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影像表现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7.57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外科急腹症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多继发于胆道结石、胆道狭窄、胆道内置支撑管、胆管造影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蛔虫等。
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属、粪链球菌及厌氧菌等。
患者突发右上腹疼痛,伴发热、寒战、黄疸及意识障碍。
临床特点(一)主要表现突发右上腹痛,起病急,腹痛呈持续性,常伴有恶心、呕吐。
发热常为高热,伴寒战。
多数出现明显黄疸,但其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可不一致。
意识变化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昏睡,甚至昏迷。
休克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
腹部体征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常可摸到肿大的胆囊。
以上1〜3项被称为Charcot三联症;1〜5项被称为Reynold五联症。
(二)次要表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速、气急、少尿等。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临床特殊类型,指左、右肝管或肝叶段胆管开口阻塞的以半肝范围为主的胆管炎,一般不出现黄疸,也不表现典型的腹痛,而以严重感染、败血症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为主。
不能因不出现黄疸而延误诊治。
(二)误诊分析急性胆囊炎常有胆结石病史或继发于大的手术、创伤、全身感染等,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向右肩胛放射,伴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但发热多低于38.5℃,不伴寒战,黄疽为轻度。
B超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特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又称狭窄性胆管炎,是一种特发性淤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渐进加重的黄疸和皮肤瘙痒,伴上腹胀痛、恶心、乏力等,少数有发热。
ERCP检查具有诊断意义。
急性重症胰腺炎有胆道疾病史、暴饮暴食、手术外伤是其常见病因。
临床上可有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类似的表现,如腹痛、发热、黄疸、休克、烦躁等。
但其腹痛常以中上腹或左上腹为主;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黄疸相对轻;实验室检查示血淀粉酶、脂肪酶和尿淀粉酶升高;C可发现胰腺坏死、胰腺脓肿等,均可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相鉴别。
检查(一)首要检査影像学检查B超、CT检查:能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梗阻的病因和部位,并发肝脓肿、膈下或肝下方脓肿、弥漫性腹膜炎等。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阶段,又称为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
本病的发病根底是胆道梗阻及细菌感染。
急性胆管炎时,如胆道梗阻未解除,胆管内细菌引起的感染没有得到控制,逐渐开展至 AOSC 并威胁患者生命。
〔一〕病因病理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胆道寄生虫和胆管狭窄。
AOSC最主要的损害是胆管内压增加,胆管黏膜炎症、水肿、糜烂,胆小管破溃至门静脉系统,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体循环,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多数病患常有反复胆道疾病发作和〔或〕胆道手术史。
本病除有急性胆管炎发作的典型腹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cot 三联症外,还有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称为 Reynolds 五联征。
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开展迅速。
可分为肝外梗阻和肝内梗阻两种,肝外梗阻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均较明显,肝内梗阻那么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可有腹痛,黄疸较轻。
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病症。
神经系统病症主要表现为神情冷淡、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可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等。
体格检查体温常呈弛张热或持续升高达 39~40 ℃以上,脉搏快而弱,血压降低。
嘴唇发绀,指甲床青紫,全身皮肤可能有出血点和皮下瘀斑。
剑突下或右上腹有压痛,可有腹膜刺激征。
肝常肿大并有压痛和叩击痛。
胆总管梗阻者胆囊肿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超过20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胞浆内可出现中毒颗粒。
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肾功能也可能受损。
常见有代谢性酸中毒及缺水、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三〕诊断应根据病情选择简单、实用、方便德检查方法。
胆道疾病出现Reynolds 五联征,即可诊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如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明显增高,B超发现胆道有结石、胆管扩张,应能确诊。
〔四〕治疗治疗原那么是立即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胆道。
当胆管内压降低后,患者情况常常能暂时改善,有利于争取时间继续进一步治疗。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与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前往院内行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患者纳入受试者范围,依据患者胆囊炎类型令其落入对照组(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就医,n=40)与研究组(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就医,n=40),令入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诊断与腹腔镜胆囊切除舒适,于术后进行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研究组患者超声诊断特点表现为胆汁透声、胆囊体积、胆囊壁厚度异常与墨菲氏征阳性,各征象的构成比与对照组患者相较组间具备的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后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以及部分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具备的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术后两组各指标均有所降低,组内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组间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诊断中具备置管展示患者胆囊疾病征象与形态特征的能力,可为患者后续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支持。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超声征象;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作为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威胁其生存的急腹症之一在临床中的发病构成比较高。
造成该疾病的主要成因多见于微生物寄生与胆道闭塞、胆结石嵌顿与寄生虫等。
一般情况下可依据患者发病成因与病理特征将其进行分类[1-2]。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发展迅速,对患者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目前的诊断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表现与影像检查结果。
影像检查可为患者疾病分型与诊断提供影像支持。
现本文对超声影像诊断在该类疾病患者诊断中具备的优势与意义进行论著,详细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前往院内行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患者纳入受试者范围,依据患者胆囊炎类型令其落入对照组(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就医,n=40)与研究组(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就医,n=40),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女性构成比依次为45.00%(n=18)与55.00%(n=22),年龄为(46.65±12.35)岁。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CHARCOT征,恶心与呕吐,寒战,高热,右上腹痛疾病介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什么?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又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本病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非手术病例可高达70%,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症状体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有哪些?一般起病急骤,突然发作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及呕吐,继而出现寒战和发热,半数以上的患者有黄疸。
典型的病人均有腹痛、寒战及发热、黄疸等CHARCOT三联征,近半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征象。
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
疼痛的轻重程度不一,因胆管下端结石和胆道蛔虫引起的腹痛非常剧烈,而肝门以上的胆管结石,以及肿瘤所致胆道梗阻继发感染所致的APC,一般无剧烈腹痛,仅感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通常可以忍受。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除少数病人因病情危重,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体温可以不升外,一般APC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高热。
部分病人有寒战是菌血症的征象,此时做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其细菌种类与胆汁中的细菌相同。
肝脏叶内胆管结石所致的APC常常仅有发热,而腹痛和黄疸可以很轻,甚至完全不出现。
黄疸是APC另一个常见症状,其发生率约占80%。
黄疸出现与否及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续的时间。
一般来讲胆道梗阻的时间越长,胆道内压力越高,梗阻越完全,黄疸就越深。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一)病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急性胆管完全梗阻和化脓性感染所致,最多见于胆总管下段。
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梗阻因素。
造成化脓性感染的致病细菌有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亦多见。
(二)临床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是在★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的基础上,又出现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具备这五联征(★Reynolds五联征)即可诊断。
1.症状(1)腹痛:病人常表现为突发的剑突下或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胛下及腰背部放射。
(2)寒战、高热:体温持续升高。
(3)胃肠道症状:多数病人伴恶心、呕吐。
2.体征(1)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2)黄疸(3)神志改变(4)休克表现(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超过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2.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显示:胆管内有结石影,近段扩张。
3.其他检查 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部位,原因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治疗原则: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减压。
1.非手术治疗既是治疗手段,又是手术前准备。
在严密观察下进行,主要措施包括:(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及解痉止痛。
(2)抗休克治疗:补液、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3)抗感染治疗:联合应用足量、有效、广谱、并对肝、肾毒性小的抗菌药物。
(4)其他:吸氧、降温、支持治疗等。
(5)引流。
2.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胆道减压、挽救病人生命。
(五)护理问题1.体液不足与呕吐、禁食、胃肠减压和感染性休克等有关。
2.体温过高与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有关。
3.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感染中毒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胆道疾病致长时间发热、肝功能损害及禁食有关。
5.潜在并发症:胆道出血、胆瘘、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六)护理措施1.维持体液平衡(1)加强观察:严密监护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循环功能。
胆道感染丨临床及影像表现胆道感染包括广泛的影响胆道的感染过程,可有各种各样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有些为急症如果处理不当,死亡率很高。
其他慢性病程可使患者易患肝衰竭或胆管癌,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随后的治疗由病原体、免疫宿主状态和胆道梗阻的程度和分布所决定。
在西方国家大多数胆道感染病例由细菌引起。
在世界其他地区,寄生虫起着重要作用,其作为病原体或使宿主易感染细菌。
病毒性胆管炎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病人。
胆管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之间表现不同。
影像学在胆道感染的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助于确定诱发因素,并显示并发症。
此外,介入放射学可作为治疗急症、胆道感染、慢性病变和并发症的工具。
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胆管炎细菌性急性胆管炎Bacterial Acute Cholangitis(BAC)•BAC是一种潜在的急性胆道感染诱发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通常在梗阻的情况下。
夏科三联症指发热、疼痛和黄疸的临床症状。
•BAC的出现需要胆道细菌污染、胆汁停滞和胆道内压力增加几个条件。
•肝内胆管壁强化是常见表现(MRI检查中约92%),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延迟期显示最清晰。
BAC的胆管改变。
(a) 斜冠位MRCP显示肝内胆管扩张 (箭) ,由肝外胆管癌引起的狭窄(箭头)所致。
(b) 增强扫描显示发炎的肝内胆管壁 (箭) 轻度对称性增厚,有强化。
胆总管结石患者的BAC。
冠状CT增强显示扩张的肝内胆管 (箭)中可见脓液(箭头) 分层。
胆泥可能有相同的表现。
患者行胆道引流、抽吸脓液。
BAC的肝实质改变。
T2WI压脂显示胆管炎表现为小片状(细箭)和楔形(箭头)高信号影。
可见肝左叶胆管轻度扩张并积气(粗箭)。
偶然发现的肝血管瘤(❉)。
BAC的肝实质改变。
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右叶肝实质节段性强化(箭)。
BAC的肝实质改变。
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胆管周围肝实质斑点状明显强化(箭头) 和楔形片状(箭) 强化分布。
左外叶无强化区为脓肿(❉)。
急性胆嚢炎的CT报告书写技巧与提示
急性胆嚢炎 1 【临床线索】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是梗阻与感染,90%以上的梗阻由胆结石引起,急性胆囊炎经内
科治疗后炎症可消退,也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以右上腹疼痛为主,早期为持续性胀痛,稍后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炎症波及浆膜层及壁腹膜时,还可有腹膜炎表现,如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放射到右肩部,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发热,畏寒,莫菲征阳性,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
1 【检查方法】
平扫。
3 【CT征象】
①胆囊扩大,其横径可达5cm以上,常见但不具有特异性。
②胆囊壁增厚,是胆囊炎的重要依据,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偶可呈结节状增厚,难与胆囊癌鉴别。
③胆囊周围低密度水肿带;胆囊内结石,积气,出血,穿孔及合并肝内脓肿等。
④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有时出现胆囊穿孔,可见到胆囊周围积气。
4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平扫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表面光滑,各叶比例正常,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
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窝渗出,脂肪密度增高。
增强后胆囊壁分层强化,黏膜下层水肿不强化。
胰腺形态密度未见异常,脾不大,密度均匀。
肠道管壁未见异常增厚,管腔无狭窄及扩张。
肠系膜密度均匀,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尚可,壁不厚。
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图1)。
(A)平扫
(B)增强扫描
图1急性胆囊炎
5 【报告技巧与提示】
CT对于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周围渗出与积液、胆囊穿孔或合并肝脓肿有较高价值,一般平扫即可明确诊断。
化脓性胆管炎的CT诊断杨军克【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05(015)005【摘要】目的:分析化脓性胆管炎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6例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胆管炎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肝内胆管扩张56例(100%) 弥漫性24例(42.86%);局限性32例(57.14%),主要局限于肝左叶;肝外胆管扩张38例(67.86%);②"中央箭头"征37例(66.07%);③胆管聚集25例(44.64%);④胆管内积气21例(37.50%),积脓27例(48.21%);⑤胆管结石48例(85.71%)表现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局限于肝左叶22例(39.29%),伴肝外胆管结石37例(77.08%),胆总管下段结石26例(54.17%);⑥胆管壁弥漫性偏心性增厚26例(46.43%);⑦合并肝脓肿34例(60.71%);⑧并发腹腔积液15例(26.78%),胰腺炎13例(23.21%).结论:化脓性胆管炎具有相对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能反映化脓性胆管炎各种病理指征,是一种有效而理想的诊断方法.【总页数】3页(P379-381)【作者】杨军克【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1;R814.42【相关文献】1.《脊柱疾病CT诊断》、《眼眶疾病CT诊断》幻灯片光盘出版发行 [J],2.超声与CT诊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对比分析 [J], 居青莲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CT诊断专著--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汁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J], 钱留军5.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CPR及ALT影响 [J], 易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管解剖l1、肝内胆管:起自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及肝内部分的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和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各级分支的分布和行走大体一致,三者同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裹;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l2、肝外胆道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汇合形成肝总管;左肝管较细长,长约2.5~4cm,全程位于肝门横沟内,与肝总管间形成90°夹角;右肝管较粗短,长约1~3cm,与肝总管间形成约150°夹角;肝总管直径约0.4~0.6cm,长约2~4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中,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2)胆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0.6~0.8cm;若直径超过1cm,应视为病理情况胆总管分为四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分类1 2 3 4急性胆管炎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l 急性细菌性胆管炎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感染,通常发生在胆管阻塞的环境中,伴随着细菌污染、胆汁淤积和胆道压力增加l 最常见的原因是胆管结石阻塞引起的胆管感染,约占80%l 分急性非化脓性胆管炎及化脓性胆管炎l 典型夏科氏三联征(发热、黄疸和右上腹疼痛)出现率约50%-75%l 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可出现神志不清和低血压,产生雷诺氏五联症,这与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l 区分急性非化脓性胆管炎和化脓性胆管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化脓性胆管炎对抗生素的反应相对较差,除非进行紧急胆道减压,否则死亡率接近100%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1影像表现l CT或MRI可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扩张、胆管壁弥漫性向心性增厚,伴有胆管周围水肿和壁强化,伴或不伴胆囊炎存在l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中,壶腹部结石、乳头炎、动脉期肝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发生率高于非化脓性胆管炎l CT上乳头炎定义是乳头粘膜明显强化且直径大于10mm,出现率较低l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特殊MR影像表现为导管内脓性物质,在重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和/或在脂肪抑制的T1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l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有助于检测梗阻部位和诊断潜在的病因疾病l 门脉周围炎症可在黑血T2加权像上看到门静脉周围高信号区域男,49岁 非化脓性胆管炎女,70岁急性结石性化脓性胆管炎女,70岁急性结石性化脓性胆管炎痛疸l RPC是一种以原发性肝内胆管胆红素钙化结石和反复发作的化脓性胆管炎为特征,无功能性或器质性肝外胆管梗阻的复杂疾病,也被称为东方胆管炎l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与蛔虫和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感染有很强相关性;其他相关性包括大肠杆菌胆管炎、营养缺乏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l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好发于30-40成年人l 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和缓解,约70%出现夏科氏三联征l 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肝酶活性升高,有时还可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肝生化异常可表现为典型的梗阻型,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胆红素升高l 治疗:内窥镜介入治疗、外科干预、胆道搭桥术、肝段切除术以及肝移植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Recurrent Pyogenic Cholangitis)2影像表现l胆道结石l肝内胆管(I、II级)与肝外胆管不成比例明显扩张,外周胆管(III级)常呈树枝状减少和突然变细;最常累及肝左外叶胆管,其次是肝右后叶,与左肝管急性成角的解剖有关:且仰卧和直立位有利于其他肝段胆管引流胆汁l RPC的胆管狭窄节段通常较短(<1cm)呈局限性l胆道积气l肝实质萎缩:多见于结石嵌顿部位,最常见于肝左外叶,其次是肝右后叶l肝实质不均匀强化,在急性加重时更常见l 胆管壁强化一般提示急性胆管炎胆管不成比例明显扩张,外围胆管逐渐变细(箭头征),大量胆管内结石l 女,85岁l 延迟期是肝左叶萎缩;左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可见多发非钙化结石;注意扩张胆管周围相对于右叶的不均匀高强化,这可能与持续的炎症有关l 女,64岁,阻塞性黄疸l CT 增强扫描可见胆管积气;胆管壁弥漫性增厚并强化提示胆管炎症女,42岁,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症l化脓性肝脓肿:可发生于肝脏受累或未受累部分,最常见于肝右叶,单发或多发l胆汁瘤:与胆道相通或不相通;超声上表现为无回声,在CT上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内可能含有结石,无强化的壁l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邻近门静脉周围间隙炎症改变继发于内膜纤维化的结果l胆管癌:最可怕的并发症,见于约5%的患者,最常见于结石负荷严重的节段或萎缩节段,提示CC发展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受影响的肝节段或肝叶进行性萎缩和门静脉变窄或闭塞l 极少数发生肝细胞癌,可能与重症肝硬化的发展有关l女,73岁,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l动脉期示肝左外叶萎缩;左肝内胆管明显扩张l尾状叶可见化脓性肝脓肿l男,68岁,反复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l动脉期示肝右叶见大量液体积聚,内含多发结石,与胆囊明显分离,可见少量腹水l ERCP示该胆汁瘤与胆道之间无交通,胆总管明显扩张,肝内胆管分支减少l男,43岁,因反复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而出现急性脓毒血症l动脉期CT示肝门区胆管壁增厚并强化,表现为胆管炎l与其相邻的门静脉右支可见血栓形成l肝左外叶可见外周胆管扩张l局部可见脂肪浸润女,82岁,无痛性黄疸2周l PSC是一种进行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胆道系统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胆管变形,并常有多处狭窄l 好发年龄为30-40岁,男性>女性,约2-3:1l 近一半患者没有症状,临床症状为右上腹不适,乏力,皮肤骚痒等l 病理上,PSC 的特点是向心性胆管周围纤维化,逐渐进展,主要导致中、大型胆管的闭塞和破坏;此外,连续的胆汁淤积会导致进行性肝纤维化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l 大约75%的PSC 患者患有炎症性肠病(IBD ),最常见的是溃疡性结肠炎l 在IBD 患者中PSC 的患病率增加约三倍l 该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胆管癌(CCA),其次是肝功能衰竭。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影像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5T16:22:45.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作者:娄文科[导读] 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
娄文科(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0)
【摘要】探讨急性化脓性胆影像表现,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增粗,直径超过1 cm,常可达2~3 cm以上。
胆囊胀大,继发性胆管结石患者,常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可不胀大。
CT判断肝外胆管扩张不如B超,对确定梗阻水平和梗阻原因有一定帮助,可发现胆道积气和肝内脓肿。
在怀疑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应行CT检查。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B超 CT
【中图分类号】R65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156-02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外科的危急重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主要为胆管结石梗阻和胆道感染所致或两者并存。
胆管癌晚期也可引起本病[1]。
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
胆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寒战发热三联征。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急生化脓性胆管炎,男20例,女30例,年龄21~82岁,平均46岁;就诊2~11天,首次发病者5例,反复发病者45例;前进行了B超、CT等影像学检查。
2 超声诊断
胆管炎的患者多伴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
声像图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管壁回声增强,管壁增厚,有时胆管内可见碎屑样回声。
若胆总管有结石,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若胆肠吻合后并发感染则胆管扩张不明显。
胆管内常可测到呈“串珠”样排列的气体回声,有时气体可以移动,慢性胆管炎可见小胆管壁有钙化。
若伴发肝脓肿,可在阻塞胆管的末端测到肝组织回声变低,有低回声区包裹,有时呈无回声的液化。
有时十二指肠气体酷似胆总管结石,应注意鉴别。
多切面多体位扫查可以区别。
因十二指肠的形态常有变化,而强回声的气体位于十二指肠球内。
肝内外胆管扩张,以左肝管多见且明显。
胆管壁明显增厚,边缘模糊,壁内可出现低回声带。
胆管内可见斑点状回声(脓性胆汁)。
胆管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结石声影。
急性炎症期可有肝脏肿大,回声增强,有时可见肝脓肿表现。
3 CT诊断
CT诊断胆管梗阻的准确性类似于超声检查(>90%),在了解梗阻部位、病因、病变范围和术后随访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在CT上通常可见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其密度明显高于胆汁而低于肝脏,胆管壁明显增厚,其特征之一是肝内胆管1、2级分支扩张明显,而周围胆管因炎性纤维化失去扩张能力,故在CT上表现出中央胆管与外周胆管直径比例失调,即中央胆管明显粗于外周胆管,有学者将其称之为“中央箭头征”。
肝内胆管扩张的另一特征是左右叶胆管扩张呈不对称性,常以左外叶胆管扩张明显,这是因为左肝管结石不易排出,胆汁引流不畅之故[2]。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外胆管扩张十分常见,扩张程度不一,多由胆管炎性狭窄或结石梗阻所致,扩张的胆管内可见脓性分泌物,密度增高,其CT值低于肝脏但高于胆汁。
注射造影剂后强化明显;资料表明约50%~60%的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结石,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充以无定形的柔软凝结物。
这种病理改变在超声表现上与肿瘤相似,而CT检查这类结石因含胆红素钙成分,则表现为高密度。
在CT平扫上可见左右肝管内多发性或泥沙样结石,特别是肝左叶胆管多见;当胆管炎由产气杆菌感染所致时,胆管内有气体,在CT上极易显示[3]。
CT平扫上可见胆管内弥漫性积气,呈长条状或串珠状气泡影,以肝左叶外侧支多见,极少数患者门静脉亦可见积气;胆管炎的患者往往合并肝脓肿或腹腔脓肿。
CT可清楚地显示肝脓肿,一般表现为肝实质深部多发性较为均匀的低密度影,内缘较为清楚,有的有细小分隔,增强CT扫描可见脓肿壁轻度强化,周围常见一较低的水肿环,部分脓肿内有气体影;肝段萎缩由于胆管反复感染或炎性阻塞,可使相应肝实质体积缩小或局限性肝段萎缩,以肝左叶多见,这是化脓性胆管炎的晚期表现。
4 讨论
由于胆管内结石的机械性刺激,可使胆管黏膜损伤,发生炎症、溃疡,如有梗阻和继发感染,则胆总管常呈明显扩大,壁增厚,黏膜充血水肿,胆管内压升高,充满脓性胆汁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此病好发于东亚地区,尤其在中国常见,因此又称为东方性胆管炎。
单纯性胆管梗阻本身不引起胆管炎,只有当梗阻胆管内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台并细菌感染时才会诱发临床胆管炎。
据统计90%以上胆管炎患者,胆汁内可培养出大肠杆菌,约半数患者细菌血培养为阳性。
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常合并胆管炎,创伤性胆管狭窄的患者也几乎合并胆管炎。
但肿瘤性胆管梗阻患者,仅有约15%并发胆管炎,可能与胆管炎多发生在原先就有细菌存在的胆管内有关,而肿瘤性胆管梗阻,胆管内一般无细菌存在。
B超检查发现胆管扩张或有结石或蛔虫或肿瘤,手术证实胆道高压及脓性胆汁;Ⅱ型(感染性休克):低血压(排除低血容量性休克);Ⅲ型(肝脓肿):弛张热,白细胞特高,败血症,胆道引流后症状不好转,B超检查发现脓腔,穿刺抽出脓液,或手术证实;Ⅳ型(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BUN进行性增高,尿量及尿比重变化显著;肝功能减退,白蛋白骤降,出现腹水,肝昏迷;DIC;消化道出血或应激性溃疡:内环境失控。
AOSC 80%以上有胆道疾病史,绝大多数有胆管扩张。
细菌性肝脓肿多不伴有神经系统症状,B超、核素肝扫描和CT可发现病灶。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急,出现痛、烧、黄和休克,腹痛多在中上腹部且较剧烈,B超和CT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水肿,小网膜囊积液,腹腔穿刺为血性腹水[3]。
消化道穿孔和阑尾炎穿孔引起的腹膜炎均会出现腹痛,发烧和胆红素轻度升高,腹膜炎体征明显和无胆总管扩张可与AOSC鉴别。
大约2/3胆管炎继发于胆总管结石或医源性胆管狭窄。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9-220.
[2]鲍润贤.体部肿瘤CT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6-293.
[3]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