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 格式:doc
- 大小:21.91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建立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
证是什么?证就是证据,人体排病的证据。
这个证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为两大类:阴阳,表中里。
阴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还不太一样。
伤寒论中的阴阳,是一种能量多少的划分,也可以说是气血津液多少的划分。
阳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亢奋的反应。
阴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衰沉的反应。
亢奋为阳证,衰沉为阴证。
为什么会亢奋,又为什么会衰沉?原因就在于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气血津液足,兵强马壮,病邪来侵袭时就会亢奋。
气血不足,无力打仗,就会衰沉。
打个比方,正常健康的人气血满格是100%。
当气血低于50%时,人体气血已经不足了,只能保命,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于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反应就衰沉,只求自保。
当气血还比较足,大于50%时,有能力拒敌于外,就会亢奋,不仅要自保,还力求把病邪最大程度的排出体外。
《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气血津液。
比如太阳表实证,全身疼痛,伤寒中说这是因为阳气重的原因。
阳气重,就是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而又无法汗出,于是肌肉疼痛。
再比如伤寒中说此为亡阳也,指的也是气血津液,而不是说阳气都没了,只有阴了。
阴阳互根,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上是《伤寒论》中阴证和阳证的划分。
下面说说表中里。
表中里指病位,病在表,病在半表半里,病在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
有了阴阳和表中里,二三得六,表阳,表阴,里阳,里阴,中阳,中阴,这就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
(提醒:伤寒的六经辨证,和内经体系中的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只是名字听着一样。
要注重实质,而不要被形名所惑。
)伤寒的辨证思路是,先辨六经,确定表里阴阳,再结合寒热虚实,确定疾病的性质,最后再结合方证,确定治法和方剂。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
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
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
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
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
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
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
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
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
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
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