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线分析看苏州网师园景观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0
从视线分析看苏州网师园景观规划从视线分析看苏州网师园景观规划高彬刘管平1,人眼视觉原理人眼视域为一不规则圆锥形.双眼形成的复合视域范围向上为70.,向下为80.,左右各为60..在保持放松,平视的情况下,能看清景物的垂直视角为26.~30.,水平视角约为45.~60.【11,以此视域形成的景观清晰而平和,最适静观.在此基础上,控制合适视距,即小型景物合适视距约为景高的3倍(D=3H),通过一定的行走路线,把不同的景观纳入到视野之中,组成连续的动态景观序列,构成优美动观效果.控制视角范围,再通过路线的引导,动静结合,创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是古今园林追求的高尚境界.2,苏州网师园视线运用网师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等规模的典范,东部为住宅区,西部为园林观景区.园林观景区以湖面为主,亭廊轩榭环水而建,其中主要有南部的集会活动厅"小山丛桂轩",此轩通过其北面的"云岗"(z)叠石假山与湖水相临,"云岗"叠石假山西侧设有小体量的"濯缨水阁",作为"小山丛桂轩"的延伸;临湖的西岸中部有突出于水面之上的六角"月到风来亭"(x)作为景观和观景中心.临湖北岸是园主读书,家居的集中区域,依次有"殿春移"园中园,"看书读画轩","集虚斋"楼阁,"五峰书屋"等,"集虚斋"南侧是低矮的"竹外一枝轩"(Y)与湖面相接;东岸是住宅区的主体建筑"撷秀楼","万卷堂",通过临水的"射鸭廊"与景观区形成贯通"[3].2.1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就景观区构成而言,"月到风来亭"(x)位置居中,在全园中具有重要位置;"竹外一枝轩"(Y)是全园制高点"集虚斋"向湖面的延伸处,位置特殊,是园主及其客人作停留观景的最佳处所;"云岗"(z)山顶位置较高,又处于"小山丛桂轩"与湖的过渡地带,是南面绝妙的观景点.分析三点的视线构成,不难发现最佳垂直视角,水平视角在其中的应用.自西部中心的"月到风来亭"(x)观景,水平视作者:高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刘管平,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l6?角AXC=BXD=60.,垂直视角X=30.(图1,4).视野北起"看书读画轩"外挺拔的黑松,白皮松,"竹外一枝轩"及轩北部的"集虚斋"楼宇部分,东部以"射鸭廊"为前景的"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及南部的"云岗"假山和被其大部分遮掩的"小山丛桂轩"和近处的"濯缨水阁"等(图6,7).自北部的"竹外一枝轩"(Y)观赏各主要景点,水平视角FYG=ZYX=60.(图2).B点为"射鸭廊"观景点,因与"竹外一枝轩"同处于同一水平,两垂直视角相等均是30.(图4).视线以东部的"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及其前面的置石立峰为视线起点,经东南角的"小洪桥",观南端峭壁林立的"云岗"假山与图1网师园"月到风来亭"观景分析图2网师园"竹外一枝轩"观景分析"濯缨水阁"及半隐于假山后的"小山丛桂轩",以及西部的"月到风来亭".视线以"云岗"为中心,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自南端的"云岗"(z)山顶观望,其中水平视角xzA=EZB=60.(图3).视野西起"濯缨水阁"侧面,中到"月到风来亭",东止射鸭廊,收西北角对角线上立于石矶之上的平石桥与北部的"殿春移","看书读画轩","集虚斋"入景,近观"看书读画轩"前斜升入水池上空的黑松,白皮松与"云岗"山前喻意小山丛桂的桂花,玉兰,梧桐等.图5网师园"云岗"山顶观景分析图4网师园垂直视角分析2.2动观形成景观视廊与从三处最佳观赏点看对面景观形成的具有前景, 中景,背景的复层景观不同的是,沿湖布置的环形路线与建筑,湖面相结合,为观者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景观视廊:从"竹外一枝轩"沿北部池岸西行,路线以弯曲穿越为主,绕行"竹外一枝轩","看书读画轩","殿春移"等,视线以湖面为诱导,但却远离湖面,而随路线被引导向各建筑内部空间,相对郁闭于各建筑之中:而当行进到西部的"月到风来亭"及沿岸单廊时,路线沿单廊而行,单廊墙面采用实障手法,相对闭塞,视线被诱导入临东的宽阔的湖面:转至南面,穿越"濯缨水阁",路线弯曲攀沿而上"云岗"之顶,视线随之并引导至峰顶,眼前豁然开朗,由此形成完全开阔空间;行至东部的粉墙下,由于粉墙的阻挡及园路的弯曲,视线又迂迥于湖面,及至"射鸭廊",又回到被建筑主导的内部空间.亦即从"竹外一枝轩"开始,逆时针游览,即沿北一一西一一南一一东方向,视线依次形成郁闭一一渐次开阔一一完全开阔一一较开阔的循环视廊(图5).3,网师园景观规划解析3.1巧妙规划路线与视线,以有限视觉创造无限空间网师园空间虽小,但却成功塑造出深远而无穷的天地出来.园内利用路线的滞后性与视线的先行性,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路线与视线的交叉,阻隔把景观深远化,引导观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路线引导着视线的行进,又出乎意料地控制着视线的速度与进程, 路线的阻隔往往是新的视觉空间的出现,而视线的延续又在暗示着不同的景观序列的展开.因而往往是路线未及,视线却先行一步,待真的走近了,却发现路线,视线又峰回路转,来不及回想,焕然一新的景观展现在眼前,如此这般,无限空间就逐步在咫尺之中创造出来.如由东进入"竹外一枝轩"往西前进,视线被一系列苍劲的古柏树相吸引,但走到近处,却发现脚步已进入到一个新天地;由北往南,西北角的小曲桥连缀的是"殿春移",但在视线上却与"月到风来亭"贯通.再如由"濯缨水阁"西部的走廊开始,路线往西,视线已先行一步,通过廊柱形成的景框,观赏到西部的"月到风来亭"了.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景观客体,采用路线引导视线,形成从不同路线,不同视角欣赏到处处不同的景象:如站在"云岗"山前的石体驳岸或竹外一枝轩看中心水体时,水体呈浩瀚的正方形,当在"月到风来亭"再观水体时,西北侧的古柏,石矶,曲桥将水体划分为两个部分,而当从"引静桥"与"小山丛桂轩"之间的狭窄地带观水体时,由于斜廊与探山水面的五角枫的遮挡,令观者感受到东南角的水尾所隐藏的不尽之意. 又如在云岗北侧的驳岸旁观"竹外一枝轩",看到的是一排凭栏出水的美人靠,而站在樵枫径上回望,则是一段粉墙黛瓦.又如"云岗"假山,当在"竹外一枝轩"隔湖远看时,远观绝壁,峰峦,主峰,次峰层次分明而显高远,而从"濯缨水阁"近观时,临阁的一面山势陡峭,弯曲的蹊径与迎风招展的桂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3.2巧妙运用自然要素水:水在网师园的应用非常具有特色,水池面积约半亩,又略呈简单的方形,但由于布局上的匠心,故产生了奇妙的景观效果.首先临水的若干小体量建筑?l7?如"濯缨水阁","射鸭廊","竹外一枝轩"等均低临水面,或突出于水面石矾之上,反衬水面的开阔;沿岸的叠石驳岸高低错落,有多处洞穴,象征水广流远;水面聚而不分,在东南角视野则收拢于微微拱露的"引静桥",在西北角止于低矮的石板曲桥,水在这对角线的两端尽头也蜿蜒成两处浅浅的港湾,水的不尽之意得到了淋漓表达.同时,从不同视角观看湖面,建筑,山石,植物在水中形成高低错落,互相掩映的完美倒影. 蓝天,白云,清晰的倒影,平静的水面,优美的景观……狭小的水面非但不小,反而令人感觉到广阔而深远,水池形状也不再机械,反而是浩渺无边.山石:南部的"云岗"假山在整个景观构成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采用黄石建造,重峦叠嶂,怪石嶙峋,山势凝重,沿山辟有蹊径,山上以桂花为主题,高低错落配有玉兰,梧桐等,与其南的"小山丛桂轩"相呼应.一方面它与水相依,诠释了江南水乡园林之韵,体现了中国古典山水园的本质.另一方面它形成一自然障景,屏障住"小山丛桂轩"里观赏者的视线,非要等观赏者登上或绕过假山时,平静的湖面才会展现在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景观空间的突然变换就在瞬时间产生了.同时它极大地缓冲与减弱了园内以建筑为主的实体空间,加强了自然元素的作用. 它还形成了园内景观路线,景观视线的跌宕起伏,避免了景观在同一视角平面的展开.因而"云岗"假山与水面相连,成了西部"月到风来亭",北部"竹外一枝轩", 东部"射鸭廊"观望的主景,也是全园景观,观景的高潮.植物:与假山,水石相比较,网师园景观区的植物配置简洁自然,但却生动地表达了主题,在春夏秋冬四?18?图6,7"月到风来亭"景观效果季景观的组织中,植物景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分别是春(竹,迎春花,紫藤)一一夏(桂花,玉兰,梧桐)一一秋(秋枫,荷花)一一冬(黑松,白皮松,罗汉松等).竹的青秀挺拔,迎春花的峭然凌立,紫藤的浅绿与粉紫,构成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而"云岗"山上林立的桂花,宽阔的玉兰,茂盛的梧桐,则展示着夏的灿烂;坐在"月到风来亭"上,抬首望皓月当空,低头看月沉水中,正是"一轮秋影转金波",满池荷花与迎风而展的秋枫红叶,宣示着秋的意境;而"看书读画轩"前的各类古松,则暗含冬日不畏严寒的高亮气节.而与"看松读画轩"有一墙之隔的"殿春移"植物景观则别有洞天,园内的芍药解析着"籍"的由来,而在建筑与高墙之间狭长的院落中则错落布置有翠竹,芭蕉,腊梅,蓝天竹等,几块松皮石笋顽皮地立于叶片丛中,正是"微阳淡抹,浅画成图".3.3建筑与自然要素景观的巧妙结合网师园建园面积狭小,又以建筑为主,各类型建筑纷繁复杂,但在园中却布置得秩序井然,过渡自然而合理.从三个视点观看各建筑空间,错落有致,均无紧张局促之感,这与建筑同自然要素景观的巧妙结合不无关系.如对制高点建筑"集虚斋"与大体量建筑"小山丛桂轩"的处理上可见端倪.从"云岗"山顶观对岸北部,由于"集虚斋属全园制高点,为了与狭小的湖面相衬,对湖面不致产生压迫感,故而在其前建较低矮的"竹外一枝轩"作为视线由高处落到低处的过渡,而在其间则以竹来释意,既以竹将两个实体建筑虚化,又以竹表达了园主内心的境界与人生追求.视线往"看书读画轩"偏移,高大威武的黑松,白松屹立于轩前,挡住了轩的左侧部分,同时将轩与右侧的"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形成景观组织的过渡,从而使大体量的建筑通过植物的掩映更显含蓄深远.又如"小山丛桂轩"是待客之地较吵闹,体量又偏大,如果直接与湖面相连,既会造成与湖面体量上的不均衡,又会破坏了水面的"宁静"之美,还会影响"看书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里人的冥思苦读,故采取将"小山丛桂轩"退后,而将"云岗"石山置前的手法,山上以桂花为主体,配植具有"丛桂"之意的多种植物景观来体现轩的寓意,高耸的山体与水相连, 极大地软化了周围的建筑实体之形【.再如从"月到风来亭"观对岸的"射鸭廊"及"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因"射鸭廊"体型较小,粉墙比例过大而显单调, (上接32页)羊猪犬,谓之麻栏."干栏也好,麻栏也罢,都是由树居或巢居方式演变而来的.吊脚木楼,屡见不鲜,此乃地势使然.而修建干栏建筑则不同了.水族民居是修在平地上的,但依然"人居楼,梯而上", "上以自处,下居鸡豚".水族同胞在平地建房的工艺是:先用粗大的木柱和厚实的木板,构筑一个一人多高的平台,然后再于其上修建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或二层楼房.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互不连通,断然两个建筑体,这是与吊脚楼的最大区别,亦是真正干栏建筑与干栏式建筑的本质区别.贵州古代干栏建筑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出土文物中可窥见其身影.省博物馆收藏有赫章出土东汉干栏建筑陶质模型,将其与水族干栏建筑相比对,可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两者都不失为建筑文化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流传这样一句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地处黔东北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年间即建立了务川县.龙潭村位于务川县东北,其他民居,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于石头丛中.一般一正两厢,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封闭式四合院.四合院的石垣墙,大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多种工艺.斜故而在墙前立置石与小株植物,置石与植株的自然形态与廊,墙的有机形态形成了有益的补充.4,结语在狭小的空间内,利用建筑的隐退,水流的延伸,植物的掩映等来巧妙处理建筑与各自然要素的关系. 合理规划路线与视线,动静结合,通过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动观形成各种形式的景观视廊,达到空间的无限深远.网师园造园的匠心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王晓俊编着,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韦克威,林家奕.留园,拙政园景观规划中的视觉控制浅析[J】,中国园林,2002(5):.59-61[3】陈丛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3[5】杨鸿勋着.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290.29l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条条"麦穗纹",当地又称"鱼骨头".麦穗和鱼骨,皆为吉祥物,一向受青睐.建有石垣墙的民居,必建朝门.朝门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垂花门的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门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寿,寓意多子多福.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镇火.正房多为四榀三间.房子较多,吞口较深,出檐较远.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明间门窗,均为六扇,称"六合门"意为"完整","圆满".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刻四扇.不少人家,于次间辟门,上部饰以圆形挂落,人称"月亮门".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众多图案,雕刻动物,或者植物,取其谐音,以为吉利.特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别效果.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是南瓜,组合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单看是个喜字,组合为二龙抢宝,等等.总之,龙潭村仡佬族民居, 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堪称具有悠久历史的仡佬族建筑的典型代表.?19?。
读书笔记: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了解-网师园姓名:学号:院系: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设计班级:指导教师:二〇一五年五月摘要:网师园是苏州园林的重要代表,隐匿于苏州老城区狭窄的街巷中,园林面积十分有限,但其风采并未因面积小而有所减损。
文中试从园林特色,空间营造手法,从两个大角度具体探讨网师园成功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营造手法,从中学习和了解古代造园艺术。
关键词:空间营造,小面积园林设计,网师园1 网师园及其特色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都是苏州园林中精彩而极富特色的典型。
按照园林规模可将苏州园林分为大型、中型、小型。
其中,网师园因其主题明确、空间尺度斟酌恰当,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被陈从周先生称“小园极则”,是中型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2 景区空间营造手法探讨网师园占地0.67 hm2,其中园林部分占0.53 hm2 左右。
同近4hm2的拙政园以及占地2hm2的留园相比,面积很小。
如何在小范围内营造不令人感到局促的园林景观是一个难题,因破解了难题最终成为了网师园的亮点之一。
2. 1 景区划分网师园分为3个景区,即中部主景区、西部殿春簃景区和南部小山丛桂轩景区。
中部主景区以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大水面为中心,占据了园林很大部分面积,从而明确了中部主景区的山水主题。
造园要素被精心布臵在四边,围绕水面形成了完整连续的画卷: 水面北侧的园林建筑组合包含体量较小的射鸭廊和竹外一枝轩,两者同住宅部分的读画楼形成逐级后退的层次;主要的厅堂看松读画轩距离主水面驳岸10m左右,中间的空地上布臵有一花池,内植百年古木圆柏及其他园林植物。
从水体南侧望来,古木与其他植物隐约遮挡了建筑,形成一眼望不尽的感受,无形中使游人产生庭院比实际面积大的错觉。
灵巧通透的濯缨水阁紧贴可供攀爬玩耍的黄石假山,月到风来亭联系着起伏的长廊,分别位于水面的南侧与西侧。
西部景区为殿春簃庭院以“泉”为主题。
木结构建筑欣赏学号:20140555xxx姓名:莫纪灿班级:14级园林3班指导老师:陈太安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一、沿革概况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其前身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鱼隐”,后荒废。
今园中尚存的八百年树龄古柏,池南又有“盘涧”二字石刻,传是宋时旧物。
而今园中布局样貌的相关营造,则是从清中期开始的。
乾隆年间,官至光禄少钦的宋宗元在此地建构别业,取旧时鱼隐之意,又去园北王思巷的谐音,取名此园为“网师园”,宋宗元去世后,家世落败,网师园也衰落了。
乾隆五十九年,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在旧园的基础上加以整治,成为苏州数一数二的名园。
仍以网师园为名,俗称“瞿园”。
园中有八景,除主堂“梅花铁石山房”外均存留至今。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此园幸存。
光绪二年,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以园位于苏舜钦沧浪亭东邻而改园名为“苏邻园”,后有名“蘧园”以同“瞿园”谐音,李鸿裔对此园有一个重要的改动,试讲原先东部水面及周围建筑(如主堂“梅花铁石山房”等)毁去,代之以新盖的一片三进院落高楼豪宅:此外水门亦封,西侧水面改为庭院。
之前园中水面为东西长向,经此变动,池面大卫缩减。
此后网师园虽又屡屡移主,而园林主景基本没变。
今天的网师园呈东宅西园格局,共约九亩,其中园林部分约五亩。
见图1二、布局与建筑赏析1、主池景区网师园以主池一区为主要园景,水景为主,表达网师、鱼隐的主题。
“彩霞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
池中不种植莲花,而是倒映天光湖色、廊屋树影,是园景空间呈出空阔。
黄石池岸,多呈滩、矶曲折。
廊屋树石以水面为核心而进退环绕。
现在的主池景区,因为旧时的“梅花铁石山房”主堂不存,没有了其他园林中常见的明确主景序列;又以区域小而亭榭多,旷池之上的视线可错而通达,从而造成各个角度方向的各种自由丰富的赏景点和画面。
因旧时临水主堂的缺失,今日池东北方的“看松读画轩”成为香水主要的厅堂,但不临水,屋与水之间有黄石牡丹花坛,并有松柏苍翠劲秀,略成疏朗山林;其前又有石矶贴水、曲桥跨湾,可近赏水面。
网师园景墙分析网师园是苏州唯一一座住宅与花园完整保留的园林。
其占地面积4720平方米,约为狮子林的1/2,留园的1/4,拙政园的1/8,园林容积率(亭、廊减半)0.52,建筑密度42.38%,占地面积小,空间拥挤。
然而,实际游览中,游客却丝毫感觉不到建筑的拥挤和空间的局促,甚至会产生游览大型园林的错觉。
是什么原因使得网师园的空间具有如此魅力呢?今天就从园林中部景区入手,试述网师园的精妙布局。
一、中部景区总体布局及入口铺垫网师园始建于南宋,历经几百年的重建、改建,部分地区的格局样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园林中部景区,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形态。
中部景区以“彩霞池”为中心,环绕布置了几处景点和近十座建筑,大都南北朝向,水体近四方,假山东西排列,方位交错的同时又有一种秩序感。
从大门向内,有“网师小筑”和“半山亭”两处入口进入,环绕行走,可通向南、西、东三处庭院。
由此可见,中部景区算得上是网师园的“核心”,也是网师园真正做到宅园合一的地方。
“网师小筑”是宾客入园的地方,从腰门进入,初始只得见“小山丛桂轩”柱廊排列,便被吸引着向前去。
半入门墙,又被南侧的庭院吸引住视线。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为后面宽广的水体做了铺垫。
庭院堆叠了几组湖石,间植几颗桂树,缝隙间透过漏窗能得见隔院之景。
可以看得出此处的营建颇费心思,既有自然之妙趣、又有人工之精妙,让人入园驻足观看但不会停留太久,表达了对宾客的款待之情,暗含着“小山则丛桂留人”的意境。
不经意的回头,就能从“小山丛桂轩”的漏窗中看见中部的景象。
从这时起,园林空间的序幕便正式拉开。
二、水体布局特征“网师园”的中部水体,彩霞池,形态以聚为主,呈方形,似湖泊。
面积不大,却占据了中部景区的三分之一地块,周边围合了一圈景点建筑。
池西北为水尾,东南为水头。
两座东西向的桥将两个头尾水面从整体中分开,形成了“聚处辽阔无垠,收处源远流长”的景致。
这种水体布局形式,也对应着园名“网师”、“渔隐”的内涵。
周导讲园许多研究传统园林的学者都有一种「 抑清扬明 」的倾向。
他们认为清代园林过于繁复,为了承载更多的功能而增加建筑数量与体量,假山堆叠与室内外陈设也日趋复杂,失去了简洁疏朗的环境氛围,尤其是失去了唐宋以来的文人雅趣和自然的风格。
所以在苏州园林里,像拙政园、艺圃这一类保留了明代格局与格调的园林,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崇。
而其他在清代时期建造或重新改造的园林,则往往被认为在 艺术水准上有所下降。
但在苏州名园里,有一座非常典型的 清代小园——网师园,却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褒扬。
童寯教授在《江南园林志》里认为这座园林是「 园宅兼具,典雅古洁,别具一格」。
陈从周教授在《说园》里说它「小而精,以少胜多,在全国现存的园林里,都属上选 」。
网师园面积只有8亩(约5300平方米),中部是水池,周边分布了十几处建筑,还有大量假山堆叠、多处院落划分,又被高大的住宅紧贴,几乎没有开敞的场所和造景余地。
那么这座造于 清代中后期、人工要素比重很大的园林为什么会受到专家的推崇呢?它如何平衡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以实现「 小中见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座隐蔽在苏州古城街巷内,精致玲珑、小巧典雅的园林。
01首先来介绍网师园的历史。
网师园虽然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宅园,但是它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南宋时期 。
南宋时期繁荣的 平江城孕育了网师园,也奠定了网师园的气质。
苏州早在春秋时期就成为 吴国的都城 。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随着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转向南方,苏州的地位也快速上升,经过 五代 的开拓、 北宋的积淀,苏州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是它在 南宋初期的建炎四年(1130年),曾经被金兵南下攻破,遭到很大的破坏。
之后经过 100年的恢复又重现辉煌,愈加繁华,城市的建设规模、结构、功能都达到更高的水准。
▲ (南宋)李嵩 · 货郎图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当时的平江知府李寿鹏主持刻绘了著名的「 平江图碑」。
这块碑今天还在,被称为我国 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城市地图石碑(石碑高2.79米,宽1.38米,碑本身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古典园林分析介绍网师园网师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园林,被誉为江南园林中的明珠。
网师园占地面积约1.9公顷,由西园和东园两部分组成,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园林之一、下面我将对网师园进行分析和介绍。
首先是网师园的历史背景。
网师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名“薇蕴园”,后更名为“霜香草堂”,再改名为“网师园”。
建园初期,园主为吴家,后来园中设立了一家织造学校,专门培养苏州地区的织锦工人,因此得名“网师园”。
明代至清代,网师园历经多次改建,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
其次是网师园的空间布局。
网师园分为西园和东园,西园为主体,东园为侧园。
西园占地较大,有多个庭院和景点,如议圃、假山、琴台等;东园则相对简单,主要由一片水面和精致的亭台组成。
整个园林以水景为主导,水系蜿蜒穿插于各个庭院之间,营造出一片宁静和谐的氛围。
第三是网师园的建筑风格。
网师园典型地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包括曲径通幽、假山堆砌、水景点缀等。
园内的建筑设计精巧,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假山岩石的摆放极具艺术感,有的仿佛山峦起伏,有的如同山谷峡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园内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如临水亭、砚台亭、浣花楼等,它们结合了人工的艺术造型和自然山水的美景,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第四是网师园的文化内涵。
网师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吴门文化和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是园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一种赞颂。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书法、绘画和雕刻作品,其中尤以吴门派的特色最为突出,使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最后是网师园的保护与发展。
网师园在建园初期就经历了多次改建和修复,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复,使园林得以保存和恢复。
如今,网师园以其独特的园林风貌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苏州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同时,园林管理方也加强了对园区的保护与管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
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
网师园是一座集秀丽自然和科技精华于一身的园林中心,以调和自然与人为目标,以连接传统和现代,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本文将介绍网师园的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等方面做出的细节,以满足客户需求。
网师园主要以中国园林本源文化为基元,将园林进行再创造,以激发园林精华。
同时,网师园采用了技术性的方式来切割和融合,以营造出精美的自然绿色栖息地,同时鼓励自然美学,营造出一个和谐,安宁的园林空间。
网师园还采取了新的办法来建立空间的局部美感,精心设计整个空间,重点放在景观和植
物上,优先考虑功能性和美感,营造出重点功能空间,例如休游景点,展馆,娱乐中心,
山水风光等。
此外,网师园也利用了各种光影,颜色,水,形状,传送出各种审美的美感,融入宁静的大自然的哲学思维,以达到健康,有凝聚力的生活空间。
网师园通过以上手法,借鉴了当代建筑和景观设计思想,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功能为主,
以形态转化虚实,以审美体验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从而造就了网师园这样一个令人惊叹
的非凡之地,满足了客户强烈的需求。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刘香梅(陕西丰宇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以苏州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网师园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园方法及空间营造手法进行研究,同时,阐述了一座饶有情趣、恰当布局之建筑、林木配置别致的庭院,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师园;造园手法;空间营造1网师园概况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代表,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却举世闻名,其以主景区为核心,结合功能空间组织协调,结合大大小小的幽奥或半幽奥空间。
空间组织上,让主次空间关系更明确,主从地位更突显,为此,网师园虽然面积不大,却给人以流连忘返之趣。
网师园内建筑较多,建筑密度高达30%,建筑为人工手迹,过多的人工雕琢极有可能影响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情趣。
但网师园却布置考究得当,让人虽置身于山池之内,却无局促的建筑空间之感,反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山水之境。
2网师园主题与意境分析2.1网师园主题我国古典园林与人文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景致之外更富有深意。
古典园林可谓是古代道德观、人生观、哲学观的具体表现,而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的盛行,对园林景观设计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当然一部分古代文人不会毫无辩证地依附于传统学派中,而是在思考其人生哲学的同时寄情山水,追求平心静气,享受归隐之乐。
我国古典文人园中,运用最多、特点鲜明的主题非“隐逸”不可。
网师园曾经的主人是史正志,担任吏部侍郎的他将该园命名为“渔隐”,直至乾隆年间此园归属于宋宗元,才被改名为“网师园”,从其命名的变化和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境上,饱含隐居自晦之志。
2.2网师园意境分析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意”译为意象,“境”译为景象,前者出于心融于实,后者出于实而寄于心。
所以,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向与诗词歌赋都是作者的情感表达,网师园带有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属性,以彩霞池为中心,结合石、木、建筑巧妙布置,通过对中部景区水体营造的艺术手法,采用“空透”的叠岸砌体,很好地展示了“水本无形,因岸成之”的氛围。
网师园中部水景庭院布局分析
1、空间序列分析:入口处的未扬先抑到景观豁然开朗再到景观步移景异的丰富变化。
2、各个景点建筑之间通过看与被看的视线关系构建了多种视觉画面。
3、水体处理:大水面的划分,藏头露尾做法的体现,表现深远感。
4、利用植物山石与院墙藏与露的关系虚化了高大建筑的胁迫感。
5、濯缨水阁利用水体虚化,看松读画轩退后处理,集虚斋前面轻盈通透的竹外一枝轩的设置,缓解了高大建筑带来的压迫感。
6、廊的起伏曲折以及渗透性处理丰富了景观层次。
7、弱化轴线关系,拓扑向心的建筑布局方式扩大了空间感。
8、综合运用障景、对景、框景等园林手段创造多变的视觉画面。
从视线分析看苏州网师园景观规划从视线分析看苏州网师园景观规划高彬刘管平1,人眼视觉原理人眼视域为一不规则圆锥形.双眼形成的复合视域范围向上为70.,向下为80.,左右各为60..在保持放松,平视的情况下,能看清景物的垂直视角为26.~30.,水平视角约为45.~60.【11,以此视域形成的景观清晰而平和,最适静观.在此基础上,控制合适视距,即小型景物合适视距约为景高的3倍(D=3H),通过一定的行走路线,把不同的景观纳入到视野之中,组成连续的动态景观序列,构成优美动观效果.控制视角范围,再通过路线的引导,动静结合,创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是古今园林追求的高尚境界.2,苏州网师园视线运用网师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等规模的典范,东部为住宅区,西部为园林观景区.园林观景区以湖面为主,亭廊轩榭环水而建,其中主要有南部的集会活动厅"小山丛桂轩",此轩通过其北面的"云岗"(z)叠石假山与湖水相临,"云岗"叠石假山西侧设有小体量的"濯缨水阁",作为"小山丛桂轩"的延伸;临湖的西岸中部有突出于水面之上的六角"月到风来亭"(x)作为景观和观景中心.临湖北岸是园主读书,家居的集中区域,依次有"殿春移"园中园,"看书读画轩","集虚斋"楼阁,"五峰书屋"等,"集虚斋"南侧是低矮的"竹外一枝轩"(Y)与湖面相接;东岸是住宅区的主体建筑"撷秀楼","万卷堂",通过临水的"射鸭廊"与景观区形成贯通"[3].2.1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就景观区构成而言,"月到风来亭"(x)位置居中,在全园中具有重要位置;"竹外一枝轩"(Y)是全园制高点"集虚斋"向湖面的延伸处,位置特殊,是园主及其客人作停留观景的最佳处所;"云岗"(z)山顶位置较高,又处于"小山丛桂轩"与湖的过渡地带,是南面绝妙的观景点.分析三点的视线构成,不难发现最佳垂直视角,水平视角在其中的应用.自西部中心的"月到风来亭"(x)观景,水平视作者:高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刘管平,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l6?角AXC=BXD=60.,垂直视角X=30.(图1,4).视野北起"看书读画轩"外挺拔的黑松,白皮松,"竹外一枝轩"及轩北部的"集虚斋"楼宇部分,东部以"射鸭廊"为前景的"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及南部的"云岗"假山和被其大部分遮掩的"小山丛桂轩"和近处的"濯缨水阁"等(图6,7).自北部的"竹外一枝轩"(Y)观赏各主要景点,水平视角FYG=ZYX=60.(图2).B点为"射鸭廊"观景点,因与"竹外一枝轩"同处于同一水平,两垂直视角相等均是30.(图4).视线以东部的"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及其前面的置石立峰为视线起点,经东南角的"小洪桥",观南端峭壁林立的"云岗"假山与图1网师园"月到风来亭"观景分析图2网师园"竹外一枝轩"观景分析"濯缨水阁"及半隐于假山后的"小山丛桂轩",以及西部的"月到风来亭".视线以"云岗"为中心,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自南端的"云岗"(z)山顶观望,其中水平视角xzA=EZB=60.(图3).视野西起"濯缨水阁"侧面,中到"月到风来亭",东止射鸭廊,收西北角对角线上立于石矶之上的平石桥与北部的"殿春移","看书读画轩","集虚斋"入景,近观"看书读画轩"前斜升入水池上空的黑松,白皮松与"云岗"山前喻意小山丛桂的桂花,玉兰,梧桐等.图5网师园"云岗"山顶观景分析图4网师园垂直视角分析2.2动观形成景观视廊与从三处最佳观赏点看对面景观形成的具有前景, 中景,背景的复层景观不同的是,沿湖布置的环形路线与建筑,湖面相结合,为观者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景观视廊:从"竹外一枝轩"沿北部池岸西行,路线以弯曲穿越为主,绕行"竹外一枝轩","看书读画轩","殿春移"等,视线以湖面为诱导,但却远离湖面,而随路线被引导向各建筑内部空间,相对郁闭于各建筑之中:而当行进到西部的"月到风来亭"及沿岸单廊时,路线沿单廊而行,单廊墙面采用实障手法,相对闭塞,视线被诱导入临东的宽阔的湖面:转至南面,穿越"濯缨水阁",路线弯曲攀沿而上"云岗"之顶,视线随之并引导至峰顶,眼前豁然开朗,由此形成完全开阔空间;行至东部的粉墙下,由于粉墙的阻挡及园路的弯曲,视线又迂迥于湖面,及至"射鸭廊",又回到被建筑主导的内部空间.亦即从"竹外一枝轩"开始,逆时针游览,即沿北一一西一一南一一东方向,视线依次形成郁闭一一渐次开阔一一完全开阔一一较开阔的循环视廊(图5).3,网师园景观规划解析3.1巧妙规划路线与视线,以有限视觉创造无限空间网师园空间虽小,但却成功塑造出深远而无穷的天地出来.园内利用路线的滞后性与视线的先行性,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路线与视线的交叉,阻隔把景观深远化,引导观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路线引导着视线的行进,又出乎意料地控制着视线的速度与进程, 路线的阻隔往往是新的视觉空间的出现,而视线的延续又在暗示着不同的景观序列的展开.因而往往是路线未及,视线却先行一步,待真的走近了,却发现路线,视线又峰回路转,来不及回想,焕然一新的景观展现在眼前,如此这般,无限空间就逐步在咫尺之中创造出来.如由东进入"竹外一枝轩"往西前进,视线被一系列苍劲的古柏树相吸引,但走到近处,却发现脚步已进入到一个新天地;由北往南,西北角的小曲桥连缀的是"殿春移",但在视线上却与"月到风来亭"贯通.再如由"濯缨水阁"西部的走廊开始,路线往西,视线已先行一步,通过廊柱形成的景框,观赏到西部的"月到风来亭"了.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景观客体,采用路线引导视线,形成从不同路线,不同视角欣赏到处处不同的景象:如站在"云岗"山前的石体驳岸或竹外一枝轩看中心水体时,水体呈浩瀚的正方形,当在"月到风来亭"再观水体时,西北侧的古柏,石矶,曲桥将水体划分为两个部分,而当从"引静桥"与"小山丛桂轩"之间的狭窄地带观水体时,由于斜廊与探山水面的五角枫的遮挡,令观者感受到东南角的水尾所隐藏的不尽之意. 又如在云岗北侧的驳岸旁观"竹外一枝轩",看到的是一排凭栏出水的美人靠,而站在樵枫径上回望,则是一段粉墙黛瓦.又如"云岗"假山,当在"竹外一枝轩"隔湖远看时,远观绝壁,峰峦,主峰,次峰层次分明而显高远,而从"濯缨水阁"近观时,临阁的一面山势陡峭,弯曲的蹊径与迎风招展的桂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3.2巧妙运用自然要素水:水在网师园的应用非常具有特色,水池面积约半亩,又略呈简单的方形,但由于布局上的匠心,故产生了奇妙的景观效果.首先临水的若干小体量建筑?l7?如"濯缨水阁","射鸭廊","竹外一枝轩"等均低临水面,或突出于水面石矾之上,反衬水面的开阔;沿岸的叠石驳岸高低错落,有多处洞穴,象征水广流远;水面聚而不分,在东南角视野则收拢于微微拱露的"引静桥",在西北角止于低矮的石板曲桥,水在这对角线的两端尽头也蜿蜒成两处浅浅的港湾,水的不尽之意得到了淋漓表达.同时,从不同视角观看湖面,建筑,山石,植物在水中形成高低错落,互相掩映的完美倒影. 蓝天,白云,清晰的倒影,平静的水面,优美的景观……狭小的水面非但不小,反而令人感觉到广阔而深远,水池形状也不再机械,反而是浩渺无边.山石:南部的"云岗"假山在整个景观构成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采用黄石建造,重峦叠嶂,怪石嶙峋,山势凝重,沿山辟有蹊径,山上以桂花为主题,高低错落配有玉兰,梧桐等,与其南的"小山丛桂轩"相呼应.一方面它与水相依,诠释了江南水乡园林之韵,体现了中国古典山水园的本质.另一方面它形成一自然障景,屏障住"小山丛桂轩"里观赏者的视线,非要等观赏者登上或绕过假山时,平静的湖面才会展现在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景观空间的突然变换就在瞬时间产生了.同时它极大地缓冲与减弱了园内以建筑为主的实体空间,加强了自然元素的作用. 它还形成了园内景观路线,景观视线的跌宕起伏,避免了景观在同一视角平面的展开.因而"云岗"假山与水面相连,成了西部"月到风来亭",北部"竹外一枝轩", 东部"射鸭廊"观望的主景,也是全园景观,观景的高潮.植物:与假山,水石相比较,网师园景观区的植物配置简洁自然,但却生动地表达了主题,在春夏秋冬四?18?图6,7"月到风来亭"景观效果季景观的组织中,植物景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分别是春(竹,迎春花,紫藤)一一夏(桂花,玉兰,梧桐)一一秋(秋枫,荷花)一一冬(黑松,白皮松,罗汉松等).竹的青秀挺拔,迎春花的峭然凌立,紫藤的浅绿与粉紫,构成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而"云岗"山上林立的桂花,宽阔的玉兰,茂盛的梧桐,则展示着夏的灿烂;坐在"月到风来亭"上,抬首望皓月当空,低头看月沉水中,正是"一轮秋影转金波",满池荷花与迎风而展的秋枫红叶,宣示着秋的意境;而"看书读画轩"前的各类古松,则暗含冬日不畏严寒的高亮气节.而与"看松读画轩"有一墙之隔的"殿春移"植物景观则别有洞天,园内的芍药解析着"籍"的由来,而在建筑与高墙之间狭长的院落中则错落布置有翠竹,芭蕉,腊梅,蓝天竹等,几块松皮石笋顽皮地立于叶片丛中,正是"微阳淡抹,浅画成图".3.3建筑与自然要素景观的巧妙结合网师园建园面积狭小,又以建筑为主,各类型建筑纷繁复杂,但在园中却布置得秩序井然,过渡自然而合理.从三个视点观看各建筑空间,错落有致,均无紧张局促之感,这与建筑同自然要素景观的巧妙结合不无关系.如对制高点建筑"集虚斋"与大体量建筑"小山丛桂轩"的处理上可见端倪.从"云岗"山顶观对岸北部,由于"集虚斋属全园制高点,为了与狭小的湖面相衬,对湖面不致产生压迫感,故而在其前建较低矮的"竹外一枝轩"作为视线由高处落到低处的过渡,而在其间则以竹来释意,既以竹将两个实体建筑虚化,又以竹表达了园主内心的境界与人生追求.视线往"看书读画轩"偏移,高大威武的黑松,白松屹立于轩前,挡住了轩的左侧部分,同时将轩与右侧的"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形成景观组织的过渡,从而使大体量的建筑通过植物的掩映更显含蓄深远.又如"小山丛桂轩"是待客之地较吵闹,体量又偏大,如果直接与湖面相连,既会造成与湖面体量上的不均衡,又会破坏了水面的"宁静"之美,还会影响"看书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里人的冥思苦读,故采取将"小山丛桂轩"退后,而将"云岗"石山置前的手法,山上以桂花为主体,配植具有"丛桂"之意的多种植物景观来体现轩的寓意,高耸的山体与水相连, 极大地软化了周围的建筑实体之形【.再如从"月到风来亭"观对岸的"射鸭廊"及"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因"射鸭廊"体型较小,粉墙比例过大而显单调, (上接32页)羊猪犬,谓之麻栏."干栏也好,麻栏也罢,都是由树居或巢居方式演变而来的.吊脚木楼,屡见不鲜,此乃地势使然.而修建干栏建筑则不同了.水族民居是修在平地上的,但依然"人居楼,梯而上", "上以自处,下居鸡豚".水族同胞在平地建房的工艺是:先用粗大的木柱和厚实的木板,构筑一个一人多高的平台,然后再于其上修建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或二层楼房.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互不连通,断然两个建筑体,这是与吊脚楼的最大区别,亦是真正干栏建筑与干栏式建筑的本质区别.贵州古代干栏建筑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出土文物中可窥见其身影.省博物馆收藏有赫章出土东汉干栏建筑陶质模型,将其与水族干栏建筑相比对,可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两者都不失为建筑文化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流传这样一句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地处黔东北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年间即建立了务川县.龙潭村位于务川县东北,其他民居,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于石头丛中.一般一正两厢,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封闭式四合院.四合院的石垣墙,大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多种工艺.斜故而在墙前立置石与小株植物,置石与植株的自然形态与廊,墙的有机形态形成了有益的补充.4,结语在狭小的空间内,利用建筑的隐退,水流的延伸,植物的掩映等来巧妙处理建筑与各自然要素的关系. 合理规划路线与视线,动静结合,通过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动观形成各种形式的景观视廊,达到空间的无限深远.网师园造园的匠心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王晓俊编着,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韦克威,林家奕.留园,拙政园景观规划中的视觉控制浅析[J】,中国园林,2002(5):.59-61[3】陈丛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3[5】杨鸿勋着.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290.29l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条条"麦穗纹",当地又称"鱼骨头".麦穗和鱼骨,皆为吉祥物,一向受青睐.建有石垣墙的民居,必建朝门.朝门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垂花门的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门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寿,寓意多子多福.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镇火.正房多为四榀三间.房子较多,吞口较深,出檐较远.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明间门窗,均为六扇,称"六合门"意为"完整","圆满".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刻四扇.不少人家,于次间辟门,上部饰以圆形挂落,人称"月亮门".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众多图案,雕刻动物,或者植物,取其谐音,以为吉利.特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别效果.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是南瓜,组合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单看是个喜字,组合为二龙抢宝,等等.总之,龙潭村仡佬族民居, 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堪称具有悠久历史的仡佬族建筑的典型代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