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养殖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3.20 KB
- 文档页数:2
无公害水产品池塘健康、高效养殖的几个主要环节刘丽东(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石家庄 05001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以前的有鱼吃的现状,逐渐向高档次、多品种、绿色无污染的趋势发展。
目前,随着养殖环境的日益恶化,病害频发,药品滥用,导致水产品质量日趋下降。
为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现就养殖的几个主要环节简述如下,仅供参考。
1 养殖环境养殖区域应选择海、淡水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的地区。
养殖区周围无工、农业污染源及生活污水排放,符合“G B18407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
水源符合“G B11607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养殖用水符合“N 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 Y507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
2 池塘管理2.1 清池消毒2.1.1 清整 对于老池塘,每年生产结束后,应及时排干池水,将池底翻耕,清除过多淤泥,通过日晒、冰冻,有效杀灭致病菌,增强底泥的通透性,促进底泥中有害物质的分解、矿化,为改善池塘水质创造良好的条件。
2.1.2 消毒 苗种放养前,池底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彻底消毒,杀灭寄生虫及敌害生物,维持池塘碱性环境,提高池水硬度。
药物的使用符合“N 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
水质调节水质调节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物理、化学、生物调节。
2.2.1 物理调节2.2.1.1 合理加注新水 注、排水方便的池塘可定期换注新水,这是改善池塘水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2.1.2 开启增氧机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启,控制开机时间,防止浮头。
2.2.1.3 使用底质改良剂 为了改善水质和池塘底质,可适当投入水质改良剂,常用的有如下几种:沸石粉每半月一次,每次10~20kg/667m2;麦饭石一般20~35kg/667m2,池底污染严重50~100kg/667m2;过氧化钙改善底质,每天5~10g/ m3水体;水质不佳时,10~15g/m3水体;浮头时,立即用10~20g/m3水体,1~2h后再追加半量,可预防死亡,效果较好。
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这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制定的一部法律。
当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病害及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水产品药残和水产品质量下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对于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无公害水产养殖是一种规范化的养殖过程,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相关的标准或规范来实施。
一、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技术措施1.产地要求养殖基地必须经过认证,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gb/t184074-2002)》标准的要求,养殖水源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的要求;养殖底质要求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呈自然结构。
2.水质要求开展水产养殖,首先要对水源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既要保证全年水量充足,也要注意水源无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污染,不得使养殖水体带有异色、异臭、异味,大肠杆菌、重金属、有机农药、石油类等有毒、有害物质,水质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
通过对养殖水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使水源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标准,水体肥料坚持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严禁使用被污染源污染的肥料,施用时以量少次多为宜,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种类的生活环境。
3.品种和放养要求养殖生产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确定最大养殖量。
(1)品种选择。
品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条件确定养殖品种,鱼种应保证优质、健壮、无病害。
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引进、培育、开发抗病抗逆养殖品种。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Q/)四级。
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理事会审查,ISO理事会接纳国际标准并由中央秘书处颁布;国家标准在中国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法律对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环境,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及标准的协调配套等。
中国标准按内容划分有基础标准(一般包括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产品标准、辅助产品标准(工具、模具、量具、夹具等)、原材料标准、方法标准(包括工艺要求、过程、要素、工艺说明等);按成熟程度划分有法定标准、推荐标准、试行标准、标准草案。
一份国标通常有封面、前言、正文三部分组成。
标准号:标准号至少由标准的代号、编号、发布年代三部分组成。
标准状态:自标准实施之日起,至标准复审重新确认、修订或废止的时间,称为标准的有效期;又称标龄。
归口单位:实际上就是指按国家赋予该部门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各司其责,按特定的管理渠道对标准实施管理。
替代情况:替代情况在标准文献里就是新的标准替代原来的旧标准。
即在新标准发布即日起,原替代的旧标准作废。
另外有种情况是某项标准废止了,而没有新的标准替代的。
实施日期:标准实施日期是有关行政部门对标准批准发布后生效的时间。
提出单位:指提出建议实行某条标准的部门。
起草单位:负责编写某项标准的部门。
ICS65.165B52备案号:DB37无公害工厂化淡水养殖技术规范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代替DB37/T440-2004《无公害工厂化淡水养殖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DB37/T440-2004《无公害工厂化淡水养殖技术规范》相比,主要修改如下:——对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部分修改。
原种“四大家鱼”无公害养殖一、概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自己食用的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目前,许多农副产品的药物残留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人身安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今后农业重要发展方向。
发展水产品的无公害养殖也是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对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001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出“以保障水产品安全质量为中心,以大宗产品,名优产品及出口产品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力口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水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水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制定了《江苏省“十五”及2010年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通过建立30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20个苗种培育基地,制定水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到2010年使全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成为全省渔业发展的主体,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全省各城市全面实行市场准入,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需要大量优质无公害鱼、蟹虾苗种,而目前我省特别是苏北地区无公害水产养殖所配套的种苗场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所养苗种只能满足40%的市场需要,我市10万亩无公害稻田养殖基地,101万亩无公害池塘养殖亟需大量的无公害养殖优质水产良种6亿尾,因此引进“四大家鱼”长江原种进行无公害繁育势在必行。
长江原种“四大家鱼”在我市已有近50年的养殖历史,我场70年代初期已全面掌握人工繁育技术,并担负了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苗种供应,由于多年的养殖,亲本繁育品质退化现象严重,加之近亲繁殖,产品产量质量下降,生长缓慢,病害多,产量低,效益差,已不能适应正常养殖需要,加之养殖户对苗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引进长江原种四大家鱼,进行人工繁殖势在必行,长江原种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食物链短、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产量高的特点,而且四大家鱼产品占市场总量的70%以上,所以提高亲鱼质量,培育优质苗种是解决目前常规养殖面临品种质量及数量问题的有效途径。
无公害团头鲂养殖操作规程根据国家水产行业NY5278-2004《无公害食品团头鲂》标准,SC/T1016.5-1995《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长江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国家标准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及有关水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参照本地技术水平,拟定精养池无公害养鱼技术方案。
一、产地环境条件1、场地选择南湖农场七队团头鲂养殖基地位于长江之滨,现有养殖面积5公顷,主要为精养池,平均水深2.5米。
南湖农场七队团头鲂养殖基地及周边地区树木茂盛,植被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大部分为农田,无重金属矿藏,土壤内不含对动植物有害物质。
一般从事常规粮油生产,没有使用高残留农药,对养殖水源不构成污染。
方圆10公里内没有大中型工业生产区,无“三废”排放。
因而,境内空气新鲜、水质透明、环境优美。
2、水质条件南湖农场七队团头鲂养殖基地水域水质清新,透明度达60厘米以上,水域内水草丛生,底栖动物繁多,水面宽阔,风浪作用大,水域含氧量高,常年在4mg/L以上。
主要养殖季节水温在18-28℃之间,适宜鱼类生长,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光合作用良好。
各种营养丰富,且不含有害物质。
经化验符合GB1160-89《渔业水质标准》。
3、鱼池要求精养池面积10-30亩/口,水深2.5米左右,水源方便。
配套有增氧机、电动机、抽水机、投饵机,水体透明度大于30厘米,含氧量不低于4mg/L,池底淤泥小于25厘米。
二、亲鱼选育1、亲鱼选择团头鲂亲本的选择,首先要把握住鱼种来源关,选择长江中自然繁殖的鱼苗,在南湖农场七队境内繁育鱼成长发育的鱼作亲本。
其次选择个体大、无伤无病的健壮俱本作亲本,要求体色鲜艳,无外伤、无寄生虫,体态丰满的鱼作亲鱼。
再次,每三至五年为一周期淘汰轮换亲本,防止近亲繁殖。
2、亲鱼培育培育池面积5-10亩,水深2.5-3米,亩放亲鱼种50-100公斤,放种时间11月至2月。
周城垸渔场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为了全面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健康生产,大力宣传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作用和意义,对生产者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渔民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意识,自觉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使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深入人心。
加强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管理,严格控制有害水源、有害饲料及添加剂、有害渔药进入养殖区,保证本场水产品生产的无公害化,特制定如下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一'组织管理机构为了抓好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的保护,经场委会研究,成立无公害水产品生产领导小组和技术管理小组。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领导小组由王宣华等同志组成,组长由王宣华同志担任,主持与协调全面工作。
技术管理小组由县水产局高级工程师边光中、场技术员谢晨、王宝红等同志组成。
边光中同志任组长、负责制定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
谢晨同志负责渔用药物的管理及鱼病的防治;王宝红同志负责渔用饲料的管理及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张木该同志负责产品质量监测和养殖用水水源的监测。
二'投入品控制1、渔用饲料质量控制,按照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实行市场准入管理,进入养殖区的渔用饲料经销商必须经过登记,有权威检测机构质量认证,严禁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渔用饲料进入养殖区,天然饵料选用新鲜鱼、虾、蚯蚓、螺、蚌类,不使用腐烂变质饵料。
2、渔用药物质量控制,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要求,严禁使用有害渔药和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鱼药,对进入本养殖区的渔药经营商进行登记并不定期进检查。
三、产品质量监测产品质量监测实行均衡布点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NY5168 -2002《无公害食品黄鳍》标准,对黄鳍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样检测,具体方法是感官目测和送样检测。
检测时间选在黄鳍的生长期,按同一养殖场、养殖条件相同的黄鳍或同一水域同时捕获的黄鳍为同一检验批,每批产品随机抽取10-15尾。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及应用实践探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水产品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养殖技术的无公害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及应用的实践情况,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
一、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概述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在不使用任何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的情况下,实现水产品的高效养殖和安全生产。
这种技术在养殖过程中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对水体和生态环境也没有负面影响,可以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选址和规划养殖场地,尽量减少对水体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二是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包括饲料的科学配制、养殖密度的控制、水质监测等;三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水产品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四是采用清洁、高效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五是强化养殖者的管理意识和培训,使其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保证产品的无公害化。
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的应用实践在中国,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淡水鱼养殖为例,通过科学的饲料配制和养殖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体的污染。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使得养殖的效益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海水产品养殖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无公害养殖案例。
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虾、蟹类养殖过程中的泥沙和污染物排放,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利用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可以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和处理,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一些养殖场通过建立线上销售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无公害水产品,避免了传统的中间环节,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和质量。
一些养殖场还积极采用生物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药,实现了农业与养殖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性和环保性。
洪巷黄鳝养殖产销合作社无公害黄鳝养殖操作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黄鳝( Monopterus albus Zuiew )无公害饲养的环境条件、苗种培育、食用鳝养殖、鳝病防治、商品鱼捕捞、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黄鳝的无公害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71 - 1992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 1994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SC/T 1006 - 1995 淡水网箱养鱼通用技术要求3环境条件3.1饲养场地的选择应符合 GB/T 18407.4 的规定。
3.2饲养用水附录A3.2.1 水源水质水源水质应符合 NY 5051 的规定。
附录B3.2.2 饲养池水质饲养池水质应符合 NY 5051 的规定。
3.3鳝池和网箱要求3.3 .1 鳝池要求鳝池为土池或水泥池,其要求以符合表 1为宜。
表 1鳝池要求3.3.2网箱要求3.3.2.1网箱制作选用聚乙烯无结节网片,网孔尺寸 0.80mm ~ 1.18mm ,网箱上下纲绳直径0.6cm ,网箱面积 15m 2~ 20m2为宜。
3.3.2.2网箱设置池塘网箱应设置在水深大于 1.0m 处,水面面积宜在 500m2以上,网箱面积不宜超过水面面积的 1/3 ,网箱吃水深度约为 0.5m ,网箱上沿距水面和网箱底部距水底应各为 0.5m 以上。
其他水域的网箱设置应符合 SC/T 1006 的规定。
3.4.放养前的准备3.4.1 鳝池准备土池和有土水泥池在放养前 10d~ 15d用生石灰 150g/㎡~ 200g/㎡消毒,再注入新水至水深 10cm~ 20cm;无土水泥池池底应光滑,在放养前 15d加水 10㎝左右,用生石灰 75g/㎡~ 100g/㎡或漂白粉(含有效氯 28%以上) 10g/m2~15g/m2,全池泼洒消毒,然后放干水再注入新水至水深 10cm~ 20cm。
无公害水产养殖方法
目前,常用的无公害水产品池塘养殖法主要有5种:
1 人工生态养殖法
人工生态养殖法即通过在池塘中营造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来养殖相应的水产品。
该方法养殖成本较低,获得的经济效益较高,是目前农村地区采用的主要的水产品池塘养殖法。
例如,在兰州市永登龙泉恒竹养殖场养殖虾蟹时,就会在池塘较浅的区域种植适当的水草,供虾蟹食用。
2多品种立体养殖法
多品种立体养殖法即根据多种鱼虾的生活特性,适当搭配共同养殖的方法,从而达到构建平衡的池塘养殖环境,降低污染,提高养殖效率的效果[1]。
例如,草鱼、鲢鳙、鲤鱼、鲫鱼等可在同一个池塘中进行养殖,草鱼的养殖有助于池塘内部浮游生物的生长,这对鲢鳙的养殖十分有利,而饲料的残渣可供鲤鱼、鲫鱼食用,有助于净化池塘水质,相对于分开养殖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从而起到良好的连环作用效果,兰州市永登县福水生态养殖场就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无公害水产品的养殖。
3 开放式流水养殖法
开放式流水养殖法即根据自然水流环境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圈建池塘,及时为池塘提供良好的流动水,如湖水、河水、水库等。
该方面只需要注重饲料投放与水质监测即可,可节省大量的人工清理池塘时间,同时也有着较好的养殖效果。
兰州市永登丹霞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就利用当地丹霞地貌及水库的优势,完成了无公害水产品和产地的双认证。
4 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法
全封闭式扦环水养殖法即采用科学方法对水质进行杀菌消毒,防止鱼病出现。
该方法能够增大养殖容量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也能够大大降低养殖人员的工作量,但养殖成本较高,对于小农户经营来说较为不利,需要政府部分的大力支持,因此兰州市永登水产站拟引进集装箱养殖技术,目前正在技术落地试验阶段。
5 微生物制剂养殖法
微生物制剂养殖法即通过向池塘中增加微生物来达到净化水质、促进鱼虾生长的效果,主要采用的微生物制剂包括益生菌、乳酸菌等,可及时分解池塘中的有机物,提高水质,同时也能够增强鱼类的消化功能,加快鱼虾生长,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