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4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
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
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
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好像人成长)的本能。
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
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
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
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2.人格结构理论: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治疗学号:215108077 姓名:李翊君整体介绍:客体关系理论的外延与内涵1、外延的混乱客体关系理论没有⼀个公认的核⼼理论和核⼼⼈物,也没有相应学术组织的⽀持,不是⼀个有着完整概念体系、⽅法的学说,⽽是⼀族相互之间近似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总称。
2、内涵的相似点⼀、必须将与客体的关系放在理论的核⼼位置;⼆、从时间维度上来讲,重视的是⼉童,尤其是前语⾔期的⼉童⾃我与客体的关系;三、它重视的是⼉童的主观世界的内容。
客体关系理论产⽣的背景1、社会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产⽣和发展的初期,正是两次世界⼤战之间。
⼯业发展——失业——⼈与⼈之间关系的疏离孤⼉——分离2、哲学背景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影响——本能是“客体定向”的现象学的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客体关系理论在哲学层⾯上的⽀柱,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
3、科学背景就总体⽽⾔,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较少受到⾃然科学观点的束缚。
他们的理论探索更少受到弗洛伊德观点的限制,突破更为⼤胆⽽⾃由,代表的是精神分析发展中社会科学和⼈⽂科学的⼀翼。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线索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在941-1945 年进⾏了⼀系列的学会内部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催⽣了客体关系理论。
创始⼈及其理论弗洛伊德(客体)、亚伯拉罕(性格形成与早期母婴关系)、费伦茨(过渡: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到现代若⼲精神分析流派)都为客体关系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但⼀提起创始⼈,我们会想到克莱因。
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是极富创造⼒⼜充满悲剧性的⼈物。
⼀⽅⾯,她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婴⼉和⼉童情感⽣活的观点,很多看上去都有些牵强。
另⼀⽅⾯,她认为⼼灵在本质上是⼼理的,这开启了批判、反思和扬弃弗洛伊德从⽣物学观点理解⼼灵这种思想传统的先河。
她还开创了深⼊理解内部主观体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的⽅法。
理论得不到正统精神学派弗式本⼈及后⼈的承认。
⼀⽣悲惨,丧姐——丧⽗——丧兄——抑郁——丧母——离婚——丧⼦——亲⼦冲突——丧前夫——丧姐(2)核⼼概念:潜意识幻想(她的贡献就在于通过游戏技术和⼤胆推论来挖掘其内容)⼈性观:悲观,重视死亡本能的作⽤,将⼈性理解为⼀种对于焦虑的对抗。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2.1 克莱因(Melanie.Klein)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客体关系学派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家李小龙编译当科胡特(Kohut)开始构建自体心理学大厦时,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们也已经或开始关注一些同样的问题。
回顾两者对精神分析的贡献颇有意味。
科胡特在他的著作中对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参照很少,他对其中一些与他的概念相近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
另一方面,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却没有能够将他们的一些发现像科胡特那样系统化,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英国理论家在看待自恋这个问题上,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摆脱主流的道德观念的态度。
对比两者或许会加深我们对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的理解。
伊恩·萨蒂(IAN SUTTIE)考察客体关系理论,从伊恩·萨蒂(Ian Suttie)开始无疑是最为合适的。
萨蒂是早期塔维斯托克(Tavistock)小组的核心成员,他的工作令人注目地预示了费尔贝恩(Fairbairn)、冈特瑞普(Guntrip)、巴林特(Balintt)和温尼可特(Winnicott)的工作,并和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遥相呼应,后者对客体关系理论做出了更为全面的贡献。
不过,萨蒂的观点代表的是与他那个年代的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决裂,而梅兰妮·克莱茵的意义主要在于她是一个过渡期的人物,在为维护客体关系理论的一致性所做的努力中,她并没有明确地超越内驱力防御心理学(drive defence psychology)。
1923年,萨蒂给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寄去一篇文章,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拒绝发表该文,与此同时,琼斯也见识了萨蒂富有才华的独创性。
正如琼斯的传记(布罗姆,1982)里所说:“批评性的材料是一回事,而富于创新意义的论断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现在,萨蒂被视为首批客体关系理论家中的一个,这是一种迟来的认可。
根据布罗姆的看法,萨蒂的基本观点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这个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寻求客体的行为从出生时就显露出来了。
客体关系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和环境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和他同时代的人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注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简单的幸福。
但是,根据带有霍布斯色彩的弗洛伊德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个人的自私欲望的追求会危及其他个人,所以人类群体需要控制每个个体的享乐目标。
儿童时代的任务是社会化,即把具有动物冲动的儿童转变为具有复杂心理装置的成人。
成人心理装置中有复杂的检查和障碍系统,可以将动物的冲动和目标引导到社会可接受的文明生活中。
与弗洛伊德相比,当代所有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都倾向于认为,人类婴儿出生后是符合并适应他们所面对的世界的,而不是那么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不同意父亲对“本我”的过分强调,认为应该给予“自我”足够的重视。
1936年,她出版了著名的《自我与防御机制》,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
1939年,Heinz Hartmann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一书,提出了“无冲突的自我场域”,为自我划定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
哈特曼提出自我和本我都是遗传的,都是由先天的“未分化母体”产生的。
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心理功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主问题和自我适应的基本功能。
适应是自我在心理机制上试图维持人与环境平衡的结果。
顺应这一概念为弗洛伊德向当代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转变提供了核心的概念媒介。
在哈特曼之后,许多自我心理学家,如斯皮兹、雅各布森和马勒,都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试图深入描述婴儿自我的发生和发展。
当自我心理学在美国兴盛时,英国的一大批精神分析学家开始改变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生物学因素,而是强调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并不是指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指具有爱、恨、欲等情感的人性客体。
“客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动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语境中使用的。
然而,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对客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本能欲望的关注。
客体关系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与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代人相信,人类就像动物一样,注定要拼命追求简单的幸福。
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霍布斯人类社会观,追求个人满足会危及其他个人,因此人类群体需要控制每个人的快乐目标。
童年的任务是社会化,即把具有动物性冲动的儿童转变为拥有复杂心理装置的成年人。
成年人的精神装置有复杂的检查和障碍系统,可以将动物性冲动和目标引导成社会可以接受的文明生活形式。
与弗洛伊德相比,当代所有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都倾向于认为人类婴儿符合并适应他出生后面临的世界,而不是格格不入。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loyd)不同意父亲过分强调本我的观点,认为她应该对自己给予足够的关注。
1936年,她出版了著名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
1939年,海因茨·哈特曼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一书,并提出了“无冲突的自我领域”,从而为自我界定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
哈特曼指出,自我和本我一样,都是从先天未分化的矩阵中继承和产生的。
它是一种同时具有独立能量的心理功能。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我自治和自我的基本功能--适应问题,这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维持人与环境平衡的结果。
适应概念为弗洛伊德向当代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转化提供了核心概念中介。
在哈特曼之后,斯皮茨、雅各布森、穆勒等许多自我心理学家都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试图描述婴儿自我发展的过程。
当自我心理学在美国蓬勃发展时,一大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开始改变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因素,而是强调早期母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
物体不是指无生命的物体,而是具有爱、恨、渴望等情感的人的物体。
“客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动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客体关系理论家中,他们关注客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是本能的欲望,重视和强调客体与客体的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客体心理学入门什么是客体关系?客体关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专业术语,跨越了内心和人际两个维度。
它是指人格中内在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系统,它们在自体内相互联系。
这些部分在现代关系理论中也有所体现,通过现代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的原始内心表征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正。
内在客体和自体中的其他部分同外在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任何关系中,双方的人格都在相互地彼此影响。
我们的外在关系与我们的内在心理结构也在不断地相互作用。
什么是内在客体?内在客体是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形成于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在人格中就记录为那段早期关系留下的踪迹。
不是记忆,不是表征,它是自体存在的一部分。
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有什么不同?外在客体是指关系中的重要他人。
它可以是指早期的重要他人或现在的重要他人。
它与内在客体有关联,因为内在客体是基于与原始外在客体之间的体验,并通过现在对外在客体的选择而得以体现。
内在客体也会通过它与现在的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修改。
什么因素使得内在客体不只是一个对早年外在客体体验的直接而内在的记录?有好几个因素。
在早年与母亲的关系中,婴儿理解母亲的感受或表达的能力很有限,也很难将此与婴儿自己的感受区别开来。
婴儿有限的认知能力歪曲了母亲的样子,所以已经形成的内在客体不能精确地反映外在客体。
后来,随着婴儿成长发育,后一发展阶段所发生的新事物会改变婴儿对自身与外在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
于是婴儿创造了一个暂时的内在客体版本准备内化。
例如,当儿童处于自主性和控制性为发展方向的阶段时,他可以抓住外部客体或者放弃外部客体,这种能力便能够改造内在客体的组织。
总的来说,以往在所有发育阶段中对外在客体的体验的积累效应将最终形成内在客体。
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与陌生人见面的时候,他们会期望新的关系和他们熟悉的关系相似。
甚至有时事实并不真的是那样,但他们仍然把陌生人当做某个熟悉的人来交往,以此来确认新的体验是熟悉的,且不需要改变内在的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 3 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客体一词为弗洛伊德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客体: 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部分客体: 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完整客体 : 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体验,这就是所谓完整客体。
过渡性客体:它是指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的非共生性以后,为缓解由此引起的对现实的焦虑与孤独感而创造出的一个部分主观取向、部分现实取向的过渡性情景。
最典型的过渡性客体有柔软的毯子、玩具,甚至入睡前的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声音等。
客体关系与中间学派关于心理咨询的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心理咨询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它致力于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