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 格式:pptx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3
2019高考地理学问总结-等值线地图综合分析和判读高考地理备考系列(四)等值线地图综合分析和判读等值线图是将某种地理事物或某种地理现象取其数值相等的点所做的连线图。
中学地理的等值线有许多类型,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酸雨pH值线、等太阳辐射线、等太阳高度线、等时线、等深线、等潜水线、等物质线、降水变率等值线、等水温压线、等震线、等地价线等等。
其中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最重要。
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空间演化以及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可以通过等值线图来展示。
它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像,以及分析计算实力,历年来高考都特别重视对等值线图的考查。
所以,了解等值线的基本特点,把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综合分析特别重要。
一、等值线的基本特点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2.等值线为闭合曲线。
3.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
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4.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
二、判读的一般方法1.读数值一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改变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2.看疏密状况一了解影响因素3.看走向和形态一了解影响因素4.留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协助线,变抽象为直观三.综合应用(一)、等高线地形图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假如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相互通视;留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行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留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留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途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长方向)分布,以削减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削减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开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高考地理解题技巧系列:气候统计图的十二大类型和判读方法近年来,气候知识成为高考的主干。
气候资料统计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出现多元化、多维度综合考查。
统计资料除了传统文字、表格和和经典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外,出现各种变式和相关综合考查:考查气温顺降水特点、天气气候特点、气候分布成因及相关气候应用能力。
除了考查差不多气温顺降水特点以外,如考查气温降水变率、时刻变化(如季节)、分布概率、干湿度、雪线变化、自然带分布景观及规律、工农业城镇布局等等。
以下仅以气温顺降水统计变式图为例分析说明。
一、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气候气温顺降水特点此种图最常见,是气候考查的基础和重点。
1. 从气温曲线的弯曲方向可判定南北半球。
曲线下凹为南半球,上凸为北半球。
如图1,甲气候在南半球,乙气候在北半球。
2. 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和相对高度,能判定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运算气温年较差(气温曲线最低和最高处的气温差)。
仅从图2看,气温曲线相对高差(曲线坡度)最大的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次是温带季风气候(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⑨),然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⑦),最小的是热带的气候(从大到小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④、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①)。
3. 从降水量柱状图能够读出全年降水量。
如图2,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的气候(除热带沙漠气候外),其次为亚热带的气候,再次为温带的气候,最少的为寒带的气候。
变化规律与气温年变化大小相反。
二、气温顺降水点状图:气温顺降水时刻变化及气候类型图3中12个点分别表示一地12个月的气温顺降水状况,从图中能够判读1月、7月(代表冬夏季)的气温顺降水特点及其组合情形,由此来判定气候类型。
但此图不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气温顺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气候特点有一定难度。
注意:纵横坐标不一定分别表示降水和气温,有时反过来表示。
该图1月气温(10~15℃)比7月低,降水比7月多,应属地中海气候。
影响降水的因素及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一、影响降水因素(一)大气环流1、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气温不断升高,空气越来越干燥,多晴朗天气。
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的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南极地区成为少雨带。
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水汽容易凝结降雨,形成对流雨,如赤道地区。
迎风岸常常受到来自海洋或湖泊水面上的风的影响,带来水汽,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或湖面,空气干燥,降水很少。
如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_____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_____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_____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则与_____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
关键问题:熟悉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移动例题3:下图为北纬60°一月份海陆气温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
(1)此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地气温在同纬度地区中最高B.B地盛行西风,气压最低C.C地吹西北风,寒冷干燥D.从A地至C地,气温逐步降低(2)关于北纬60°大陆东西两岸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年较差不同,日较差相同B.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相同C.濒临海洋不同,通航状况相同D.洋流性质不同,大气环流形式相同季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性质________,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_____,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
如东亚季风区,夏季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亚季风区,在西南季风影响的季节形成___ ______季,东北季风控制时候形成_________季。
气旋、锋面气旋控制下,盛行旋转上升气流,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台风、飓风也带来大量的降水;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量线是把降水量相等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二、合作探究:读图并分析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让学生自己类比等高线、等温线图的概念,可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基本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 000毫米。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1000毫米以上。
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观看视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朋齐,可望而不可及!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
素质。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教材第86页两幅景观图,你们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是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教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观察景观图片,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观。
教师:新疆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自学教材87页内容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概念:气温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气温的测定①测量工具:。
②测量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单位、气温的测定。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1、先读等值线图的名称:读图名来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
即明确是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盐度线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震线图、等时线图、等潜水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还是等太阳辐射线图等。
2、看等值线的间距和疏密情况:如等高距一定时,等高线愈密集则坡度愈陡,水流愈急。
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速越大。
即“密则大,疏则小”3、看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如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的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4、看等值线的弯曲状况:确定弯曲部分是向高值还是向低值弯曲。
一般采用垂线法和切线法进行判断:①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
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
②切线法: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
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高值区。
③如果等值线向数值较大的方向弯曲,则弯曲处的数值低于相邻两侧的数值;如果等值线向数值较小的方向弯曲,则弯曲处的数值高于相邻两侧的数值。
即“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5、看等值线的闭合和递变情况:如果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存在闭合等值线,判断时要遵循“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确定其数值。
如果闭合等值线取的是相邻等值线上的大值,则闭合中心内的值大于闭合等值线上的值;如果闭合等值线取的是相邻等值线上的小值,则闭合中心内的值小于闭合等值线上的值。
6、看等值线图中特殊的地方:如等高线图中几条线交汇的地方表示悬崖;等压线非常密集且气压较低的环形区域可能存在着台风。
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高2016级地理学科导学案编号013编写人:程君审阅:何爱琼班级:学生姓名: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5讲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第2课时等降水量线和气候类型判读考点分析:1、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2、等降水量线等值线图形语言解读及应用。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知识链接】1、等温线的判读方法——2、山地等温线向弯曲;盆地等温线向弯曲。
3、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4、1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弯曲。
7月份相反。
即:一陆南,七陆北。
5、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闭合等温线内的值——。
6、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冬季夏季;陆地海洋,山地与高原边缘,平原与高原内部。
7、温线分布特点分析:。
8、气温的特点分布特点分析:考点一:等降水量线的判读与应用【自主学习】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物质条件——、。
动力条件——、。
2、降水类型:34、降水的空间分布:赤道附近地区降水;两极地区降水;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大陆东岸降水;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内陆地区降水。
【探究学习一】1、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2、判断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
(1)受海陆影响: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2)受地形影响,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3)迎风坡和背风坡:多雨——迎风坡;少雨——背风坡(4)内陆地形——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内陆山地——多雨中心:山地迎风坡地形雨丰富内陆盆地——少雨中心:距海远、地形闭塞(5)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沿岸地区——降水增多寒流经过的沿岸地区——降水减少(6)城市影响城市有“雨岛”效应,则等降水量线越往城市中心,数值越大。
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高大建筑物阻滞天气系统等。
【归纳总结】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1)看等降水量线数值大小和递变:描述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2)看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判断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导因素。
等温线图与等降水量线图判读技巧作者:陈继革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2014年第03期一、图示分类1.等温线图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题地图。
该类图示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
等温线图的类型有地面等温线图、等高面上的等温线图等。
地面等温线图主要为1月份与7月份等温线图。
2.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量线一般是指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段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就是等降水量线图。
等降水量线图是研究同一时段不同地方的降水分布规律和特点的重要工具。
二、考题回顾(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图1)。
材料二图1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表1)。
(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分析:(1)对等降水量线图判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①宏观看趋势。
a.依据等降水量线疏密,判断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
等降水量线密集,则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反之则较小。
b.根据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如从某地向另一地逐渐减少等。
c.判断海陆分布。
若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且数值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则降水多的区域表示沿海,反之表示内陆。
②微观看特殊。
如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
如果某一地区的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则降水量多的区域为迎风坡,反之为背风坡。
美国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所以图示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为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大。
(2)由表1可知,甲城比乙城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说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
结合甲、乙两地位置和地形特征进行分析可知,甲位于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大,且附近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夏季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冬季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较为温暖,同时北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气;乙位于大陆东岸,附近有暖流流经,夏季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冬季东部地区低矮山地不能阻挡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所以气温较低。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等值线图判读〖主干知识整合〗1.等高线图的判读: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①数值大小: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陡崖高度计算方法:(x-1)d≤ΔH<(x+1)d(x为相交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注意:如果两侧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不一致,则按数值大的计算③形状特征: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由山顶指向山底的短线)(2)实际运用:①与气候结合: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
0.6℃/100m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
(降水量的差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C、盆地不易散热,多云雾,光照较弱,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②与河流水文结合: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③与地区规划结合:A、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水库坝址宜选在其河流出口处的河谷、山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