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的小与大
- 格式:ppt
- 大小:692.00 KB
- 文档页数:8
莫怀戚散文《散步》赏析莫怀戚散文《散步》赏析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赏析一、整体把握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这是一个多么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作用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一片树叶有时能触动人的心弦,一声虫鸣有时足以让人吃惊。
散文的取材立意,往往体物入微,以小见大。
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材,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开掘,表现出宏旨精义。
所谓“以小见大”,即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
这种手法,往往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叙述描写,并加以适当抒情议论,透过细小的现象看本质,以阐明大的道理,深刻地揭示社会本质。
带白蘑菇回家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
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
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
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
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
上火车的日子到了。
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原先的报纸上印了一排排圆环,好像淡淡的墨色的图章。
我吓了一跳说,是不是白蘑菇腐坏了?小姐说,别怕。
新鲜的白蘑菇的汁液就是黑的`。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
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
小鸡?小鸭?怎么听不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
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生活中的以小见大散文生活中的以小见大散文以小见大也是写作的方式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活中的以小见大散文,欢迎阅读参考!记得吗?那个大雨倾盆的夜晚,那深夜苦苦寻找我的母亲,那撕心裂肺的痛哭,使我懂得了爱母亲,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感受亲情。
那个夜晚我忽如一夜间长大,懂得了亲情……在那时的我那样无知,那样幼稚。
同母亲约好,今晚出去和同学玩,一番讨价还价,我终于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母亲—我在九点半准时到家。
胜利的我欣喜地大步迈出家门,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脸上凉沁沁的,却丝毫不觉凉凉的秋意。
只觉阵阵凄凄的莫名伤感随蝶一般的枯树叶旋转落下。
尽管窗外寒风已阵阵刮起,咄咄逼人,秋雨也不觉中下成了倾盆,但大家仍然聚在一起热火朝天的说笑,打闹,抬头看表,不觉中已过了几个小时—九点半了。
但同学们的勃勃兴致丝毫没有退去,我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在家等候的母亲,另一边是难分难舍的同学,我艰难的抉择,我要留下来,想:反正这顿揍是挨定了,多等一会又何妨?可就是这一念之差,不知给母亲带来了多少焦急和担心。
母亲穿着单薄的衣服,打着一把被狂风卷的东倒西歪的雨伞是如何在大雨中行走,会是多么的艰难?我从来也没想过,也从来不敢想。
在将近十点的时候,我踏进家门,屋里是一片黑暗的'死寂,没有人?妈妈会去哪里?楼道里响起阵阵熟悉的脚步声,我起身开门,她走了进来,湿透的衣服滴滴答答地滴水,蓬乱的头发被雨水打成了缕,她一言不发,但她回头的那一霎那,我看到了一滴晶莹的泪珠掉了下来,打到我的心里,冰冷入骨。
我慌了,随即,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妈妈为我付出那么多,我为什么从来都不懂。
可在那颗泪珠打到我心里的时候,我明白了,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
那夜,我彻夜未眠,辗转反复,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亲情,是这世界最难懂的东西,可在那一刻我学会了如何去感受……这个星期五,我无聊之际打开了电视,在《天天向上》中,我为这个男孩流下流泪。
这是一个叫贾盛强的普通男生,他在《天天向上》中比较较真,会弹一手好吉他,身高只有1米66的他眼中闪烁着执着,刚毅的外表下隐藏着对家人温柔的心。
现代⽂阅读:记叙⽂阅读表现⼿法-以⼩见⼤(附中考真题实战含答案)现代⽂阅读:记叙⽂阅读表现⼿法-以⼩见⼤——记叙⽂阅读——表现⼿法-以⼩见⼤【知识链接思维导图】【中考真题链接㈠】那⼀排钻天杨肖复兴①四⼗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马路旁有⼀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平房,这是⼀家⼩⼩的副⾷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奶的发送。
②母亲那--阵⼦⼤病初愈,我给她订了⽜奶。
由于每天到那⾥取奶,我和店⾥的售货员很熟。
其中⼀位很年轻,刚来不久。
她⾯容清秀,长得纤弱,快⾔快语。
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学,家⾥⾮催着赶紧找⼯作,只好到这⾥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当⽼师,她让我帮她找⼀些⾼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
她⼜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酱要证,买⾹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
打⾹油的时候,都得⽤⼀个⽼式的长把⼉⼩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倒进瓶⾥,⼿稍微抖喽⼀下,就会使盛进瓶⾥的⾹油的分量⼤不相同。
每次我去打⾹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些的带鱼,从台⼦底下拿给我。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以相报。
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师,我管她叫⼩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铺⾥卖⼀辈⼦⾹油⿇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考。
⑦刚恢复⾼考的那⼀年,她参加了⾼考,没考上。
第⼆年⼜去⾼考,结果差的分⽐前⼀年还多。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考的事了。
⑧我读⼤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少了,⼏乎断了⾳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店,⼀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
看见我进来,她忙⾛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肚⼦,⼩⼭包⼀样。
以小见大的随笔200字范文(通用6篇)随笔,即顺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谈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谈论和抒情两种特性。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以小见大的随笔200字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第一篇: 以小见大的随笔200字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事,它们像海底的一颗颗珍宝,珍藏在我们心中!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院子尽是小鸟悦耳的歌声——我该去上学了!爸爸推着自行车,我坐在后座预备带我去上学,正在跟妈妈描述昨晚做梦时的情形,并且用手比划着,爸爸什么也不知,只顾着往前走,就在预备要过门槛的那一刻,意外发生了。
自行车往前一拱,立刻我身子倾斜,两手不知所措“蹼蹬”一声,我重重的摔倒在地。
地下满是尖尖的石头,我的头流淌着鲜血,失声痛哭起来,这声足可以震惊山岗。
爸妈一看这情形焦急起来,爸爸立即抱起我,飞奔向医院,一边跑一边劝慰我可是,不知是谁惹怒了雨神,突然下起蒙蒙细雨,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下起了倾蓬大雨,路上的行人见状纷纷回家,这时爸爸皱起了眉头,不管下着多大的雨,不管路地有多么滑,爸爸都紧紧地抱着我,大步向医院奔去,最终到医院了,爸妈的衣服全湿透了,而我却是浓浓的暖意,感动地泪水夺眶而出。
爸妈我爱您们!其次篇: 以小见大的随笔200字细细翻来,“学校文明行为养成”中添加的一条令我感受颇深。
“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对呀,在学习上我就有过类似的经受:刚入学时,由于贪玩,所以每每遇到难题,我总是马马虎虎对待,心想:不管对错,快点做完,就可以玩了,反正老师会讲评,根本不必自己思索!而自己对那些努力思索的同学不屑一顾:真蠢!看,我多聪慧!日积月累,我养成了不爱动脑,遇到困难马虎对待的坏习惯。
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自己成果很差,而那些被我斥为“真蠢”的同学却一个个成果优异。
我不禁第一回仔细思索起来:缘由在哪儿?我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老师、妈妈的教育,我才知道“遇事不动脑筋,无学习恒心”是我的最大的缺点。
©I教师手记小桃树,大梦想----淺析贾平凹《一棵小桃树》◎陈芳贾平凹是我国文坛的奇才。
他的散文有赤子般的清纯 透明,有美酒般的醇厚绵长,用清淡的笔墨,再现着生活中 常见而易被我们忽视的事物,闪烁着灼目的智慧。
他的作品 《一棵小桃树》(人选部编新教材七下第五单元)集中体现了 贾平凹散文的这些特点,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赏析此文。
一、“我的小桃树"这个称呼“我的小桃树”在文中出现了8次,多次用到这个称 呼,是因为这个称呼中蕴含着作者对这棵小桃树的特殊感情。
“我的小桃树”首先出现在文章开头—“我常常想 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
作者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小桃 树的爱怜,抒写对小桃树的忏悔,决定为小桃树写点什么。
第二处,“我的小桃树”在风雨中哆嗦,它枝条慌乱,花儿 凋落,其实是作者的心在慌乱。
第三、四处,作者看到当年 长在院子角落的小桃树,“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 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慢,样子也极猥琐,但作者却高 兴,因为小桃树是“我的梦种儿”。
第四、六处是奶奶去世 后,作者连夜回老家看见“我的小桃树”竟还弯着身子、努 力撑着长,作者深感对不起护着小桃树和给它浇水的奶奶,也为常年在外忘却小桃树而懊丧。
第七处作者看到“我的 小桃树”开着白而淡的花,像重病少女的苍白的脸,感到 忧伤。
第八处写作者看到雨中“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身挣 扎,竟在树顶端还有一个嫩黄而红的待放花苞,心里略有安 慰。
文章多次出现“我的小桃树”,不仅因为小桃树是作者 种的,更因为奶奶的一句话,“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小桃树寄托着贾平凹的梦,他把小桃树当作自己的“梦种 儿”。
写小桃树时,他的心情随小桃树不断变化着。
可见,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 我和“小桃树”的经历文中写因奶奶的一句话,作者含了桃核却没有睡着,他 “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它长在院子角落,很弯且黄 瘦,奶奶也说它是没出息的桃树,只能结些毛果子,喜欢服 侍花的爷爷从不理会它。
雪浪花赏析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雪浪花》写得诗意浓郁,意境高远,非等闲可比。
作者笔下,无论是“潮起潮落,云起云飞”,还是“无数浪花集到一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呀...”.都充满着诗意。
作者写老泰山,不论是言谈,还是举止,那含蕴的哲理,那对美的追求,简直就是生活中活跳跳的诗。
作者在《雪浪花》里创造的意境,开头和结尾最为动人。
散文一开篇,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壮美的图景。
接着,由几个姑娘嬉戏引出老泰山,由他诠释浪花扑礁。
形成背景映衬人物,人物阐释背景,人和景有机交织的动人意境。
结尾先描写晚霞映照下的老泰山的脸色,再写他掐一枝野菊花走进火红的霞光里,最后抒发感慨,把老泰山比作一点浪花,使人在美的享受中顿悟人生哲理,升华思想境界。
《雪浪花》至少体现了杨朔散文独特风格的四个方面。
第一,杨朔善于从现实生活的大海里掬起一朵浪花,透过时代的镜子,映照出清澈、晶莹的光辉。
《雪浪花》撷取浪花扑礁,心齐而又有耐性,千年万年,终于把铁硬的礁石“咬”得干疮百孔的生活特写镜头,从而暗示新时代以老泰山为代表的千百万人民的不懈努力所形成的巨大力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第二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反映时代的变化。
杨朔写散文喜欢由物及人,而且多写普通劳动者。
通过普通人的思想、举止、命运描写来反映时代变化,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
《雪浪花》里的老泰山,是个贫苦渔民。
在旧社会,他处处受命运播弄,遭人欺凌、讹诈,吃过许多苦。
解放了,他成了国家的主人,受到大伙的尊敬和爱戴,是人们的主心骨。
这是一个何等巨大的变化!第三善于剪裁,巧于布局。
《雪浪花》的笔墨,乍一看是随意挥酒,流淌成文。
但细一斟酌,回味咀嚼,无一处不是围绕主题精心安排,刻意布局。
写得繁简相宜,首呼尾应,中心突出。
第四表现手法是由“景”而“情”而“理”,卒章显志。
宛若一线穿珠,一贯而系,使作品脉络分明。
当然,《雪浪花》这种手法运用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在作者其他散文里,这种手法并不少见,这就难免会给人一种“套路”之感,是不利于散文创作的。
《一片树叶》中的小与大作者:丁宏兵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7期《一片树叶》是苏教版八下“叶”专题中的阅读文本,编者将原作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去掉,保留了中间部分。
作者东山魁夷是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被称为日本画圣,“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
而其随笔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较多地表达了生命执著的追求和对美的热烈呼唤。
在《一片树叶》这篇随笔中,东山魁夷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小中见大,匠心独运地由一片树叶展现了他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
一.小树叶,大道理“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涵义。
”这是未删去的原文第一段的末句。
在原文的结尾部分也有类似的语句:“即使如庭院的一棵树木,一片叶子,如果潜心观察,同样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很显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的是关于生命的大道理。
其实,课本节选的部分,也不乏直抒胸臆式的表达作者关于人和人类生死问题的思考。
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谈论这些沉甸甸的大道理时,却选择了一片轻飘飘的树叶作为载体,由浅入深,由实到虚地娓娓道来。
当这片树叶还是坚硬的嫩芽的时候,她就像一个婴儿孕育着勃勃的生命;当她成长为嫩叶的时候,她如同一个少女“光亮透明”,幸运地免遭虫蚀,“郁郁葱葱地繁茂起来”。
不久,她就长成了绿叶,仿佛一位成熟的美妇,与知了、昆虫一起分享着自然的恩泽。
终于,她变成了一片黄叶,“飘落在地上”,“化作了春泥”,好似一位享尽天年的耄耋老妪,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遗憾,只有对生命传承的自信和从容。
与其说作者是在写一片树叶的生命轮回,倒不如说作者是在昭示人类的宿命结局。
东山魁夷溺爱着大自然,甚至晚年,还特地请园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桦树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
在这篇随笔中,他没有选择一片森林,也没有选择一棵白桦树,而是选择了一枚树叶作为抒情客观,以小见大,托叶言志,引发人们思考进而明白:叶中乾坤大,生命当珍爱。
细读《散步》中的“小”与“大”《散步》是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课文通过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情,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与责任的感悟,传达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浓浓的亲情。
课文的语言朴实无华,耐人寻味,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做到了“小”与“大”的辩证统一。
一、以小事件见大以小见大是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技巧,它往往选取一个微小的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通过各种表现技巧,努力挖掘出其中的丰富意蕴,反映出深刻的主题。
这种艺术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从宏大的主题出发,从细小的地方落笔,深入挖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够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艺术世界。
所谓“以小事件见大”是指文章往往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却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从而阐释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的主题,如谚语所说一般:“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课文的题目名为《散步》,这是文章描写的主要事件。
散步意为随便走走,是一种常见的休息方式,它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是日常生活中早已经司空见惯之事。
课文讲述了“我”和妻子,儿子以及母亲四个人在田野散步的故事,作者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外出散步时,老人和小孩因为路线的问题发生了分歧,年迈的母亲想走平坦的大路,调皮好玩的儿子渴望走有趣的小路,这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路线选择,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如同一个国家的领袖在处理举足轻重的事情,让“我”顿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和选择的艰难,因为“我”既是母亲的儿子,也是孩子的父亲。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我”选择了大路,而母亲为了满足小孙子的愿望,改变主意选择了小路。
作品的最后,作者通过这件小事领悟出深刻的哲理,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现代散文欣赏
现代散文是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也承载着作家对时代的观察和思考。
现代散文作品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都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深受读者喜爱和欣赏。
现代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式多样性。
现代散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规范,可以以故事、抒情、散论等多种形式呈现。
这种自由和灵活的写作方式,使得现代散文作品更具创新性和个性化。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主题广泛性。
现代散文作家常常选择多元化的主题内容,涵盖社会、人生、情感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现代散文作品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总的来说,现代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阅读现代散文作品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还可以启迪心灵,引领读者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因此,现代散文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小见大写家乡人或事的散文
以下是一些以小见大的散文名篇:
1. 《背影》: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2. 《荷塘月色》:这是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通过对夜晚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 《故都的秋》:这是郁达夫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秋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4. 《济南的冬天》:这是老舍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5. 《春》: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些散文都以小见大,通过对生活中的小事或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以小见大的散文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选材平凡:以小见大的散文往往选择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作为题材,通过对这些小事的细致描写,展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2. 细节生动:以小见大的散文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3. 寓意深刻:以小见大的散文通过对小事的描写,表达出深刻的寓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启示和思考。
4. 情感真挚:以小见大的散文往往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5. 语言简练:以小见大的散文语言简练,用词精准,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以小见大的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细致的描写,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启示和思考。
积极向上的现代散文《生活中的小确幸》第一篇:早上一睁眼,就看到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像舞台上的聚光灯。
我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起床后,我去厨房准备早餐,煎鸡蛋的时候,那“滋滋”的声音特别美妙,蛋黄在锅里慢慢凝固,周边泛起一圈白色的边,就像一个小太阳。
我把煎好的鸡蛋放在面包片上,再挤上一些番茄酱,咬上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
出门的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小狗在院子里欢快地跑着,尾巴摇得像个小螺旋桨。
它看到我,跑过来围着我转了几圈,用鼻子蹭蹭我的腿,那小模样可爱极了。
我蹲下身子摸摸它的头,它舒服地眯起眼睛。
这一天就从这些小小的美好开始,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原来生活中的小确幸就是这么简单又让人满足。
第二篇:今天去菜市场买菜,那可真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
刚走进菜市场,各种叫卖声就不绝于耳。
我来到一个卖水果的摊位前,看到那一堆堆新鲜的水果,色泽鲜艳。
尤其是那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颗颗饱满,像是紫宝石镶嵌在翠绿的枝叶间。
我拿起一串,轻轻一捏,弹性十足。
卖水果的大妈热情地招呼我:“姑娘,这葡萄可甜了,刚进的货,尝尝!”说着就揪下一颗递给我。
我放进嘴里,那甜美的汁水瞬间在口腔里爆开。
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串。
接着我又走向蔬菜区,看到那些水灵灵的青菜,嫩绿嫩绿的。
我挑了一把小白菜,那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在灯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
在菜市场里逛了一圈,感受着这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心里满是欢喜,这些平凡生活里的点滴美好,就像星星点点的光,照亮了我的生活。
第三篇:午后我决定去公园散步,公园里绿树成荫,花朵竞相开放。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
我看到湖面上有几只鸭子在悠闲地游着,它们时而把头扎进水里觅食,时而抖动着身上的水珠。
我找了个长椅坐下,旁边有个老爷爷在放风筝。
他的风筝飞得特别高,是一只老鹰形状的风筝,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威武。
老爷爷脸上洋溢着笑容,专注地操控着风筝线。
一粒沙里见世界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二、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
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并进一步了解现代散文创作中想象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一、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内容。
不过,三篇文章的想象方式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辨析。
《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胜,作者不仅由“吻火”的细微动作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诗人因飞机失事而意外丧生的悲剧事件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诗性意境,这些想象奇特、大胆而又令人赞叹。
《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如“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种想象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二、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
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都江堰被作者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对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