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三 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语文园地三》的第二课时,内容包括《乌鸦喝水》、《大象的鼻子》和《小蜗牛》三个小故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乌鸦喝水》、《大象的鼻子》和《小蜗牛》的故事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黑板、粉笔等。
2. 学生准备:课本、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的课题,引导学生齐读。
2. 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乌鸦喝水》1. 学生自读《乌鸦喝水》,理解故事内容。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4. 分析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三、学习《大象的鼻子》1. 学生自读《大象的鼻子》,理解故事内容。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4. 分析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四、学习《小蜗牛》1. 学生自读《小蜗牛》,理解故事内容。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4. 分析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五、总结与拓展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模板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行我的发现、读读背背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学情的分析思想感情。
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问题的预测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让学生再读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试着背背对子歌。
生成的预估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状态的预见思想感情。
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效果的预评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流程我的发现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
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语。
再让学生按这两个特点分别组词,丰富词汇。
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读读背背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者意思相反的词语成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让学生再读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试着背背对子歌。
总结: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课后反思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时同学们好,很高兴陪伴大家再次走进语文课堂。
昨天我们在交流平台中学习到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你记住了吗?(课件:46页“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你能说一说你的理解吗?(课件)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金禹潼2:第一段话是围绕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来写的,后面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把这些人写得更加具体,让人读起来印象深刻。
朵朵2:第二段话写了那么多姿态的龙,我看着文字,都能想象出飞龙的样子。
刘芳菲2:第一段话很贴近我们生活,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街市上的场景。
李赫迪4:第二段话作者抓住了“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等词语,把这些雕刻描写得栩栩如生,从而体现出栏板上雕刻图案的精美。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再考虑一下,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课件)刘熙然2:这两段话都是先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围绕着这句话展开具体叙述。
(课件)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找到了吧!它们就是这两段的中心句。
侯昱荧2:这两段话在描写的时候都用了“有的……有的……有的……”你们观察得真细致,两个例子都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式。
而且两个例子都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修辞方法。
大家想不想写一段话,把这种方法用到你的文中呢?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小试身手吧!(课件)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在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尝试运用总分结构,加上排比等修辞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在你的本子上写一段话吧!(课件)同学们写得好认真,现在我们停下笔,看看同学们都是怎么写的吧!(课件:朵朵)这段话通过描写小草、树叶儿、小河、鸭子,还引用了诗句,把充满生机的春(课件:小李明泽)你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加上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热闹的课间活动场面,真棒!(课件:张蓝米)你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把云朵想象成小鸡、小山、棉花糖、骏马,突出了云朵的美丽,老师很佩服你的想象力。
语文园地三(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玩具的外形特点,写一写玩具的趣味。
2.掌握在方格纸上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
3.学习从不同角度积累词句。
二、教学过程写话(一)玩具总动员同学们,快乐的童年怎能少得了玩具的陪伴?瞧,这是什么?(出示玩具图片)玩具小汽车;这是——布娃娃;这是——陀螺有趣的玩具可多啦,看,还有这些……(出示玩具图片)积木、泰迪熊、悠悠球、挖掘机、铁环、鸡毛踺子……(二)玩具分享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首先来听听余思远同学的分享:学生录音1(余思远分享玩具小汽车)我有一辆红红的玩具小汽车,它的前面有一对明亮的车灯,像两只大眼睛,看起来十分神气。
车内有灵活的方向盘和舒适的座位,车身下面还有四个圆圆的轮子呢。
听听小伙伴的评价:学生录音2:我很喜欢余思远的玩具小汽车,他清楚地介绍了小汽车的颜色和构造。
罗谨秋同学也带来了她最喜欢的布娃娃,请听:学生录音3(黄杏平分享布娃娃)我的布娃娃可漂亮了。
她红红的脸蛋,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
她扎着两个辫子,脖子上系着美丽的蝴蝶结,穿着雪白雪白的大裙子,配上一双火红火红的高跟鞋,可爱极了。
她介绍得真好,我们一听就喜欢上了。
学生录音4: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布娃娃。
红红的脸蛋、雪白雪白的大裙子、火红火红的高跟鞋,芭比娃娃的颜色可真漂亮。
2.同学们的分享真是棒极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清楚地介绍玩具的样子呢?请看锦囊一,我们可以从玩具的颜色、形状、大小、部件等方面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的样子。
3.在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中,也有描写事物外形的例子,文中的句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清楚事物的样子呢?请看:出示片段一“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出示片段二“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学生录音5:老师,我发现片段一是先写小蝌蚪的脑袋、身子,接着再写它的尾巴,作者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介绍的。
课题语文园地三设计者于丽颖教学目标1.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熟练认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3.复习会写的生字,熟练掌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用具卡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导入复习声母复习韵母与整体认读音节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拼音王国"去游玩,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乘上小火车出发吧!(播放音乐《火车开了》)1.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拼音王国"的门口,听,门卫好像有话要对我们说!(课件显示情境,给门卫配音:对不起,尊贵的客人,要进我们国家必须先过"声母"关!)2.孩子们,怎么办?你们能顺利过关吗?3.点击课件,出示声母表。
学生自由读、组长检查读,然后由组长汇报哪些声母组员在认读的时候有困难,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读。
(多给学生机会)5.开火车读、齐读。
强调:声母共23个,我们最好把它背下来,并能按顺序默写下来。
过渡:孩子们,你们太棒了!轻松通过了关卡,现在我们可以在拼音王国尽情地游玩了!(课件显示:大门打开,游戏项目出现。
)1.游戏:"打气球"。
适当背诵。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游戏:碰碰车复习生字读儿歌红色的气球上都是单韵母,黄色的气球上是普通的复韵母。
读对一个,气球就爆一个。
(爆炸后可重复出现)(1)学生自由读,想读哪种颜色的气球就读哪种颜色的气球。
(2)观察不同颜色的气球上的字母各是什么韵母?分类记忆与认读。
(3)冠军争夺赛:一次性把气球"打"完,看谁读得又对又快。
强调共24个韵母。
2.游戏:"挖地雷"。
共16把小锹,每个小锹上有一个整体认读音节,读对一个,就安全挖出一个地雷;如果读错,地雷就会爆炸。
①学生先在小组内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