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关系的突破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3.08 KB
- 文档页数:6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材内容与地位与地位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二课主要简述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史实。
专题五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在内容呈逐次递进的关系,可以概括为:50年代打下基础,70年代取得突破,80年代进行调整。
而第二部分《外交关系的突破》恰恰在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一节,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如果缺乏本课知识的学习,就会导致整个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完整。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温州地区高一学生设计。
优势:学生对于风云变幻的外交比较感兴趣,对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和尊重产生深深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因此本节内容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劣势: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且总分仅三十分,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基础普遍薄弱。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高一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其原因及意义;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演变并探讨其历史影响。
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理解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认识中美关系的缓和是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突破的关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多方面搜集材料,锻炼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中日建交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外交关系的突破》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教材地位分析:《外交关系的突破》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2课,这节课恰恰在时间顺序上和逻辑关系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一节: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以此为铺垫,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终于在七十年代迎来了外交上的新突破,从而为新时期的外交提供了更好的国际环境。
课标要求: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风云变幻的外交是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大部分高一学生对网络也不会陌生,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但学生对如何历史地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与世界格局变动的关系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确定及依据: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特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3、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理解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基本史实,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总体把握知识结构并学习如何构建知识结构。
2、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现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资料并进行有效选择、利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自豪。
2、体会“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形成“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意识。
3、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本次说课类型是课前说课。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七个环节开展本次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所以我将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本次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在此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本课教材有如下理解:首先是地位与作用本课选自必修一专题五第二课。
整个专题阐述了新中国外交的不断进步,按时间段看本课属于第二个时间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学习,也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外交政策与成就的讲述铺定基础。
第二、课标要求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对课标要求的理解,拟定如下教学三维目标: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分为两个层次:掌握和了解。
目标二,过程与方法为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学会梳理材料获取信息,在分析和解读中加深对中美关系正常化史实的理解。
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地位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的道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
第四、教学重难点根据高考热点及课标要求,将本课重点设定为: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确立依据: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其他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突破方案:通过史料分析,结合以联系所学知识的方式突破重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外交关系的突破》。
对本课我主要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再说教材方面我们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三个方面来讲述。
首先是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二课,从内容上讲本课是承前启后的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六十年代),在外交方面初露头角,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以此为铺垫,经过努力,我国终于在七十年代迎来了外交上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并与美国、日本建交等等。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并综合该课在整本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这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其原因及意义。
(2)分析并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影响。
(3)掌握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探讨其历史影响2、过程和分析(1)通过教材与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从国家利益和全球化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外交产生深远影响。
(2)课堂中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历史材料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本课内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的发展。
3、情感目标(1)通过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艰辛历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祖国产生自豪感3、教材分析《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节主要是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展开。
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及其影响;中美关系解冻过程、原因、影响在教材中的表述。
以及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通过分析来了解中美关系解冻和重返联合国对国际产生的影响。
根据课本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吧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1)、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是新中国外交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交关系的突破》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外交关系的突破》。
对本课我主要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二课,从内容上讲本课恰恰在时间顺序上和逻辑关系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一节:五六十年代外交方面崭露头角,以此为铺垫,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终于在七十年代迎来了外交上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日建交。
下启20世纪80年代全面走向世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理解外交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范本。
教学目标鉴于本课的教材地位,并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其原因及意义。
了解中美、中日关系并探讨其历史影响。
结合其背景、影响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中日建交的重要影响。
通过分类列表的方法,概括中国外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和对现实的思考,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2.难点:中美关系解冻原因及其影响然后是第二部分说学情: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但学生理解不够全面、透彻。
高中学生对风云变幻的外交应该有相当的兴趣,年轻的心更乐于分享、体验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世界,为国际所公认和尊重的自豪,所以本单元是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而经过九年的学习训练,学习的方法也应该有初步掌握,而且大部分高中学生对网络都不会陌生,要组织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也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外交关系的突破。
对本课我主要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课标、说目标、说教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二节,从内容上讲本课在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一节:在六十年代外交陷入僵局后,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终于在七十年代迎来了外交上的新突破,分别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美国日本建交等。
从而为新时期的外交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国际环境。
第二部分,说课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分解课标:本课旨在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史实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概括并分析该时期的外交成就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说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探究就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中国该如何回应,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能力。
2)引领学生阅读有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图片、文字等历史材料,并从中分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及“国与国交往,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等外交道理,进一步形成辩证、开放的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依据: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有限,理解上有困难。
2.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依据:培养全球史观、辩证史观等新史观。
第四部分,说学情:
本课的知识在初中的历史课中曾有学习,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不乐观。
高中学生对风云变幻的外交应该有相当的兴趣,年轻的心更乐于分享、体验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世界,为国际所公认和尊重的自豪感,所以本单元是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而经过九年的学习训练,学习的方法也应该有初步掌握,而且大部分高中学生对时事政治都不陌生,要组织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也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制法、问题教学法、材料阅读法、互动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该时期的历史图片、史料及视频,能够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加之教师的问题创设,能够深化学生对该段历史的认知,并能从中锻炼学生的阅读、概括、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成果展示法
通过探究、交流等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首先引领学生了解当今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接着回顾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周边局势,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60年代陷入困局的思维定势,进而引出如何破局,及本节课的标题——外交关系的突破。
(P1-P3)
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70年代的三个外交活动,关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P4)。
突破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感知历史,观看历史图片感受以乔冠华为代表的国人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的激动、喜悦心情。
(P5)
2、反思历史,提问:中国能够在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并展示大量历史图片及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及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P6)
3、体验历史,小组讨论并扮演角色,面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你会作何回应? 进而让学生自己解释中国是恢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的原因。
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受到外交词汇的严谨性。
(P7-P8)
4、总结历史,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及影响的总结。
落实课标要求的该外交活动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P9-P10)
突破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感知历史,观看尼克松访华时的历史图片,并且介绍尼克松握手的原因,及双方领导人见面时的对话,让学生深刻体会当时中美两国希望改善关系的愿望。
(P11)
2、反思历史,向学生展示三则史料,分析中美改善关系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进行语言上的总结。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答题方法及能力(P12-P13)
3、穿越历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的表格,并找学生代表总结自己的结果。
接下来通过视频及图片展示,再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
(P15-P17)
4、认识历史,根据四则材料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依然是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再做总结。
通过大量的史料再现,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P18)
突破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教师展示该知识点的线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
以此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P19)
课堂总结:
1、设置问题“70年代中国是如何突破外交险境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且强调该时期外交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P20)
2、知识升华,中国外交突破的启示(P21)
3、通过5道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强调课标要求的三大外交活动及其相关史实。
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
突破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
突破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1979年(关键)突破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