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州古典园林分析介绍网师园
- 格式:ppt
- 大小:8.49 MB
- 文档页数:35
漫游姑苏城,悠赏古园林(四)网师园自首次游苏州,五十多年来,已有十多次踏足古城。
每回去苏,必去游览古典私家园林。
除了四大名园,还去了很多中小古典园林。
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体现了天人合一,充满着诗情画意。
人们徜徉于“城市山林”间,沉浸在“人间天堂”中。
今夏,再往姑苏城,游遍大小古园林,慢慢游览,细细品赏,游于“智水仁山”间,乐在“悦目怡心”中。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
网师园占地约0.7公顷,以小巧精雅著称。
经历代园主经营,网师园以其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风格,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此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网师园是古代私家园林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园东部是住宅书房区,厅堂楼阁,严遵规制;中部是山水景区,为主园;西部是内园,即园中园。
此布局,使全园外观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网师园大门朝南临巷,东西二侧筑墙,跨巷设辕门,南有照壁,围成广场。
东、西墙置拴马环,照壁前植两株盘槐。
对开黑漆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狮子滚绣球”浮雕。
网师园门前广场。
跨巷辕门。
步入大门,即为门厅。
门厅东、西各设明窗六扇,给昏暗的门厅增加采光。
窗格典雅庄重,窗外小天井各栽一棵紫玉兰。
门厅直连轿厅,中间无隔断。
轿厅正中屏门上有幅“网师逸韵图”,上悬“清能早达”匾额,由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
轿厅中陈列了一乘“盔顶红木仿竹节”古轿,原为园主所有,经专家历时一年半修复如初。
轿重500多公斤,造型典雅,雕镂精细,乃历代轿舆之精品。
转过轿厅,前有粉墙高筑,中间两扇枋库门,以四方青砖拼砌于木门上,并以梅花形铜铆钉嵌饰,美观大方,牢固耐用。
跨入大门,回首门上,有砖雕门楼一座,精美绝伦,古雅清新。
门楼高约6米,顶部为一座飞角半亭,单檐卷棚歇山顶,造型别致轻巧,挺拔俊朗。
木结构建筑欣赏学号:20140555xxx姓名:莫纪灿班级:14级园林3班指导老师:陈太安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一、沿革概况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其前身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鱼隐”,后荒废。
今园中尚存的八百年树龄古柏,池南又有“盘涧”二字石刻,传是宋时旧物。
而今园中布局样貌的相关营造,则是从清中期开始的。
乾隆年间,官至光禄少钦的宋宗元在此地建构别业,取旧时鱼隐之意,又去园北王思巷的谐音,取名此园为“网师园”,宋宗元去世后,家世落败,网师园也衰落了。
乾隆五十九年,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在旧园的基础上加以整治,成为苏州数一数二的名园。
仍以网师园为名,俗称“瞿园”。
园中有八景,除主堂“梅花铁石山房”外均存留至今。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此园幸存。
光绪二年,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以园位于苏舜钦沧浪亭东邻而改园名为“苏邻园”,后有名“蘧园”以同“瞿园”谐音,李鸿裔对此园有一个重要的改动,试讲原先东部水面及周围建筑(如主堂“梅花铁石山房”等)毁去,代之以新盖的一片三进院落高楼豪宅:此外水门亦封,西侧水面改为庭院。
之前园中水面为东西长向,经此变动,池面大卫缩减。
此后网师园虽又屡屡移主,而园林主景基本没变。
今天的网师园呈东宅西园格局,共约九亩,其中园林部分约五亩。
见图1二、布局与建筑赏析1、主池景区网师园以主池一区为主要园景,水景为主,表达网师、鱼隐的主题。
“彩霞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
池中不种植莲花,而是倒映天光湖色、廊屋树影,是园景空间呈出空阔。
黄石池岸,多呈滩、矶曲折。
廊屋树石以水面为核心而进退环绕。
现在的主池景区,因为旧时的“梅花铁石山房”主堂不存,没有了其他园林中常见的明确主景序列;又以区域小而亭榭多,旷池之上的视线可错而通达,从而造成各个角度方向的各种自由丰富的赏景点和画面。
因旧时临水主堂的缺失,今日池东北方的“看松读画轩”成为香水主要的厅堂,但不临水,屋与水之间有黄石牡丹花坛,并有松柏苍翠劲秀,略成疏朗山林;其前又有石矶贴水、曲桥跨湾,可近赏水面。
苏州网师园探秘苏州网师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极具历史价值和园林艺术魅力的古典园林。
它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和探秘。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秘苏州网师园,了解它的历史背景、独特之处以及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第一章:苏州网师园的历史背景苏州网师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最初是一位叫做网友的官员的私家园林。
后来,它经过几代人的扩建和改造,成为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规模宏大的古典园林。
该园在清代被称为“苏园之冠”,并在198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第二章:苏州网师园的建筑风格与特点苏州网师园以“小家为寄,大家为宾”为设计理念,注重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园内的建筑布局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江南园林的风格,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游览网师园,可以看到精美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花园、古雅的硬山水以及独特的假山景观,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和艺术性的画卷。
第三章:苏州网师园的独特之处苏州网师园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它拥有完整的双轴对称布局,从入口一直延伸到后花园,呈现出一种宏伟而和谐的景观。
此外,园内还有多处借景的设计,可以将周围环境与园内景观相结合,营造出层次感极强的景观效果。
此外,苏州网师园栩栩如生的假山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它们以天然石材堆砌而成,既自然又富有艺术感。
第四章:苏州网师园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苏州网师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的园林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各地的园林建设中,成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苏州网师园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结语:苏州网师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苏州网师园的探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感受其中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苏州网师园将继续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木结构建筑欣赏学号:********xxx姓名:***班级:14级园林3班指导老师:***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一、沿革概况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其前身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鱼隐”,后荒废。
今园中尚存的八百年树龄古柏,池南又有“槃涧”二字石刻,传是宋时旧物。
而今园中布局样貌的相关营造,则是从清中期开始的。
乾隆年间,官至光禄少钦的宋宗元在此地建构别业,取旧时鱼隐之意,又去园北王思巷的谐音,取名此园为“网师园”,宋宗元去世后,家世落败,网师园也衰落了。
乾隆五十九年,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在旧园的基础上加以整治,成为苏州数一数二的名园。
仍以网师园为名,俗称“瞿园”。
园中有八景,除主堂“梅花铁石山房”外均存留至今。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此园幸存。
光绪二年,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以园位于苏舜钦沧浪亭东邻而改园名为“苏邻园”,后有名“蘧园”以同“瞿园”谐音,李鸿裔对此园有一个重要的改动,试讲原先东部水面及周围建筑(如主堂“梅花铁石山房”等)毁去,代之以新盖的一片三进院落高楼豪宅:此外水门亦封,西侧水面改为庭院。
之前园中水面为东西长向,经此变动,池面大卫缩减。
此后网师园虽又屡屡移主,而园林主景基本没变。
今天的网师园呈东宅西园格局,共约九亩,其中园林部分约五亩。
见图1二、布局与建筑赏析1、主池景区网师园以主池一区为主要园景,水景为主,表达网师、鱼隐的主题。
“彩霞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
池中不种植莲花,而是倒映天光湖色、廊屋树影,是园景空间呈出空阔。
黄石池岸,多呈滩、矶曲折。
廊屋树石以水面为核心而进退环绕。
现在的主池景区,因为旧时的“梅花铁石山房”主堂不存,没有了其他园林中常见的明确主景序列;又以区域小而亭榭多,旷池之上的视线可错而通达,从而造成各个角度方向的各种自由丰富的赏景点和画面。
因旧时临水主堂的缺失,今日池东北方的“看松读画轩”成为香水主要的厅堂,但不临水,屋与水之间有黄石牡丹花坛,并有松柏苍翠劲秀,略成疏朗山林;其前又有石矶贴水、曲桥跨湾,可近赏水面。
网师园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苏州网师园网师园,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
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
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 1174~1189 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花园名为“渔隐”。
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 1770 年)购其地筑园。
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为“网师园”。
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瞿远春的巧为运思,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
网师园现面积约 10 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 8 亩余,内花园占地 5 亩,其中水池 447 平方米。
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
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网师园以池水为中心,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
可分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也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
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东部宅第规模中等,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
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
苏州园林之网师园一、概况:网师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她坐落于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距离上海虹桥机场约120公里。
为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面积仅8亩多,是一座中型府宅园林,全园可分作三大部分:东部是宅院区,为府第;中部是山水景物区,为主园;西部是内园,即园中园。
这一布局,使整座园林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东部由大门阀阅门第、门厅、轿厅、大厅(正厅)“万卷堂”、江南第一门楼——砖细门楼“藻耀高翔”、内厅(女厅)“撷秀楼”、梯云室组成。
中部由铁石山房、琴室、蹈和馆、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彩霞池、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小姐楼、五峰书屋、射鸭廊、引静桥(三步桥)组成。
西部由露华馆、涵碧泉、冷泉亭、殿春簃组成。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
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以红木为主,精美多致。
中部池周假山、花台、池岸用黄石,其他庭院用湖石,不相混杂,较为合理。
植物配置亦少而精,有青枫、桂、白皮松、黑松、紫藤、玉兰等树种,露华馆内植以牡丹、芍药花卉,尤其是以园子第一位主人史正志亲手种植的近千年古柏,见证了整个网师园的悠久历史变迁。
网师园以它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作为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成为“小园极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历史沿革(一)网师园历史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姑苏时所筑的一座府宅园林,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号“渔隐”。
清乾隆年间(1765年前后),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筑园其地,有楼、阁、台、亭等,号称12景,取名“网师小筑”。
乾隆末年(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买下此园,添筑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蹈和馆、月到风来亭、云冈、竹外一枝轩、集虚斋等建筑,遂成现在布局的基础,仍沿用“网师”旧名,由于园主瞿姓,故又称“瞿园”,亦称“蘧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