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管理的“在位”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31.69 KB
- 文档页数:7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rdquo。
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
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
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
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
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是根据曾教授大陆讲学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培训现场实况编辑加工而成,是曾教授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的浓缩和集萃。
相信这部视频课程会为你的人生和事业经营带来很好的启迪和指引。
第一集:道法自然内容摘要:1、中华儿女是《易经》的民族,因为长期以来《易经》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化基因。
浅谈《易经》与管理【摘要】《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从《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出发,探讨了其历史及起源、管理智慧、变化理论、应用实例以及在当代管理中的启示。
通过对《易经》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进行分析和解读,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升管理效果。
结合《易经》的管理智慧,可以使管理者更加灵活和包容,更加注重变化和调整,最终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团队目标的实现。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可以为当代管理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易经、管理、应用、智慧、变化理论、应用实例、启示、效果提升1. 引言1.1 《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十分重要,它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易经》强调变化和适应,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竞争。
《易经》还强调平衡和和谐,管理者需要关注组织内部的协调和稳定,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易经》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体现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培养自身的领导力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管理者可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
2. 正文2.1 《易经》的历史及起源《易经》又称《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它最初是由伏羲、后稷等古代先贤所创,后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传承,逐渐形成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易经》。
《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易经》是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构建的,八卦包括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每个卦象代表着一种天象、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而六十四卦则是由这八个卦象组合而成,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易经》在古代是用于占卜和预测的工具,通过卜筮得到的卦象来解读天地间的变化,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易经》中的管理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已成为企业和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管理的艺术不仅仅是在现代才有的概念,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一,《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之道。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的思想,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和原则,并探讨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
1. 变革与应变《易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变”。
《易经》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只有能够适应变化、灵活应对的个体或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
在管理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环境,管理者需要具备变革和应变的能力。
只有灵活调整战略、适时改变管理方式,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2. 阴阳平衡《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代表着事物间不同的属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管理中,阴阳的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者需要在权力与授权、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寻求平衡。
只有平衡各种对立面,才能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
3. 以德治人《易经》中强调的道德思想也为管理提供了借鉴。
《易经》认为,以德治人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激励员工。
同时,以德治人也意味着以公正、诚信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建立和谐的组织文化。
4. 虚而实《易经》中的“虚而实”思想也对管理者有所启示。
《易经》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虚与实两个方面构成的。
在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善于发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并在虚与实之间找到平衡。
只有充分了解组织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策略。
5. 共生共荣《易经》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思想提醒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集体的力量。
管理者需要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只有实现团队的共生共荣,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6. 顺其自然《易经》中的“顺其自然”思想告诉管理者,有时候放弃控制,顺应自然的发展是一种高明的管理策略。
管理者需要善于倾听员工的声音,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创造力。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管理智慧的宝库。
在《易经》中,有许多关于管理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的管理,也适用于现代的管理。
本文将就《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1.以德治人《易经》中有一句名言:“治人者必先自治,而后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管理他人。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员工感受到他的品德和修养,从而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在企业中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2.顺势而为《易经》中提到了“顺势而为”,这是一种管理智慧。
在企业中,管理者要能够把握市场的变化,顺势而为,把握机遇,创造价值。
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和而不同《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和而不同,相得益彰”。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要善于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尽力。
在企业中,员工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分歧,管理者要善于化解矛盾,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让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局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易经》中有一句名言:“以人为本”,这是一种管理智慧。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5.尊重员工《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尊重员工,才能得到员工的尊重”。
这句话表明了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给予员工应有的权利和尊重。
在企业中,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管理者要善待员工,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给予员工应有的回报和赞扬。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它讲述了中国古代应有的社会关系和政
治经济方面的管理思想,对以后的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全球十大思想”之一。
《周易》的管理思想,主要的内容包括治国之道、政治思想、人本道理、哲学
观念等。
首先,《周易》认为“天地人”至关重要,把自然、社会和个人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要“法令治民”,这是古经治国之道。
其次,《周易》提出“厚德载物”、“静得多动”和“和而不流”等政治思想,这是古时候以人为本的社会。
再次,《周易》强调了“有效平衡”思想,认为上下应该和睦相处,行事要有效而不是只顾视觉效果的盲目行动,使天下大千平衡安定。
此外,《周易》教导“贞明正信”,认为人作风应该正派,遵守法律,不可乱搞,也反映了古经的哲学观念。
总的来说,《周易》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厚德载物,静得多动,有效平衡,贞明正信”,是一套完整的管理观念。
这些管理观念,特别是个人本能的基本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意义。
它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思想去看待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其行为态度,以正确慈悲的心态去处理好相关政治经济问题,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日益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事会030人 物EOPLE《易经》对企业变革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真正思想解放,与时俱进。
《易经》第一个卦是干卦,就代表创造,“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干卦代表天生万物,创造没有止境,自强不息,但到最后一卦仍叫“未济”,代表创造没有停止,充分象征永远创新的开放精神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文|本刊记者陈捷冯沪祥:从《易经》看成功管理什么是公司百折不挠、基业长青的核心驱动力?在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冯沪祥教授看来,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精神气,在于心学。
冯教授历任蒋经国秘书、原“立法委员”、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以及多所大学讲座教授,他早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忧患意识、坚忍自强、谦卑为怀、沟通为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和谐团结、力行实践……这位深谙国学的台湾著名学者,以《易经》为体,义理为纲,对《董事会》记者详加阐述《易经》对企业管理的现实价值。
早年出版过《易经生命哲学》、《中国文化哲学》、《中国管理哲学》等60余本中英文著作的他建议企业家,不妨抽出时间读一读《易经》,或者翻一翻受易经影响极深的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这对当下的企业家尤有裨益。
《董事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易经》内容很容易被符号化,如何把这种义理精神真正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冯沪祥:最重要的是忧患意识。
我认为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一样,忧患意识是动力。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自我的警觉、自我的要求,这就是忧患意识。
这是源自内心的。
现在很多管理讲各种战术,各种方法技巧,这都是外在的,外在的东西学得再多,而内在没有觉醒、没有自立自强是没有用的。
有了忧患意识才会真正有动力。
成吉思汗从最初的一个草原小部落被欺凌,到最后建成一个那么大的王国,就是因为有忧患意识,“心中永远想到敌人”,这是很好的启发。
引言概述《周易》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经典著作,其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实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周易》管理思想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其中的五个主要观点来阐述其在现代管理领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正文内容一、阐述变化与变通的观点1.变化是万物永恒的真理2.管理者需敏锐把握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3.适应变化需灵活变通,避免固步自封4.利用变化创造机会,取得竞争优势5.引导组织适应变化,实现长期发展二、探讨平衡与互补的观点1.平衡是协调与发展的关键2.管理者需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3.平衡矛盾并提升整体效能4.强调互补性,注重个人才华的发挥5.实现由对立到融合的转变,促进共赢局面三、分析阴阳相生的观点1.阴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管理者需善于协调并发挥阴阳之力3.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更佳绩效4.通过平衡阴阳关系,实现健康发展5.稳定与变化相互促进,推动组织向前发展四、解读因果无穷的观点1.因果关系是管理中的重要原则2.管理者需深入分析原因与结果3.强调追溯因果,提高问题解决效率4.探索表象背后的本质,实现持续改善5.在因果关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的源泉五、阐述和谐共生的观点1.和谐是组织稳定发展的基石2.管理者需促进内外部协调与合作3.改善组织关系,提高员工满意度4.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5.实现利益共享,共同成长与发展总结通过对《周易》管理思想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现代管理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周易》强调变化与变通、平衡与互补、阴阳相生、因果无穷以及和谐共生的观点,这些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是为管理者提供了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管理者应善于把握变化,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和谐关系,同时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及其因果关系,以实现组织持续发展和进步。
因此,深入研究和应用《周易》的管理思想,将对现代管理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曾仕强:《易经》里的管理学思想“开关原理”是管理最根本的道理,一开一关,所有的管理措施尽在其中。
“把应该打开的门打开来,把应该关闭的门封闭起来”,只要开关得当,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善良的风气,很快就会形成。
善门难开,告诫管理者必须“慎始”。
因为门一旦开启,再去关上,实在十分困难。
不应该开的,最好一开始便下定决心,不予开启。
一之多元,是现代化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
管理者必须认清:如果当地的社会相当一元化,大环境颇有共识,公司就不必强调企业文化。
近年来社会日趋多元化,大环境乱七八糟,什么话都有人说,什么花样都可能出现。
在这种情境当中,企业文化就变得十分重要。
社会愈是多元化,公司愈需要一元化;形成共识成为管理有效的重要基础。
我们都知道,一元化其实不太可能,因为社会风气不可能不影响公司内部的运作,所以一之多元化,最合乎需求。
合起来是一(太极),分开来是多(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分中有合,而合中也有分。
完全合一,未免过分专制,不易令成员心服。
完全开放多元,势必混杂不堪,导致贤明的人袖手旁观,而一知半解的人,却能够自以为是而得理不饶人,反而扭曲了真相、悖离了道理。
最好是一之多元:一方面包含众多的意思,一方面则能够产生高度的一致性。
一之多元,其实就是事情未定案之前,包容不同的见解,容许多元的发挥;一旦拍板定案,那就非如此执行不可——即使稍为专制,也应该接受。
管理者所面对的情况变化多端,简直无法逐一列举。
但是,在这些众多的情况当中,总有一个可以贯串其中的道理,同样呈现一之多元的现象。
大易将管理可能遭遇的情况归纳为六十四种。
管理者依据象、数,判断自己所面临的究竟是哪一种情况,然后从卦的彖辞以及各爻的爻辞,获得解决问题的若干启示,因而依理而行,趋吉避凶。
六十四卦或三百八十四爻,表示不同的“时”和“位”,管理者必须明辨时、位和性质,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一之多元的共识基础上,正确地开关,以求管得合理。
南宋蔡元定说:“天下万事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万象出于一方(阴)一圆(阳),尽起于乾(阳)坤(阴)二画。
引言概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典籍,是一部哲学经典和占卜书籍。
虽然《周易》在卜筮、预测方面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它的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周易》中的管理思想,并分析其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道德管理1.人德的重要性:《周易》强调管理者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对组织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者应具备正直、诚信、公正、谦虚等品德,并将其灌输给组织成员。
2.道义思维的指导:《周易》提倡以道德思维来管理组织,通过以人为本、推崇仁义和道德的价值观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准则和决策。
二、变革管理1.风水观念的引申:《周易》中的八卦和风水观念可以解读为对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应对策略,管理者可以从中学习灵活应对变化的方法和策略。
2.谋略管理的启示:《周易》强调变革管理的谋略,管理者应从整体的宏观视角出发,研究环境变化的规律并选择合适的变革策略,以平衡组织内外的各种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团队管理1.维持平衡的原则:《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代表了世界的各种状态和变化,体现了一种平衡的原则。
管理者在团队管理中可以借鉴六十四卦的思想,谋求团队成员之间的平衡和协作。
2.差异融合的方法:《周易》强调差异融合,认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是互补的,通过互相融合形成有利于团队发展的整体。
四、决策管理1.预测未来的能力:《周易》中的卦象和阴阳变化,可以被理解为对未来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卜筮的原理,提高自己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力。
2.思辨性决策:《周易》提倡运用思辨和直觉来做决策,管理者可以通过运用八卦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决策质量。
五、领导力管理1.化解危机的智慧:《周易》中的变卦和动爻,可以被看作是领导者对危机处理的策略。
管理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应对不可预测的变化和危机情境,化危为机。
2.追随天命的理念:《周易》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天命,领导者应该遵循这种天命,与之协调,以实现组织的发展和成功。
《周易》管理思想《周易》管理思想《周易》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
事实上,无论从《周易》文本的性质、从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的运行规则还是从哲学文化的意蕴上来看,《周易》皆具有典型的管理学特征。
作为大道之源、六经之首的《周易》,其思想可谓驳杂而宏阔!《系辞》中所谓“《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概括也许对《周易》思想之博大做了很好的说明。
既然“易道”充盈天地间,那么它势必要涵盖人间一切的学问。
更何况,《周易》乃是由独特的符号体系所构成——冯友兰先生认为周易的八卦符号是个X——符号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势必导致人们对《周易》解读、诠释的丰富性、多义性。
因此之故,人们对《周易》的研究亦呈现出多样性,如不少学者从筮法、史学、伦理学、哲学、思维学乃至军事学等角度对之展开研究。
今笔者不避粗浅,试图从管理学的维度①对《周易》所蕴含的“X”做一“填充”,以拓展《周易》的研究维度,并期望给当代管理思想以有益的启示。
一、作为管理学的《周易》在阐发《周易》的管理思想之前,有必要追问《周易》的“管理学性质”——假若《周易》本与管理不相干,那么所谓“周易的管理学解读”不过是笔者的一厢情愿——无疑,独断论的解读不但缺乏说服力,反而有附会的嫌疑。
因此,探讨《周易》的“管理学身份”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笔者拙见,可从三个层面对其“管理学性质”进行考量。
(一)从卜筮的身份看《周易》的管理学性质客观地讲,《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无论从其符号的构成方式还是从卦爻辞的记载来看,这一点都不容质疑。
我们知道,《周易》的主体部分(即经文部分)由象和辞构成,“象”指的是通过一定的衍算方式所得的卦象,而“辞”(卦爻辞)则是对卦象所下的断语。
“所谓断语就是结论,多用吉凶、悔吝利与不利等辞,取象和断语是因果关系。
”[1]65无疑,这种通过“象”推断事物“吉、凶、悔、吝”的方式表明《周易》乃是卜筮之书。
《周易·系辞》中还专门介绍了筮的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