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画派风格分类绘画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
在绘画领域中,画派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画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群画家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和表现方式,因此产生了某种风格的绘画流派。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画派,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风格。
1. 印象派印象派是19世纪末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绘画风格,其特点是强调色彩和光线的变化。
印象派的画家喜欢在户外直接观察自然,用大量的快速笔触来表现视觉印象。
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德加、马奈等。
2.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强调情感和内在体验的表达。
表现主义的画家们喜欢用夸张的形式和色彩来表现内心的冲动和情感。
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有基立克、舒尔茨、贝克曼等。
3. 立体派立体派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强调几何形式和透视关系的表达。
立体派的画家们喜欢将物体分解成几何形体,再重新组合,以达到表现立体感的效果。
立体派的代表画家有毕加索、布拉克、格里斯等。
4. 抽象派抽象派是20世纪初期在欧美兴起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强调形式和色彩的自由表达。
抽象派的画家们喜欢将物体的形象去除,只保留色彩和线条,以达到抽象的效果。
抽象派的代表画家有克里姆特、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
5. 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新表现主义的画家们喜欢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面。
新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有基普林格、克莱斯、波尔凯等。
6. 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强调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表达。
波普艺术的画家们喜欢将流行文化的符号和图像引入绘画中,以达到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的效果。
波普艺术的代表画家有沃霍尔、莱希滕斯坦、洛斯特尔等。
以上介绍的几种画派,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了解这些画派,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
当然,这些画派只是绘画领域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画派和流派,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毕加索和立体主义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海滨马拉加(Malaga),后来长期定居法国。
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他的一生风格也是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创作经历了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非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超现实主义时期,他成为现代派美术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亚维农的少女毕加索1907年作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49.3×776.6cm 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藏.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黑人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
1907年的《亚维农的少女》的诞生,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
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亚维农的少女》,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
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
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
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
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
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
简述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立体主义画派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视觉艺术风格,主要由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发起。
立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将物体拆解成基本的几何图形,重组并表现出不同视角下的多维度视觉效果,强调在空间感和色彩构成上的独特性。
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1.意图拆解物体:立体主义画家试图将物体解构为基本的几何形状,从而突出物体形态的几何属性,荒诞的几何图形突破传统艺术对物体形态的传统描写。
立体主义画家强调表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和位置,强调厚重感和质感。
2.技法上注重黑线的使用:立体主义画家注重将物体分解为一系列的几何形状,因此黑线成为主要的画笔工具。
画家们通过细致思考每一条直线和角度,强调画面的视觉效果和整体的构图。
3.强调平面效果: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立体感,立体主义强调的是更多的是平面效果,利用不同的角度来呈现物体的多面向和多层次的多角度效果,使画面在平面视觉效果上达到更丰富的表现力。
立体主义画派的出现,对当时封闭的绘画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它们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常规,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看待艺术的方式。
立体主义画家通过运用丰富的构图手法,以几何化的形式表现实体物品,极大地刺激了观众和后来的艺术家的视觉感知。
立体主义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扩大,成为现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读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画派对建筑的影响The interpretation of Picasso's cubism -paint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architecture论文题目解读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画派对建筑的影响学院人居学院专业名称建筑学班级学号姓名解读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摘要:毕加索是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绘画的开创者,这种立体派与现代建筑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有着较类似的共同点,其创作手法对建筑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勒·柯布西耶、建筑The interpretation of Picasso's cubism -paint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architecture(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university)Abstract: Picasso is the modern art cubism painting pathfinder, thiskind of cubism and modern building either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has a similar thing in common, its creation technique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Key words:Picasso ,cubism, Le corbusier,architecture一说到毕加索,一些词汇就会从脑海里浮现:20世纪最杰出、最具有独创性、风格变化最无常、最富有诱惑力、最多产等等。
毕加索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毕加索的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探讨毕加索的创作风格来展示他对艺术的深刻影响。
1. 分析立体主义风格立体主义是毕加索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风格之一。
在立体主义中,毕加索试图将主题的不同视角同时呈现在画布上。
这种风格通过分解形状,将主体转化为几何图形的集合,并突破传统的透视法则。
这种创新的呈现方式使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看待和理解艺术作品。
例如,毕加索的作品《亨利·巴特勒执政》是立体主义的典型代表。
他在这幅画中使用了多个视角,将主体分解为多个几何形状,并将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抽象而立体的形象。
这种创新的处理方式彰显了毕加索对艺术语言的革新性。
2. 探索表现主义风格在20世纪初期,毕加索逐渐将目光转向了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突出了个体情感和内在体验的表达,将艺术家的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
毕加索在表现主义领域的实验包括了对颜色、线条和形状的放任使用,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热情。
《阿维尼翁的少女》是毕加索对表现主义风格的一次深入探索。
在这幅作品中,他运用了大胆的颜色和变形的线条,表达了对影响他的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反应。
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变化强烈,突出了毕加索对表达情感的追求。
3. 创造立体派风格与立体主义相类似,立体派风格也是毕加索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
立体派通过将不同角度的视图融合到作品中,以突破传统的透视和二维平面的限制。
这种风格强调了形式的重构和重新组合,通过多角度的展示来表达主题的丰富内涵。
《吉塔兰娜手风琴手》是毕加索在立体派风格下的一件重要作品。
他通过使用多个视角和光影的变化,将主题的不同方面呈现出来。
这一创新的画风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立体感,也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主题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 形式主义的实践除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派之外,毕加索还在其创作中尝试了形式主义。
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探源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艺术流派的时期,其中立体主义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股力量之一。
立体主义是一种探索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的新兴潮流,它以几何形状、多角度观察和抽象形式为特征,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
立体主义起源于法国,最早是由毕加索和勒热布吕森这两位法国画家在1907年提出的。
他们认为艺术家应该用立体的方式来表现物体,而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表现方式。
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通过将物体分解为多个视角的几何形状,并以碎片化的方式重新拼接起来,来表现物体的不同方面和角度。
立体主义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同时性。
立体主义艺术家认为物体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演化。
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物体的不同方面,使得观众可以同时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理解一幅画作。
在立体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毕加索和勒热布吕森等画家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几何抽象的表现方式。
他们用各种几何形状和线条来重新组合和描绘物体,强调对几何形态的研究和理解。
这种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物体的本质和结构。
立体主义在早期曾经受到一些艺术家和批评家的质疑和反对,他们认为立体主义太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立体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接受和借鉴立体主义的理念和技巧。
立体主义的思想和表现方式对20世纪的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立体主义的几何抽象和多角度观察的方式逐渐渗透到其他艺术领域,如雕塑、建筑和设计等。
它也为后来的一些艺术流派如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世纪立体主义的探源可以追溯到毕加索和勒热布吕森这两位法国画家的创作实践。
立体主义通过几何抽象和多角度观察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对20世纪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童年时期,毕加索以写实画风为主,色彩明亮,代表作有《斗牛士》、《科学与慈善》。
蓝色时期,毕加索以蓝色调为主,画中多以残疾者,拾荒者以及穷困者为主,充满了凄凉与悲怆,代表作有《蓝色自画像》、《人生》。
到了玫瑰时期,毕加索将蓝色调改为粉红色调,画中色彩鲜明,笔法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逼真,代表作有《拿烟斗的男孩》、《斯坦因画像》。
立体主义时期,抛弃了传统的画风,画中没有情节,也没有环境描写,运用了极其夸张的的手法,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表作有《亚威农少女》、《费尔南德头像》。
古典时期,毕加索的画风也变成了古典主义,画中充满了宏伟的气息,代表作有《欧嘉的肖像》、《三角帽》、《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蜕变时期,毕加索结合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画风极其抽象,表现出痛苦与兽性,代表作有《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格尔尼卡》。
田园时期,画风粗狂且和谐统一,手法运用极其娴熟,代表作有《卡门》、《贡戈拉的二十首诗》系列。
除了以上经典作品,毕加索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斗牛系列》、《伊卡洛斯的坠落》、《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画家与模特儿》、《流沙系列》、《塞莱斯蒂娜》、《可笑的男人》等作品。
《亚威农少女》这幅画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这幅画是经过多次修改才完成的,它是引发立体主义诞生的标志。
画中左边所展现的是三个裸体女生的形态,右边则是两个面容凶狠,粗野的形态。
可是这幅画确遭到了否定,因为在这次作品中他破坏了很多东西,但是仔细观看,这种所谓的破坏确又那么仅仅有条,其实,毕加索是利用三维空间的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会观察不同的风格。
正是因为毕加索的这种画法,才彻底打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则对画家限制,而这种法则已经持续了五百年。
毕加索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有时会激昂或狂躁,有时会温暖或可恨,有时会真诚或假意,变化多端且捉摸不透,但是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
立体主义革新绘画风格的代表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艺术界引起巨大轰动并对绘画风格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艺术流派。
它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对现实的重新解构,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里程碑。
在立体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位艺术家以其杰出的作品,成为了立体主义革新绘画风格的代表人物。
他就是巴勃罗·毕加索。
革新者:巴勃罗·毕加索巴勃罗·毕加索是西班牙艺术家,他的画作使人们对传统绘画方式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毕加索不断挑战传统的透视法和视觉表现形式,他将物体分解成由几何图形和平面构成的碎片,以此来展示多个角度的视觉效果。
他引入立体主义的思想和技巧,大胆地在画布上创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更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展示。
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将立体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并成为了这一艺术流派的代表之一。
立体主义的内涵立体主义的核心是重新审视和诠释艺术中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绘画追求逼真和真实感,而立体主义则试图超越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色彩,表现出物体的多个角度和维度。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们通过将物体分解,将不同的视角合成一幅画面,以此来突破传统的透视法和视觉表达方式。
他们用几何形状和平面来重建形象,使观者在二维平面上感受到三维的立体感。
这种创新的画风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们对于表达方式的极限有了全新的认识。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巴勃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他的作品《亚嵌》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幅画中,毕加索将物体视角从正面转为侧面,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视角限制。
他用几何形状和平面构成了主体物体,使画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结构感。
观者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感受到物体的多个维度和角度,彷佛能够以立体的视角来观察到物体的全貌。
这种独特的创新让观者不仅仅是欣赏画面,更是投入到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中。
立体主义的影响立体主义革新了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作品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6年):1906年,毕加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动。
黑人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型,给毕加索很大的刺激。
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成为他创造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1909年,当爱情逐渐消逝,毕加索笔下的费尔南德也发生了改变。
毕加索的立体派不是纯美学,而是走向理性、抽象,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人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一、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布面油画,244*233cm,创作于1907年,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毕加索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亚威农少女》灵感来源于伊比利亚雕塑和非洲面具。
毕加索参观巴黎人类博物馆时,被非洲土著人艺术,特别是黑人雕刻的那种简练朴素、怪异和粗犷的造型所吸引。
画中少女们变了形的脸,是画家探索伊比利亚人和非洲黑人雕塑的结果。
青年时代的毕加索曾长期在巴塞罗那生活,他对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非常熟悉。
亚威农大街是当时欧洲著名的红灯区,是妓女和三教九流的各等人物常出没的地方。
画家从青年时代的记忆中找到了灵感,以其在亚威农大街上见到的景象创作了这幅《亚威农少女》。
这幅画画面上一共有5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们的前面是一个小方凳,上面有几串葡萄。
人物完全扭曲变形,难以辨认。
画面呈现出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首光芒产。
除此外则无所有。
”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
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6120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海关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立体主义时期:1906年秋,毕加索在兴奋之中创作了与他过去的同的《两个祼女》。
《两个祼女》的创作标志着毕加索对旧摆脱。
1907年春,毕加索俗艳“洗衣船”里的画室,苦苦构思一幅反映巴塞罗那亚威家大街妓女生活的作品。
好几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完整的草图出来了。
五个神女从在广交会的,柔嫩的粉红色肉体在背景映衬下显得非常突出。
整幅画的剪影教师花与水果。
经过四个月的修改,一幅尺寸巨大的《亚威农少女》诞生了。
这幅立体主义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像一颗炸弹投射巴黎画坛,引起了同行乱们的漠视、误解甚至抨击。
雅各布公开表示不白金汉宫,俄国收藏家什楚金则感慨:“这对法国艺术是多么大的损失!”德兰还向画商肯惠勒说:“我们总有一天会看到毕加索自缢在那幅大油画后边的。
”在激烈地抗议声中,只有一位例外。
他就是年轻的德裔收藏家卡恩韦勒。
从第一眼起他就欣赏这巨幅画作。
,因而成为伴随他10年报画商兼好友。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成为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和重大黑白,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维农少女》始倾向于906年峌1907年完成,期间曾多次修改。
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定于构图。
画家们也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
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黑恶的报酬》。
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杖人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古老的西班牙谚语:“凡事皆是虚空。
毕加索西班⽛画家,现代艺术、⽴体画派创始⼈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西班⽛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创始⼈,⽴体画派创始⼈,作品总计约37000件。
梦Le Rêve(The Dream)梦130*97厘⽶,1932年,画布油画,史蒂芬·科恩私⼈收藏背景介绍:玛丽-德雷莎·华特约22岁,17岁开始给毕加索当模特,也是其情⼈之⼀。
赏析:画风简洁,红⾊背景前只⽤线条轮廓勾画⼥性⼈体,肢体动作没有夸张复杂,⾊彩也极其单纯,⽤最简单的绘画表现出了⼀个在梦境和现实中的少⼥。
这是⽴体派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亚维农的少⼥Les Demoiselles d'Avignon(The Young Ladies of Avignon)亚维农的少⼥243.9*233.7厘⽶,1907年,画布油画,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背景介绍:此画标志着毕加索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向发展的开端,着眼点不在⾊彩,⽽在灵活多变的形体组合,在⼆维画⾯上展⽰三维效果,把正⾯不可能看到的⼏个侧⾯都⽤并列或重叠的⽅式表现出来。
赏析:画作展⽰了抽象形象的躶体少⼥,背景和少⼥⾝体是由各种⼏何图形拼凑⽽成。
左边的三⼈是古典型⼈体的⽣硬变形;右边两⼈粗野、异常的⾯容及体态,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格尔尼卡Guernica格尔尼卡349*776厘⽶,1937年,画布油画,藏于西班⽛马德⾥索菲亚王后艺术博物馆背景介绍:1937年4⽉26⽇德国空军轰炸西班⽛格尔尼卡,此画是为同年举⾏的巴黎世博会西班⽛展馆创作的装饰壁画,表达对侵袭者的抗议和死难者的哀悼。
赏析:画⾯只⽤了⿊、⽩、灰三种极富悲悼情绪的肃穆颜⾊,没有飞机,没有炸弹。
左上⾓亮着的灯如同 “上帝之眼”,下⾯是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濒死长嘶的马匹,画⾯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
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通过运动与交换、拆分与重组,建立新的空间概念,立体派开创了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
这派产生于1908年,繁荣在20年代,直到50年代仍有市场。
立体派的创始人是移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和法国画家布拉克(1882—1963)。
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了第一幅立体派绘画《亚威农少女》,呈几何形分割的扁平人体丑陋而野蛮但不失和谐和统一。
1908年,布拉克展示了他用小方块画的27幅作品。
评论家说他的作品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形和方块块”。
立体派由此成为此类绘画的名称。
立体派绘画的视点不止一个。
画面上表现了一个物体在各个时间里被人们所看到的不同视图。
立体派的第一阶段是分析的立体派时期,其特点是将画的对象分解成方形、三角和圆形等平面几何形体,色彩较简单,多用灰绿色、灰褐色。
代表作有毕加索的《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卡恩韦勒像》(1910)和布拉克的《葡萄牙人》(1911)、《列斯塔格的房子》(1908)等。
第二阶段是综合的立体派时期,1912年毕加索开始在油画上贴报纸块,开拓了以实物代替“真实地表现”的艺术表现新观念。
其代表作有《静物与藤椅》(1911~1912)、《乐器》(1914)。
布拉克的代表作是《单簧管》(1913)、《巴赫的阿丽亚》。
现代雕塑史上的真正转折点是毕加索。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他的雕塑作品始终保持了人的感情和对人的思考。
《女人头像》(1909~1910)已经具有立体派雕塑的特点;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苦艾酒杯》(1914)是他最早的集合艺术的尝试;《铁丝的构成》(1930)利用铁丝的组合与结合,造成透明的三度关系,扩充了立体主义的观念;最动人的石膏翻青铜作品《牧羊人》(1944)是对基督的隐喻;50年代的《狒狒和小狒狒》以玩具汽车作狒狒的头,近似于粗野的原始风格。
立体派艺术简介立体派艺术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几何形状的重组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立体派艺术的起源、特点和代表艺术家,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一、起源立体派艺术起源于法国,最早由画家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于1907年创立。
他们试图挑战传统的透视法和单一视角,通过将物体的多个视角同时呈现在画布上,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和动态感。
二、特点立体派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视角:立体派艺术家通过将物体的多个视角同时呈现在画布上,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视角,使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作品。
2. 几何形状:立体派艺术家喜欢使用几何形状来表现物体,如立方体、圆柱体和锥体等。
他们将物体分解为几何形状的组合,以突出物体的结构和形态。
3. 破碎和重组:立体派艺术家常常将物体分解为多个碎片,并重新组合在画布上,以创造出一种破碎和重组的效果。
这种破碎和重组的手法使作品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
4. 色彩和光影:立体派艺术家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运用,通过对色彩的分割和重组,以及对光影的处理,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三、代表艺术家立体派艺术有许多杰出的代表艺术家,以下是其中几位:1.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毕加索是立体派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亚娜·玛丽亚》和《勃拉克的头像》等都体现了立体派艺术的特点。
2.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布拉克是立体派艺术的另一位创始人,他与毕加索合作创立了立体派艺术。
他的作品《音乐家》和《静物》等也是立体派艺术的代表作品。
3. 胡安·格里斯(Juan Gris):格里斯是立体派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吉他和报纸》和《瓶子和水果碗》等展示了他对几何形状和色彩的独特处理。
四、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立体派艺术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和单一视角,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毕加索4-⽴体主义时期1907-19193、⽴体主义时期1907-1919亚维农少⼥们 The girls of Avignon 243.9 x 233.7 cm 1907 布⾯油画这幅作品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亚维农的少⼥》始作于1906年,⾄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
画中五个裸⼥和⼀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
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对之并不喜欢。
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
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
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了然;草图上有⼀男⼦⼿捧骷髅,让⼈联想到⼀句西班⽛古⽼的道德箴⾔:“凡事皆是虚空”。
然⽽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去除了。
其最终的震撼⼒,并不是来⾃任何⽂学性的描述,⽽是来⾃它那绘画性语⾔的感⼈⼒量。
在这幅画上,⼈体的⽐例完整性和延续性遭到了否定。
这幅画,“恰似打碎了⼀地的玻璃”。
在油画《亚维农少⼥中》,⽴体派油画家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破坏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的⼏何块⾯。
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
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
这些块⾯使画⾯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油画上,可看出⼀种在⼆维平⾯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法,这种⼿法早在画家塞尚的画中就已采⽤了。
画⾯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但其⿐⼦却画成了侧⾯;左边形象侧⾯的头部,眼睛却是正⾯的。
不同⾓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个形象上。
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被更加明显地⽤在了画⾯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
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
通过运动与交换、拆分与重组,建立新的空间概念,立体派开创了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
这派产生于1908年,繁荣在20年代,直到50年代仍有市场。
立体派的创始人是移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和法国画家布拉克(1882—1963)。
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了第一幅立体派绘画《亚威农少女》,呈几何形分割的扁平人体丑陋而野蛮但不失和谐和统一。
1908年,布拉克展示了他用小方块画的27幅作品。
评论家说他的作品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形和方块块”。
立体派由此成为此类绘画的名称。
立体派绘画的视点不止一个。
画面上表现了一个物体在各个时间里被人们所看到的不同视图。
立体派的第一阶段是分析的立体派时期,其特点是将画的对象分解成方形、三角和圆形等平面几何形体,色彩较简单,多用灰绿色、灰褐色。
代表作有毕加索的《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卡恩韦勒像》(1910)和布拉克的《葡萄牙人》(1911)、《列斯塔格的房子》(1908)等。
第二阶段是综合的立体派时期,1912年毕加索开始在油画上贴报纸块,开拓了以实物代替“真实地表现”的艺术表现新观念。
其代表作有《静物与藤椅》(1911~1912)、《乐器》(1914)。
布拉克的代表作是《单簧管》(1913)、《巴赫的阿丽亚》。
现代雕塑史上的真正转折点是毕加索。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他的雕塑作品始终保持了人的感情和对人的思考。
《女人头像》(1909~1910)已经具有立体派雕塑的特点;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苦艾酒杯》(1914)是他最早的集合艺术的尝试;《铁丝的构成》(1930)利用铁丝的组合与结合,造成透明的三度关系,扩充了立体主义的观念;最动人的石膏翻青铜作品《牧羊人》(1944)是对基督的隐喻;50年代的《狒狒和小狒狒》以玩具汽车作狒狒的头,近似于粗野的原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