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比较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3
观察冬季星座和恒星周年视运动作者:郭红锋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7年第12期我们曾经在2017年第7期和第11期里介◎文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郭红锋绍过如何观察恒星的周日视运动,这一期我们要给同学们介绍怎样观察恒星的周年视运动。
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一、恒星日与太阳日观察过星空的同学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恒星每天比前一天要早升起大约4分钟。
换句话说,恒星每天都在空间上向西移动了大约1°。
这个1°的空间在时间上,恒星需要运动约4分钟。
这是什么原理呢?为什么空间和时间有关联呢?我们用图1给同学们做解释,帮助同学们理解空间和时间的关系。
1. 图1中E代表地球,S代表太阳,Star代表恒星。
注意:此图是不成比例的,因为恒星很遥远,所以在表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时候把角度夸大了,同时把遥远的恒星拉近了,所以恒星在地球运动中总是在同一个方向,是同一颗恒星;2. 由图1可知:当地球运动到1的位置(图中为E1),其上P点正对着太阳,也正对着恒星;3. 当地球运动到2的位置(图中为E2),其上P点再次正对着恒星,即相对恒星自转了一周;同时地球也围绕太阳转过了角度θ1,这就是一个恒星日(时间),在空间上等于角度θ1;4. 当地球继续运动到3的位置(图中为E3),其上P点再次正对着太阳,即相对太阳自转了一周;同时地球也围绕太阳转过了角度θ2,这就是一个太阳日(时间),在空间上等于角度θ2;5. 用简化计算,忽略微小误差:地球公转中一个恒星日θ1近似于一个太阳日θ2,转过的角度约为360°/365天≈1°/天;6 .由三角形关系可知:θ1=θ′(内错角),θ2=θ″(内错角);7.θ″是在1个太阳日里,地球上P点比1个恒星日多自转的角度,因前述θ″=θ2,故有θ″≈1°;8. 以上分析可知,在1个恒星日里地球自转角度360°,在1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角度约360°+1°,也就是1个恒星日与1个太阳日相差了大约地球自转1°的时间(见图1中红色角度线);9. 把地球自转1°的空间角度转化为时间,可以做如下计算:地球自转一周360°=24小时=1440分钟,即1°=4分钟。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多媒体动画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图1 图2 图3如图1: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提问】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学生回答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表格,填写恒星日内容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是什么
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
恒星日是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两者的差别在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
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以太阳或者恒星作为参考点都是一样的。
扩展资料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之处
一、平年闰年的数量不同
1、恒星日:平年有366个恒星日;闰年有367个恒星日。
2、太阳日:平年有365个太阳日;闰年有366个太阳日。
二、依据不同
1、太阳日是依据太阳运动,所定义的时间,可以分为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2、恒星日是依据恒星运动,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
三、定义不同
太阳日:即一昼夜。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需24小时。
恒星日: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简单的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比太阳日略短的原因
1、地球不只是绕着它的自转轴旋转,同时它还在绕着太阳公转。
在地球完成一次自转的时间内,它在公转轨道上走过了约1/366。
因此,当地球完成一次自转时,太阳不会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
2、如果以恒星日来衡量,经过一个恒星日,太阳还没有再次到达头顶,它需要1/366个太阳日才会出现在你的头顶。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太阳日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自转周期时间,一天24小时比较方便,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怎么计算恒星日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是什幺,怎幺计算,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恒星日是以距离无限远的恒星为标准,太阳日是
以太阳为标准。
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为23
时56分4秒。
(自转周期)
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为24时。
(昼夜交替周期)
楼主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就是地球,原地旋转,你开始的时候正好直视一个东西(比如一个杯子),当你原地转一圈,再次直视这个杯子的时候,你正好转了360度。
地球的情况比你要复杂,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为了体会地球的处境,你依旧可以做试验。
你直视一个杯子(把它当作太阳,为了效果明显,不要距离杯子太远,3米之内最好),然后顺时针旋转,旋转的同时向右迈一步(这个“右”是指你初始站立位置的右边),以此来模仿地球的运动(你开始旋转的时候不管是“自转”还是“公转”,方向都是向右的,这用来模仿地
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是相同的)。
等你再次直视杯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旋转的角度不到360度——这就是一个太阳日。
而恒星日是相对于无限远的恒星而言的,试想你直视着很远的一个物体(比如月亮或者很远的一栋大楼),你“自转”一圈并且在“自转”的同时“公转”
一步,直到你再次直视它。
因为你们相距如此遥远,你发现你旋转的角度就。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在于选择目标不同,前者以恒星为目标计算,后者以太阳为目标计算,这是问题的关键。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时绕太阳不停公转,天体东升西落现象,实际是地球自转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周期,也就是天体周日运行的周期。
太阳和其他恒星周日运行的周期并不相同,所以地球自转的同期也就有了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
恒星日:当地球位于E1时注意E1、P点和某一遥远的恒星A点在一直线上,当地球自转一周360°,即从E1到E2,A的位置似乎到了B点,(实际未动,因太遥远)这时E2、P和B点仍在一直线上,这段时间即为一恒星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间隔(即E1、P、A与E2 、P、B之间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当地球自转一周,由E1PS至E2PS时,所需时间间隔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并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因为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时转了59秒,需用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所以一个太阳要比一个恒星日多出3分56秒的时间(约4分钟)。
目前全国心理学比较好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大、中科院心理所、浙江大学等。
但是就专业而言,也有的学校不错,比如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等。
心理学门类主要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专业。
在国内,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范围。
不过,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为帮助备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了解心理学硕士生的职业前景,以便选择好自己未来的专业,考研1号特别组织人力梳理了相关资料,并对心理学各专业硕士的就业方向、薪酬状况、从业行业、就业前景、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飨读者与文都学员。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状况扫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是不断增加。
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原因
地球不但有自转运动,还有公转运动,两种运动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如图:
地球在位置1时,太阳S和遥远的恒星同时在A点上中天,太阳日和恒星日同时开始。
因为遥远的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无论地球在轨道上的什么位置,对遥远的恒星所作的方向线都可看作平行线;但对太阳却不同,太阳离我们相对较近,当地球绕日公转,地球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对太阳所作的方向线是不平行的。
当地球自转一周的同时,地球也绕日从位置1运行到位置2。
此时遥远的恒星又在A点的上中天,地球完成了一个恒星日;但对于太阳,它还在A地的东边,地球还需继续自转角AEA′后,太阳才会又在A地的上中天,完成一个太阳日。
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地理意义:(一般来说)在地表自西向东运动,测得昼夜长短都变短;自东向西运动,测得昼夜长短都变长。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
太阳和恒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
太阳日和恒星日是两种不同的时间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首先,太阳日是指地球绕着自己轴旋转一圈所经历的时间。
由于地球自转轨道呈倾斜状态,导致太阳在天空中并不是每天都在同一位置。
因此,太阳日的长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速度而有所不同。
在一年中,太阳日的长度会有一定的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和冬季白天长度不同的原因。
相比之下,恒星日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所经历的时间。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于圆形,因此恒星日的长度是相对固定的。
在相同的时间里,地球经过相同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星座来确定时间的原因。
虽然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概念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密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太阳日来计算时间,因为太阳的位置更直观和易于观察。
但在科学研究和天文学领域,恒星日则更为重要,因为它提供了更为准确和稳定的时间标准。
总的来说,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两种时间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时间的概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充实。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怎么计算
很多人都不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幺区别,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意思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
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就称作真太阳日,简称真时,也叫视时。
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日”是指昼夜更替的
周期,显然更接近于真太阳日。
根据真太阳日制定的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
1 恒星日和太阳日一样吗恒星日是以距离无限远的恒星为标准,太阳日是以太阳为标准。
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为23
时56 分4 秒。
(自转周期)
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为24 时。
(昼夜交替周期)
楼主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就是地球,原地旋转,你开始的时候正好直视一个东西(比如一个杯子),当你原地转一圈,再次直视这个杯子的时候,你正好转了360 度。
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的原因【摘要】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不均匀以及地球轨道偏心率影响。
地球轴倾斜度使得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椭圆,导致太阳日和恒星日的长度不同。
地球绕太阳的速度也不是恒定的,因为椭圆轨道使得地球冬夏两个季节的长度不同,进而影响到太阳日和恒星日的长度。
地球轨道偏心率也会对日长产生影响,由此造成太阳日和恒星日的不同。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对于科学研究和地球物理学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运行的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恒星日、太阳日、地球、自转轴、倾斜度、绕太阳公转速度、轨道偏心率、差异、重要性1. 引言1.1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定义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描述地球自转周期的两种不同方式。
恒星日是指地球绕自转轴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时间,即地球相对于固定在宇宙空间中的恒星的角位置的变化。
而太阳日则是指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角位置的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即地球自西向东转一圈的时间。
恒星日的长度为23小时56分4.1秒,而太阳日则是平均24小时。
由于地球绕行轨道不是完全圆形,且自转轴倾斜度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也不均匀,这导致了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
在我们将探讨这两种日子的概念及其定义,为后续正文部分的讨论奠定基础。
1.2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恒星日与太阳日是地球上两种不同的计时方式,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复杂性。
恒星日是以地球上某一固定点相对于远处恒星的运动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日计时方式,而太阳日则是以地球上某一固定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为基础所定义的另一种日计时方式。
在地球上,我们通常采用太阳日作为我们的标准日计时方式,因为太阳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轴倾斜度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不均匀以及地球轨道偏心率等因素造成的。
这些差异使得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长度并不完全相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
恒星日名词解释
恒星日,是指一个恒星从地球上的视线中完成一整圈的时间,一般来说,一个恒星完成一圈的时间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这就被称为恒星日。
恒星日是由于地球公转而造成的,它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决定的,一个恒星完成一圈的时间取决于它的位置相对于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当它在轨道上的位置离地球远时,它完成一圈的时间就会延长,反之,当它在轨道上的位置离地球近时,它完成一圈的时间就会缩短。
描述恒星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举例说明
恒星时和平太阳时是两种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用来描述地球上的时间流逝。
恒星时是基于地球绕自转轴的每一天的时间,而平太阳时则是基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的。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会有一个倾角,这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是每天都相同。
因此,平太阳时是通过参考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的。
恒星时的单位是小时,它是按照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的。
一天被分成24
个恒星时,每个恒星时等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平太阳时的单位也是小时,但它基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
平太阳时与恒星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具体的换算关系是:在一年的不同时间点,恒星时与平太阳时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的。
在春分和秋分两天,恒星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最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夏至和冬至两天,恒星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最大,可以达到15分钟左右。
举例来说,在夏至这一天,平太阳时会比恒星时慢大约15分钟。
这意味着当太阳达到天空中的最高点时,根据恒星时的计算,已经过去了15分钟。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那么我们会比根据恒星位置计算的时间慢
15分钟。
总的来说,恒星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
这两种时间计量方式在天文学和导航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太阳日恒星日引言:太阳日恒星日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注目的天文现象。
在地球上,我们以24小时一日的周期来计量时间。
而在天文学中,太阳日和恒星日是两个不同的时间单位。
虽然它们的差异微不足道,但对于了解地球和宇宙中其他星体的运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部分:太阳日太阳日也称为地球日。
它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
根据地球的自转速度,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到达最高点,然后再次落下去,这一过程需要大约24小时。
因此,太阳日就是地球从一次日出到另一次日出所需的时间。
1.地球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是由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来确定的。
根据地球的直径和自转速度,计算得出平均地球自转速度是每小时约1670公里(或每秒约465米)。
2.太阳日的影响太阳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它是我们制定时间表、计算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进行日常活动的基础。
我们可以根据太阳日来计算时间,安排会议和约会,进行日常计划和活动。
第二部分:恒星日恒星日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组合运动,相对于远处的恒星来计量的。
在地球的视觉中,恒星是固定的,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
恒星日是地球从恒星上方经过,再次回到相同位置所需的时间。
1. 恒星日的定义恒星日是一个恒星从地平线上升到最高点,再次经过相同位置所需的时间。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复杂运动,恒星日相对于太阳日有微小的差异。
2. 恒星日的实际应用恒星日在天文学中有着重要的用途,特别是对于观测和测量星体运动非常关键。
恒星日的精确计算和测量可以帮助天文学家确定星体的位置、轨道和运动速度。
恒星日的概念也被用于导航和地质学中,以确定和测量位置和方向。
结论:太阳日和恒星日是两个不同的时间单位,但它们都在天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太阳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时间的基准,而恒星日则有助于测量和理解宇宙中其他星体的运动。
对于天文学家、导航员和地质学家而言,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以及它们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自转的恒星日推算地球自转的恒星日是指地球绕自己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恒星日的概念是基于地球自转的时间单位,与太阳的运动无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自转的恒星日的相关知识。
地球自转的恒星日的长度是固定的吗?恒星日的长度是如何确定的呢?地球自转的恒星日与地球的自转速度有关。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根据这个速度,我们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恒星日的长度。
地球自转的恒星日的长度约为23小时56分钟4秒。
这个时间是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所确定的,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恒星日相对于太阳日略短,这是因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转也在进行,所以地球要多转一小段才能使太阳再次出现在同一个位置。
地球自转的恒星日的长度对于日常生活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我们通常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太阳日。
太阳日的长度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即从太阳高度角为0度的时刻开始,到下一次太阳高度角为0度的时刻结束。
太阳日的平均长度约为24小时。
为什么我们要使用太阳日而不是地球自转的恒星日?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活动都是以太阳为基准的。
人类的生物钟也与太阳的周期相适应,所以太阳日更符合我们的日常需求。
然而,在科学研究和天文学领域,地球自转的恒星日是非常重要的。
天文学家使用恒星日来计算恒星位置和观测时间,以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地球自转的恒星日还与地球坐标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密切相关。
地球坐标系统是用来描述和定位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天体位置的系统。
其中最常用的是赤道坐标系统和地平坐标系统。
赤道坐标系统以地球自转的恒星日为基准,将天体的赤经和赤纬作为坐标来表示。
地球自转的恒星日的长度并不是完全恒定的。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会发生微小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如地核的运动、地球的形变以及海洋和大气的运动等。
这些因素会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微小变化,导致恒星日的长度略有变化。
为了精确测量地球自转的恒星日的长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建立了国际地球自转与参照系统服务(IERS)。
地球的时间和日照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倾角约为23.5度。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
1.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包括四季变换、日照时间变化等。
2. 地球的时间体系地球的时间体系是基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制定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时间单位:2.1 太阳日太阳日是指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变的时间周期,约为24小时。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就是指太阳日。
2.2 恒星日恒星日是指地球相对于远处恒星的位置不变的时间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实际周期。
2.3 热带年热带年是指地球完成一次公转的时间周期,约为365.24天。
热带年是制定历法的重要依据。
2.4 格里历和儒略历格里历(格里高利历)和儒略历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历法。
它们通过对热带年的修正,使历法与地球的实际公转周期保持一致。
3. 地球的日照现象地球的日照现象是指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现象:3.1 日照时间日照时间是指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时间。
日照时间随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地点的日照时间在一年四季中有所不同,夏至时日照时间最长,冬至时日照时间最短。
3.2 昼夜长短昼夜长短是指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昼夜长短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变化。
3.3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光照强度。
3.4 极昼和极夜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极地地区全天都有阳光辐射;极夜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极地地区全天都在黑暗中。
4. 地球的时间和日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球的时间和日照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出过程经历的时间跟日出时太阳升起的方向与地平面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小(越倾斜),日出时间越长.在赤道上太阳是垂直升起,日出过程最短,需要2分钟左右.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如下图是恒星日和太阳日比较。
地球在轨道上有三个不同位置:
第一个位置上E1,太阳和某恒在P地同时中天,这是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的共同起点。
在第二个位置上E2,地球完成自转一周,恒星再度在P地中天,一个恒星日终了,但正午尚未到来。
到第三个位置上E3时,太阳第二次在P地中天(SPE3在同一直线上),从而完成一个太阳日;那时恒星早已越过中天。
读这个图必须注意,在太阳系范围内,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光线是辐散的;恒星无比遥远,它的光线可看作平行的,图中所示三颗星,指的是同一颗恒星。
太阳日是日常生活的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cos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地球各地角速度(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的原因恒星日和太阳日是两个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关的概念。
恒星日指的是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而太阳日则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尽管它们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恒星日的定义是地球上某一地点的太阳再次出现在同一子午线上所需的时间间隔。
由于地球的自转轨迹是一个近似椭球形,且受到地球自转轨道的影响,导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波动。
这些波动使得恒星日的长度略有变化,通常在24小时左右。
太阳日则是以太阳在地球上某一地点的两次上中天为标志,所需的时间间隔。
太阳在地球上的运动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共同决定的。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且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导致地球绕太阳的速度并不均匀。
这使得太阳日的长度在一年中会有所变化。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轨迹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偏离。
地球自转轨迹的不规则性导致恒星日的长度会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但在科学和导航领域却需要精确考虑。
而地球公转轨道的偏离则导致太阳日的长度在一年中会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影响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
除了地球自转轨迹和公转轨道的影响外,地球的自转速度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例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受到大气和海洋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会受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因此,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长度都会受到地球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尽管恒星日和太阳日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人们通常使用24小时来计量时间,这是以平均太阳日为基准的。
对于科学研究和导航定位等领域,可能需要考虑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以确保精确计算和测量。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并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轨迹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偏离。
尽管它们在长度上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