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日和太阳日(动画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75.00 KB
- 文档页数:1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多媒体动画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图1 图2 图3如图1: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提问】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学生回答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表格,填写恒星日内容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在于选择目标不同,前者以恒星为目标计算,后者以太阳为目标计算,这是问题的关键。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时绕太阳不停公转,天体东升西落现象,实际是地球自转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周期,也就是天体周日运行的周期。
太阳和其他恒星周日运行的周期并不相同,所以地球自转的同期也就有了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
恒星日:当地球位于E1时注意E1、P点和某一遥远的恒星A点在一直线上,当地球自转一周360°,即从E1到E2,A的位置似乎到了B点,(实际未动,因太遥远)这时E2、P和B点仍在一直线上,这段时间即为一恒星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间隔(即E1、P、A与E2 、P、B之间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当地球自转一周,由E1PS至E2PS时,所需时间间隔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并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因为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时转了59秒,需用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所以一个太阳要比一个恒星日多出3分56秒的时间(约4分钟)。
目前全国心理学比较好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大、中科院心理所、浙江大学等。
但是就专业而言,也有的学校不错,比如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等。
心理学门类主要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专业。
在国内,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范围。
不过,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为帮助备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了解心理学硕士生的职业前景,以便选择好自己未来的专业,考研1号特别组织人力梳理了相关资料,并对心理学各专业硕士的就业方向、薪酬状况、从业行业、就业前景、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飨读者与文都学员。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状况扫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是不断增加。
恒星日与太阳日时间嘿,你知道啥是恒星日和太阳日不?这俩家伙可有意思啦!咱先来说说恒星日吧。
恒星日就像是宇宙中的一个精准时钟,滴答滴答,走得那叫一个稳。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恒星日,咱这地球转得都没个准头了。
它就像一个超级靠谱的小伙伴,默默地记录着地球的自转。
那恒星日到底有多长时间呢?大概是23 小时56 分 4 秒。
哇塞,这么精确的数字,是不是很厉害?这就好比你有一个超级准确的手表,分秒不差。
再看看太阳日。
太阳日呢,就跟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啦。
咱每天看到太阳升起落下,这一个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
它就像一个热情的大明星,每天都在天空中表演着“日出日落秀”。
太阳日的时间比恒星日长一点哦,大约是24 小时。
为啥会这样呢?嘿嘿,这可就有讲究啦。
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呢。
这就像你一边跑步,一边还绕着操场转圈圈,那肯定比单纯跑步要花更多时间呀。
你说这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更重要呢?这可不好说。
恒星日就像是科学研究的好帮手,让科学家们能准确地计算地球的自转速度。
而太阳日呢,对咱老百姓来说可太重要啦。
咱的作息时间、季节变化啥的,都跟太阳日有关系。
要是没有太阳日,咱的生活可就乱套啦。
谁还知道啥时候该起床,啥时候该睡觉呢?太阳公公每天按时升起落下,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这多好呀。
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到底在哪呢?除了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哦。
恒星日是地球真正自转一周的时间,而太阳日是我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一天的时间。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恒星日,我们怎么能知道地球自转得有多快呢?要是没有太阳日,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啥样呢?这两个家伙,一个像幕后的科学家,一个像台前的明星,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太阳日是我们最熟悉的。
我们每天都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早上太阳升起,我们就开始新的一天;晚上太阳落下,我们就休息。
这多自然呀。
而恒星日呢,虽然我们平时不太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在默默地为科学研究做贡献。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怎么计算
很多人都不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幺区别,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意思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
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就称作真太阳日,简称真时,也叫视时。
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日”是指昼夜更替的
周期,显然更接近于真太阳日。
根据真太阳日制定的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
1 恒星日和太阳日一样吗恒星日是以距离无限远的恒星为标准,太阳日是以太阳为标准。
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为23
时56 分4 秒。
(自转周期)
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为24 时。
(昼夜交替周期)
楼主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就是地球,原地旋转,你开始的时候正好直视一个东西(比如一个杯子),当你原地转一圈,再次直视这个杯子的时候,你正好转了360 度。
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的原因【摘要】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不均匀以及地球轨道偏心率影响。
地球轴倾斜度使得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椭圆,导致太阳日和恒星日的长度不同。
地球绕太阳的速度也不是恒定的,因为椭圆轨道使得地球冬夏两个季节的长度不同,进而影响到太阳日和恒星日的长度。
地球轨道偏心率也会对日长产生影响,由此造成太阳日和恒星日的不同。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对于科学研究和地球物理学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运行的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恒星日、太阳日、地球、自转轴、倾斜度、绕太阳公转速度、轨道偏心率、差异、重要性1. 引言1.1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定义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描述地球自转周期的两种不同方式。
恒星日是指地球绕自转轴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时间,即地球相对于固定在宇宙空间中的恒星的角位置的变化。
而太阳日则是指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角位置的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即地球自西向东转一圈的时间。
恒星日的长度为23小时56分4.1秒,而太阳日则是平均24小时。
由于地球绕行轨道不是完全圆形,且自转轴倾斜度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也不均匀,这导致了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
在我们将探讨这两种日子的概念及其定义,为后续正文部分的讨论奠定基础。
1.2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恒星日与太阳日是地球上两种不同的计时方式,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复杂性。
恒星日是以地球上某一固定点相对于远处恒星的运动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日计时方式,而太阳日则是以地球上某一固定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为基础所定义的另一种日计时方式。
在地球上,我们通常采用太阳日作为我们的标准日计时方式,因为太阳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轴倾斜度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不均匀以及地球轨道偏心率等因素造成的。
这些差异使得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长度并不完全相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演示作为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新课程把学生体验、经历纳入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能够感悟的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在教师教授方法、技巧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作为地球运动这一部分,难点很多,但设计一些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简便的学生探究活动无疑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的,以下是自己一点心得,愿与大家分享:一、时间的东早西晚的探究活动设计:“地方时”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在地球以上贴两个点,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明白“东早西晚”,大部分同学理解。
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很简单的小游戏——报时间。
教师让某列(东西方向)的前三个同学起立,代表经度相差15读的三个地点,教师代表太阳,当教师走到哪位同学面前,就代表他那儿太阳直射,太阳(教师)从东向西走,经过谁,谁就报时间12点,其他两位同学根据位置也报出了相应的时间。
游戏做完后学生对地方时这个知识点就容易明白了。
二、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的探究活动设计:材料准备:一个乒乓球、一张纸。
操作步骤:1、把纸卷成纸筒,使其直径与乒乓球直径相等。
2、把乒乓球放入纸筒中,乒乓球内切于纸筒,其切点形成一个圆圈。
3、假定眼睛光线是平行的太阳光线,从纸筒的一端看,只能看到一个半球即昼半球,从而说明昼夜半球是相等的。
其切点形成那个圆圈即为晨昏线(圈),眼睛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是垂直的。
三、晨昏线示意图的探究活动设计:材料准备:一个地球仪、一段胶布、两支不同颜色的彩笔。
操作步骤:1、把胶布贴在地球仪上,贴时晨昏线的位置按夏至时的晨昏线位置。
2、用两支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晨昏线一分为二,涂上不同的颜色。
3、让学生观察,侧视图时观察晨昏线的表现,只能看到同一颜色的胶布,即只能看到晨线或只能看到昏线。
在两极为中心或在两极附近观察晨昏线的表现,两种颜色的胶布都可看见,即为同时可以看见晨线和昏线的一段。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湖南省衡东二中陈小莲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安排了计算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活动”。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内容复杂、抽象,超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范围,学生很难理解。
在教这一内容时,我是作了如下的处理:1、让学生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概念。
湘教版教材介绍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
我认为用人教版老教材的介绍更好理解,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时间间隔;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简单解释上中天的意思,即天体位于观测者的头顶时。
2、让学生明白地球与太阳、恒星的距离远近。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却有4.2光年,也就是说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也是日地距离的20多万倍。
图中所画的恒星是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
3、让学生体会太阳日和恒星日的产生过程。
由三个同学来演示。
同学一代表地球站最前面,同学二代表太阳站第一排,同学三代表恒星站最后一排,三人同在一直线上,同学一(地球)面向同学二(太阳)和同学三(恒星),视为第一次上中天,老师指导同学一(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自转3600时停,老师强调恒星的遥远,同学三(恒星)其实应该在更远的地方,地球在这一过程中公转的移动距离相对于遥远的恒星来说几乎是没动的,所以书本上三颗恒星是同一恒星。
这时同学一(地球)再次面向同学三(恒星),视为恒星第二次上中天,为一个恒星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恒星日示意图,图一)而此时同学一(地球)并没有面向同学二(太阳),同学一(地球)继续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一点,才面向同学二(太阳),视为太阳第二次上中天,为一个太阳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恒星日示意图,图二)通过这一演示过程,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4、设问:一个太阳日要比一个恒星日长,地球自转的角度要多些,那会多多少呢?同学们能算得出的。
(全面版)恒星周日视运动日出日落方位和恒影问题引言恒星周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视觉效应,会对日出日落的方位和恒星的影响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恒星周日视运动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以及恒星周围的恒影问题。
恒星周日视运动和日出日落方位恒星周日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导致的恒星在天空中看起来移动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恒星周围可见的星空会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到日出和日落的方位。
对于地球南半球的观察者来说,恒星周日视运动使得星空中的恒星相对于地平线的位置看起来沿着东西方向移动。
因此,日出和日落的方位会有所变化。
相反,地球北半球的观察者将看到恒星相对于地平线上下移动,从而也影响到日出和日落的方位。
具体而言,对于地球南半球的观察者,日出点将会有所偏移,从而导致太阳在季节变化中不会从正东方升起,而是稍微朝南偏移。
同样,日落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偏移,太阳在季节变化中不会从正西方落下,而是稍微朝南偏移。
而对于地球北半球的观察者,则会出现相反的偏移现象。
恒星周围的恒影问题恒星周围的恒影问题指的是恒星周日视运动导致恒星周围出现的影子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恒星周围的星空也会随之变化。
恒星周围的恒影问题在天文观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观测者需要考虑恒星周围的恒影现象,以便更准确地确定恒星的位置和运动。
同时,恒星周围的恒影问题也对天文导航以及地球自转的研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论恒星周日视运动对日出日落的方位以及恒星周围的恒影问题都产生了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效应,同时也为天文观测和导航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恒星日和真太阳日自古以来,地球的运动很自然地给人们提供了计量时间的依据,给出两种天然的时间单位,这就是日和年。
“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古时人们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日的长度,如某天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时,表影最短,从这一时刻起算到第二天正午,太阳再次位于正南,表影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天,也就是一个真太阳日。
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可是,怎么才能确定地球已经转了一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讲讲恒星日、真太阳日、平太阳日。
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
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就称作真太阳日,简称真时,也叫视时。
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总是比真太阳日要短一些。
这是因为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
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
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
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真太阳日。
恒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显然更接近于真太阳日。
根据真太阳日制定的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
平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真太阳日。
我们知道,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动的,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一年中,日地距离不断改变。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方式是它和太阳所联结的直线在相同时间内所划过的面积相等,可见,地球在轨道上做的是不等速运动,这样一来,一年之内真太阳日的长度便不断改变,不易选做计时单位,于是引进平太阳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