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23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音史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乐器:1、贾湖骨笛:1986~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骨笛有七音孔和八音孔价值:①它为我国早期原始社会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材料;②它反映了我国当时路雪的发展高度;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情况;④它把中华文化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
20支,距今9000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1,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及发掘的历史意义。
第4—9页贾湖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自1983年至1987年进行了六次发掘。
1986年5月初,发掘者首先在M78中清理出2支基本完整的七孔骨笛,在1986年和1987年的两次发掘中总计骨笛出土25件,其中完整器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完整或基本完整或可大部分复原的有11件。
贾湖骨笛的原材料均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自1987年11至1994年5月先后进行了四次测音,最后的结论认为,这支骨笛的音乐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
研究过程成果所达到的水平:第七次发掘时间为2001年4月15日至6月10日,对出土的骨笛中M511:4号骨笛(属贾湖中期)进行的测音研究,该七音孔骨笛可以完整演奏七声音阶,和今日十二平均律相比,各音孔最大音差也仅在25音分左右,采用斜吹法,可以很流畅地在两个八度内演奏乐曲,从而使贾湖骨笛达到今日笛、萧类乐器大致相当的音频效果。
八九千年前的骨笛在河南多处出土,对于中国音乐文明的历史而言,犹如黑暗中的天空升起一缕缕淡红色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思维能力。
2,“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第16页,第15页葛天氏之乐的内容:传说中有个远古氏族,叫葛天氏。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达帝功》是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是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是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食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