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时期新金融如何布局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
北京市提出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是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据权威人士指出,这是北京市首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的名义就金融业发布权威的指导性意见,此前只是由北京市发改委提出过相关建议。
该文件对北京金融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从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优化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重新定位此前,由于外界对北京建设经济中心乃至金融中心存在认识误区,原本注册地选在北京的不少国内、国际金融机构一度外迁。
而上海、深圳与天津都已经提出建设全国或者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对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日趋激烈。
“对于正在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北京来说,此次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来得及时,恰到好处。
”5月5日,区域经济专家、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上海、深圳以及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天津相比,作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的首都北京,一直没有明确对外提出当地金融业的发展定位。
过去几年来,定位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北京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
由于上海早在19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时就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并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可,相当于有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尚方宝剑”。
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多年来北京一直回避“金融中心”这个话题就是担心外界认为北京在搞重复建设。
事实上,与北京在金融业定位上始终含糊其词相比,除上海之外,过去几年来深圳、天津乃至西安等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北方重要金融中心”等等类似的口号。
“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上的考虑是北京不愿意过早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原因。
”5月5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心,北京走向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关于印发《“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日期】2022.08.10•【字号】•【施行日期】2022.08.10•【效力等级】•【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金融其他规定正文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各有关单位,辖区内各金融机构:为深入推动“两区”建设绿色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首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了《“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8月10日“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首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推动“两区”建设绿色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抓北京“两区”建设契机,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率先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为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贡献“首都经验”,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金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北京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金融改革创新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为了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市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方案。
首先,北京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
通过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法规,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其次,北京将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
通过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定位,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民营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可获得性,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北京将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数字金融、智能金融发展。
通过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市民和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此外,北京将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通过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深度,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北京,推动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提升北京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北京将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支持,提高金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满足金融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北京金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北京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推动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北京的金融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
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启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质量增长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是我国重大战略抉择和战略布局。
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更需要以此为指引,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高效和普惠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重大战略抉择国内循环重回“双循环”的中心,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
从国内外循环的角度,我国经历了独立自主的单纯国内循环阶段,借助国际大循环带动并发展国内循环,“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阶段,并转向当前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阶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国内外复杂严峻局面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否定之否定,找到经济发展的中心,重回初心的内在发展规律。
“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基石。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发展成具有生命的复杂系统。
生命是在循环中展现功能,完成价值实现和自我成长。
国内循环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增长,更需要“五位一体”,贯彻新发展理念。
国内经济增长则进入消费主导,投资发挥关键作用,进出口发挥支撑和优化功能的阶段。
实现国内大循环主导的“双循环”,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内循环。
其中,关键是找到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自我价值,即遵循“初心”。
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创新、有为政府的跨周期调节,是畅通国内循环的关键。
用市场化的方法实现连接和适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要素、产业等供给体系可以及时、灵活和有效地响应市场需求。
用融合的方式涌现内在规则,通过改革和创新,解除观念、制度、政策和供给上的不必要的自我约束和现实制约。
抓住突破口,在具体的改革和政策实践中真正贯彻执行,是从规划到现实转化的关键和难点。
“种子”决定了未来的“大树”性质,“始即是终”。
未来5年是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5年,现实的“种子”并不是抽象的理念和规划,而是由行为显示并凝聚成的。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是北京市政府制定的关于金
融业在2021年到2025年发展的总体规划,旨在实现北京市金融业在全国
和全球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规划如下:
1.金融业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跨境金
融等领域。
2.推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强金
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3.打造金融创新中心,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先进发展。
4.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推进跨境金融业务,推动北京金融市
场的国际化发展。
5.加强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工作,保障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总的来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旨在推进北京市金
融业在高水平开放中取得更好的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一流
城市群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