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管理(上)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易经》与管理《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古人誉为六经之首,无所不包.理应与管理学有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
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按照西方管理学理论,管理本身是一种决策学。
所谓决策,就是对各种可能行《周易》成书后参与了古代重大决策,成为重要决策方法之一。
例如,在周代专设筮官,名曰大卜,掌管卜筮之书,对于国家大事如建国、迁都、战争、立嗣、分封等进行决策。
同时《周易》卜筮又是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在古代管理者利用《周易》卜筮这种神圣的权威让百姓相信自己制定的决策的正确性,并使这一决策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经过儒家整理和阐发的《周易》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本身即是管理哲学。
《周易》与其他五经成为汉以后的官学,充当了管理国家的理论工具,被称为“儒术”。
仪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尺度。
汉之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天文、历法、音律等制度皆以此为基石建立起来。
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皆可从《周易》和其他经学理论中找到根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易学理论及其精神是培养和造就古代管理者的工具和教化被管理者的法宝。
同时,《周易》又是选拔古代优秀管理者的重要尺度。
汉武帝以后包括《周易》在内的经学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经学成为时人晋身入仕的阶梯。
在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周易》经传所蕴涵的丰富管理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强调天人合一。
整体性原则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
这种原则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理想状态。
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从客观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从其内在矛盾着眼,特别是以寻求事物间的和谐统一为旨趣,推动事物的和谐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管理效益。
例如,在改造、征服自然时,应本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周易》与现代管理中用人育人之道《周易》被古人誉为“六经之首”,最显著的特点是义理和象数的统一,按《周易》的说法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即辞、变、象、占是《周易》的四大内容。
其内容丰富,已经渗透到文化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包括管理领域。
本文主要谈一下《周易》对现代管理中用人育人的启发和影响。
一、用人丁善懿在《易经与科学管理》一文中将管理者的素质归纳为“二知四巧”,“二知”指的是工作上的知识和职责上的知识;“四巧”指的是领导、教导、方法和技巧。
这“四巧”就很好的说明了在现代管理上的用人之道。
(一)任人唯贤《周易》主张养贤和尚贤,大畜卦的《彖辞》说:“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
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要尚贤、养贤、用贤。
所谓“贤人”是指仁人,具有大德之人,能完成大业的人。
“仁人”指能实践仁德,不自私,能利人;行为合于礼法,有坚定的意志,做事踏实,做不少利民利国的事情,却又不居功自傲的人。
“小人”指无仁德之人,《系辞传》下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
“小人以为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无伤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所以《周易》主张用贤人,而不要用小人,用贤人才能成就事业。
同时还不要用无才干的人。
如鼎卦九四爻辞说:“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
这段爻辞《系辞传》作了这样的解释:“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产生这样的后果,是这个人不胜其任。
这里就强调了要用人唯贤,注重德才兼备。
(二)因能而用人才的选择和使用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选择合适的人才做合适的工作在现在要求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下无疑是再重要不过了。
《周易》的八卦理论,就把人才分为五种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各有其不同性格特点和不同的才干,要有不同的用法,这叫做“因能授职”“量才授官”。
《周易》对现代管理的意义《周易》的易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其中,有许多内容可以用于指导现代企业的发展。
本文仅就《周易》的书名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作些探讨。
一个企业能否基业长青,取决于这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但由于东西方国家间历史、文化渊源不同,东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管理和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不应忽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因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这其中包括最古老的中国哲学著作《周易》的易理思想。
《周易》(又称《易经》)为什么会取名"易"呢?也就是问古人把书名取为"易"有什么道理呢?东汉大儒郑玄对此解释说,"易一名而含三义:不易,一也;变易,二也;简易,三也。
"显然,易理的核心内容是"不易"、"变易"和"简易"。
根据笔者的理解,"不易"包含着"不容易"和"不移易"两个意思。
所谓"不容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做事、处世总会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所谓"不移易"就是在面对不太顺利的环境时,不要移易自己的意志,而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要想方设法去破解难题和解决困难。
《周易》是在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抗拒力的情况下,为预测未来、趋吉避凶而形成的。
《周易》中的许多卦和爻都讲到了为人、做事的艰难,其中以"勿坎卦"为甚。
所以,人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往往以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来做形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内含许多"不易"或"坎",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认识和化解。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它讲述了中国古代应有的社会关系和政
治经济方面的管理思想,对以后的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全球十大思想”之一。
《周易》的管理思想,主要的内容包括治国之道、政治思想、人本道理、哲学
观念等。
首先,《周易》认为“天地人”至关重要,把自然、社会和个人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要“法令治民”,这是古经治国之道。
其次,《周易》提出“厚德载物”、“静得多动”和“和而不流”等政治思想,这是古时候以人为本的社会。
再次,《周易》强调了“有效平衡”思想,认为上下应该和睦相处,行事要有效而不是只顾视觉效果的盲目行动,使天下大千平衡安定。
此外,《周易》教导“贞明正信”,认为人作风应该正派,遵守法律,不可乱搞,也反映了古经的哲学观念。
总的来说,《周易》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厚德载物,静得多动,有效平衡,贞明正信”,是一套完整的管理观念。
这些管理观念,特别是个人本能的基本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意义。
它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思想去看待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其行为态度,以正确慈悲的心态去处理好相关政治经济问题,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日益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言概述《周易》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经典著作,其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实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周易》管理思想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其中的五个主要观点来阐述其在现代管理领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正文内容一、阐述变化与变通的观点1.变化是万物永恒的真理2.管理者需敏锐把握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3.适应变化需灵活变通,避免固步自封4.利用变化创造机会,取得竞争优势5.引导组织适应变化,实现长期发展二、探讨平衡与互补的观点1.平衡是协调与发展的关键2.管理者需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3.平衡矛盾并提升整体效能4.强调互补性,注重个人才华的发挥5.实现由对立到融合的转变,促进共赢局面三、分析阴阳相生的观点1.阴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管理者需善于协调并发挥阴阳之力3.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更佳绩效4.通过平衡阴阳关系,实现健康发展5.稳定与变化相互促进,推动组织向前发展四、解读因果无穷的观点1.因果关系是管理中的重要原则2.管理者需深入分析原因与结果3.强调追溯因果,提高问题解决效率4.探索表象背后的本质,实现持续改善5.在因果关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的源泉五、阐述和谐共生的观点1.和谐是组织稳定发展的基石2.管理者需促进内外部协调与合作3.改善组织关系,提高员工满意度4.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5.实现利益共享,共同成长与发展总结通过对《周易》管理思想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现代管理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周易》强调变化与变通、平衡与互补、阴阳相生、因果无穷以及和谐共生的观点,这些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是为管理者提供了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管理者应善于把握变化,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和谐关系,同时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及其因果关系,以实现组织持续发展和进步。
因此,深入研究和应用《周易》的管理思想,将对现代管理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周易管理心得体会篇一:从周易浅谈管理从《周易》浅谈管理摘要:读国学,学管理,以国学智慧通透管理,以管理思维重读国学。
《周易》如何与管理结合起来?它的阴阳统一理论能为我们管理企业、领导员工带来怎样的指导?“亢龙有悔”、“道大行也”这样富有深意的文字,如何让它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作用?一本通常被用来进行占卜和作为风水本源的书,又如何对管理者有所帮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周易》,从《周易》浅谈管理。
关键词:管理、中国式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初九,潜伏在水中的龙暂且不施用。
《象传》说:“潜龙勿用”,阳气初生居于下位。
“潜”,潜伏之意。
“龙”乃圣人对君子的称谓,龙具刚性,富有很强的主导意味,我认为它类似于君子中的主导者。
“勿用”不是不用,而是暂且不宜施用。
为什么?因为阳气初生,还不具备干事的能力。
犹如一个人学业未成,时机也不成熟,不适宜施展才华,更不适宜委于重任。
“潜龙”还象征着另外一种人,他们有才华但不愿出仕,对于人间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更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自身。
在企业中,“潜龙”代表着二种人:第一种是能力还不足以委以重任之人,很多年轻人便是如此;第二种是富有才华而不愿出仕之人;第三种是等待时机之人。
对于能力不足者,管理者应该给与他更多的磨练机会,促进他成长。
因为既然可以称得上“龙”,必定具备出色的潜力,只是学识和经验方面还存在缺陷而已。
而“潜龙”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缺憾性,不断提升自己,以期达到“修身修业”的人生目标。
对于有才华而不愿出仕之人,只能承认“人各有志”啦。
对待时机之人是聪明之人,在环境不利于自身时选择韬光养晦,一旦发现机会便会大展拳脚。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上九,飞得过高的龙,必定会有悔恨。
《象传》:“亢龙有悔”,过满必不可持久。
成功者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永不满足,总是期望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然而,一旦超出了能力的极限,问题就会接二连三的出现。
《周易》管理思想《周易》管理思想《周易》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
事实上,无论从《周易》文本的性质、从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的运行规则还是从哲学文化的意蕴上来看,《周易》皆具有典型的管理学特征。
作为大道之源、六经之首的《周易》,其思想可谓驳杂而宏阔!《系辞》中所谓“《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概括也许对《周易》思想之博大做了很好的说明。
既然“易道”充盈天地间,那么它势必要涵盖人间一切的学问。
更何况,《周易》乃是由独特的符号体系所构成——冯友兰先生认为周易的八卦符号是个X——符号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势必导致人们对《周易》解读、诠释的丰富性、多义性。
因此之故,人们对《周易》的研究亦呈现出多样性,如不少学者从筮法、史学、伦理学、哲学、思维学乃至军事学等角度对之展开研究。
今笔者不避粗浅,试图从管理学的维度①对《周易》所蕴含的“X”做一“填充”,以拓展《周易》的研究维度,并期望给当代管理思想以有益的启示。
一、作为管理学的《周易》在阐发《周易》的管理思想之前,有必要追问《周易》的“管理学性质”——假若《周易》本与管理不相干,那么所谓“周易的管理学解读”不过是笔者的一厢情愿——无疑,独断论的解读不但缺乏说服力,反而有附会的嫌疑。
因此,探讨《周易》的“管理学身份”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笔者拙见,可从三个层面对其“管理学性质”进行考量。
(一)从卜筮的身份看《周易》的管理学性质客观地讲,《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无论从其符号的构成方式还是从卦爻辞的记载来看,这一点都不容质疑。
我们知道,《周易》的主体部分(即经文部分)由象和辞构成,“象”指的是通过一定的衍算方式所得的卦象,而“辞”(卦爻辞)则是对卦象所下的断语。
“所谓断语就是结论,多用吉凶、悔吝利与不利等辞,取象和断语是因果关系。
”[1]65无疑,这种通过“象”推断事物“吉、凶、悔、吝”的方式表明《周易》乃是卜筮之书。
《周易·系辞》中还专门介绍了筮的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易学与企业管理《易经》中所体现出的管理理念,又该如何来应用这些理念?《易经》又称为《周易》,由经文(狭义的《易经》)和传文(《易传》)两部分组成。
其中经文大约作于西周前期,传说是周文王作的;传文大约作于战国时期,传说是孔子作的。
后来经过孔子的整理,完成了《易经》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质的飞跃。
算命只是对其表层的解释,并不能一概否定这种看法。
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预测书,而是一本行为学和管理学的书。
它包含了中国先哲们的大智慧,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的大规律。
现存的中国古老建筑至今还闪耀着它的光辉,故宫的前三殿后三宫无一不体现着《易经》的理念。
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话“与时俱进、龙马精神、忧患意识、同舟共济”等也是出自《易经》。
前不久经中央常委批准成立的国际易学联合会也充分肯定了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每时每刻都在支配着我们的精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是处处存在,时时存在。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现在中国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企业,企业的问题在企业家,企业家的问题在企业文化。
”这是因为企业是当代中国的中坚力量,企业健康发展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就会早日实现。
但目前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五缺”现象(即:缺文化、缺信仰、缺使命、缺品牌、缺战略),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树立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企业文化是什么?就是企业的精神理念、精神信仰!这是文化的内核。
而中华文化最本质的内核就是优秀的经典文化,为此我把重点转移到了企业界,主要任务就是致力于企业的精神及文化建设,开展修心育德的咨询服务,重塑中国人的信仰,重树中国人的精神。
目的是:为企业立心,为民众立德,为中华立功,为世界立言。
目前我们首先做的就是“以德治企”,这个项目对于改变企业“五缺”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党和政府强调以“德”治国,重视精神道德建设,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道德存在着严重的滑坡现象,急需“德”的引导;尤其是中国当代的企业界,迫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少企业家存在“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做法,甚至不少企业内部也出现明争暗斗、互相拆台的现象。
周易中的时间管理智慧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不分贵贱,不偏不倚地流逝着。
在现代社会,时间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目标。
然而,时间管理的智慧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古老的《周易》中早已蕴含着深刻的时间管理理念。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阴阳变化为核心,阐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在时间管理方面,《周易》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周易》强调了“时”的重要性。
“时”在《周易》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具体的时间点,更代表着时机、时势。
《周易》认为,万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机,只有顺应时势,才能取得成功。
这启示我们在时间管理中,要善于把握时机。
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要选择自己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段;在开展工作项目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找准最佳的切入点。
其次,《周易》中的“变易”思想也为时间管理带来了启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时间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管理时间,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可能需要集中精力,长时间专注于一项重要任务;有时,又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同时处理多个事务。
这种灵活性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时间安排中的问题,并做出有效的调整。
再者,《周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在时间管理中也有体现。
阴阳平衡意味着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适度。
如果把时间过度投入到工作中,可能会导致身心疲惫,影响生活质量;反之,如果过于追求休闲娱乐,又会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成长。
因此,我们要合理分配工作、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让生活在动态中达到平衡。
另外,《周易》中的“未雨绸缪”思想也与时间管理密切相关。
它提醒我们要有前瞻性,提前规划好未来的时间。
比如,制定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手忙脚乱。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将《周易》的时间管理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周易》与管理哲学思想摘要: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
《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其一是变易,二是协调。
而民为邦本是《周易》的管理主体论,他看重人是管理的主体,把人看成是社会稳定、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根本之所在。
关键词:周易管理哲学变易协调民为邦本正文:这一学期我有幸能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对现今大热的国学做了一番更为详尽的探索和了解,对于老师课上所讲的六本国学经典更是兴趣盎然,其中对于《周易》我更是对他着迷,为之倾倒。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
到今天,《周易》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
作为一名管院学生,我觉得《周易》与管理学有很深的关系,下面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周易》的奥秘。
一、变易协调——《周易》的管理方法论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类,一是变易,二是协调。
正是通过变易和协调来实现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
(一)变易“易”就是变化,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易传》也讲“生生之谓易”,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
变易亦即变化、变通、改革之意。
这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要变易、变通、改革呢?首先,在社会发展中要成就盛德大业就不能墨守成规,或者永远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稳定”水平上,只有变易、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即“通变之谓事”,因此说变易、变通、改革是事业成功、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变化、改革才能通畅,只有通畅了才能使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并使社会统治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周易》主张对于过时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进行改革,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二)协调无论哪种管理,都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周易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启示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以八卦和爻辞的形式阐述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
尽管《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和启示却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周易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周易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变化和变革的理解上。
周易强调了世界的变化无穷无尽,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样需要不断变化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运营模式。
只有紧跟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周易还强调了平衡和协调的重要性。
在周易中,八卦所代表的不同力量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企业管理中,也需要平衡和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例如,在制定企业战略和发展规划时,需要兼顾股东、员工、客户以及社会和环境的利益,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组织内部,也需要平衡不同部门和职能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内部的协作和合作。
再次,周易提倡了适应变化和舍弃陈旧观念的理念。
在周易中,爻辞强调了“新事物迅速取代老旧事物”的观念。
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敢于放弃旧有的观念和传统的管理方式,主动追求创新和改进。
只有积极应对变化和创新,才能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最后,周易还提供了管理决策的参考和指导。
在周易中,八卦和爻辞所代表的不同力量和情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思考和做出决策。
通过运用周易的思维框架,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评估风险,避免犯错和做出错误的决策。
同时,周易的哲理也提醒管理者要注重“人文管理”,尊重和关心员工的需求和情感,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整体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总之,周易对企业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它提醒企业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应对和适应变化;要平衡和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可持续发展;要勇于创新和变革,放弃陈旧观念和管理方式;以及要运用周易的思维框架,进行理性的管理决策。
《周易》与管理(上)张其成著名易学家管理哲学家二十一世纪,大量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涌入中国,而此后不久,中国企业界掀起了一起国学管理热,其原因何在?张其成:第一个原因:西方的管理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第二个原因:的的确确在国学里面找到管理的精髓。
(旁白)一部《周易》有人在从中看到了占卜,有人看到了哲学。
张其成:而这六十四卦呢,就是展现了一种治国之道、管理之道。
(旁白):国学是文明的积淀、智慧的精华。
本期前沿讲座特邀张其成先生为我们解读国学的源头《周易》,敬请关注。
(旁白):他是国学管理理论的开创者。
【国学的管理最核心的是教化人心】他将传统文化的思维和智慧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国学管理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最关键的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第三点是用在建立企业文化方面。
】张其成,著名易学家,管理哲学家,从哲学博士到国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成先生潜心研究国学管理理论,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开启了新的视野。
张其成先生先后为蒙牛集团、华为集团等知名企业做了几百场培训,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界的传承和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其成:现场的企业界家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前沿讲座。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周易》与管理。
国学的精髓是周易,所以今天要讲的是《周易》与管理。
一提起《周易》,大家都有很多联想,很多人把《周易》看成是算命的书,用我的一句话来说,这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上第一桩冤假错案。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易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这是刻在中华民族的心坎里的。
有人又会问,《周易》和管理又会有什么关系呢?甚至有人提出把《周易》和国学搭上管理这趟车这可能用心不良或者是有什么财务方面的需求,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因为国学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学术的精髓它当然在管理的领域能发挥作用。
在中国的古代不叫管理,叫治理,这一字之差,就体现了东西方管理的一种差异。
管理的管是竹字头,而中国古代叫治理,治是水字旁,可以说西方的管理强调的是一种硬性的管理,像竹子一样,把人们限制住,中国的治理是一种柔性管理。
那么为什么从本世纪初开始,出现了这股国学热,在管理界在企业界有了这个国学热,甚至于有这六个字,叫做打“飞的”听国学,成为企业家企业精英的一种时尚,为什么呢?我认为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西方的管理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第二个原因就是的的确确在国学里面找到了管理的精髓。
下段精彩提示:一部《周易》有人从中看到了占卜,有人看到了哲学。
张:这六十四卦呢就是体现了一种治国之道管理之道。
一、《周易》的历史形成我们今天讲的是国学的核心《周易》,所以必须要先了解周易的精神,然后我再讲周易的管理。
我们先来看周易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做,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中国的非常光辉的文明史。
三皇五帝这个说法很多很多,我们这里只说一种说法,三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大家都有这个说法叫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这句说法当然也没有错。
可是严格的说,应该说我们都是伏羲的子孙,因为从周易上记载,第一位圣人是伏羲氏,其次第二位才是神农炎帝,神农氏又称炎帝,第三位是黄帝,这就是三皇。
五帝就是在三皇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尧和舜。
三皇和《周易》都有关系。
传说伏羲氏做八卦,神农氏也就是神农炎帝做了第一步《易经》叫《连山易》,黄帝(轩辕氏)做了第二部《易经》叫《归藏易》,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周文王做了一部《易经》叫《周易》。
前两部《易经》都失传了,《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失传了,现在只剩下《周易》。
《连山易》和《归藏易》据说分别成书于夏代和商代,中国的朝代第一个朝代是夏代,第二是商,第三是周,这三代称为上古三代。
《连山易》据说是夏代成书,但是已经失传了。
所以从我们所知,现在只知道它的第一卦排列,第一卦还知道,后面的怎么排列都不清楚了。
第一卦是什么卦呢?叫艮卦。
《连山易》的第一卦叫艮卦。
它有什么大的影响呢?它就影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子,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假设墨子的学说在汉代以后没有衰亡,中国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然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我们来假设一下,假设墨子的学说后来占了主导了,而不是下面所说的道家和儒家占了主导,中国该是什么样的呢?很可能中国就是一个基督教的国家。
但历史毕竟没有按照假设的发展,墨子的学说后来衰退了,后来占主导的是什么呢?就是老子和孔子的学说。
就是第二部《易经》神农炎帝所做的《归藏经》。
第二部《易经》《归藏易》,这个《归藏易》的第一卦是什么卦呢?是坤卦。
《归藏易》据说是商代成书的,影响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李耳就是老子。
《道德经》的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坤卦,也就是《归藏易》,但是这两部《易经》都已经失传了。
现在我们所能看得见的就是《周易》,《周易》它的第一卦就是乾卦。
这就是《周易》的第一卦。
当然第二卦第三卦一直到第六十四卦都知道,因为这本书还存在。
《周易》这本书它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从现在存世的这本《周易》来看,它至少经过了三个圣人:一个圣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作八卦;第二个圣人就是周文王演六十四卦。
伏羲氏作八卦,这个作是什么意思?就是创作,就是说他以前没有人作出八卦,是从伏羲氏开始的,伏羲氏是第一次,周文王演六十四卦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演就是推演,就是说明有了一个现成的东西,他在这个东西的基础之上做一个推广,一种发挥一种推广,所以他推演出六十四卦。
当然这里有一个故事,说周文王当时他还没有当上王,说周文王叫姬昌,他被商纣王囚禁在现在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个地方叫汤阴。
汤阴过去叫什么呢?这个地方叫羑里,羑里这个地方就是世界第一座监狱,是商纣王囚禁姬昌的地方。
当时囚禁在这里这个姬昌他就日思夜想,他就想我怎么样把这个商纣王给推翻呢?这就是最大的治理最大的管理。
我怎么样来治理我这一族,然后把商纣王给推翻呢?怎么样走出这座监狱,当时已经有了伏羲八卦,他就意识到这个伏羲八卦。
这个里面这个卦爻,再把它推广出八卦再加八卦进行推广就变成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呢,就是展现了一种治国之道管理之道。
于是他日思夜想,后来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作出了六十四卦,并且把这六十四卦写上了卦爻辞,就是写上了文字,就是他自己的解释,所以说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个六十四卦是周文王在当时怎么样的为了要推翻商纣王,走出这个监狱走出大牢是在这么一种状态之下写成的,所以这里面包含有很多很多的智慧。
旁白:周易世代流传,不断被后人解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其中孔子的易传让周易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周易》的发展张其成:第三个圣人就是孔夫子。
因为周文王的这个周易到了孔夫子这个时代,很少就有人看得懂了。
所以好多人把周文王做的这个周易当成是有字天书,这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好多人看不懂了,当时就有人觉得这个就是讲算命的了。
这个里面有好多词讲了吉、凶、悔、令、无望、无咎等等,这就好比是对事情的一种判断,好多人就看不懂了,可是我们的孔夫子他看懂了。
他是什么时候看懂的呢?也不是一下子看懂的,孔夫子看这个易经是到快五十岁的时候才看懂的,一直看不懂。
然后他看易经的时候下了一个功夫,这个就是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
孔子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才把这个易经看懂。
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韦就是那个牛皮绳,原来那个书是用竹简写在竹简上的,那个竹简是用牛皮绳穿起来的这个牛皮绳都断掉了三次,三绝三次断掉,这个韦就是牛皮绳,三次断掉实际上是指多次的断掉,三表示多次,你看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所以快到50岁的时候他突然明白了,看懂了,看懂了周易,原来是讲什么的呢?原来周易是讲一个天道的是讲天命的。
所以有一句话是孔子自己说的,他在70岁以后孔子死于73岁在这个时候他就为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七十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什么阶段呢?是50岁,50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道天道了,知道天道的大法则、天地的大规律,然后人就按照天地的这个大规律大法则来做就可以了,所以他一下子明白了。
我问大家为什么他50岁才明白呢?孔夫子这么一个圣人为什么到五十岁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因为看易经。
因为论语上记载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五十岁学易经可以无大的过错了,而五十岁他知道天命,那就是易经,他看出来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什么的呢?是讲一个大规律的,所以他就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就写出来来了,这就叫《易传》。
《易传》就是孔夫子对易经做的解释,这个解释一共有十篇,所以就叫十易,十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插上了十个翅膀,的的确确孔夫子做了易传就为易经为周文王的这个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易经一下子飞起来了。
下端精彩:旁白:一部周易为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宠,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干。
张其成: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儒家把它当成五经之首,道家把它当成三玄之一。
三、《周易》的地位张其成:所以易经一下子就从迷信上升为理性,从巫术上升为哲学,这里应该说孔子的功劳功不可没。
当然学术界对他们究竟是谁作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时不论,你记住周易这本书是经过了伏羲氏、周文王、孔夫子这三个圣人,所以形成的过程非常漫长,进过了几千年,如果说伏羲氏是七千年的话,那么从七千年以前到孔夫子是二千五百年以前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公历9月28日,这一天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圣诞节”。
好,那我们就来看经过了这么漫长一个过程形成的周易这本书,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地位呢?《周易》这本书,我把它用两句话来概括它的地位,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两个唯一:第一个唯一,周易是在世界文化期史轴心期时代唯一的一本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
只有这一本没有第二本。
什么叫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期时代呢?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段:公元前500年左右。
这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期时代,我把它称为世界文化的高峰期。
这里大家应该纠正一个基本错误,不是说文化总是越来越进步,一些原创性的文化,比如说像宗教、《论语》等等都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的。
那个时候西方是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时代有一批原创性的文化、原创性的经典,现在有没有超过它呢?这些原创性的东西西方仍然没有超过它,比如说当时有古希腊神话、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有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他们三位为代表,至今我们还无法超越。
再看东方,东方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是什么?比如古印度那个时候公元前565年4月初8 诞生了一位释迦摩牟尼,他奠定了佛教有没有超过他。
那个时候的东方,中国公元前551年8月27日,我刚才讲了在山东曲阜附近诞生了一位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他奠定了儒家学说,是原创性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