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29.00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价策略缺血半暗带是组织学定义,其金标准最早源于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但其在急诊状态下可操作性欠佳。
影像学是目前显示缺血半暗带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临床治疗前的影像学评估可将梗死核心脑组织和缺血半暗带分离,计算二者的体积和比例,从而利用组织窗筛选能够从再灌注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预估其风险和预后。
1.缺血半暗带影像学评估模式的提出与发展缺血半暗带的大小由缺血时间和梗死速度决定,但传统的时间窗仅关注缺血时间,而梗死速度的个体差异性极大,很难对其个体化进行精确评价。
组织窗通过影像学和临床症状评价患者是否有足够的缺血半暗带,绕开了评价梗死速度的困难,直接关注可能由于缺血时间和梗死速度导致的最终结果,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和诊治,更加符合梗死后脑组织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
对于缺血半暗带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在不断成熟和完善,评估结果越来越接近真实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CT和MR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经典的缺血半暗带评估逐渐被“不匹配”所替代。
虽然基于CT或MR成像上的“不匹配”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定义的金标准组织学缺血半暗带并不完全等同,但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已使二者的吻合度越来越高。
CT和MR检查简单易行,且普及率高,因此,临床工作中已基本采用影像学上的“不匹配”或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不匹配”来取代组织学的缺血半暗带,以及通过计算半暗带组织与梗死核心体积的比值,进行再灌注治疗前的风险评估和临床预后的预测。
“不匹配”是一个差值,基于影像学上的“不匹配”,需要定义梗死核心区和低灌注缺血区的范围;基于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不匹配”,其前提也需确定梗死核心区的大小。
头部CT和MR的多模式、多参数成像,使梗死核心有了多种判定方法,后处理软件和人工智能后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对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评估从定性逐渐发展为精准定量模式。
2.基于影像学“不匹配”的评价方法2.1CT模式CT对组织密度的分辨率最高,对脑血管疾病的病灶较敏感。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与评价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欧洲卒中评分(ESS)及缺血区域脑血流量。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ESS评分及缺血区域脑血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给药治疗有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缺血区脑血流量。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脑血流量【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157-01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卒中类型之一,是指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或斑块脱落等因素导致脑部供血突然中断,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病变、坏死[1]。
临床常采用溶栓、改善微循环等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为新型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其活性成分dl-3-正丁基苯酞能够通过血脑屏障阻断急性脑梗死中多个病理环节[2-3]。
本研究旨在观察丁苯酞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
实验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32±7.02)岁;发病至治疗平均用时(10.17±1.64)h。
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17±7.33)岁;发病至治疗平均用时(9.98±1.58)h。
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予吸氧、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及颅内水肿、改善血液循环等对症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预测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预后评估指标是医生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用来评估患者康复情况以及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工具,因此,探究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十分有意义。
血浆生化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有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谷丙转氨酶、心肌酸性蛋白酶等。
研究发现,动态监测血浆生化标志物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病情,提前发现患者是否会出现心脏功能异常,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能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其预测作用更加准确。
超声心动图是另一个重要的试验检查手段。
它可以提供关于心功能和心脏瓣膜运动情况的信息,诊断心肌梗死以及确定危象的程度。
通过超声心动图,医生可以确定患者心脏大部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能否恢复到正常状态。
应用再灌注技术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最新研究指出心肌灌注指数、灌注皮层级别等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心肌再灌注的质量和效果,进而预测患者的预后。
同时,再灌注技术还可以用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及其对心肌灌注的影响,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指标也常常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评估,例如动态血压监测、呼吸衰竭程度、肺泡氧分压、肺动脉楔压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是医生进行治疗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实践中要灵活运用,选择多种指标进行评估。
不仅能更好地预测患者的康复情况,还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1.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心肌缺血引起的严重疾病,具有急性发作、高死亡率的特点。
护理干预在AMI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针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AMI患者的医疗记录和护理措施,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并评估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对患者的效果。
3. 案例分析和结果呈现3.1 患者1:男性,55岁,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实施规范的护理干预,包括氧疗、镇痛、药物治疗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续定期随访。
结果显示,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2 患者2:女性,65岁,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实施规范的护理干预,未及时给予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药物治疗。
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最终导致死亡。
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的不及时和不全面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4. 结论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定期随访和提供必要的护理干预手段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对护理措施的理解和配合程度,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总结而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护理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并在临床实践中推广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为AMI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第1篇:刍议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在临床极为常见,其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一旦患病便随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
若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不仅提高了该病风险系数,还提升了治疗难度,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有一定影响[2]。
而有临床研究证明,循征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占重要地位[3]。
为证明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9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近两年收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刍议,按照患者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效果组。
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0.4±4.6)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5.3±2.1)年。
效果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0.2±4.3)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4±2.2)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方法对照组护理方式为常规基础护理;效果组护理方式为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实施循症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心理、饮食和康复训练护理。
首先为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积极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医护人员应表现出热情主动的状态;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烦躁和紧张等负面心理,若情绪变化幅度太大可能导致血压上升,这时相关护理人员应表现出冷静的一面,让患者感受到真诚和热情,同时耐心积极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缓解和稳定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合理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其次是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實际情况和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一套科学性的饮食方案;提高患者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最好保证食物呈半流质状;禁止食用一些高热量和高脂肪的刺激性食物,防止患者血压反复上升的现象。
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评价1. 引言1.1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其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
心力衰竭(HF)则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症,常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出现。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不佳,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新药物组合。
左西孟旦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范围,而新活素则是一种特异性调节血管收缩和心肌收缩的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
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被认为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具体效果尚需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评价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和展望。
【2000字】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全面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优劣,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有力支持,为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为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满足入组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治疗组和对照组。
左西孟旦联合新活素治疗组接受左西孟旦和新活素联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方案严格按照指南和标准进行,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系统性的随访和监测。
疗效评价主要包括心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心肌梗死区域缺血情况、心脏影像学指标变化等方面。
浅析脑梗塞合并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合并心肌梗死的并发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病科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并发心肌梗死组和无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并发心肌梗死组患者梗死部位出现在心尖部比例较无心肌梗死组患者高,心律失常情况较无心肌梗死组严重,两组临床特点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脑梗塞发病初期(2个星期内)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期,应根据临床症状尽早检查明确诊断,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控制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减少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并发症;临床分析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current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and non-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farct site in the apex of the patients with MI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MI,and the arrhythmia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MI.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Early onset of cerebral infarction(within 2 weeks)is a dangerous perio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arly diagnosis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Reasonabl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reduce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life of patients.[Key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erebral infarction;complications;clinical analysi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各种突发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破裂血块阻塞管腔,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现象。
【摘要】目的研究TIMI 危险评分对脑血管病合并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09—2019-02经急诊收住院并诊断为脑血管病合并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222例,按照TIMI 危险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71例(32.0%)、中危组(4~6分)87例(39.2%)和高危组(7~14分)64例(28.8%)。
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以及抗凝药物,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记录患者出院后1a 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发生率,分析不同组别间患者预后与TIMI 危险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TIMI 危险评分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1a 内MACE 发生率分别为2.8%(2/71)、5.7%(5/87)、15.6%(10/64),高危组MACE 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TIMI 危险评分对脑血管病合并STEMI患者PCI 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血管病;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IMI 危险评分;不良事件【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21)08-0653-05TIMI risk score for pro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PENG Hailin ,CUI Yingjie ,ZHAO Xiangmei ,XU Yaxin ,ZHANG Shenglong ,BAI Weimin ,QIN Lijie Henan University People ’s Hospital /Henan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3,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acute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CI by TIMI risk score.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222patientsadmitted to Henan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8to February 2019who were diagnosed a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of which 161men (72.5%)and 64women (27.5%).According to the TIMI risk score ,71patients (32.0%)in the low-risk group (0-3points ),87patients (39.2%)in the middl e-risk group (4-6points )and 64patients (28.8%)in the high-risk group (7-14poi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All patients were preoperatively given load-dose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or ticagrelor antiplatelet and anticoagulant drugs ,and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 )happened one year afterdischarge was recorde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gnosis and TIMI risk score which were among three groups was analyzed.ResultsThe MACE ratios of 2.8%(2/71),5.7%(5/87)and 15.6%(10/64)were in the low-risk ,middle-risk and high-risk groupsof TIMI risk scores for 1year ,severally.High risk group mace incidence w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three groups.All tests were P <0.05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 onclusion The TIMI risk score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PCI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STEMI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IMIrisk score ;Adverse eventsDOI :10.12083/SYSJ.2021.08.021·论著临床诊治·TIMI 危险评分对脑血管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彭海林崔英杰赵香梅徐雅欣张胜龙白伟民秦历杰△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3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72102310066)作者简介:彭海林,Email :△通信作者:秦历杰,Email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10]。
常规心电图通常包含V1至V6的6个胸导联以及6个肢体导联,对于大部分心律失常情况均能有效反应,从而发挥检查效果。
但其在原发性高血压检查中,由于患者大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极易出现漏诊情况,对检查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11]。
动态心电图可持续24h 对患者心电活动进行监测,尤其是对于一过性心律失常等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对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能实施定量以及定性分析,从而有效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数据,进而避免猝死等风险事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心电图检查的不足[12]。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可提高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出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杨志家,白彦芳,王绍伟,等.原发性高血压3级伴不同类型左心肥厚患者血清硫脑苷脂水平及相关性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0,42(2):117-121.[2]司徒秋顺.心脏彩超检查与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8,16(19):169-170.[3]刘亮,胡有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率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J].临床内科杂志,2018, 35(7):472-475.[4]李昌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0, 47(3):178-181.[5]卢婉君,龚书豪,李娟,等.伴高血压的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点及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9,48(6):655-660.[6]韩英,龚瑾,蔡文钦,等.厄贝沙坦或贝那普利联合地尔硫卓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26(6):546-552.[7]王园美,李文武,陈红燕,等.地尔硫(草)联合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及心肌缺血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34(5):473-477.[8]蒋子裕,陈楚雯,杨伟烙,等.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2019,25(23):4812-4816. [9]曹迎笑,胡杰锋,高春香.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8,25(4):205-208.[10]彭瑞华.动态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4):105-106.[11]李苏雷,智光,穆洋.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导致左室肥厚的对比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2):118-121.[12]胡耀武,张玉莲.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1):62-66.探讨T2DM并急性脑梗死患者SUA水平与糖代谢、AIP及预后的关系刘金霞,戴晓慧,侯稳,缪缘,陈琳琳(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扬州211400)摘要:目的探讨T2DM急性脑梗死SUA水平与糖代谢、AIP及预后的关系。
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摘要:目的:探究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结果。
方法:选2020.05至2021.05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血液生化指标和入院(0h)、6h、12h、24h动脉血乳酸(LAC),连续随访半年,以有无心源性猝死,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MACEs)为随访终点,分成事件组和无事件组,评价LAC水平及乳酸清除率(LCR)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的影响。
结果:400例患者中,LAC升高354例,占比88.50%(354/400)。
无事件组和事件组24hLAC、6hLCR相比(P>0.05);事件组0h、6hLAC、6-24hLCR水平高于无事件组(P<0.05)。
将0hLAC、6hLAC、6-24hLCR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6hLAC、6-24hLACR与MACEs发生有关(P<0.05)。
根据ROC选评价MACEs发生6hLAC最佳临界点是3.38mmol/L,敏感度、特异度是65%、69%。
6-24hLACR最佳临界点是18.33%,敏感度、特异度是59%、63%。
结论: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关,6h乳酸、6-24h乳酸清除率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乳酸;乳酸清除率;预后评估[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lactic acid and lactate clea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40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2020.05 to 2021.05CCU were selected, an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admission (0h), 6h, 12h, and 24harterial blood lactate (LAC)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ontinuous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for half a year,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s) such as sudden cardiac death, cardiogenic shock, malignantarrhythmia, heart failure, and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 the follow-up endpoint, and pided into event group and no event group.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LAC levels and lactate clearance (LCR) o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Among the 400 patients, 354 patients had elevated LAC, accounting for 88.50%(354/400). 24hLAC and 6hLCR (P>0.05)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vent group. The levels of 0h, 6hLAC, and 6-24 hLCR in the ev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 event group (P<0.05). Multivariate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of 0hLAC, 6hLAC and 6-24hLCR showed that 6hLAC and 6-24hLAC were associated with MACEs (P<0.05). According to ROC selection, the optimal critical point of MACEs in 6hLAC was3.38mmol/L,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65% and 69%. The optimal critical point of 6-24hLACR is 18.33%,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59% and 63%.Conclusion Lactate and lactate clearanceare 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6h lactic acid and 6-24h lactate clearance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key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actic acid; Lactic acid clearance; Prognostic assessment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危重性疾病,危害性较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
AMI的预后评估对于治疗和干预的决策非常重要,因此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目前关于AMI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
一、临床指标1. Killip分级:Killip分级是一种反映AMI患者左室功能及心衰程度的指标。
根据Killip分级,AMI患者可分为I、II、III和IV四个级别,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2. 心电图(ECG)指标:心肌梗死时,ECG的变化可用于评估AM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ST段抬高、T波倒置、QRS波群宽度增加等改变与AMI患者死亡率增加相关。
3. 心肌酶谱指标:AMI时,心肌坏死会释放出心肌酶谱,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等。
心肌酶谱的升高与AMI预后不良相关。
二、血液指标1. 血清C-反应蛋白(CRP):AMI患者血清中CRP水平升高可预测不良预后,并与心肌再灌注和心室重构等相关。
2. 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cTnI):血清肌钙蛋白的升高与AMI预后不良相关,可用于评估AMI的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
3. 血小板计数:AMI时,血小板活化和凝聚增加,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
高血小板计数与AMI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三、影像学指标1. 心肌超声:心肌超声是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评估AMI患者左室功能、室壁运动异常等指标,与患者预后相关。
2.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阻塞程度等,对AMI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标志物指标1. 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NT-proBNP是一种心源性肽,AMI时血清中NT-proBNP水平升高,与AMI患者心力衰竭和终点事件有关。
2.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AMI时CRP水平升高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以上仅为AMI预后评估指标的一部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预后评估指标也在不断更新,以提高AMI患者死亡风险的评估准确性。
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价策略缺血半暗带是指在结构性MRI影像上出现的脑梗死区域外围的一种低信号带,通常与梗死区域周围的灌注不良有关。
临床上对缺血半暗带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诱因分析: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同时还需要评估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疾病,如血管疾病、心脏病等。
2.影像学评估:应对患者进行CT或MRI等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缺血半暗带的位置、大小和程度。
同时还需进行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以评估梗死区域周围的血管情况。
3. 临床分级:根据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将患者进行分级评估,以确定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和ASPECTS(Alberta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评分等。
4.治疗决策: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结合相关的临床指南,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的血管闭塞,需要考虑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
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如抗凝治疗、抗栓治疗等。
总结起来,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价策略主要包括诱因分析、影像学评估、临床分级和治疗决策等。
这些评估策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来说,及早的评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评价。
方法将收集的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组)患者的临床预后与23例单纯脑梗死(B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的临床愈后。
结果结果显示与单纯AIS组比,合并AMI组患者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P<0.01)。
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AIS合并AMI可作为AIS短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住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脑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oke,AIS)是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2],其常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基本相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的13例单纯脑梗死,经颅脑CT确诊;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经颅脑CT 确诊脑梗死,心电图证实典型坏死性Q波、ST段成弓背向上性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TnI、CK-MB)明显升高。
入选病例已除外发病前有心脏病、糖尿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患者发病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患者入院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莫地平,静点脑苷肌肽注射液、谷红注射液保护神经、活血化瘀等治疗。
观察A组与B组发病4w时病情转归情况,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AIS与AMI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疾病,两者均是临床急症和常见病,患者因急性脑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脏损害被称为脑心综合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62%~90%[3]。
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较单纯脑梗死组临床预后显著不良,两组在临床转归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证明脑心双重梗死带来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差的临床预后。
研究表明,当急性脑血管病时,脑对心脏的控制与调节会发生紊乱,常使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心肌自律性和心肌异位起博的增加,造成心肌损害,复极化障碍。
急性脑血管病后的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醛固酮分泌异常,使心肌损害;急性脑血管病变者的心肌损害也可由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4]。
同时因脑梗死与心肌梗死有共同的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因此发生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高。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应积极控制发病危险因素,一旦发现合并双重梗死,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治疗以改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0-190.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0-257.
[3]李光布,孙成珍,牛绍利.心脑卒中并存60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24.
[4]Mahmut,Akpek,Omer,et al. Acute Effects of Intracoronary Tirofiban on No-Reflow Phenomena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ngiology,2015,66(6).
[5]Taniyama,Y,,Ito,H,Morishita,R,Ogihara,T . Potential of microvascular reperfusion with adjunctiv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its impact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Drugs,2001,61(4).
[6]田海明,张君良.临床心血管病综合征[M].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5-236.编辑/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