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关和入世
- 格式:ppt
- 大小:458.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入世的过程世贸组织成立后,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199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自此从复关转为入世。
同年11月,应中国政府的要求,“中国复关谈判工作组”更名为“中国入世工作组”。
中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多次重申了入世的基本立场,概括起来为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承担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第二,以乌拉圭回合多边协议为基础,与有关世贸组织成员方进行双边和多边谈判,公正合理地确定入世条件。
第三,作为一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享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
1996年3月,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一次正式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同时,为加快经济建设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速度,1996年4月1日和1997年10月1日,我国政府两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逐步取消了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在1998年4月中国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向世贸组织秘书处提交了一份近6 000个税号的关税减让表。
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工作组会议与双边磋商进展缓慢。
1999年后,中国入世进程明显加快。
1999年4月,朱鎔基总理访美,与美国在市场准入谈判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签署了中美双边协议中最重要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并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然而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入世谈判被迫终止。
1999年9月11日,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在新西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举行会晤,同意两国恢复谈判。
1999年11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华,与中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进行双边谈判,最终在11月15日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美国就此正式结束双边谈判,也为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2000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达成双边协议。
中国加入wtoWTO与中国工业从“复关”到“入世”,中国产业界一直在关注着进入这个多边贸易体制后,中国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
,总体看来,随着这个进程的拖延,认为机遇大于挑战的人逐渐有所增加(当然这主要是从中国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这种增加主要是基于近年来中国自主降低关税和引进竞争机制使国内一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同时也意识到中国一旦加入世贸,短期内无疑将使国内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有关人士认为,将会有七大领域受到冲击,包括电讯。
商业。
农业。
金融。
保险。
证券和诸如汽车。
电子。
石化等产业领域。
其中以机械。
化工。
钢铁及玻璃业等行业所受的压力最大,在外资进入后一些企业将加速倒闭,不排除国内产业出现合并的可能。
而一些高科技。
电讯及金融行业,则会为加强竞争力而选择与外资合作,估计届时资金将会流向这些优质的行业。
一、加入WTO对申国产业的影响当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加速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使其更快迈向市场化,所以就中长期而言,其影响将是正面的。
在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它也对中国许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挑战。
随着关税的降低,国内商品的价格优势将会逐渐消失,同时由于技术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存1/ 6在的差距,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首先,以往那些严重重复建设的行业和企业在市场开放后,会受到市场竞争机制更加严厉的惩罚,预计相当一部分企业要重新选择发展方向,还有一部分企业会被淘汰。
其次,由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不少行业和产业还是空白,如果我们不尽快发展,国外企业就有可能长驱直入地抢先占领市场。
最后,加入WTD以降低关税为主要代价,中国目前一些质次价高的产品会更快地被淘汰,而这样的产品又多集中在就业较为集中的传统产业。
具体到工业领域,加入WID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会各不相同,其中,既有受益的企业,也有炮受冲击的行业。
总体分析看,短期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企业将会受益,但在目前“通货紧缩”形势下受益的空间有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及利弊中国“入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47年,中国签署了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大会的最后文件,成为关贸总协定的最初23个创始国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关贸总协定的席位一度由台湾当局占据。
1986年,中国提出要求恢复自己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席位,从此走上了艰难的“复关”之路。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关贸总协定,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中国申请以初创国的身份加入未果,转入了争取“入世”的努力阶段。
世贸组织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果: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纳入它的管理框架。
因此,世贸组织不仅在国际贸易领域,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既要享受一定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方面,进入世贸组织可以消除外国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将在134个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出口产品面临的关税将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我国还可以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按要求减让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取消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
放弃对一些产品如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权利,在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开放金融、电讯、法律、会计等部门,并增加有关政策的透明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1999年中国与美国已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发表了联合声明,签署了双边协定,这为中国“入世”谈判扫除了最大障碍。
此后,中国又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达成协议,中国将在21世纪初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贸易协调机构,世贸组织缺少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是不合理也是不明智的,同时中国应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平等的,这样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wto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中文简称是世贸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世贸组织成立后,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199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自此从复关转为入世。
同年11月,应中国政府的要求,“中国复关谈判工作组”更名为“中国入世工作组”。
中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多次重申了入世的基本立场,概括起来为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承担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第二,以乌拉圭回合多边协议为基础,与有关世贸组织成员方进行双边和多边谈判,公正合理地确定入世条件。
第三,作为一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享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
1996年3月,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一次正式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同时,为加快经济建设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速度,1996年4月1日和1997年10月1日,我国政府两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逐步取消了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在1998年4月中国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向世贸组织秘书处提交了一份近6000个税号的关税减让表。
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工作组会议与双边磋商进展缓慢。
1999年后,中国入世进程明显加快。
1999年4月,朱鎔基总理访美,与美国在市场准入谈判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签署了中美双边协议中最重要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并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然而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入世谈判被迫终止。
1999年9月11日,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在新西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举行会晤,同意两国恢复谈判。
“复关”、“入世”研究拓荒人: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薛荣久教授他,长期从事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创建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是中国最早研究“复关”问题的学者。
“开轩时见桌几净,入户常有笔墨香。
”走进办公室,这位73岁的老教授仍显精神矍铄。
从对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研究,到对国际贸易教育的探索,他毕生的愿望,就是能为祖国国际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资深教授薛荣久老师。
从“复关”到“入世”,倾心提供学术支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梦想终于成真。
从1986年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到正式成为WTO成员,中国人走了15年的漫长之路。
15年中,为实现这一梦想,无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薛荣久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关贸总协定开始生效于1948年1月1日,中国是当时23个创始缔约国之一。
1950台湾当局在未得到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决定退出了关贸总协定。
由于受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我国未能及时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1986年7月11日我国正式提出恢复我缔约方地位。
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成立了"中国工作组",开始中国的"复关"谈判。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取代了关贸总协定(GATT)。
从当年7月起我复关谈判转为加入WTO谈判。
经过不断努力和反复谈判,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无论是此前的GATT还是后来的WTO均对世界贸易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加入WTO,是我国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罗鹏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样,经历了十分剧烈的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对外贸易政策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实行的是高度封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经营由国家高度垄断并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
1949-1952年,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的进出口企业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即全国的对外贸易均由对外贸易部统一实行行政管理,各项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外贸公司垄断经营,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第一,高关税。
根据1951年中国实施的海关规则,进口商品的算术平均税率为52.9%,其中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率为92.3%,工业品的平均关税率为47.7%。
这一关税水平远远高于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WTO的前身)规定的关税率。
第二,各种行政壁垒。
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需要办理配额、许可证并通过各种部门的审批。
第三,外汇管制。
对于进口所需的外汇必须申请额度并承担汇率高估的损失。
2.脱离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是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框架机构和规则体系,体现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政策规范,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愿望和利益。
但新中国成立后,既没有向GATT申请复关继承创始缔约国地位,也没有参加GATT的任何活动。
1974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又有机会重返GATT,但万分遗憾的是又一次选择了放弃,从而丧失了在战后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应有权益。
对于实行这一贸易政策的实践效果,其积极方面是实现了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从1956年起中国一举扭转长期以来严重的外贸逆差,直到1977年其间,除了在少数年份出现少量逆差,一直保持进出口平衡且略有盈余的局面。
但其消极方面更多:外贸规模增长缓慢;长期过度保护使国内企业普遍效率低下;高度封闭难以获取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使中国在战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经济浪潮中又一次被远远抛在后头,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地位。
中国复关谈判第一人,沈觉人的那五年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1期30年前,中国启动漫长的复关入世谈判;15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
从1986年提出复关申请,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在那15年的复关入世谈判中,中国先后有四位首席谈判代表,分别是沈觉人、佟志广、谷永江和龙永图。
因此,沈觉人有“中国复关谈判第一人”之称。
美方第一次试探记者:你被尊为中国复关谈判第一人,最早是什么时候接触这一事务的?沈觉人:那是1986年1月份,我刚担任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带队到美国去谈纺织品配额。
谈判对象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的助理代表,我们在职务上是对等的。
记者:为何话题会转到复关上来?沈觉人:纺织品谈判快结束时,那位助理代表接了个电话,然后对我说,楼上有另外一位助理贸易代表纽柯克想见你,他是分管关贸总协定事务的。
我说可以啊,这里谈完就上去。
一见面,纽柯克就向我介绍关贸总协定的情况,说得很详细。
我当日寸有点奇怪,因为我虽然当了部长助理,但还没有分工负责关贸。
记者:但你那次从美国回来不久,就被明确分管复关工作,是不是美国人事先做了研究?沈觉人:这是可能的。
当日寸我只是听听,因为也没带任务。
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接触复关的最初一步。
记者:对于美方的这个动作,你向更高层报告了吗?沈觉人:我们回来就向国务院汇报了,国务院领导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复关的具体步骤。
那年6月,我到日内瓦去开会,去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第33届理事会,而关贸总协定的总部也在那里。
我还带着另一个任务,国务院领导让我去了解一下,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提出复关申请比较有利。
去日内瓦摸摸底,邓克尔很敏感,马上说你们是不是想参加乌拉圭会议?记者:你当时去问谁呢?沈觉人:我去向一些国家驻日内瓦大使请教,比如在递交复关申请日寸,是否要同日寸交《中国贸易制度备忘录》。
这个备忘录虽然篇幅不必很长,但很复杂,因为要涉及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等方方面面,必须经各个部委通过,最后还要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