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内容详细】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护理常规一、执行普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一)一般护理:1.瞩患者卧床休息,禁食。
根据病情选择舒适卧位,休克者取休克卧位。
2.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液、输血,尽快恢复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二)病情观察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及尿量的变化并记录。
2.严密观察病人的腹部体征。
当病人腹痛剧增,出现腹膜炎体征伴高热、寒战、黄疸、急性腹痛伴休克时,应立即汇报医生。
(三)症状护理1.腹痛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缓解疼痛,遵医嘱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炎症。
2.高热时,可采取头枕冰袋、酒精擦浴、灌肠(4℃生理盐水)等物理降温方法。
观察体温变化,及时评估降温效果。
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四)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
(五)心理护理三、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1.活动与体位:去枕平卧位6个小时,头偏向一侧。
之后可予以半卧位。
鼓励早期活动。
2.饮食与营养:待蠕动恢复后进低脂流质,逐步过渡至普食。
(二)病情观察1.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切口有无渗血,保持敷料干燥。
3.观察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三)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用药,观察用药反应,做好药物宣教工作。
(四)引流管的护理1.各引流管标志应明确,固定妥善,确保引流通畅。
2.观察和记录各引流管的引流量、性质、颜色等,并做好记录。
3.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4.按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
(五)并发症的护理1.出血。
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血、休克等的早期表现。
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2.胆瘘。
观察腹痛性质、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有无胆汁性腹膜炎症状。
健康教育1.嘱病人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2.指导病人合理进食,忌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
3.告知病人T型管留置者的家庭护理指导。
4.告知病人胆管结石有一定的复发率,出现腹痛、高热、黄疸时应及早来院诊治。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脂类代谢是否异常、是否有胆汁淤滞、细菌感染和蛔虫病史;腹痛的病因、诱因及性质;有无消化性溃疡及类似疼痛发作史;有无服药史、过敏史。
2、诱发因素:饱餐及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时体位改变致结石移动并嵌顿。
3、症状和体征:胆石症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胆囊结石常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肩胛部或背部放射,有时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胆囊,若继发感染,右上腹部可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墨菲)征阳性。
胆管结石阻塞胆道并继发感染时,可表现为典型的Charcot(夏柯)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评估腹痛的部位、性质。
4、辅助检查:常规行B超检査;根据病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了解梗阻部位、程度、结石大小和数量等;必要时做CT及MRI 检查。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尿胆红素、尿胆原等的变化。
6、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病检查和治疗的认知、家庭经济状况、心理承受度。
二、护理措施(一)非手术治疗1、暂禁食、禁水,行胃肠减压。
2、半卧位,休克者取休克卧位。
3、病情观察: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出现高热时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测量记录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密切观察有无休克的先兆症状,若患者出现神志障碍、脉搏细速,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⑵检查血氧饱和度或血气的变化,给予2-4升/分。
⑶注意观察腹部体征,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
⑷观察尿量的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
4、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适当营养,长期未进食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5、黄疸护理:皮肤瘙痒者可用温水清洗或炉甘石洗剂擦拭局部。
6、按医嘱应用广谱抗生素。
(二)手术治疗在抗休克基础上应积极快速准备紧急手术,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一)定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由于肝内、外胆管结石、蛔虫、肿瘤或狭窄等原因造成的急性胆道完全梗阻和急性感染的严重病变.(二)临床表现1、腹痛为突发右上腹顶胀样痛和剑突下阵法性绞痛,剧烈似刀割样。
2、寒战与高热。
3、黄疸。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疼痛与胆管梗阻、胆汁引流不畅、胆道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胆道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胆道出血。
(四)观察要点术前1、生命体征:病人是否在发病初期即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或更高,有无伴呼吸急促,出冷汗、脉搏细速及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2、黄疸:病人有无巩膜及皮肤黄染及黄染的程度。
3、神志:有无神志改变的表现,如神志淡漠、谵妄或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4、感染:有无感染、中毒表现,如全身皮肤湿冷、发绀或皮下淤斑。
5、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皮肤颜色及温度反映人体体表灌流情况,休克时四肢皮肤苍白、湿冷、发生绀,轻压指甲和口唇时颜色变苍白。
术后1、生命体征:监测是否平稳。
2、T管及其他引流管:定时检查是否通畅及引流的情况。
3、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4、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五)护理措施术前护理1、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抗休克抗感染护理(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积极抗休克:遵医嘱准确应用升压药及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血压忽高忽低影响心、脑、肾血液灌流,并观察血压变化。
(3)积极抗感染:有计划正确的应用抗生素,各个时间药量保持一致,静脉输液中注意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3、高热护理(1)对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头枕冰袋,以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
(2)及时给氧,改善缺氧状况。
(3))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压疮及肺炎。
术后护理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征象取平卧位。
3、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进低脂饮食。
(六)健康教育1、心理指导医护人员应鼓励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效果。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护理常规一、目的为规范诊疗护理操作及疾病护理常规,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二、范围全科护理人员三、定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以胆管梗阻和感染为主要病因的一种危重胆道疾病,又称急性重症胆管炎。
是结石性梗阻伴细菌感染发展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是肝内肝外胆管结石最凶险的并发症。
急性胆管炎和AOSC是胆管感染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程度。
引起AOSC的最常见原因是胆管结石,次之为胆道蛔虫和胆道狭窄。
胆管、壶腹部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肠吻合术后、经T形管造影或PTC术后也可引起。
四、内容(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胆道疾病发作史和胆道手术史。
2.身体状况:(1)局部情况:评估患者有无肝区肿大肝区疼痛,能否扪及胆囊,有无突发性剑突下或右上腹部胀痛或绞痛或腹膜刺激征等。
(2)全身情况:评估患者是否发病急、进展快,有无胆道感染的Charcol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是否伴有体克症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即Reynoids五联征。
3.心理一社会状况: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由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病急骤,一些患者就诊时间较晚,来院时往往病情复杂而危重,可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热等症状,患者表现为痛苦、烦躁、焦虑不安或精神萎歴,重者意识不清。
必须对患者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消除思想顾虑以取得配合(2)病情观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一般具有胆道感染的Charcot三联征,还可出现 Reynolds五联征。
有时在尚未出现黄疸之前就发生了神志淡漠,昏迷症状,甚至短期内发生感染性休克。
在准备手术的同时,必须: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腹痛、发热、黄疸三大症状的发展趋势。
②对症治疗:降温,吸氧,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以防误吸,留置尿管并观察每小时尿量。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护理常规一、行肝胆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一)一般护理:1.瞩患者卧床休息,禁食。
根据病情选择舒适卧位,休克者取休克卧位。
2.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液、输血,尽快恢复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二)病情观察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及尿量的变化并记录。
2.严密观察病人的腹部体征。
当病人腹痛剧增,出现腹膜炎体征伴高热、寒战、黄疸、急性腹痛伴休克时,应立即汇报医生。
(三)症状护理1.腹痛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缓解疼痛,遵医嘱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炎症。
2.高热时,可采取头枕冰袋、酒精擦浴、灌肠(4℃生理盐水)等物理降温方法。
观察体温变化,及时评估降温效果。
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四)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
(五)心理护理三、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1.活动与体位:去枕平卧位6个小时,头偏向一侧。
之后可予以半卧位。
鼓励早期活动。
2.饮食与营养:待蠕动恢复后进低脂流质,逐步过渡至普食。
(二)病情观察1.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切口有无渗血,保持敷料干燥。
3.观察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三)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用药,观察用药反应,做好药物宣教工作。
(四)引流管的护理1.各引流管标志应明确,固定妥善,确保引流通畅。
2.观察和记录各引流管的引流量、性质、颜色等,并做好记录。
3.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4.按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
(五)并发症的护理1.出血。
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血、休克等的早期表现。
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2.胆瘘。
观察腹痛性质、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有无胆汁性腹膜炎症状。
健康教育1.嘱病人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2.指导病人合理进食,忌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
3.告知病人T型管留置者的家庭护理指导。
4.告知病人胆管结石有一定的复发率,出现腹痛、高热、黄疸时应及早来院诊治。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常规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在急性胆管炎的基础上产生严重梗阻化脓,使胆道内压力进一步升高时大量细菌及内毒素反流入血液中而产生胆源性休克和败血症,进而转变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是胆道感染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本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复杂和迅速、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本病属中医急黄、厥逆、昏迷等病范畴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急骤,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顶胀痛,继而寒战、高热、恶心呕吐。
病情发展迅猛,有时在尚未出现黄疸前已发生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症状。
如未予以有效治疗,继续发展,出现全身发绀,低血压休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2.体征:(1)体温常在40℃以上,速达120—140次/分,血压降低,呼吸浅快
(2)剑突下常有压痛和肌紧张,肝脏肿大,肝区叩击痛,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二、护理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及时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2、观察:有无腹痛、发热、黄疸三大症状,注意低血压,神志精神症状、胰腺炎和腹膜炎
3、在危重病人的术前准备中应注意,有感染休克者应做好一切抢救休克的措施,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对有黄疸病人,应同时给维生素K1静脉滴注
术后护理
1.加强监护:包括神志、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定时观察和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情况,尤其是心、肺、肝和肾功能有无受损
2.特殊观察:黄疸、腹部体征的变化,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的性状和量
3.特殊护理:T型引流管的护理
(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在改变体位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流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返流
(2)观察和记录胆汁的量和性状
(3)定期更换外接的引流管和引流袋
(4)一般术后12—14天,无特殊情况,可以拔除T管,其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就可以考虑拔管。
拔前先在饭前管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1—2天后全日夹管,如无腹胀,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以拔管。
拔管前还需要在X线下经T管行胆囊照影管,通常用12.5%碘化钠做照影剂,照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管继续引流引流2——3天,以引流照影剂,减少照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如情况正常,照影后2—3天即可拔管
(5)拔管后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
1—2日会自行封闭
(6)拔管后一周内,警惕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观察病人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再发作,以便及时处理
4、伤口护理:观察并记录伤口的性质,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如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如有胆汁渗漏,应以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
5、皮肤护理:黄疸病人往往因胆盐刺激使皮肤齐痒,可用温水擦洗,协助病人剪短指甲,必要是戴手套,保持床铺清洁,柔软
6、协助病人排痰及早期活动
7、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控制感染
8、心理护理:病情重,心理负担重,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三、健康教育
(1)忌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且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2)遵医嘱坚持服用利胆药物
(3)起居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心情要舒畅
(4)出院后6个月,12个月返院检查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
(5)凡是再次出现腹痛、黄疸、消化不良等情况,要立即去医院就诊,不能掉以轻心,以免延误病情
四、辩证施护
1、气滞型
主证:右上腹疼痛或绞痛,纳呆、嗳气,恶心呕吐,常因情绪变化,饮食不洁而诱发或加重,一般不发热或发热不高,无黄疸,右上腹有局限性压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紧
施护
(1)、观察腹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
(2)、针刺止痛。
用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观察疗效
(3)如腹痛加剧,寒战高热并出现黄疸者,提示有胆道梗阻,应立即报告医生(4)呕吐缓解后进食清淡、低脂、易消化饮食,如茉莉花茶,佛手瘦肉汤等2、湿热型
主证:表情较急重,多有寒战、高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寒热往来,血压脉搏变化很大。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紧或弦数,大便多为灰白色燥结,小便量少,色深
施护
(1)、高热护理:给予物理降温;可遵医嘱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退热
(2)对高热禁食的患者做好口腔护理
(3)便秘者予大承气汤灌肠,以泻热通
3、中毒型
主证:高热、寒战后(胆石症梗阻性黄疸患者有时无明显高热寒战),突然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冷汗及手足厥逆等,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沉细数
施护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中毒性休克的表现
(2)给予吸氧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
(4)若发现胆囊穿孔及胆道四联症“腹痛、寒战或高热、黄疸、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术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