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观察常见几种霉菌的菌丝形态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二、实验原理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2)仪器: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实验步骤根据需要可以取出各种霉菌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绘制霉菌的形态,记录各种霉菌的形态特征。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表格:四种霉菌的形态特征六、实验心得1•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假根、孢子囊柄、孢子囊、囊轴、囊托、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2•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无横隔、孢子囊柄、囊轴、孢子囊孢子及后垣孢子。
3•观察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形状、层数及着生情况)、分生孢子。
4•观察青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小梗的轮数及对称性)、分生孢子七、实验考核表2实验成绩自评及组评成绩表八、实验纪实青霉4*10 青霉10*10青霉40*10 毛霉4*10毛霉10*10 毛霉40*10曲霉4*10 曲霉10*10曲霉40*10 根霉4*10根霉10*10 根霉40*10。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 了解常见霉菌(青霉、曲霉、根霉、毛霉)的基本形态特征;3. 熟练运用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霉菌属于真菌的一种,其菌丝体由多个菌丝组成,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观察霉菌的形态。
三、实验器材1. 菌种:青霉、曲霉、根霉、毛霉培养2-5d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2. 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3. 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4. 其他: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菌落特征:观察青霉、曲霉、根霉、毛霉平板中的菌落,描述其菌落特征,注意菌落形态的大小、菌丝的高矮、生长密度、孢子等。
2. 制片:取少量霉菌菌落,用无菌接种针挑取菌丝,滴加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玻片。
3. 显微镜观察:a. 低倍镜观察:观察菌丝的形态、颜色、排列等特征;b. 高倍镜观察:观察菌丝的横切面、孢子等特征。
4. 记录并分析结果:将观察到的菌丝形态、颜色、排列等特征与教材中常见霉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所观察到的霉菌种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青霉:菌丝呈灰绿色,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蓝绿色。
2. 曲霉:菌丝呈黄色或绿色,分生孢子梗呈放射状排列,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绿色。
3. 根霉:菌丝呈白色,有明显的假根,分生孢子梗呈直角分叉,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绿色。
4. 毛霉: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分生孢子梗呈螺旋状排列,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绿色。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了青霉、曲霉、根霉、毛霉的形态特征,并学会了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实验五酵母菌和霉菌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细菌、酵母菌在斜面、平板及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特征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说明培养特征是指微生物接种在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后,所表现出的群体形态和生长情况。
它包括菌落(菌落指个体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群落)特征、斜面培养特征、液体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半固体和明胶穿刺培养特征等,是人认识微生物和对微生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方法步骤1.细菌培养特征的观察(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①细菌在琼脂平板上的生长表现主要观察细菌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特征。
菌落的观察通常用肉眼或放大镜,必要时也可用低倍显微镜进行。
观察的内容(参照图5-10)主要有:a.大小以菌落的直径为多少毫米表示。
b.形状斑点状(直径在1 mm以下)、圆形、不规则状、放射状、卷发状、根状等。
c.表面光滑、皱、颗粒状、同心环状、辐射状、龟裂状等。
d.边缘光滑整齐,锯齿状、波状、裂叶片、有缘毛、多枝等。
e.隆起形状扩展、凸起、中凹台状、突脐形、台状等。
f.透明程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g.颜色黄色、乳白、乳黄等。
若是鲜血琼脂平板,还应看其是否溶血,溶血情况怎样。
图5-10 细菌菌落形态1.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2.不规则状;3.边缘波浪状;4.边缘锯齿状;5.同心环状;6.边缘缺刻状、表面呈颗粒状;7.丝状;8.假根状②细菌在琼脂斜面上的生长表现主要观察斜面中央划直线接种菌苔(多个菌落连在一起即形成片状)特征。
观察的主要内容(参照图5-11有):a.生长不生长、微弱生长、中等生长、旺盛生长。
b.形状丝状、有小突起、有小刺、念珠状、扩展状、假根状、树状等。
c.表面光滑、不平、皱褶、瘤状突起。
d.颜色菌苔颜色(即非水溶性色素)、培养基颜色(即水溶性色素)。
e.透明程度透明、不透明、半透明。
图5-11 细菌斜面培养特征1.丝状;2.有小突起;3.有小刺; 4.念珠状;5.假根状;6.树状;7.散点状(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主要其表面性状(有无菌膜或菌环)、混浊程度、沉淀情况、有无气泡和颜色等(参照图5-12)。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分类及特点。
2. 掌握霉菌的常规培养方法,培养出真菌菌株。
实验材料:1. 感染性霉菌(如:麦角菌、白色念珠菌、鼠李糠霉等)。
2. 培养基(如: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配制糖酵母汤等)。
3. 恒温培养箱(28℃)。
4. 显微镜。
5. 盖玻片、载玻片、恒温水浴槽、升级滴管等。
实验步骤:1. 每个菌种需要分别制取接种物,用无菌棉签在菌落上插取的接种物涂于琼脂平板上。
2. 放到恒温箱中,在28℃的环境下孵育。
3. 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形态、菌落颜色及其他特征,如球状、点状、菌丝状等。
4. 取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使用无菌镊子将菌落切取一小块放置在载玻片上。
5. 在玻片上滴入少量的100%甘油,用盖玻片覆盖住,观察微镜下菌落的形态,如直链菌丝、弯曲链菌丝、无菌膜等。
6. 将制做好的预备液取出一滴,放置于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液体涂片法需要先将菌落取出来悬浮在液体中,然后将悬浮液放在载玻片上。
在玻片上先滴上液体悬浮物,再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7. 通过对霉菌形态学的观察,结合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明确不同霉菌菌株的分类。
实验结果:霉菌是一类微生物,主要生长在植物、动物有机物上,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观察,发现它们各具特色,有些是球状的,有些是菌丝状的,有些则是点状的。
当我们加入甘油后,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细致的形态特征。
观察下来发现,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人们通过对霉菌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对霉菌进行了分类,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结合生长情况,对不同霉菌菌株进行了初步分类。
同时本实验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霉菌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环境,形态变化等,如今霉菌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如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生物技术等行业,为我们所知的现代科技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霉菌的形态观察,了解其生长特点和形态结构。
实验采用了显微镜观察和培养基培养的方法,观察了不同种类的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霉菌具有多样的形态结构,不同种类的霉菌在生长环境和培养基的差异下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1. 引言霉菌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
它们以分解有机物质为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通过对霉菌的形态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形态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提供基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霉菌样本:本实验选取了常见的青霉、黑曲霉和白色霉菌作为观察对象。
- 培养基:使用琼脂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
- 显微镜: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2.2 实验方法- 准备培养基:根据不同的霉菌种类,制备适宜的培养基。
- 培养霉菌:将霉菌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 观察形态: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培养皿,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3. 实验结果3.1 青霉的形态观察青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其形态特征为菌丝状,表面呈现出绿色。
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青霉,可以观察到其菌丝的生长情况。
菌丝呈现出分枝状,形成一个个菌丝网,菌丝网上有许多小颗粒状的孢子。
孢子的颜色较浅,呈现出白色或浅绿色。
3.2 黑曲霉的形态观察黑曲霉是一种产生黑色素的霉菌,其形态特征为菌丝状,表面呈现出黑色。
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黑曲霉,可以观察到其菌丝的生长情况。
菌丝呈现出分枝状,形成一个个菌丝网,菌丝网上有许多黑色的孢子。
孢子较大,呈现出黑色。
3.3 白色霉菌的形态观察白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其形态特征为菌丝状,表面呈现出白色。
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白色霉菌,可以观察到其菌丝的生长情况。
菌丝呈现出分枝状,形成一个个菌丝网,菌丝网上有许多小颗粒状的孢子。
孢子的颜色较浅,呈现出白色。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二、基本原理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
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
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1.一般观察法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1. 霉菌定义及用途⏹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培养皿;⏹干:外观干燥,不透明;⏹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
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
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一部分菌丝存在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称为基内菌线或营养菌丝。
⏹另一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一部分形成生殖细胞,也有部分气生菌丝生成生殖细胞的保护组织或其它组织。
4、霉菌的菌丝从结构来看,霉菌的菌丝有两种:无隔菌丝:低等霉菌如根霉、毛霉等有隔菌丝:高等霉菌如青霉、曲霉等菌丝的孢子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清晰观察到有隔或无隔菌丝和孢子及巨大的孢子囊。
5、霉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霉菌主要靠形成各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无性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6、食品中常见的霉菌霉菌的种类很多,下面仅介绍一些常见的、与食品有关的菌属。
(1)根霉菌属(Rhizopus)现已发现根霉有20多种,根霉有假根和葡匐枝,假根主要起固定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本属的黑根霉能产生果酸酶,引起果实的腐烂及甘薯的软腐,能产生反丁稀二酸,也是转化甾族化合物的重要霉菌。
(2)曲霉菌属(Aspergillus)⏹现已发现和应用的曲霉菌有100多种,在我国古代已利用曲霉菌制曲、酿酒、制酱等。
曲霉菌还可用于制造蛋白酶、柠檬酸等一些有机酸。
曲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空气中经常含有曲霉菌的孢子。
常引起食品、衣服、皮革等物品的发霉和腐烂,有的菌株还可产生毒素,例如黄曲霉。
⏹曲霉菌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菌丝。
繁殖方式为无性和有性繁殖。
其菌落呈现各种颜色。
(3)青霉菌属(Penicillium)⏹青霉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土壤中常常有大量的青霉菌存在,在水果和粮食上经常发现青霉菌,已发现大约有几百种。
青霉菌的菌丝体无色或浅色。
菌落是深绿色。
⏹青霉菌可引起果蔬等的病害,如引起柑桔的病害而造成较大损失。
但有些青霉菌能产生有经济价值的有机酸,如柠檬酸,葡萄糖酸等。
在医药上常用的青霉素的产生菌是产黄青霉。
三、实验内容(一)实验材料1、菌种:培养法培养3~4天的根霉(Rhizopus sp.)、青霉(Penicillum sp.)和曲霉(Aspergillus sp.)平板。
2、其他物品:乳酸石炭酸溶液、载片、盖片等。
(二)记录三种霉菌的菌落特征2、霉菌个体形态观察⏹直接制片观察: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液于载片中央;⏹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于液滴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挑菌和制片时要细心,尽可能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
⏹加盖玻片时切勿压入气泡,以免影响观察。
(1)水浸片法观察(根霉与曲霉)根霉:加热至沸腾后观察曲霉:直接观察第二节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一、实验原理⏹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适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个的相对长度。
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个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实验程序Ⅰ(测定微生物的大小)⏹测定的工具: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实验程序Ⅱ(测定微生物的大小)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镜下,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目镜测微尺的0点与镜台测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
计算两刻度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由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10µm,所以可得: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µm)=(镜台测微尺格数×10)/目镜测微尺格数⏹注意: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镜、接目镜、镜筒长度等)进行,而且只能在这特定的情况下才可重复使用。
⏹菌体大小的测定:取下镜台测微尺,将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长和宽。
操作步骤1、装目镜测微尺2、校正目镜测微尺3、菌丝体大小测定:将观察的黄曲霉菌丝体直接进行菌丝体大小的测定4、测定完毕后,取出目镜测微尺用擦净纸擦干净,放回盒内保存。
第三节微生物的显微计数•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厚载玻片,载玻片上有四条槽而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而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刻有一个方格网。
每个方格网共分九大格,其中间的一大格又称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此大格中进行。
•常用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两种规格的刻度网格。
•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即为16×25。
•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即25×16。
•但是不管计数室是那种规格,其计数室的小格数总是相同的,即16×25=25×l6=400(小格)计算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面积为1mm2。
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计数室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
在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求得平均值。
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大方格中的总菌数。
然后再换算成1毫升菌液中的总菌数。
(1ml=1cm3=1,000mm3)实验材料•酵母菌悬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
盖玻片,无菌滴管,吸水纸,擦镜纸,香柏油、镜头洗液。
1.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血盖片。
2.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用10×镜观察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在10×镜下计数:计数4个(或5个)中格的平均值,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
乘上16(或25)就得出计数区总菌数,最后再换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数。
5.注意事项: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出芽计一半实验程序计数步骤:1. 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玻片。
2. 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不宜过多),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 静置5分钟后,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板的大方格网位置。
寻找时光圈要缩小,光线要偏暗些,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 在高倍镜下计数:随机地计数五个中格内的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
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总菌数,最后再换算到每毫升菌液中的含菌数量。
由于菌体细胞在血球计数板上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要在不同的焦距下才能看到,故观察时必须不断调节微调节器,方能数到全部菌体,以免遗漏。
5. 计算方法:酵母菌细胞数/毫升=[(X1+X2+X3+X4+X5)/5]*25(或16)×10×1000×稀释倍数6. 注意事项。
计数时,为避免重复或遗漏计数,凡是遇到压在方格线上的菌体,一般以压在底线和右侧线上的菌体计入本格内,遇到有芽体的酵母时,如果芽体和母体同等大时,就按两个酵母菌体计数。
7. 计数完毕后,血球计数板要立即清洗干净,并用吸水纸吸干,最后用擦镜纸擦干净并放回盒。
将显微计数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T表示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D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第四节 四大类微生物的比较与分别1、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的比较2、制片和观察方法的区别⏹细菌干燥、固定后美蓝染色、革兰氏染色,用油镱(100×10)进行观察; ⏹ 酵母美蓝水浸片染色,用高倍镜(40×10)观察;⏹ 放线菌美蓝盖片染色,菌丝体和孢子一般用高倍镜(40×10)观察;⏹霉菌: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菌丝体和孢子一般用高倍镜(40×10)观察。
3、个体形态与大小区别⏹ 细菌:呈球状、杆状、螺旋状,个体微小,小于1微米。
⏹ 放线菌呈分枝丝状,菌丝无隔膜,单细胞,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
⏹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 酵母一般:呈球形、椭圆形。
(1~5)um × (5~30)um ,(比细菌粗10倍左右), 发酵工业用酵母平均直径4~6 um 。
4、繁殖方式⏹ 酵母菌:芽殖,或芽连成假丝⏹ 放线菌:孢子在气生菌丝未端形成直形、波形、簇生型或轮生型孢子丝⏹ 霉菌:无性繁殖时菌丝分化成与菌丝形态显著差异的繁殖菌丝如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五、实验报告1、描述你所观察到的二种霉菌的菌落特征。
2、绘图:曲霉、青霉的个体形态图。
3、填写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结果。
4、填写真菌菌丝测微结果。
5、如何区别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各中格中菌数 T D 二室平均值 个/ml12345第一室第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