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6.13 MB
- 文档页数:39
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
其实一座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且极具中国特色的园林,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
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把池水作为园林的中心,把园林分成东部的住宅区、南部的宴乐区、中部的环池区、西部的内园殿春簃还有北部的书房区五个分区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
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为主园,名曰“网师小筑”,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
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
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体。
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
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
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网师园以它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作为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成为“小园极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
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
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
再北为集虚斋、五峰书屋和殿春簃等建筑,都是旧日园主读书作画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漫游姑苏城,悠赏古园林(四)网师园自首次游苏州,五十多年来,已有十多次踏足古城。
每回去苏,必去游览古典私家园林。
除了四大名园,还去了很多中小古典园林。
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体现了天人合一,充满着诗情画意。
人们徜徉于“城市山林”间,沉浸在“人间天堂”中。
今夏,再往姑苏城,游遍大小古园林,慢慢游览,细细品赏,游于“智水仁山”间,乐在“悦目怡心”中。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
网师园占地约0.7公顷,以小巧精雅著称。
经历代园主经营,网师园以其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风格,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此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网师园是古代私家园林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园东部是住宅书房区,厅堂楼阁,严遵规制;中部是山水景区,为主园;西部是内园,即园中园。
此布局,使全园外观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网师园大门朝南临巷,东西二侧筑墙,跨巷设辕门,南有照壁,围成广场。
东、西墙置拴马环,照壁前植两株盘槐。
对开黑漆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狮子滚绣球”浮雕。
网师园门前广场。
跨巷辕门。
步入大门,即为门厅。
门厅东、西各设明窗六扇,给昏暗的门厅增加采光。
窗格典雅庄重,窗外小天井各栽一棵紫玉兰。
门厅直连轿厅,中间无隔断。
轿厅正中屏门上有幅“网师逸韵图”,上悬“清能早达”匾额,由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
轿厅中陈列了一乘“盔顶红木仿竹节”古轿,原为园主所有,经专家历时一年半修复如初。
轿重500多公斤,造型典雅,雕镂精细,乃历代轿舆之精品。
转过轿厅,前有粉墙高筑,中间两扇枋库门,以四方青砖拼砌于木门上,并以梅花形铜铆钉嵌饰,美观大方,牢固耐用。
跨入大门,回首门上,有砖雕门楼一座,精美绝伦,古雅清新。
门楼高约6米,顶部为一座飞角半亭,单檐卷棚歇山顶,造型别致轻巧,挺拔俊朗。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江苏网师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一座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园林,占地面积约500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苏州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
第一站:门楼牌坊门楼牌坊高大而宏伟,其中“网师园”三个大字书法精美,流畅洒脱。
在门楼牌坊上可以看到大理石狮子,是一对极具震撼感的动物雕像,高大、醒目而凶悍。
第二站:大门穿过门楼牌坊,便进入了江苏网师园的正门。
正门两侧是对称的景观,被绿树红墙所掩映,给人一种深邃而奇妙的感觉,让人在繁忙的城市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舒适。
第三站:白鹿洞书院书院以“白鹿洞”。
书院建筑精美,照壁、砖雕、木雕、石雕等方寸之间,镌刻着名家书法、名句诗篇。
书院中心是大厅,大厅四壁有许多长联,其中有名为“历代名士之名句”的一段,被誉为书法家写字的好地方。
第四站:多花洞游庭这里是游人休息的好去处,园内的石拱桥和塔上都是各种颜色的花卉,花卉遮盖了不少树木,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也是一片清凉。
而且,这里还有悬挂在树上的溜滑梯,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
第五站:无锡桥园林中著名的结构工程之一,也是小桥流水、林荫道之一,横跨着径流湖,是园林中最美的景点之一。
想学摄影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这里是拍摄美丽风景的好地方。
第六站:西瓜山西瓜山因山上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呈现出了完美的自然景观。
山上植被丰富,因为多样性和茂密的森林而成为一座生态旅游胜地。
这里还有朝天门、观音寺等景点。
第七站:直径景轩直径景轩位于网师园中央,是园林中重要的景点,是一处富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样式为木构楼阁。
景轩内部是一座悬楼,飞檐亭台,一尘不染。
重点是景轩上没有钉子,全部是纯手工雕刻而成。
这里是展现园林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最佳场所。
第八站:全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古树名木,无论是哪个季节来都是美好的。
景观种类丰富,有戏水池、侧殿、荷塘、鸟林、石山等,千百年的古树成为了园林的天然景观,环境宁静,充满着古典气息。
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
它位于苏州药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后门面向苏州古城东南之十全街,多路公车可达,与苏州、南州等饭店相距仅几十米,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亦称“渔隐”。
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1770年)购其地筑园。
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为“网师园”。
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
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
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
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
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
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
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
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
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
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
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
夜游网师园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
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
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音:yí,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做书斋的名称)”。
旧时以盛植芍药闻名。
“殿春簃”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
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
由红林镶边的长方形窗枉框松成的框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翠周围的傲腊梅、红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到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
网师园1.背景资料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友谊路。
最初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故址的一部分。
清乾隆年间(约1770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退隐,购得此地筑园,因附近的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名“网师园”。
后网师园几易其主,分别曾以“卢隐”、“苏林小筑”、“逸园”相称。
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
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主要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古典山水园林,总面积约8亩余,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与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一起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2.实习目的(1)学习以水面为核心的庭园造景手法。
(2)学习网师园造园中,如何处理山与水、建筑与植物的关系以达到丰富景观的手法。
3.实习内容3.1总体布局网师园的园林部分面积不大,约0.47hm2左右(包含住宅),在平面上,采用主景区居中的方法,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物,营造出小中见大的效果。
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了主辅景区对比的手法,以水池为中心的主景区,周围环绕一些较小的辅景区,产生空间的对比,同时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网师园主景区中,以水面为中心,各景点皆围绕水面布置。
水池南布置有“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云冈”(假山)等景点,北部为“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东侧“射鸭廊”,西侧“月到风来亭”,整个主景区通过对尺度比例的精妙把握,对空间抑扬、收放的自如处理,对园林建筑遮掩、敞显的潜心安排,使数亩小园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耐人寻味。
为使主景区空间景物前较为开阔疏朗,将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皆退离水边,并采取多种手法来淡化、虚掩,池南的“小山丛桂轩”与池北的“看松读画轩”均远离水池,以减小体量感。
“小山丛桂轩”前布置名为“云冈”的假山,将建筑遮去大半,“看松读画轩”前布置叠石花台,老松古木,使其虚渺淡隐,以取得扩大空间,丰富景观的效果。
江苏网师园导游词江苏网师园是中国博物馆级别的园林,位于江苏南京市鼓楼区石鼓路11号,是中国最大的汉族古代园林之一,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这座园林共有43个亭台、池塘、假山、廊桥和翠竹球等多个景点,是一个规模庞大以人工创造的园林。
江苏网师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园林建筑的绝佳机会。
下面是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江苏网师园吧!一、江苏网师园的历史江苏网师园建造于明朝洪武年间,最初建造者是南宋画家钱选。
若干年后,世人称之为网师园。
这个名字来源于当时守城的州刺史,因其居住在网师巷,故将此处园林命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曾在历史上多次毁于战争和灾难,但每一次都经过修复后重新焕发生机。
二、园林建筑结构江苏网师园的园林布局分为南园和北园,两个园区各有特色。
南园以池塘为主,园内设有多座亭台楼阁,还有许多奇花异草,其景色独具一格。
北园以山景为主,林木苍翠,小桥流水,气势磅礴,各处景点分布紧凑,给游客带来美丽的风景体验。
三、游览路线1、南园区游客首先来到的是南门,沿着步道依次参观一些景点,如:玉堂、太和堂、水下观鱼、锁锦桥、天寿岛和玲珑馆。
2、北园区二号门是进入北园区的入口,游客可先欣赏庭院内的第一景观——白堤回春,之后从紫薇亭、孔雀浦、假山、石牌楼,依次参观。
四、景点介绍1、南园区太和堂:园内附有明代名人李时中所作的“太和庆云”题联,建筑华丽精美,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锁锦桥:它跨越了两道幽雅的池塘,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每当夜晚,灯光闪耀,更加浪漫。
特色花卉:南园有许多珍稀花卉,如橙花、桂花、月季和蝴蝶兰等。
整个园林环境清幽雅致,景色宜人。
2、北园区小瀛洲:湖心之上的小瀛洲是全园的核心之一,以独特的造势、瑰丽的装饰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
假山:众多假山、石牌楼仿佛弹指间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动。
翠竹球:南宅园花园内较具标志性的景点,是清代知县陈渚所建,原为种竹圃,后又改建为花园。
苏州古典园林分析介绍网师园网师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园林,被誉为江南园林中的明珠。
网师园占地面积约1.9公顷,由西园和东园两部分组成,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园林之一、下面我将对网师园进行分析和介绍。
首先是网师园的历史背景。
网师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名“薇蕴园”,后更名为“霜香草堂”,再改名为“网师园”。
建园初期,园主为吴家,后来园中设立了一家织造学校,专门培养苏州地区的织锦工人,因此得名“网师园”。
明代至清代,网师园历经多次改建,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
其次是网师园的空间布局。
网师园分为西园和东园,西园为主体,东园为侧园。
西园占地较大,有多个庭院和景点,如议圃、假山、琴台等;东园则相对简单,主要由一片水面和精致的亭台组成。
整个园林以水景为主导,水系蜿蜒穿插于各个庭院之间,营造出一片宁静和谐的氛围。
第三是网师园的建筑风格。
网师园典型地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包括曲径通幽、假山堆砌、水景点缀等。
园内的建筑设计精巧,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假山岩石的摆放极具艺术感,有的仿佛山峦起伏,有的如同山谷峡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园内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如临水亭、砚台亭、浣花楼等,它们结合了人工的艺术造型和自然山水的美景,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第四是网师园的文化内涵。
网师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吴门文化和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是园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一种赞颂。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书法、绘画和雕刻作品,其中尤以吴门派的特色最为突出,使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最后是网师园的保护与发展。
网师园在建园初期就经历了多次改建和修复,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复,使园林得以保存和恢复。
如今,网师园以其独特的园林风貌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苏州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同时,园林管理方也加强了对园区的保护与管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说“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
建于宋朝时期,当时这座小小的园林竟然花了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
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
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
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门厅】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门厅即轿厅,是旧时停放轿子的地方。
轿厅旧时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一般接待时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轿厅俗称茶厅。
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这是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
“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用现在的话讲是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的意思.在该厅的东侧,有一座轿子,它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的,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
厅东有僻弄通向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
【万卷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
苏州网师园旅游攻略导语:苏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就是网师园。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瑰宝之一,网师园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园林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份详细的苏州网师园旅游攻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苏州网师园,规划您的行程。
一、网师园简介a. 网师园概况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区内,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园内占地面积约为1.08公顷,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网师园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修葺,于198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 园内主要景点网师园以精致的布局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园内的景点主要包括西园、东园和中部的山水石景。
其中,西园以大型池塘为主题,结合山水、花卉、竹木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东园则以山、石、亭、台、楼为主要构成,各种建筑艺术形式以及精致的花卉布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二、苏州网师园旅游攻略a. 最佳旅游时间苏州网师园位于江南地区,四季分明。
春季花开如海,是游览网师园最佳的时节;夏季气温较高,不适合长时间在户外活动;秋季的苏州天气宜人,适合赏花赏叶,是游览网师园的好季节;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园内精心布置的冬季景致也别具一番风味。
b. 抵达网师园的交通方式苏州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区内,交通便利。
游客可选择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或自驾前往。
另外,苏州还有多条地铁线路,游客可乘坐地铁到达苏州火车站,再转乘公交车前往网师园。
c. 购票方式及参观路线游客到达网师园后,需购买门票方可入内。
门票价格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旺季票和淡季票。
游客可以通过线上购票或到园区售票窗口购买门票,建议提前购买以免排队等候。
网师园参观路线分为主线路和夜游线路。
主线路是游览园内主要景观的标准路线,游客可按照指示牌进行参观。
夜游线路则是在夜间开放,游客可欣赏到不同于白天的园林美景。
d. 注意事项参观苏州网师园时,游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尊重园内的规定和秩序,不乱丢垃圾,不随地乱扔杂物;- 维护良好的游览环境,不随地涂鸦,不破坏园内设施;- 参观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喧哗,以免影响其他游客的体验;- 尊重园内植物和动物,不采摘花草,不喂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