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育蕾《行为金融学》课件(第十章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882.50 KB
- 文档页数:1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一、行为金融学概述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及其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们在金融领域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2.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羊群效应: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锚定效应:指人们受到最先接触到的信息(锚)的影响,会对后续决策产生偏差。
•损失厌恶: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过度自信:指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3.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用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强调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模式,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导致偏离理性决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1. 实证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观察数据等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观点,来了解他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因素。
2. 实证研究的重要发现•桎梏效应:人们倾向于持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过度投资。
•禀赋效应:人们对已拥有的物品比对未拥有的物品更加重视,导致在卖出资产时要求更高的价格。
•基本与主观账户: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会对不同账户内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漫长认知:人们倾向于根据最近的信息和经验来作出决策,忽视长期趋势。
•信息传播:人们对消息的接收和传播存在偏差,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1. 心理账户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感觉到更多的控制和安全感。
在投资决策中,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和盈亏平衡来降低风险,同时引导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减少投资偏差。
2. 损失厌恶在投资中的影响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第一章概论◆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第二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
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
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行为金融学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学科。
该领域的研究者认为,人类在投资决策中往往存在着个体差异和非理性行为。
基于这些理论,学者们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用于解释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和资产定价行为。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的缺陷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套利定价理论(APT),在解释股票价格和资产回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模型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准确地评估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并且投资决策是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
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存在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行为金融学从认知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借鉴了许多理论和方法,用于解释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人们可能受到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羊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人们的决策行为可能存在非标准偏好。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投资者的决策是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但实际上,人们的决策行为可能受到风险厌恶、时间偏好和其他非标准偏好的影响。
•人们的决策行为会随着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发生变化。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通常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而且各种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原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是一种尝试通过引入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改进传统资产定价模型的方法。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引起市场的非理性定价行为,从而影响资产价格的形成。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上可能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买进和过度卖出。
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和不稳定。
•投资者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可能会影响其投资决策。
例如,当投资者情绪低落时,他们可能会过度害怕风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