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1 KB
- 文档页数:12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
遥感复习题库24. 垂直摄影25. 倾斜摄影一、名词解译26. 光机扫描成像1. 遥感27. 固体自扫描成像2. 高光谱遥感28. 影像变形3. 遥感图象解译29. 几何校正4. 遥感影像地图30. 航天平台5. 主动遥感31. 电磁波6. 被动遥感32. 电磁辐射7. 扫描成像33. 感光度8. 多源信息复合34. 三基色9. 最小距离判别法35. 分辨率10. 图像区域分割36. 黑体11. 多波段遥感37. 亮度系数12. 维恩位移定律38. 辐射出射度13. 瑞利散射39. 假彩色14. 米氏散射40. 真彩色15. 大气窗口41. 3S16.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42. 数字图像17. 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43. 领域处理18. 平滑与锐化二、填空题19. 多光谱变换 1. 可见光遥感的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__之间,红外遥感的20. 监督分类探测波段在 ___________之间。
21. 非监督分类 2.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22. 遥感技术系统____________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23.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是 ____________。
3. 已知某河流的宽度为 20m,在像片上量得的宽度为0.5cm,则是,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像片的比例尺为 ____________,如果在像片上量得某湖的面积为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25 ㎝2, ?湖泊的实际面积为___________㎡。
14. 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4. 当地球的卫星轨道高度为700km,总视场为 60 度时,扫描带为、、对应的地面宽度为 _________km。
、、。
5. 当天线孔径为10m,波长为 2cm,距离目标物的距离为 10km 15.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时,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当天线孔径为 100m,其它条件不变种衍射现象。
《遥感导论》复习题(共计152题)一、名次解释(2-3分每题)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地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高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空间定位系统: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6、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7、遥感影像地图: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8、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9、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10、加色法:红绿蓝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的方法。
11、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黑体。
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
黑体具有最大发射能力。
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的黑体,黑色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12、航空摄影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13、“红移”:当光源远离观测者时,接受的光波频率比其固有频率低,即向红端偏移。
14、数字地球: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
15、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16、比值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比。
17、辅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福师1203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顶部,因此应尽量选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参考答案:云层;无云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参考答案: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所依赖的是地物的。
参考答案:统计模式识别;统计特征值;光谱特征4.航空像片的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比,与航高成比。
参考答案:正;反二、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3分,共15分)1.有关航空像片比例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间实际距离之比;B、像片上的实际比例尺可以用焦距除以航高来计算;C、地形起伏会产生像点位移,但不影响图像上两点间比例尺计算;D、倾斜摄影不会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
参考答案:A2.对于Landsat-7 上ETM+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TM2是蓝色波段,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B、TM6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120米;C、TM3是红色波段,可用来测量绿色素吸收率并进行植物分类;D、TM5是短波红外,可探测浅水水下特征。
参考答案:C3.在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的反射峰(0.55微米附近),两侧(0.45和0.67微米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7—0.8微米)有一反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峰值。
具有这种反射波谱特征的是()。
A、植被;B、土壤;C、水体;D、岩石参考答案:A4.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为:()A、0.48μm和9.66μmB、9.66μm和0.48μmC、2.5μm和5μmD、0.5μm和0.8μm参考答案:A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大气窗口参考答案: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透过率较高的波长范围。
遥感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 遥感技术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A. 直接接触B. 间接测量C. 人工观察D. 遥感卫星答案:D2. 遥感技术中,SAR代表什么?A. 同步辐射B. 卫星遥感C. 合成孔径雷达D. 空间分析答案:C3. 以下哪个波段属于短波红外区域?A. 0.4-0.7微米B. 0.7-1.1微米C. 1.1-3.0微米D. 3.0-5.0微米答案:B4.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包括哪些类型?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所有以上答案:D5.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的目的是:A. 提高图像的对比度B. 纠正图像的几何误差C. 增强图像的颜色D. 减少图像的噪声答案:B二、多选题1.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领域?A. 土地利用规划B. 环境监测C. 军事侦察D. 农业作物评估答案:A, B, C, D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光谱分离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白天获取数据。
(错误)2. 遥感技术可以穿透云层获取地表信息。
(正确)3. 所有遥感传感器都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技术是通过遥感传感器在飞机或卫星等平台上,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特性,获取地球表面或大气中目标物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可以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类型及其意义。
空间分辨率:指图像上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面面积大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能够区分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分辨率越高,能够获取的光谱信息越丰富。
时间分辨率:指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数据的能力,时间分辨率越高,能够更频繁地监测同一地区。
五、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8.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1. 黑体:2. 邻域增强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三、问答题(共计67分)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5分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0分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
8分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福师1203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顶部,因此应尽量选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参考答案:云层;无云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参考答案: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所依赖的是地物的。
参考答案:统计模式识别;统计特征值;光谱特征4.航空像片的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比,与航高成比。
参考答案:正;反二、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3分,共15分)1.有关航空像片比例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间实际距离之比;B、像片上的实际比例尺可以用焦距除以航高来计算;C、地形起伏会产生像点位移,但不影响图像上两点间比例尺计算;D、倾斜摄影不会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
参考答案:A2.对于Landsat-7 上ETM+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TM2是蓝色波段,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B、TM6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120米;C、TM3是红色波段,可用来测量绿色素吸收率并进行植物分类;D、TM5是短波红外,可探测浅水水下特征。
参考答案:C3.在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的反射峰(0.55微米附近),两侧(0.45和0.67微米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7—0.8微米)有一反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峰值。
具有这种反射波谱特征的是()。
A、植被;B、土壤;C、水体;D、岩石参考答案:A4.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为:()A、0.48μm和9.66μmB、9.66μm和0.48μmC、2.5μm和5μmD、0.5μm和0.8μm参考答案:A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大气窗口参考答案: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透过率较高的波长范围。
遥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以下哪种波长的电磁波来获取地表信息?A. 无线电波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 C, D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主要类型?A. 光学影像B. 雷达影像C. 声纳影像D. 红外影像答案:C3. 遥感技术在以下哪个领域中不常用?A. 农业监测B. 城市规划C. 军事侦察D. 天气预报答案:D二、填空题1.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_________来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答案:遥感传感器2.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_________。
答案:时间分辨率3. 多光谱遥感与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
答案:光谱分辨率的不同三、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灾害评估、军事侦察等。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并简要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答案: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表面积大小,它影响着图像的清晰度;光谱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可分辨的光谱波段的数量和宽度,它影响着数据对特定物质的识别能力;时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获取的频率,它影响着对地表动态变化的监测能力。
四、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可以监测植被覆盖变化、水体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问题。
例如,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识别不同植被类型,评估植被健康状况,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重要信息。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地区发生森林火灾,遥感技术如何帮助评估火灾影响范围和程度?答案: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火灾发生地区的热红外影像来评估火灾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热红外遥感数据能够捕捉到地表温度的异常升高,从而识别出火灾区域。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哪种类型的电磁波?A. 无线电波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A. 军事侦察B. 城市规划C. 农业监测D. 电影拍摄答案:D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指的是什么?A. 图像的清晰度B. 图像的像素数量C. 图像的覆盖范围D. 图像的存储大小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遥感卫星的类型?A. 极轨卫星B. 静止卫星C. 通信卫星D. 低轨道卫星答案:C5.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所有以上答案:D6. 什么是多光谱遥感?A. 同时获取多个不同波长的图像B. 只获取可见光波段的图像C. 只获取红外波段的图像D. 只获取微波波段的图像答案:A7. 遥感数据的分类主要分为哪两类?A. 定性分类和定量分类B. 单波段分类和多波段分类C.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D. 空间分类和时间分类答案:C8. 什么是遥感中的“光谱特征”?A. 物体的几何形状B. 物体的光谱反射或发射特性C. 物体的纹理特征D. 物体的温度特征答案:B9.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监测物体的移动B. 监测环境的污染情况C. 监测天气变化D. 监测建筑物的损坏答案:B10.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几何失真”?A. 图像的亮度不一致B. 图像的像素排列不整齐C. 图像的几何形状与实际不符D. 图像的颜色失真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
答案: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速度快、不受地理环境限制、可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等优势。
2. 描述遥感数据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遥感数据主要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依赖可见光、红外和近红外波段,适用于植被、水体等的监测。
雷达遥感数据则不受光照和天气条件限制,可穿透云层,适用于地形测绘、海洋监测等。
《遥感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遥感是指利用什么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A. 卫星B. 雷达C. 红外线D. 激光答案:A. 卫星2、下列哪一种波段主要用于遥感影像的获取?A. X射线B. 紫外线C. 红外线D. 可见光答案:D. 可见光3、下列哪一种遥感平台常用于气象观测?A. 卫星B. 飞机C. 无人机D. 地面站答案:A. 卫星4、下列哪一种方法常用于遥感影像的校正?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强度校正D. 所有上述答案:B. 几何校正5、下列哪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夜间遥感影像?A. 多光谱成像B. 热成像C. 合成孔径雷达D. 光学成像答案:C. 合成孔径雷达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遥感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与分析。
2、常用的遥感影像获取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3、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常常需要进行____和____。
答案: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4、遥感在环境监测、____、____和____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答案: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简述遥感的定义及其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非接触式观测的技术。
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等。
2、请简述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
答案: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观测目标、选择适当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以及数据传输和处理。
3、请简述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
答案: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影像增强和分类等。
这些步骤旨在提高影像质量,提取有用信息。
4、请简述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变化、自然灾害等,为环境保护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遥感概论课后考试题库(带答案)一.多选题1.航空遥感的优点:()A、空间分辨率高,信息容量大B、灵活,适用于专题遥感研究C、各种星载遥感仪器的先行检验者D、信息获取方便参考答案:ABCD2.分辨率是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A、空间分辨率B、时间分辨率C、光谱分辨率D、辐射分辨率E、角度分辨率参考答案:ABCDE3.遥感制图流程可分为:A、制图目的B、制图规划C、制图颜色D、图像整饰参考答案:ABCD4.监督分类对训练区的要求:()A、训练区包含样本的种类与待分区域一致B、训练样本在各类目标地物面积较大的中心选取、保证均质C、必须选择和使用多个训练区,才能进行成功有效的识别D、选择一个训练区即可有效识别参考答案:ABC5.航空摄影按摄影所用的波段分为:()A、普通黑白摄影B、天然彩色摄影C、黑白红外摄影D、彩色红外摄影E、多光谱摄影参考答案:ABCDE6.按遥感的应用空间尺度分类为:A、全球遥感B、乡村遥感C、区域遥感D、城市遥感参考答案:ACD7.传感器按数据记录方式可分为:()A、成像方式B、可见光传感器C、红外传感器D、非成像方式参考答案:AD8.微波遥感的优点:()A、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实现实时的动态监测B、对一些物体及地表层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云层C、微波传感器天线的方向可以调整,能够增强所获取的信息量D、微波信号与物质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有关,可以对物质组成进行推测E、多种频率、多种极化、多个视角,能够真实地反映地物的空间关系、大小尺寸、介电性质以及地表粗糙程度等参考答案:ABCDE9.目视解译方法包括:()A、直接判读法B、对比分析法C、地理相关分析法D、信息复合法E、综合推理法参考答案:ABCDE10.遥感技术系统的构成A、传感器B、遥感平台C、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D、遥感信息的分析与应用参考答案:ABCD11.遥感技术按平台分类为:A、近地面遥感B、航空遥感C、航天遥感D、航宇遥感参考答案:ABCD12.遥感技术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为:A、主动遥感B、有光源遥感C、被动遥感D、无光原遥感参考答案:AC13.遥感分类误差来源:()A、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的多样性B、空间、辐射、光谱分辨率影响C、分类系统与数据资料的匹配程度D、分类算法和步骤的准确性E、混合像元参考答案:ABCDE14.监督分类方法有:()A、平行算法B、最小距离分类法C、最大似然法D、多级切割分类法参考答案:ABCD15.遥感影像地图的特征:()A、信息量丰富B、直观形象C、一定数学基础D、现势性较强参考答案:ABCD16.遥感影像镶嵌原则:()A、镶嵌的影像投影相同、比例尺相同,有足够的重叠区域B、图像的时相保持一致,多幅图像镶嵌时,以中间一幅为准进行几何拼接和灰度平衡C、有必要时应进行局部区域二次几何纠正和灰度调整D、镶嵌后的影像应是一幅信息完整、比例尺统一和灰度一致的图像参考答案:ABCD17.监督分类的缺点:()A、主观性较强B、训练样本的代表性难以保证C、花费较多人力、时间D、只能识别训练样本定义的类别参考答案:ABCD18.室内判读阶段包括哪些环节:()A、建立解译标志B、室内初步判读C、野外验证D、精度评价E、成果制图参考答案:ABCDE19.遥感图像几何畸变产生的原因:()A、遥感平台位置与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B、地球自转的影响C、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D、地形起伏的影响E、大气折射的影响参考答案:ABCDE20.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的目的是:()A、改善图像显示质量,提高目视判读效果B、去除干扰,突出所需(专题)信息C、计算机自动分类的预处理方法参考答案:ABC21.光谱分辨率决定因素:()A、像元大小B、传感器波段数C、中心波长位置D、波长间隔(带宽)参考答案:BCD22.遥感信息提取的种类:()A、类型信息B、变化信息C、物理量提取D、指标提取E、特殊地物及状态的识别参考答案:ABCDE23.遥感技术按数据的表示方式分类为:A、影像遥感B、照片遥感C、成像遥感D、非成像遥感参考答案:CD24.可以从哪些方面建立间接解译标志:()A、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标指示特征B、地物与环境的关系C、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D、不同解译标志的综合运用参考答案:ABCD25.遥感技术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类为:A、高光谱遥感B、宽波遥感C、常规遥感D、窄波遥感参考答案:AC26.遥感数据处理的目的是:()A、提高遥感图像判读的视觉效果B、误差订正C、提高分辨率D、自动分类的预处理参考答案:ABD27.实际进入传感器的辐射能量包括:()A、太阳直接发射到传感器的电磁辐射B、太阳辐射经大气衰减后照射地面,经地面反射后又经大气第二次衰减进入传感器;C、地面物体本身辐射经大气衰减后进入传感器;D、大气对入射辐射散射后直接进入传感器。
遥感导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卫星遥感属于以下哪种类型?A. 地面遥感B. 航空遥感C. 航天遥感D. 空间遥感答案:C2. 遥感影像中,波段数最多的是哪种传感器?A. 多光谱传感器B. 高光谱传感器C. 热红外传感器D. 微波传感器答案:B3. 以下哪种遥感数据的分辨率最高?A. 全球覆盖B. 区域覆盖C. 国家覆盖D. 地方覆盖答案:D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不包括以下哪项?A. 辐射校正B. 投影转换C. 地形校正D. 配准答案:A5.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中,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主要区别在于?A. 算法复杂度B. 计算速度C. 需要的训练样本D. 影像的分辨率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某一像素所代表的实际地面面积。
答案:空间分辨率2.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不同波段之间的相关性。
答案:光谱分辨率3.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不同波段之间的相关性。
答案:时间分辨率4.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某一像素所代表的实际地面面积。
答案:光谱分辨率5.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不同波段之间的相关性。
答案:空间分辨率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植被覆盖度分析、水体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等。
2.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有哪些步骤?答案: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步骤包括影像配准、投影转换、地形校正和影像镶嵌等。
3.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由于传感器本身的不均匀性、大气影响以及地形起伏等因素对影像辐射值的影响,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地物反射率信息。
4.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有哪些?答案: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机器学习分类等。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气窗口2.光谱分辨率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5.遥感图像镶嵌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
(20分)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
(30分)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2.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1.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2.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3.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1.引起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做几何纠正,遥感影像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做了几何纠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2.在做几何纠正时,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若图像一角没有任何控制点,估计几何校正后这一角的位置畸变将缩小还是增大?为什么?----------------------------------------------------------------------------------------------------------------------------------------------------- 1.对以下数字图像,分别用罗伯特方法和索伯尔方法求出新的图像。
(注意:计算前原图像的上下左右各加1行或1列,亮度与相邻像元相同)2 2 10 10 102 2 10 10 102 2 10 10 102 2 2 2 22 2 2 2 2罗伯特方法:0 16 0 0 00 16 0 0 00 16 0 0 00 8 16 16 160 0 0 0 0索伯尔方法:0 32 32 0 00 32 32 0 00 32 48 32 320 16 32 32 320 0 0 0 02.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
3.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谈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1、遥感?遥感与GIS的关系?高光谱遥感?遥感的概念:遥感就是从远处探测和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遥感(RS)与遥测计算技术系统获取数据,通讯、互联网(Internet)传输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则承担处理、存贮及分析数据的任务,同时形成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的简称。
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一般光谱分辨率在λ/100 。
2、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来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太空遥感)【n 遥感平台:安装或装载传感器的飞行器。
n 传感器:记录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装置】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来分:紫外遥感\可见光——(反射)近红外遥感\热红外线遥感\微波遥感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n 主动遥感:遥感系统本身带有辐射源的遥感。
n 被动遥感:由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辐射来探测的遥感.】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OR 从具体的应用来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3、遥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宏观性2获取信息快3信息量大,技术先进4应用领域广5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城市变迁)4、遥感技术组成包括哪些部分?遥感过程包括哪几部分?一、技术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控制系统.1、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工具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2、传感器(遥感器):是记录地物反射和发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3、地面控制系统:指指挥和控制传感器与平台并接受其信息的系统二、遥感过程遥感试验,遥感获取,遥感信息接收,遥感信息处理,遥感信息分析应用5、遥感的发展趋势?(此题答案仅供参考,没找到和题目一致的答案)三、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展望1、新的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图像和数据2、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轨道卫星相结合,时间分辨率从几小时到几十天不等,形成多级分辨率影像,以提供从粗到精的对地观测数据源。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指( A )A. 接收和记录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B. 统计分析遥感图像的像素值C. 利用人眼对图像进行观察和解读D.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和识别答案:A2.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的哪几种?( BCD )A. 红外传感器B. 光学传感器C. 微波传感器D. 超声波传感器答案:BCD3. 红外遥感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ABCD )A. 军事侦察和情报获取B. 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C. 农业生态和植被分类D. 遥感定量分析和地质勘探答案:ABCD第二部分:填空题1.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
答案: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2. SAR遥感数据的优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无视天候影响,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获取数据;具有穿透雾霾和云层能力3.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监测;城市建设和更新评估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监测、土壤水分探测、病虫害预测和农田环境监测等方面。
通过使用遥感卫星获取的定期遥感图像,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测量土地表面的热辐射和植被指数等指标来估计土壤水分情况,辅助农民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田的环境变化,例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请简要解释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
答案: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过程。
首先,辐射校正是为了将原始数据中的辐射量转换为可比较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将数字值转化为辐射亮度或辐射反射率。
然后,大气校正是对遥感图像中受大气影响的辐射进行校正,以去除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干扰。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2.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
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
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
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了解成像日期和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
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7. 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遥感数据在3s技术中的作用:1、gis数据库的数据源;2、利用遥感数字影像获取地面高程,更新gis中高程数据库。
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1、精确的定位能力;2、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在3s中具有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上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重要作用。
8. 遥感技术识别地物的原理。
9. MSS影象的波段是如何划分的?各个波段的主要用途是什么?MSS4——0.5~0.6μm,绿,分辨率:79m,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在清洁的水体中透射深度可达10-20米,可以判读浅水地形和近海海水泥沙。
可以探测健康植被在绿色反射率。
MSS5——0.6~0.7μm,红,可用于城市研究,对道路、大型建筑工地、砂砾场和采矿区反映明显。
在红色波段,各类岩石反射更容易穿过大气层为传感器接收,也可用于地质研究。
可明显反映河口区海水团涌入淡水的情况,对海水中的泥沙流、河流中的悬浮物质与河水浑浊度有明显反映。
可区分沼泽地和沙地,可以利用植物绿色素吸收率进行梢物分类。
MSS6——0.7~0.8μm近红外,可区分健康与病虫害植被。
水体在此波段具有强烈吸收作用,水体呈暗黑色,含水量大的土壤为深色调,含水量少的土壤色调较浅,水体与湿地反映明显。
MSS7——0.8~1.18 m 近红外可用来测定生物量和监测作物长势。
水体吸收率高,水体和湿地色调更深、诲陆界线清晰。
该波段还可用于地质研究,划出大型地质体的边界,区分规模较大的构造形迹或岩体。
第8波段——10.4~12.6,为热红外波段,可以监测地物热辐射与水体的热污染,根据岩石与矿物的热辐射特性可以区分一些岩石与矿物,并可用于热制图。
10. TM影象的波段是如何划分的?各个波段的重要用途是什么?11. SPOT影象的波段是如何划分的?各个波段的重要用途是什么?第一波段为绿色波段,该波段以叶绿素反射曲线的次高峰为中点,可区分植被类型和评估作物长势,对水体有一定的穿透深度,在干净水域能够穿透10-20m的深度,可以区分人造地物类型;第二波段为红色波段,该波段与MSS第五波段和TM第三波段很接近,在晴朗天气下,该波段的大气透过率约为90%,是叶绿素反射曲线的低谷区,据此可以识别农作物类型,对城市道路、大型建筑工地反映明显,可用于地质解译,辨识石油带、岩石与矿物等;第三波段为近红外波段,用来检测作物长势,区分植被类型;第四波段为短红外波段,用于探测植物含水量及土壤湿度,区别云与雪;SPOT全色波段,可用于调查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区分城市主要干道、识别大型建筑物,了解都市发展状况。
12. 按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可把遥感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等。
13. 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象上怎样识别地物类别?14. 按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可把遥感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分为:近紫外摄影、可见光摄影、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等15. 黑白像片的判读方法主要有哪些?16. 什么是大气窗口?谈谈你对大气窗口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星载遥感传感器都在大气层上,无论太阳辐射、大地辐射、人工辐射都要被大气吸收和散射,只有一部分穿透大气。
对大气层而言α+β+τ=1;α、β、τ分别为大气层对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吸收率、散射率、透射率。
如果要从大气层之上探测地面,必须选择α、β都小,而τ较大的波段范围,这样的波段范围称为大气窗口。
主要的大气窗口有11个:Ⅰ.0.15~0.20μm,远紫外,τ<0.25,尚未利用Ⅱ.0.30~1.15μm,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为遥感的主要窗口,其中:0.30~0.40μm,近紫外,τ约为0.70;0.40~0.70μm,可见光,τ约为0.95;0.70~1.10μm,近红外,τ约为0.80;Ⅲ.1.40~1.95μm,近红外,τ约为0.60~0.95,其中1.55~1.75μm最为有利;Ⅳ.2.05~3.00μm,近红外,τ约为0.80,其中2.08~2.35μm最为有利;Ⅴ.3.5~5.0μm,中红外,τ约为0.60~0.70,其中4.63~4.95μm为O3、CO2、N2O吸收Ⅵ.8~14μm,热红外,τ约为0.80,也是遥感主要的窗口之一,其中9.6μm为O3吸收;Ⅶ.15~23μm,远红外,τ<0.10,尚未利用;Ⅷ.25~90μm,远红外,τ约为0.40~0.50,尚未利用;Ⅸ.1.0~1.8mm,毫米波,τ约为0.35~0.40,尚未利用;Ⅹ.2~5mm,毫米波,τ约为0.50~0.70,尚未利用;Ⅺ.8mm~1.5m,厘米波、分米波,几乎全透明,为微波遥感所使用。
17.遥感图象的分辨率有几种描述?其意义各是什么?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既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既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8.什么是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λmax·T=b,b为常数。
如果辐射最大指落在可见光波段,物体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波长逐渐变短,颜色由红外到红色再逐渐变蓝变紫。
19.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监督分类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区,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
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即相似度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
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或纹理信息或纹理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20.晴空时大气对可见光遥感和红外遥感的影响有何特点?//21. 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2.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23. 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24. 列举几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实例。
植被特点:可见光只反射部分绿光,近红外强烈反射见图一。
水体特点:洁净水:只有蓝绿波段有10%反射,0.75μm后全吸收——近红外全黑;有泥沙:各波段均↑;含浮游植物:近红外↑。
见图二。
土壤特点:土壤的反射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
图一图二图三岩石的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图四土壤的反射波谱特性25. 主要遥感平台是什么,各有何特点?遥感平台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三种。
地面平台包括车、船、塔等,高度均在0~50m,其主要目的是对地物进行波谱测量;航天平台的高度在150km以上,其中最高的是静止卫星,位于赤道上空36000km的高度上,航天飞机的高度在300km左右;航空平台包括低、中、高空飞机,以及飞艇、气球等,高度在百米至十余千米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