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管理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周易》易理与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科学是促成有效分工与协作、促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时间等有效结合的科学。
管理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组合人、事、物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以达到事业兴旺发达的目的。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生产实践、政治活动、科学技术如何计划、控制、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问题。
而《周易》的易理贯穿着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
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周易》易理告诫管理者要拥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天人合一的管理理念。
整体性原则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
这种原则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理想状态。
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从客观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从其内在矛盾着眼,特别是以寻求事物间的和谐统一为旨趣,推动事物的和谐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管理效益。
例如,在改造、征服自然时,应本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即《易传·文言》所谓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二、《周易》易理告诉管理者要注重改革、发展和创新。
变易原则是《周易》的核心。
包含"变数"、"变通"、"变革"等意思。
"变数"是指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正如《周易》书中描述的"阴阳之间有不测"。
这说明阴阳变易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向,事先难以预料。
人们常讲"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是这个道理。
"变通"是指"趋时尚中"。
所谓"趋时",就是要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对原有的东西加以变通。
易经国学中的政策制定与公共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国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政策制定与公共管理方面。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在政策制定与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易经理念在政策制定中的运用1. 五行思想:易经中有五行思想,即木、火、土、金、水。
在政策制定中,可以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规划资源配置。
例如,如果某地区金融发达,代表着土地富饶,政策制定者可选择进一步支持和发展该地区的金融业,以促进经济发展。
2. 阴阳平衡:易经追求阴阳平衡的理念,即事物存在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各种利益的平衡,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避免出现极端政策的偏颇。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变通灵活:易经中有“变通无穷”的思想,主张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在现代政策制定中,也应该注重变通灵活的原则,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
二、易经国学对公共管理的启示1. 以德治国:易经强调德治,即通过道德教化和自律来进行国家治理。
在公共管理中,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倡导诚信守法的精神,提高公民意识和道德素质,以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 用人唯才:易经主张“用人唯贤”,强调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
在公共管理领域,应该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建立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机制,使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3. 和谐共生:易经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公共管理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易经国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 基于易经的城市规划:某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参考了易经的思想,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布局城市结构,使得城市发展更加平衡和谐。
2. 基于易经的政策调整:某地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利用易经中的变通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周易》对现代管理的意义《周易》的易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其中,有许多内容可以用于指导现代企业的发展。
本文仅就《周易》的书名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作些探讨。
一个企业能否基业长青,取决于这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但由于东西方国家间历史、文化渊源不同,东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管理和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不应忽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因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这其中包括最古老的中国哲学著作《周易》的易理思想。
《周易》(又称《易经》)为什么会取名"易"呢?也就是问古人把书名取为"易"有什么道理呢?东汉大儒郑玄对此解释说,"易一名而含三义:不易,一也;变易,二也;简易,三也。
"显然,易理的核心内容是"不易"、"变易"和"简易"。
根据笔者的理解,"不易"包含着"不容易"和"不移易"两个意思。
所谓"不容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做事、处世总会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所谓"不移易"就是在面对不太顺利的环境时,不要移易自己的意志,而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要想方设法去破解难题和解决困难。
《周易》是在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抗拒力的情况下,为预测未来、趋吉避凶而形成的。
《周易》中的许多卦和爻都讲到了为人、做事的艰难,其中以"勿坎卦"为甚。
所以,人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往往以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来做形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内含许多"不易"或"坎",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认识和化解。
解读《周易》解读《周易》虽然我们的先哲们生活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各个方面极不发达的古代,然而,他们凭借着自已朴素、直观而又敏锐的眼光,利用着自已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铸成的灵感力量和理性力量,在探索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力量的奥秘方面闪现了耀眼的智慧光芒几年前,有感于国外《周易》热,而有些同胞却误解《周易》,在继承上存椟弃珠,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学术上缺文少辞,一直想写篇关于对《周易》看法的文章,由于自身的惰性也实因工作繁杂而没能提笔如今,当我触及这颗闪耀着绿色灵光的神奇瑰宝时,不禁被一道博大精深的智慧源泉所沉醉,深感这是一部伟大的圣典,是一座有待开发的神秘的精神宝藏。
几千年来,《周易》一直被认为文字古怪、深奥难懂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因为它自已是由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组成,这座殿堂一直到现代都还发着神秘的幽光”。
《周易》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最终破译它所包含的巨大的精神魔方。
其实,《周易》并非突然横空出世的天书,最初是源于农事和军事的需要,朝庭专门设置一批官员,研究和捕捉天文、地理、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异常征兆,预测其发展变化的大规律、大法则和大趋势,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上千年的总结、归纳、分析、类比、抽象、演译、验证,最后由《夏易》、《商易》升华成《周易》即“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归藏》和《周易》有很大差别,后世易学主要是指《周易》。
他们的这种能力和行为,就是拿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也无不为之赞叹。
可以说,《周易》是我国先哲们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智慧的珍品,它表现出的一种在总体上把握宇宙规律和世界发展的模式,以及探知物质世界未来发展的神奇性,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连串不尽的思索和不竭的启示。
《周易》的精华所在在于其思想,而其思想则主要寓于64卦的结构之中。
一、《周易》的辩证思维。
《周易》处处展示的辩证法的风彩是无比绚丽多姿的,只要翻开《周易》,其中辩证的警句、名言、寓句、喻句、词句随处可见,信手摘取如下:“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物极必反,阴盛阳衰,盛极必衰”;“祸福相袭,居安思危”;“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友,发于事物,美之至也”;“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倾后,先否后喜”;“无为而治,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生利焉”。
周易的管理智慧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
在管理主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整体和谐。
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
《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
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
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
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
“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
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
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
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
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
[1]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
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
《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
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对于“人”的记载,在易中多以前缀限定,如“幽人”(《履》)、“丈人”(《师》)、“邑人”(《比》)、“武人”(《巽》)、“宫人”(《剥》)、“行人”(《无妄》)、“恶人”(《睽》)、“旅人”(《旅》),等等,易的作者似乎在强调个体“人”的身份问题,同时还有如“大人”、“小人”、“圣人”、“君子”等。
这些“人”的身份不同,智慧不同,处境不同,在管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周易明确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管理的一切都离不开“人”。
[2]二、讲究变通的管理方法《周易》不仅讲变,还讲通。
《周易》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易传系辞上》第十一章)什么是通呢?由此及彼就是通。
《周易》的通表示了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变化过程的连续不断。
它运用史实,来说明这种变通的思想。
如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易传系辞下》第二章)又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卦彖辞》)这些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社会变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周易》的作者用一定的方式揭示变通的规律。
首先,《周易》设置了阴、阳这对对立物,以分别对应天地间的事物。
阴和阳是《周易》用以揭示自然规律的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本身是无形的,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所形成的超出感性认识的理性概念。
按《周易》规定,阳代表天、刚、男,积极等,阴代表地、柔、女,消极等。
《周易》中的阴阳是作为对立物而设置的,是矛盾着的双方。
它们之间的冲突对立转化就是事物变通的动因。
其二, 设置“爻”以揭示自然界不断运动变化的道理,爻的含义就是运动。
只有矛盾对立的双方而没有运动,事物仍然是死水一潭,而只有对立的双方在相互作用下运动起来,事物才能发生变通,这是自然的规律,《周易》设爻就是效仿自然规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易传系辞下》第三章)。
其三,《周易》规定了爻与爻之间的特有关系,以揭示事物的变通规律。
《周易》每一卦中的六个爻,位置是设定的,不能随便移动。
其中的任何一爻与其它爻的关系以及在卦中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一、当位与失位,中与失中;二、相应与无应,和与不和;三、相承与不相承,顺与逆。
《周易》通过这些关系揭示了作为部分的爻与作为整体的卦之间和爻与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正是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才使易的变通成为可能。
[3]那么,作为管理者怎样变通呢?一是顺天而变,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进行,而不可逆规律而行,要“广大配天地”,主张“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卦象辞》),只有顺应客观事物的规律,才可以资生万物,“顺乎天而应乎人”。
二是趋时而变。
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
《周易》指出“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要求变通适应四时的变化,并强调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传文言》)要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辞》),认为只有随时而变“与时偕行”(《损卦彖辞》),才可见“天地万物之情”(《恒卦彖辞》)要求“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彖辞》)真正做到“君子以治厉明时”(《革卦象辞》)“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
”(《易传系辞下》第一章)三是应人而变。
《周易》在顺乎天趋乎时的基础上,还要应乎人,以满足广大的黎民百姓的利益和要求,它指出“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主张“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易传系辞上》第一章)“使民不倦,使民宜之”,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4] 三、追求和谐的管理理念和谐是《周易》管理观念又一重要特征和追求的目标。
这一特征和目标主要体现在其视阴阳交感平衡协调为吉,要求人们中正得道而趋吉避凶。
《周易》认为万物的生长源自阴两种力量的相互对立与相互依托的关系。
太极图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思想。
在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为一纯阳卦、坤卦为一纯阴卦外,其余各卦都是由阴阳二交在六个阶段中组合而成,说明了阴阳两种不同的力量,在既对立又互补的情况下形成了统一性的和合发展。
“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意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们期望的万物繁茂、社会和谐的局面。
因此,在易学体系中,追求和合是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任何一种组织,都应将和合视为管理活动的根本目标。
在《易经》体现上述“和合”思想的,如咸卦,其卦象为艮下兑上的泽山卦,山上有泽,泽水必然浸润其下的山,而山下的水气则上升至湖泽,山泽互相通气感应,阴阳合德,象征了不同的事物经过良好的交互、配伍后会创造并达到和谐的境界。
这意味着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情感的真诚交流、沟通,确立组织成员合作的基础。
又如同人卦,其卦象为离下乾上的天火卦,天与火是两种差异极大的东西,但二者却有相同之处:天在上,火苗也向上,都具有“上”的属性。
在这里,同人卦指出和合的另一方面,即“求同存异”。
任何组织的成员都会有不同的个性、气质、能力以及利益追求,但良好的管理会促使他们认识并坚持共同的组织目标,他们各自具备的差异也就被统一、整合于共同的目标之下了。
这就要求管理者拥有宽广的胸怀,愿意接纳千差万别的组织成员,而不只限于那些自己喜欢、总是同意自己的意见、与自己相似的人。
[5]综上所述,周易管理观念虽属朦胧,但观点并不游移,虽属感性认识,理论色彩较淡,但所体现的理性思维却是明晰的,虽然比较原始,却有高屋建瓴之势。
《周易>这部经典中所蕴含的民本观、变通观、和谐观乃是其管理观念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即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或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牢固树立民本思想,着眼于管理整体,通过变通途径,达到管理的各要素之间,以及管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
这正是周易管理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1] 张耀天,沈伟鹏.周易管理哲学初探.[J].桂海论丛,2010(03):59-63[2] 王清德.《周易》与企业经营管理.[J].管子学刊,1994(04):74-76[3] 高原.《周易》管理学综述.[J].周易研究,2008(04):88-96[4] 袁继富.《周易》管理观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03):84-86[5] 戴黍.现代视域中的《周易》管理思想解析.[J].管理学家.2010(03):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