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15历史讲评新
- 格式:ppt
- 大小:553.00 KB
- 文档页数:16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Ⅱ卷)分析报告高一历史备课组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加强,坚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Ⅱ卷)的命题,围绕教材,紧扣考纲,稳中求新,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考生运用学科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今年历史试卷命题结构稳定,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试卷结构看与2014年没有变化,依旧为客观题12道,主观题2+1的模式;从试卷内容看,知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从难度上看,并未出现“偏”、“怪”题型。
如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小农经济、抗日战争、世界格局、近现代世界经济等频发考点均有考查,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对于学科主干知识一定要有系统的复习,并形成知识体系。
历史试卷重视史料的应用和对历史思维的考查。
绝大部分试题均采用了材料命题法,如第40题从《孟子》和《苏格拉底的审判》等文中截取部分内容,考查“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
这就要求考生要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并用历史的思维去认识历史。
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学生要重视对史料的积累和解读,对于知识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要重视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形成。
此外,历史命题体现历史学科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如第41题,以“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认识历史发展,并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巧妙地结合,有助于考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具有典型的人文学科特点。
虽然试卷结构及题型无明显变化,但力求创新,与现实接轨。
如第45题(选做题一)考查清代养廉银制度。
廉政制度既是历史知识的一部分,又切合目前我国廉政建设的总体环境,既考查了历史又关注了社会问题。
试题与往年相比及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凸显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高三历史习题课讲评模式第一篇:高三历史习题课讲评模式高三历史习题课讲评模式一在习题的选择上,每套题严格按照高考要求,教师严格把关,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二、在习题的处理上,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
1、分析考试成绩。
2、分析试题:①分析出的试卷难度、区分度以及得分分布情况向全体学生公布,使每位学生既了解全班同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确自己的成绩与别人的差距。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②屏幕展示每一个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的失分点,相关的基础知识,可以在看习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
③对于难度稍高的题目,重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能力和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以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
重在审题思路的引领。
3、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分析自己的试卷,找出错因。
小组讨论,注意大家都要参与讨论,切忌一人讲,多人听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可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以纸条或者口述的形式,告诉老师。
这样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
4、重点讲解,点拨提升。
①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互帮互助式,先由学生帮忙解决。
如果讲解不够到位,可以互相补充,直到完美答案呈现。
②对于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思路,采用问题式,启发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5.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这个过程可以采用两种方式:①可以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对于难点重点,列出相关的题型,加深对这种题型的理解掌握。
②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最后,出一份小型训练题。
6、落实巩固。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落实很重要的组成,因为你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没有学会,那再精彩的课也是不成功的。
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落实巩固。
7、课后反思①对于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行记录;对于学生在思路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后重点进行强化。
②通过反思,依据实际教学效果把成功的方法、经验记录下来,把矫正教学的难点、遗留点及其一些教训也记录下来,写出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2015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2015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以下简称2015年试题)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概念、主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及素养。
题型、结构和题量与前三年保持不变,难度适中,整体相对稳定。
试卷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考点和能力层次分布合理。
就考查目标而言,2015年试题一方面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将历史学科本身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侧重考查考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科学地认识历史学基本学科理论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对考生历史知识、方法能力、基本素养和历史思维客观有效的整体评价。
一、注重基础抓主干历史试题以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评价,知识点明确,内容具有广泛性。
2015年试题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与前几年相比有所降低,比较重视考查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下表是2015年试题中选择题的考查内容。
试卷题号考查内容全国Ⅰ卷24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25两汉时期的政治(外戚干政)26宋代东南沿海的经济与民间崇拜27唐至清的科举与经济28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9近代的报刊政论与时代特征30局部抗战时期的国防建设31新中国“一五”计划与美、英的对比32正义女神与罗马法原则3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34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35世界银行与经济的全球化全国Ⅱ卷24儒家思想的政治诉求25汉代的地方吏治与中央集权26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7明代迁都北京与区域贸易28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29维新变法与传统观念的冲突30抗战时期日本的经济侵略31新中国教育与经济、外交的关系32茶叶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3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西方的工业化3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建设35两极格局的建立与解体以上表呈现的内容为例,全国Ⅰ卷第29、33题的题干材料为原始文字材料,第32题为一尊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对考生的材料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其余各题题干均为历史现象的呈现,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或解读,难度不高。
2015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2015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将能力测试和学科特点相结合,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核心,在历史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思路、考查的途径与方法、能力目标的层次构建、答案制定与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考查目标明确,学科特色鲜明。
一、基于时空意识——试题设计和考查的基本路径时间和空间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两大维度,它们都表述了一种“序”的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考生具有时空意识,是正确认知和解读历史现象,建立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第16题勾勒出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发展脉络,对要求考生作答的问题则以“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空间概念加以定位,明确考生的思维方向。
第19题中“1949-1978年”是一种时序的表达,“国内史学界”则是提示考生将问题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社会空间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第40题材料一中人们对英国优越地位的不同认识,体现了时序的变迁;第(2)题答案中“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侧重时间维度的观察,世界“政治革命的一部分”则是以时序为基础,侧重于从空间维度上对英国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审视;考生要作答第(3)题,首先必须将问题放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这一时序概念中,然后从空间上去探求西方和亚非拉地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试题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进行情境和问题设置,有效建立起了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考生需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考察,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
二、基于历史思维——学科能力考查的视角和方法历史思维既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其本质是依据史料和其他历史信息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要求。
2015年试题将历史学科特点和高考能力考查目标紧密结合,从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考查考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概括思维,它要以史料证据与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历史事件提出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式的解释说明,建立事实发展的因果意义。
2015年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评卷分析一.试题立意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1第41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论述题,试题再次以新的形式呈现——以数学公式,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切入,考察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掌握和认知情况,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探讨与论证事物”这四个学科能力。
而且此题切中时政热点,立意深远。
科学技术是近现代国际社会国家民族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中国梦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时政热点,纵观历史,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实行科教兴国无疑是实现中国梦的应用之义。
二.评分细则本题是2015年高考阅卷组第4小组负责阅卷,由武汉大学教授担任阅卷组长,评卷员由4名中学老师、20名研究生共24人组成。
6月10日上午学习省考试院的参考答案及进行三小时试评卷后,下午在充分听取中学教师的评卷建议后,制定了如下评分细则。
1.该题要围绕公式展开,或赞成或反对,或就科技与某一因素关系展开,或就科技与多重因素关系展开,均可。
但没有围绕公式所示内容展开论述,视为偏题,酌情给0-3分。
2. 时间段为世界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对于超出时间段史实可以不采纳,不给分,也不扣分。
3. 评分基本按照观点、论证、结论三部分给,具体细则如下:(1)表明观点及立场3分,(解析公式、表明观点为2分;表明立场为1分,例如赞成、补充或反对)(2)史实及论证6分。
(基本史实为4分,逻辑性为2分)(3)结论3分。
(总结陈词为2分;理论升华为1分,例如唯物史观)三.得分情况今年全省文科卷136548份,此题均分4.07,满分1人,0分15738人。
均分教去年2.64提高了1.37,满分都是一个, 0分15738人减少约2万人(2014年35854人)。
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从评分层次来看,1—4分的第三档次1—4分试卷58084份数(42.55%),基本都有观点,如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具有乘法(或放大)效应等等,或者直接将公式抄写一遍,这就是1—2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