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外交关系的突破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1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进行历史回顾。
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略。
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Ⅰ. 教材助读一、扬眉吐气——重返联合国1、过程:年月日,第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意义:(1)(2)(3)二、跨洋握手——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史料研读材料一: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摘自尼克松1970年2月对外政策报告材料二: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
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
材料三:7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美国方面:(1)(2)(3)中国方面:(1)(2)2、过程:三、冰释雪融——中日建交1、原因:(1)(2)2、经过:①1972年9月,标志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大损失表示反省,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专题五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设计者审稿人:高一历史组1课时班级第小组号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2、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3、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影响。
4、探讨中美关系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现实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基本史实,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能总体把握知识结构并学习如何构建知识结构;3、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准备,进一步掌握收集资料并进行有效选择、利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自豪;体会“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形成“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意识;2、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 中美关系的改善难点: 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一、重返联合国1、背景:(1)广大、和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3)新中国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的合法地位。
2、实现:年7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选票,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提案。
3、意义:是新中国的重大胜利,中国从此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1、原因:(1)美国方面:①长期实行“”中国政策的失败②在与争霸中处于受势地位③自身经济实力下降,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相对下降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2)中国方面:①地位日益提高②与关系恶化,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③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2、过程:(1)乒乓外交:1971.4 中国乒乓球队邀请访华,史称“”,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基辛格访华:1971、7,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将访华。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这是一个早就该取得的胜利,这是联合国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站起来高喊:“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出现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盛况,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
这描绘的是()A.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联合国承认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解析由“联合国”“第三世界”“胜利”“中国”这些词语可以得出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A2.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他讲此番话的主旨是()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C.主X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解析题干中的“容不得”表明了尼克松认为对中国的政策不应是孤立政策。
故选D项。
答案D3.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某某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
在谈到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这句话最能说明()A.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力量壮大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C.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解析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胜利。
的话点明了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新中国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本题选择A 项。
答案A4.进入20世纪70年代,经过战后20多年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周恩来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及时对外交工作作出富有远见和胆略的重大决策,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打开了我国外交工作的崭新局面。
“重大决策”最有可能是指()A.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改善中美关系C.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D.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局势发生转变的最关键的一环是中国同美国关系的缓和。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外交关系突破的相关史实。
(3)提高分析史料、认识历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过程。
(2)运用史料分析法,认识外交关系突破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秩序的贡献,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关系突破。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原因。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
(2)提问: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的外交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关于外交关系突破的内容,准备回答问题。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新中国在50年代取得外交关系突破的原因。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详细讲解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关系突破,包括重大事件和意义。
(3)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
5. 史料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外交关系突破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分析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3. 深入研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