能的欲望,重视和强调客体与客体的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在实践关系中,主体和客体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
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不是消沉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唯心主义颠倒主客体关系,认为客体依赖主体而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
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展开探讨。
一、主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是教育者,即教师和教育机构;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和受教育者自身。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教学方法。
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育者还应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思考和质疑。
学生在教育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将这种提高转化为自身行为的改变。
二、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一方面是社会,即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
社会应通过塑造良好的价值导向和提供正能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应体现辩证性、科学性、实际性和针对性。
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弘扬正能量、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熏陶和网络教育等。
这些形式可以相互结合,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促进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度。
三、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际关系的理论。
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每个人如何在关系中发展和影响他人。
这种理论被认为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基础,因为它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形成和维持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是描述一个关系中存在的两个人,称为客体。
客体是一个双方关系的核心,它们会相互影响和影响他们周围的关系。
客体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到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同事之间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模式和行为组成的,每个模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这些模式可以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比如争吵或攻击,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比如害怕或恐惧。
这些模式对客体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会影响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客体自身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还认为,每个客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取决于客体在关系中的地位和责任。
这些角色可以是彼此依赖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角色在客体之间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客体彼此沟通,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从而影响客体的发展。
总之,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理论,它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框架。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从而对每个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定义主体是指有意识、有思维、有意志的个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能力的存在,包括人类和动物等有意识的生命体。
客体是指主体外部的存在,是主体所感知到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规律。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哲学流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1.唯物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主体是客体的产物,客体是主体的物质基础。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主体的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唯心主义认为主体是客体的创造者,客体是主体的意识内容。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意识活动,主体的认识是对客体的再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的统一体,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进行认识,主体的认识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反映,而是对客体的再现和创造。
三、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而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通过感觉和经验对客体进行认识。
2.主体通过实践改变客体,从而实现对客体的改造。
3.主体通过认识客体来改变自身的认识和意识。
4.主体通过实践来改变自身的行为和实践方式。
四、结语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的基础问题之一。
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只有通过实践对客体进行认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客体,改变客体,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也是深度理解人类认知的基础。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主体是主动的、被动的角色,它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客体是被动的、被动的角色,它是认知过程的客体。
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主体可以通过与客体的互动,使自己从客体那里收集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客体的特征。
同时,客体也可以对主体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主体的思维和行为。
一般而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以由一个相对的分类来概括,即主体的角色是改变客体的,而客体的角色是被改变的。
通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主体可以探索、掌握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从而深入地理解客体。
从交互理论的角度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包括:控制关系、相互促进关系和共同理解关系。
控制关系即主体对客体进行控制,以改变客体,使它们满足主体的要求。
相互促进关系指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客体可以帮助主体扩展自己的认知,主体也可以帮助客体发展自己的技能。
最后,共同理解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可以从客体中获得信息,两者可以相互理解,共同塑造认知空间。
此外,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仅存在认知层面,也存在情感层面。
例如,母亲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婴儿会比较友好地接受母亲,而母亲也会非常关心婴儿的发展和学习情况,双方也会互相学习和认识,为彼此的发展提供帮助。
总的来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无论从认知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彼此促进对对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供双赢的发展方向,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最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作用,可以通过它来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为它们的发展提供帮助。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发表于:2010-12-03 13:35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15) 评论:(0)《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小窗明月/yl主讲人:李鼎智核心提示: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很大程度上从温尼科特等人的理论中发展而来。
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
1、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
2、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
3、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有时比驱力理论好用多了。
但理论发展时间不长,才几十年,是不太成熟的理论。
有些现象无法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
但驱力理论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已有100多年,有很多精辟的地方,不要否认它。
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前俄底普斯期,强调关系。
人是哺乳动物里生存能力最弱的,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
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关系,和抚养人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理念中,客体这个概念,就是指除了主体以外的所有东西(主要指人)。
过渡客体可以是物,但它是有条件的。
关系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
(和弗洛伊德关于客体的概念有区别)。
如,我做事的时候,内心总有另一个声音。
关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本质上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认为客体是人。
而弗洛伊德认为,性驱力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认为客体是原欲的目标。
所谓动力,就是那些冲突、不适应、焦虑。
客体关系理论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总结归纳。
所以相比理论,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
马无名说,精神分析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4、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都是因果决定论,都在归因。
经典:强调本能,研究固着、退行,因为内驱力紧张、所以投注到客体、最后释放、消失、否则聚集、固着客体关系:强调关系,研究缺失、建构、成长环境、早年亲子关系5、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说,没有本我,人最重要的自我,自我是与生俱来的,力比多是自我的一个功能。
(他将本能终极原因替换了)6、客体关系理论寻求客体的指向作用。
否认弗提出的死本能(克莱因除外),认为死本能其实是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出的焦虑、敌意。
7、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攻击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防御,是对某一病态情境的响应或反应,受到挫折后的反应,他们更关注人格结构的形成,外显出来就是严重的关系困扰。
重复过去早年的关系模式。
如,自杀是种攻击性行为,没法对外攻击,只有对内攻击,对自己,是极度受挫后的反应。
8、母子关系(广义的母子,指第一抚养人和孩子的关系,可以是爸爸或其它抚养人),决定了自我对客体世界的完整印象。
决定了与人交往的模式和剧本。
如果这个关系不好,婴儿的自我可能扭曲,不完整。
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发展出不良的人际关系。
9、婴儿一定会和周围人有互动,如游戏,这是最早的客体关系。
如,有人看到领导就怕,这时领导就好像他的父母,他就好像领导的孩子,重现着小时的关系模式。
10、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
(包含着爱和恨,爱恨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如,父亲干扰我太多,我恨他,为什么会恨?为什么会难受,因为恨的同时还有爱,还有内疚,所以有内心冲突。
如果没有爱,就不会难受。
11、表象:人如何有或会有一个客体。
人内心是如何呈现一个客体的。
12、自体表象:自己体验到的自己心理表达。
带有情绪情感能量。
13、人出生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饿了,妈给奶吃的,就觉得妈是好妈,我是有人爱的好孩子(情绪高兴);饿了,妈没给奶吃,就觉得妈是坏妈,我是没人爱的坏孩子。
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本质。
逐渐这个好妈,会内化为内在的好客体,自己内化为好自体。
14、结构:种种组织良好且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功能。
观察者只能从其行为或内在经验中所呈现的来认识。
如,一个单位里有上下级别之分,有时直接看得出来,有人高,有人低,有时直接看不出来,但可以通过那两人之间互动感受到。
精神分析感兴趣的是种种心理表象的内在世界。
只有当事人能反省并谈论他或她的感受及关系,治疗师才得以获得有关该人内在客体关系的种种资料。
通过治疗室里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来访者呈现的内在主体-客体关系,及心里印象对待现实人的方式,逐渐达成领悟、修通。
15、弗洛伊德说,人的本能是性,先于客体存在,驱力基本决定了关系的质量。
克莱因说,婴儿与客体的交流是通过幻想达成的。
费尔贝恩说,驱力是关系的驱力。
16、关系心理结构的本性和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都是感觉到的,而不是看到的。
是稳定,一致的。
这影响到人的行为,如果不做心理治疗,将保持终生。
弗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易。
注重处理对待驱力时的防御。
弗认为,观察者无法看到内在结构,那只是假设。
客体关系理论反对弗的说法,强调个体与外在人物,特别是重要关系人物之间的互动,受重要人物的重要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的性格可能随外在关系而改变。
(这又让我们看到的希望。
)更注重关系的内化作用。
注重处理关系过程中的防御机制。
是好是坏,维护好的,遗弃坏的,从分裂逐渐到整合。
17、客体关系强调在共生期,要“填满”(刚出生时本来是空的)。
18、人心就像蓄水池,本来是空的,出生后,外在东西摄入进来(互动,发生关系),填满,结构多起来,丰富起来,进来的有好的水,也有坏的水,可能原来以为是好的水,后来觉得是坏的水,可能水又流出一部分(被剥夺或抛出),这时就有缺失,又需要注入新的水。
还有可能是自从出生后,蓄水池一直是空空的。
所以人需要不断和外在客体发生关系。
关系好坏决定于外在客体和内心及之间的互动。
19、另外,早年客体关系,除了要给予爱,还要有足够多的挫折。
如果婴儿所有需要一直被没有挫折的满足,也将妨碍婴儿自体感的形成。
李鼎智:中德心理医院(门诊部)(民营),1980年-1985年就读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5年起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科及临床心理学治疗工作;1986年参加全国首届催眠治疗培训班学习,长期从事心理疾病的催眠治疗;1988年特聘为同济医科大学精神医学临床教学工作;1995年被市社保局聘为具有劳动能力鉴定资格的精神科医师;1995年开始进行药物依赖戒除(戒毒)治疗;2004年接受美国催眠治疗师专业评审委员会在国内首次开办的临床催眠治疗师的颁证培训。
业务范围:个人潜能的开发、拓展训练;创伤及焦虑、抑郁症状等的催眠治疗。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专题讨论班有感----李鼎智事隔一年,曾经来我院讲学的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奇·马无名(Guy Massat)先生于2009年8月24、25、26日再次来到武汉举办“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专题讨论班。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马先生的工作态度、精神以及学识修养无不给了我们很深的影响,在这里针对这些我并不想谈得很多,而他给我们所带来的关于法国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拉康学派的一些观点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和感慨!谈到精神分析我们更多的是想到德国......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英国.....克莱因......客体关系心理学;美国......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等等,而对于法国,关于拉康学派的一些理论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了解甚少,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褒贬不一。
比如很多人一提到拉康就会说他对于病人的收费和治疗的时间随意性很大,完全是他说了算。
通过这一次的研讨我们了解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或者以讹传讹!通过这三天的交流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拉康学派实际上非常严格遵守设置。
比如关于收费的问题,他一定是在双方的互动之中才定下来的,是与来访者进行了交流以后的结果,而不是凭想象任意决定。
而时间的问题更是根据当时的分析情景,以及双方的移情情况以及潜意识的交流而决定,而不是说由治疗师决定,它的产生当然会因为治疗中的“此时此地”所决定,是治疗中的必然产物。
同时在治疗的整个过程当中的三个词语“躺下、付钱、走人”,看起来是如此的简单,却让我们领略了治疗师的中立与节制,而且治疗师的“空”给了来访者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和包容的态度,更易于潜意识的呈现,同时这对于治疗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如果一个治疗师他自身内心里没有强大的力量,也是难以办到的!在分析中重要的有以上三个部分1、梦;2、语误;3、过去的事件。
确实这三个部分在我们临床工作当中非常的重要!它能够呈现我们潜意识中所压抑的各种冲突、矛盾、欲望和创伤,是我们通往潜意识之路,他打开了一扇门,而这扇门的开启,是需要前面的治疗师提供的合适环境才行的。
有意思的是,在一位学员的提问中,就将拉康口误成了拉登!马先生现场便评论道:这个语误很有意思,拉登和拉康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颠覆性。
恰恰是这种颠覆性将拉康和拉登结合在了一起。
马先生还谈到了关于爱与恨的问题,他把它们描述为纠结在一起的矛盾体。
没有爱就没有恨,因爱生恨我们都很清楚,“所以我要杀你就是因为我爱你”,“而恰恰害怕不被人爱,就会导致压抑自己的欲望”,“每一个故事都是个人所独有的,没有相似的”,这些话语一直到我的耳边萦绕、回旋、是那么的挥之不去,因为治疗是相通的,我们都是在临床的工作中在不断的积累,才会有如此的理解,正如马先生说的:“精神分析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多么精辟“词”。
在谈到关于镜像的时候,马先生这样说道:“每一个镜像、意象背后都是‘词’.......是由母亲定义的。
分析师主要的工作是打破母亲给与的限制,发生扭转,让他选择新的可能性,......那么分析师的位置在‘空’处于中立,这样就可以让来访者摆脱意思的把控,就停在‘词’上,最终转变无意识固着的话语,表面上看起来很荒谬,而实际上可以使他从仇恨、愤怒里面跳出来。
此时分析师的‘空’实际上是要接纳所有人对他的投射是需要内心自我的强大才能够承受得住的!”从这些描述中让我们看到了精神分析的精髓部分。
马先生同时引用了中医针灸治疗的比喻来介绍精神分析的治疗,一句“针插在穴位上,不是插得越多越好。
”这不正是在告诉我们节制的态度吗!为什么要那么多的解释呢?或者说澄清、面质都不需要那么多,你就要待在那里。
可是我们很多的人在治疗中不知不觉就开始大段的解释,深怕自己会被病人认为自己不行,或者是自身难以仍受治疗中的沉默,而不断的要问一些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其实已经影响到治疗的深入进行,打断了病人潜意识的自由呈现。
当马先生在谈到治疗中治疗师的失误时说道:“分析永远不能重新开始,如果你觉得问题问的不好,也要继续下去,出来是怎样就是怎样。
”这是需要多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精神分析的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强大功能才能够做到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自恋的问题,只有将自身自恋的问题解决好了以后才能够稳得住,所以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盲点,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否则的话,只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