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布局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704.12 KB
- 文档页数:30
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以及建筑特色北京故宫始建于明太祖朱棣元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一座集聚古今的宏伟宫殿。
故宫布局始终保留着宋辽元明清时期最纯正的《建筑学》原则,以“三省六部”为建筑单位,“位超殿贩”为功能划分,形成以“太和殿”为中心,“钦安门”为大门,“长清门”为前门,“回音壁”为后殿,“景仁门”为小门及“坤宁门”为内门,数量庞大的功能复杂的古建筑群。
故宫建筑特色以木雕、砖雕、彩绘三类为主,雕刻精致,色彩斑斓。
木雕最多,是故宫传统的标识性建筑特色,被誉为“中华第一座宫殿,世界第一座木雕宫殿”,在全球无出此前没有同类历史文物遗产能与之及衔接;砖雕多数出现在外墙,融合古今风格、模式,是外墙黄金装饰艺术;彩绘工艺精细,以“海棠”为主,故宫彩绘技术以数百年前的传统“墨彩”绘制而成,耐火、耐水还具有防腐抗老化的作用,更是当下故宫红栏楼国宾楼国旗楼以及宫外重要古建筑体现文化风貌和气派的标志之一,同时还是宫外多数古建筑墙体保护的艺术。
此外,故宫还有雄厚的灯火和工艺品资源:如古典灯饰、宫廷铜器、宫廷院落用品、宫廷文凭、书画俑瓦、宫廷宗族小器物等,保存着中国宫殿艺术在Liao Jin Yuan时期达到的高度。
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统蓝色宫殿、宝塔等象征着传统宫廷文化和风格;2、古朴风格的建筑、肃穆伟大的空间、宏伟的山水景观和复杂的木雕、砖雕、彩绘技艺;3、故宫的士民标志和铜质礼器,表达着传统宫廷文化,如“国士无双”、“圣民无数”等;4、故宫的文物、藏品资源,得益于中国历史上多代朝廷积累;5、故宫百年来经受住了风雨沧桑,展现出历史的深刻变迁和沧桑变遗。
总之,北京故宫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历史悠久、建筑复杂、木雕非常精致多彩的宫殿,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宝藏,令人流连忘返,一定值得一去游览参观体验。
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一、空间布局特点:1.「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呈四合之形,即周围围合起来的四方院落,有清晰的界限和层次感。
四合院一般由正屋、东西厢房和北侧厢房以及后花园构成。
院内的居住区块通常呈东西南北的均衡分布。
2.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前后分明、进退有序的特点。
前院起到过渡与欢迎的作用,后院则为主要的起居之所,前后庭院之间一般会设置一个空中连廊,以实现前后院的方便流动。
3.前院多为外界的交往空间,有着天井、害相庭、炕井等装饰,同时也是亲友交往的场所。
后院则多为家庭私密空间,通常是居住区域以及花园等。
二、设计理念:1.和谐一体:四合院空间布局追求的是和谐一体,注重前后院、东西厢房等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呼应。
院内独对称的设计,使整个院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良好的空间流动性。
2.安全保护:四合院的设计理念强调家庭的安全保护。
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为四周建有高墙,前院通常设置朝南的大门作为进出的通道,形成了独立封闭的空间。
3.自然灵性:四合院空间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与融合。
院落内常见的井,炕井等水景以及花园等景观,使人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同时亦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净化居住环境。
4.私密性:四合院的设计注重私密性。
前后院的设置可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空间,将院落从外界隔离,形成自己的小社会,能够保护家庭的安全和隐私,更能体现中国传统家庭的封闭性。
5.生活方式: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尊重家庭的地位和封建礼教传统,注重家人间的亲情和互动,以及与邻里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总之,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追求和谐一体、安全保护、自然灵性、私密性和家庭生活方式等特点,使得四合院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代表之一。
北京故宫深度解读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一,也是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本文将对北京故宫进行深度解读,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其中的历史和文化。
一、历史背景北京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建造期间历经14年。
它是明朝皇室的宫殿,用以居住和处理政务。
后来随着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故宫继续作为清朝皇宫而延续至今。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了15万余平方米,共有9999个房间。
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建筑布局北京故宫由两个主要区域组成:外朝和内廷。
外朝是主要的政治活动区域,包括乾清宫、太和殿和中和殿等。
内廷是皇帝和皇后的生活区域,包括宫殿、后宫和储物库等。
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呈南北纵向,分为两条中轴线,连接着一系列的大殿和宫殿。
在这条中轴线上,几乎所有的建筑都遵循着对称的原则,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美。
三、文化遗产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纪录遗产名录”等多项殊荣。
故宫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陶瓷、玉器等。
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艺术。
四、历史故事故宫中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历史故事,其中一些已经流传至今。
例如,“太和殿三绝”即指太和殿中的三宝:黄琉璃瓦、悬空簷和大理石台基。
这些独特的建筑元素见证了明代中国的工艺水平和建筑技术。
另外,还有一些历史事件在故宫中发生,如慈禧太后的政权以及瓮城火并等。
这些历史故事使得故宫更加具有故事性和魅力。
五、参观体验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北京故宫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步入故宫,欣赏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
同时,也可以参观故宫博物院,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在游览过程中,可以租用讲解器,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和背后的文化。
六、保护与传承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廷建筑的代表,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简述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形式
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称谓,其布局形式以矩形为主,四周环围着一个院子,内部由四条边相互接壤,取名“四合院”。
它的空间结构简单、有秩序。
奉祀宫观东西深,内中既有廊连密,凡是四合院,册外楼房总第三元,中间竖立一座楼间,两边成形护墙飞檐,上解仙楼屋檐褂,下落油米茶事物。
四合院四隅,最常有“阴禅阳宅”的安置,三面及中央多沿用柱廊间隔,立柱木质,垂云式顶,屋舍皆三层,砖瓦色相鲜明,共成一个十字街院,古老传统,穿插而立,形成一种浓厚的民族风情。
此外,四合院之内更有花园,假山,池塘,假桥,古树院落等景观,把院子变成一个清雅富有诗意的江南水乡。
四合院把许多建筑形式组合在一起,表达了家庭间复杂的关系,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融会集技的和谐美学,以及多元的宫廷建筑文化。
可见,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形式独特而精湛,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受到了来访的参观者的喜爱。
空间布局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其院落的大小和多少非常灵活,往往因住户地位和尊卑而不同,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北京四合院为例。
主要由大门、倒座、影壁、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组成。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
居住环境安静适宜。
设计理念:
北京四合院受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建筑按照中轴线布置,其间穿插许多大小不一的院落,极具中国立交特色。
布局讲究“前寝后室”,依据中国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所有的家庭成员,按照自己的辈分住在不同的房间里。
四合院的规模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小四合、中四合、大四合三种。
北京四合院朴素实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然在规制中,仍体现了它与京城相通的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
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
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
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
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
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
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
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
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
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
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
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
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柳欣萌国际交流学院2011级2班 201126100143古代北京城市布局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成为我国现存古都风貌最完整的城市。
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城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作为都城的北京经过精心规划,平面布局特点十分明显。
北京城在元代称为大都,主要包括今天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
由备受忽必烈器重的政治家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的理想制度而设计,其总体布局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以宫城南门崇天门和大城正南门丽正门之间的南北向御道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占据全城的要害位置。
宫殿修筑在高台之上,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壮丽辉煌无比。
元大都城的街道排列整齐,依《周礼》之制,按经、纬设置,即南北9街,东西9街。
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而且距离较近,北京现存若干条胡同仍保持着元代规模。
元代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
明代北京城的形成历经十五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开始筹建北京宫城,永乐十九年建成,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并且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
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
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等。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以三进制院落为代表进行分析
四合院是排列分布在胡同两侧的,胡同的走向与四合院的方位有真接关系。
北京的胡同是以东西走向为主,这在北京内城尤为明显。
如现在仍保留比较完好的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地区、东四一条至十条地区形成坐北朝南的街北院落和坐南朝北的街南院落(上述坐向指宅门而言)。
除去这些东西走向的胡同外,还有一些沟通两相邻胡同的直胡同,即南北走向的胡同。
而分布在南北走向胡同里的宅院,就成为坐西朝东的街西院落和坐东朝西的街东院落了。
这样,北京四合院住宅就出现了街北、街南(这两类为主)和街西、街东(这两类为辅)这样一来四个基本方位。
由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
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
北京人“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后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
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具有闻名于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燕国国都所在地,因而历来有“燕京”之称。
公元1153年金朝从会宁府迁都至北京,改名为中都,此后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为都城。
北京保留有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紫禁城,紫禁城雄伟壮阔的古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令无数人心往神驰。
北京城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操作的烙印。
以下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北京城略作分析。
一、北京城周边的风水格局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所称颂。
分析北京风水形势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
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
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于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
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真天下都会。
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
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
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
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
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
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调比也。
”《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着坐堂隍,俯视庭宇。
”《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
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
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见《太宗实录》)。
清人吴长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风水形势曰:“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
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
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
玄武水为湿余,高粱、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
北京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
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
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
这样的地形,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二、北京城内的风水格局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
明清两朝代,当权者按照风水理论,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与自然合谐统一。
1、外城与内城的布局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
由于《易》及八卦图在方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方位标志上下相反。
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
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
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
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
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
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
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
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
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为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
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
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
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
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十五里。
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
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的象征。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文化象征意义也往往出自《周易》。
元大都的城门有十一个,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种种说法。
美国有的华人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时取义于哪吒神,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
我倾向于设计者是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
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
引寓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筑所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向心取正观念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相结合的代表作。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易道深刻而又广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学理论。
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从《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国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
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
其指导思想与地理风水中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相一致。
《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心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正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
对称就意味着调合。
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
太庙为阴,祭祀祖先。
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土地的象征。
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水穴。
在风水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则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对称、明朗。
国都一般选择在当时认为风水最好的地方。
宫阙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风水穴上,这里被认为是“生气”聚集的地方。
紫禁城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叉轴的中心。
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红色,以象征着天体的中心——北极星所处的紫微垣。
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着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象征着九重天。
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
这里又是阴、阳谐调,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
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圣无比,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征成为宇宙的中心。
3、由院落空间布局所表现的韵律起伏皇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15华里。
沿着这条中轴线,修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
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8华里到前门,很快进入正阳门,时不久即到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T”字型宫廷广场,名曰“天街”。
广场的南部收缩为单调的“千步长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
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排列于“T”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
迎面耸立着雄传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
行人至此,但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建筑布局给人的第一个高潮。
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
两旁是一个封闭的近似方形的院落。
此时气氛顿然凝重。
过了端门又进入一个狭长、深远的空间。
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伟壮观,令人赞叹的午门,此为第二个高潮。
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则,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
巍峨的太和殿阔64米,深37米,高35.05米。
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
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布满精致的白云、龙、风浮雕,把大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
立于太和门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为第三个高潮。
4、法天象地的五坛都城除皇城、宫城之外,占地最大、有着显著地位的建筑尚有五坛。
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
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侧。
它的建筑形状是圆形的。
天坛的位置和形状,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
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于北方,在内城的外侧。
它的建筑形状是方形的。
地坛的位置和建筑形状,体现了北为地、为坤、为阴的思想。
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它们都在内城之外。
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
日坛、月坛和社稷坛都是方形的。
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九宫八卦理论为基础的。
五坛之中,天坛位居第一,以下重点对天坛所体现的古文化含义进行分析。
明清时北京天坛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这是一座圆形高三层的石坛,共5.33米。
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
上层坛面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
坛面周围有石栏板环绕。
三层坛面栏板总数为360块,总计环坛的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石板、石块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
《周易》谓“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
奇数也叫天数,偶数也叫地数。
九是最大的“天数”,是阳数之极,用它来表示天体的无限高大。
祭天只用“天数”,不杂“地数”。
坛面之上铺有青石。
上层坛面直径为23.6米,坛正中央的一块圆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极石”。
从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递增9块,到第9圈则为81块。
中层从第18圈铺到第27圈。
下层从第27圈铺到第81圈。
每层都以汉白玉石雕为护栏。
望栏、栏板的数目也各取天数。
由此可见设计者在几何图案上的精巧构思,其象征意义皆出自《易经》。
丹陛桥北端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
它是天坛建筑群中最为宏传的建筑。
祈谷坛状如环丘坛,同为三层圆形石台,上层直径68.2米,中层直径79.6米,下层直径89.6米。
三层总高5.56米。
三层坛面都有汉白玉石雕的护栏环绕于坛座周围。
坛座之上高高耸立的“祈年殿”是最能体现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筑。
其内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间最大的四根,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层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