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 格式:ppt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43
在接受《新京报》对她写作小说《匿名》创作情况进行采访的时候,王安忆有这样一段说法:“就本质来说,我觉得在文学上,男性和女性真是不同的,女性还真的就比男性写得更好。
小说这个东西,是跟日常生活有关的,而女性对日常生活有莫大的兴趣,她们对生活的关心和对
人心的深刻体察,是男作家远远不及的,小说这个东西没有‘帝王之心’,是很凡俗的东西。
”
并且认为,中国的长篇小说真的很差。
除了格非外,国内作家皆不在她的话下,在华人作家中,也只有严歌苓因经过西方小说写作的训练,才入得了她的法眼。
即便不是从性别的角度,一般人都可以认为她的言论有失偏颇,简直是信口雌黄。
她在说这句话之前,表明坚决反对人们把女性作家称为“女性作家”,她认为,“首先这‘女性作家’是一个西方的概念,我们中国人实际上认为男人和女人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第二,‘女性
作家’的提法多少是把事情狭隘化的,你们为什么不说格非是‘男性作家’?所以我觉得当一个女
作家被别人定义为‘女性作家’时,心里就已经不高兴了,感觉是把她贬低了。
”
既然反对别人把作家分男性、女性,马上又说女性比男性写得更好,是不是说嘴打嘴,有逻
辑上的混乱呢?
不管王安忆在文学上有多大成就,但是,她自以为高明,贬低整个中国小说创作界,实实在
在是”小女人“的作为。
如果掰着手指头以男女作家创作成果的数据驳斥她的观点,其实是没有
必要的,因为任何驳斥都会降到与她一般见识的窠臼,不驳最好。
估计她的《匿名》写的古怪,所以她才故作惊人语,好让大家对那本书有个印象吧。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小说中的女性一般是城市中的女性……………………………………1--2二、女性在生存中有孤独感…………………………………………………2--3三、女性对家庭有独立与依附感……………………………………………3--4四、城市女性的“母性”…………………………………………………4--5五、结语………………………………………………………………………5--5 参考文献…………………………………………………………………………5--6浅谈王安忆笔下的城市女性10秋汉语言文学(专科)高学锦【摘要】:王安忆近二十年的创作,虽然风格多样,阶段性变化明显,但是作为精神特征的漂泊意识和宿命感一直贯穿于作家创作发展变化的始终,成为作家的生命意识,不断彰显。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
王安忆的“漂泊”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感与渺小脆弱感的混合,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
笔者正是从“我们向何处去”、“在路上”以及特定的女性心理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阐述了王安忆及其文本世界中弥漫渗透的漂泊意识;而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
对命运的哲学思考、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认识,这是王安忆潜意识中存在宿命感的体现。
同时,王安忆特有的写作形式也与其宿命的精神特征有着隐蔽的联系。
漂泊与宿命在王安忆的文本世界和心灵世界中扭结纠缠在一起。
漂泊的灵魂需要宿命的抚慰,而宿命感又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形态和特殊意义上的漂泊。
二者同生共在,统一于王安忆的世界之中。
本文从四个方面去探索王安忆笔下的城市女性的特点。
王安忆以她在城市的体验,在回忆着男人在外面赚钱,女人在家中操持“家的模式”时,思考着城市女性在家庭中的新的位置,带着女性敏锐细腻的心理感受,走进忙碌而务实的城市,和她笔下的女性以感谢生活的态度,珍惜她们在变化万千的生存境遇中的体会,这些女性在经历了作为女性个体对孤独这一生命原生状态的反叛与认同,在家庭的独立与依附中完成女性由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角色的转变。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来研究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方式。
本文从“城”的女性文化载体、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和对《长恨歌》语言魅力的分析,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五方面入手,分析了《长恨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将城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王琦瑶成为城市的化身,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对日常琐屑之事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情。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婉,反映城市,反映生活。
生动的细节、繁复的叙事方式、抒情性的叙事语言,是《长恨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涉及同其他女作家,如张爱玲、梅娘、池莉、方方的比较来说明《长恨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女性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女性化、民间叙事、王琦瑶目录一、引言 (1)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 (1)三、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 (7)四、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 (11)五、《长恨歌》中的语言魅力 (14)六、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 (17)七、小结 (22)八、注释 (23)九、中文摘要 (24)十、英文摘要 (27)一、引言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繁华而有韵致,也没有哪个统称能够像“上海人”这样富于特定而又有丰富的含义。
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通过“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整部作品采用了女性化民间叙事方式,从平凡琐细入手,表现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和雅致。
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是琐碎的,也是精致的。
她在市民文化内涵中找到了相融点,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执着地表现上海的每一个细小部分,她将这座城市看成是一个传奇。
王安忆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浅谈王安忆的超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同时文学也是作家想象虚构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作品反映的不仅仅是现实,同时也是作家的气质、内涵以及思想倾向。
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的出现不能不提,女性主义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更是人对于主体性的不断追求的产物。
王安忆在“三恋”发表后,很多评论家便自然将她归属到“女权主义”大旗下,认为王安忆的创作正是一种“以女性话语对传统男性话语的颠覆和努力”,其作品被冠名为女性主义文学。
然而王安忆却极力的否定自己的作品是女权主义作品,并且在今后的创作当中有意识的模糊自己创作中的性别立场,正是由于这样的创作动机,使得王安忆的创作突破了女性主义文学以反对男性,反对性别歧视为基点发展起来的,表现出的强烈的“抗雄”倾向,男性往往成为女性鞭挞的对象,并且由于女性主义的过度介入而形成的单一的女权视角的局限性,通过对女性的书写进而表现人类的生存境地,从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所以说,王安忆不仅是女性主义作家,更是一位超女性主义作家。
下面我们就从女性主义和超女性主义这两个既互相交叉有前后相继的角度来看看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王安忆的《忧伤的年代》以小女孩童年切入,写一个女孩成长过程当中伴随着的孤独和忧伤。
首先是关于电影票的问题,姐姐年龄更大也就更懂得周旋安排,与父母暗中“勾结”好,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父母分发电影票不公平的事,“我”因此而喷涌而出的气愤还有对事情既然已经发生而无可奈何无法补救的忧伤。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办法来补救呢?她问我。
母亲的恳切之中,或多或少的带有成年人的狡黠,实际上是推卸了他们对事情应付的责任。
她就这样问我: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办法补救呢?我回答不出,流着眼泪。
这个问题还碰着了我的痛处,事情的不可挽回使我痛心疾首。
这是个悲惨的痛处,事情就是这样,知道这样无可挽回地失去。
”然后到成长过程中,对于身体外貌变化上的困惑,“好像我总是处在不安的变化之中,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外活跃和兴奋,不停的改变它们的作品。
第20章王安忆与女性写作一、选择题下列曾被称为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的是()。
A.《一个人的战争》B.《方舟》C.《弟兄们》D.《在细雨中呼喊》【答案】A【解析】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具有相当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
借着这本小说,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作经验,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全书是始自五六岁林白抚摸自己,初识身体的欲望,一路描写她的少年学习经历,初燃的创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恋爱,被迫堕胎的悲伤等情节。
她最后辗转由家乡来到北京,“死里逃生,复活过来”。
林白洋洋洒洒写来,颇有不能自已的时候;但全书的形式虽不够精致,仍有一股直率动人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铁凝答: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她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三、简答题谈谈你对陈染、林白的女性小说的理解。
答:(1)陈染、林白的女性小说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人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
在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不仅得到了明确的体认,而且开始从性别的自觉过渡到了话语的自觉。
这也使得中国文学中反传统叙事、反男性经验写作的真正的“女性叙事”初见端倪。
(2)对于陈染来说,她的笔所指向的完全是女性个体独特的经验世界她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
她规避历史、社会、人群而直视女性自我,在以个体生存状态和精神体验为创作主题的世界中,展现出女性独特的生存断面。
她用女性个人的体验方式来命名自我和存在。
从《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等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她都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体对女性的私人隐秘体验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表现。
王安忆小说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引言在新时期的女性作家中,王安忆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位,这不仅表现在她对二十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独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中,更表现在她近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里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中。
王安忆还是令评论家最束手无策的一位,她的作品题材涉及非常广泛,风格变化很大,具有跳跃性,很难概括她的创作状态与风格特征,当代学者洪子诚称其为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
王安忆在同辈女作家眼里,被认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是当代中国女作家的“大姐大”;而批评家则早已承认:“王安忆在诸多的女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
”“她的写作方式和精神追求使她成为知青作家里最具有反思能力的一位”;可是这样的评价在当代女性批评家徐岱看来还略显保守,其实“在百年中国女性叙事文学里,如今的王安忆已能跻身于最佳阵容,同张爱玲、萧红、苏青、杨绛、丁玲等相媲美。
”总体来看,王安忆的女性写作主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把女性置放在自身欲望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中探讨女性命运;二是把上海故事中的女性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关注其生存状态,探寻人类生命的本质。
一、理性的女性立场1、略显谨慎与保守的女性立场。
对于新时期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思潮及批评观念,王安忆采取的是谨慎与保守的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及精神状态的漠视,或者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而恰恰相反,这种审慎体现了她对中国女性问题的深切关心和深入思考。
王安忆不止一次地表述过她的观点,“让愿意回家的妇女回家去”。
我想王安忆的呼吁是一种对历史现状更为积极的思考,与其使一部分职业妇女名不副实,还不如让她们完全回到家庭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王安忆试图展示的是,与其让广大妇女长久跋涉于传统与现实的泥泞之中,还不如让她们回到一种更自然和单纯的传统生存状态中去。
2、女性与文学的初衷是天然一致的。
关于女性与文学的关系,王安忆也有独到的认识:“我喜欢写女性,我觉得女性更加像一种动物”,“我觉得女性特别是一种感情的动物。
一个不是女性主义者的女性作家——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色彩探究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女作家,王安忆创作中的性别表述及立场与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对于她的很多作品是不能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一概之的,本文就是在厘清王安忆若干小说创作的性别表征的基础上重新讨论王安忆的两性立场和态度。
关键词:王安忆女性主义性别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思维定式的支配我们的思考:她是个女作家,那么她一定或多或少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思想,那么她的作品肯定也有这种思想倾向。
对于像王安忆这样的多产女作家来说,这种情况是更加普遍的。
王安忆的创作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直到今天,从最初的“雯雯系列”到比较近期的《富萍》和《香港的情与爱》,她的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人公,既有对青春期少女细腻彷徨心理的刻画也有对纠缠于情爱之中的女性处境的描摹。
这些一方面给评论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女性写作的文本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使她很容易被定位为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
纵观近几年有关王安忆的文学研究,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知识的广泛普及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对王安忆的作品进行评说,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的引入拓宽了王安忆小说的解读空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但是也有的论者不加思考地生搬硬套某些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王安忆的作品不仅没有起到文学批评研究的目的甚至还歪曲了作者的创作原意。
本文将立足于王安忆的若干小说作品探讨作家的创作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实质关系以求能更清晰地展现王安忆小说的空间范围。
在具体分析作家作品前我们有必要确定一些相关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一个外延很宽泛的定义,一方面它可以指女性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心理的作品。
另一方面它进一步可以指带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色彩的文学。
而女性主义(feminism)则是随着西方近现代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但其内涵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思想文化潮流。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姓名:岳娟学号:2013504052班级:2013级中文系3班指导老师:杨高平摘要:王安忆作为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本身所具备的女性身份带给她的先天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同男性所持有的女性主义的立场有着迥然不同的方式,同传统的女性女权作家的性别叙事也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
王安忆的女性意识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意识之间,在某些意义上,有其独特性。
关键字:王安忆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一、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这一概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女性意识迅速发展趋向成熟.女作家们开始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女性感知方式的优势。
她们从各个角度表现女性被压抑的状态,真实地呈现女人由对男性的崇拜、依附转向愤怒、不满的历程,并怀疑女性的克已、温顺、自我牺牲及奉献精神究竟有何意义,她们对女性自身,则以从未有过的冷静与深刻加以剖析、反省。
女性意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女性意识主要包括女性主体意识、地位意识、价值意识与解放意识。
从女性意识的培养与形成角度,主体意识的形成为最终结果,即首先是女性对社会中性别不公现象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评价及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质疑和自我解放,从而最终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向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转变。
依照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基本认识,女性意识形态也不可能是终极的、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将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二.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一)平凡甚至卑微的、以家庭为重的女性形象王安忆将她笔下的一部分女性从原来自在欢乐、衣食无愁的生活,推向了无奈的生活现实,使她们经历了为生存而不得不拼搏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转变,她们不但能够坦然的面对,而且决然的肩负起家庭重担,此时在她们心里这个家庭和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人对她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她将自己视为他们的保护伞,从内心感到幸福与骄傲,如小说《富萍》里的富萍、《流逝》里欧阳端丽等,安忆笔下的这些女人,又是以家庭为中心、以丈夫为生命的平凡女性.她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将自己定位于好妻子、好女人.但是在现实中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会存在着风浪,同样王安忆也将这样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1卷第1期Vot.10No.1吕梁学院学报Jonrayt of Luliayo Universito2020年2月Feb.2020-文学研究-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成长叙事郑春眠(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要:女性成长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
王安忆的成长小说关注女性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变化。
从懵懂的女孩、迷失的少女到突围的少妇,王安忆写出了女性成长经验中的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在爱情中的迷失以及在性爱婚姻中的左冲右突。
直到《富萍》《桃之夭夭》,女性终于成长为具有主体性的自我。
忧伤的童年生3与青4的成长经历是王安忆创作的源泉,王安忆的女性成长叙事体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王安忆;成长;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1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85X(2020)01-0011-06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将来的有一天女性将不会用她的弱点去爱,而是用她的力量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发现自我,不是贬低自我,而是表现自我——到了那一天,两性之爱无论是对男人还是对她,都将成为生命之源,而不是成为致命的危险之源。
”120从爱出发,并发现自我是王安忆作品中突出展现女性的核心点。
不同的女性从爱他人中了解自我,领悟人生。
出现在五四以后的女性成长小说是通过对于女性成长过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造成这种性别境遇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的关系比较分析中得出“女性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概念的[]。
“女性成长”,顾名思义是女性为主体逐渐成熟呈现出与传统男权社会做抵抗历程中实现自我的主体构建与认知,从而达到自我主体的实现。
王安忆通过日常生活中不同女性的命运彰显女性身上共同的成长特质,从各个角度探讨女性成长,进而探寻人性,对于当代女性成长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以王安忆故事情节的时间发展和女性人生阶段为线索,从“懵懂”的女孩,“迷失”的少女,“突围”的少妇,“自主”的新女性四个阶段探讨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成长,构成女性完整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