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法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保留灌肠操作流程首先,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灌肠操作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包括灌肠器、灌肠液、润滑剂、纸巾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清洁消毒的工作台和手部消毒用品,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接下来,进行灌肠器的准备工作。
首先,将灌肠器进行清洁消毒,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然后,将所需的灌肠液倒入灌肠器中,注意灌肠液的温度应适宜,不宜过热或过冷,以免对肠道造成刺激。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需要为患者进行准备工作。
患者需要在舒适的位置上进行操作,可以选择侧卧位或仰卧位,以便于进行灌肠操作。
同时,需要告知患者整个操作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接下来是灌肠操作的具体步骤。
首先,需要对灌肠器进行润滑处理,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然后,将灌肠器缓慢插入患者的肛门,注意要轻柔并避免造成伤害。
在插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感觉和情况来控制插入的深度,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当灌肠器插入到位后,需要缓慢注入灌肠液。
在注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感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注入,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控制注入的速度和量,以确保操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当灌肠液注入完毕后,需要将灌肠器缓慢拔出,并帮助患者保持排便的姿势,以促进灌肠液的排出。
在排便的过程中,需要耐心等待,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最后,完成灌肠操作后,需要对器材和工作台进行清洁消毒,并妥善保存器材和材料。
同时,还需要向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和宣教工作,如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饮食调理等。
总之,保留灌肠操作流程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注意操作的安全和舒适性。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保留灌肠是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要点,具体如下:
1、动作轻柔:在注射灌肠剂的时候,灌肠剂从肛管由肛门进入时要缓慢、轻柔地往里推进。
当肛管进入到一定程度进不去时,前方被肠黏膜遮挡住,此时不能暴力地推进肛管,一定要往后退。
退1-2cm肛管以后,肛管头部受到直肠内自然压力的推压,自然会向直肠的中心空虚处移动,这时再推进肛管,也就是肛管的置入需要反复进进退退的状态,直到达到大概12cm的长度。
这个时候将灌肠液缓慢地推进到直肠内,1-3分钟之内推进完,保留1-2分钟,再缓慢地将肛管拔出肛门。
这个过程一定要缓慢,不能快速拔出,否则可能会有灌肠液沿着肛管漏出;
2、控制容量:直肠大概能够容纳50-200ml的液体,每个人有差异,通常需要灌50-70ml的液体保留在直肠内,有些人可能会容纳更多的液体。
也有一部分人容纳不了70ml,灌完后必须马上排出,此种情况下,下次再灌肠就要减少灌肠液,逐渐摸索出患者能够容纳的容量。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灌肠法的操作方法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患者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
也可以输入药物进行治疗,常用于便秘的治疗、检查、手术前肠道准备等。
由于灌肠的目的不同,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
(1)保留灌肠:从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肠道炎症等。
操作方法:①备齐用品,将塑料布铺于床上,嘱患者排便,以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
②肠道病患者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厘米,使液体易于保留。
卧位根据病情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故采用左侧卧位为宜。
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故应采取右侧卧位。
③在肛管上涂上液状石蜡,缓慢插入肛门10~15厘米,放开血管钳,药液流入,速度宜慢,压力要低,以便于药液的保留。
④拔出肛管后,应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嘱患者保留1小时以上,以利药物吸收。
保留时间愈长愈好。
(2)不保留灌肠:不保留灌肠根据灌肠目的不同可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3种:大量不保留灌肠,灌肠液成年人每次用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毫升。
小量不保留灌肠,灌肠液量一般在150~250毫升,多用于老年人、体弱者、小儿或孕妇。
清洁灌肠,是清除结肠中的粪便,常用于直肠、结肠检查前的准备或脏器造影、摄片及肠道手术前的准备,以清洁肠道,便于检查,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等。
灌肠注意事项如下:①灌肠中间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嘱患者做深呼吸。
灌肠完毕不要立即排便,要使液体保留至少10~15分钟。
②掌握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伤寒患者灌肠液不得超过500毫升,压力要低。
③为高热者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体温。
④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⑤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保留灌肠是以少量液体(50~100毫升)和药物混合,注入肛门较深部位(直肠或乙状结肠),保留10~15分钟以上。
此种方法适用于便秘病人以软化粪便。
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病人,也可采用保留灌肠方法,减少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促进结肠粘膜炎症消散、收敛、康复。
对高热、惊厥、抽搐或躁动病人,灌入冰盐水或镇静药(常用水合氯醛),可以降温、镇静。
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如下:(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2)中药煎剂100~200ml,药温为39~41℃。
将药液倒入无菌输液瓶内,加1%奴夫卡因20ml;(3)用一次性输液管连接肛管,将莫菲氏滴管下端输液管盘成环状置于热水袋下保温(水温60~66℃)。
(4)治疗安排在病人晚间睡前进行,嘱病人排空二便并做好休息前的一切准备。
(5)按常规灌肠操作法,肛管插入深度为25~35cm,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点滴法灌肠,速度30滴/min,以病人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灌肠完毕即休息。
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做好病人心理护理药液制备与液量药液是根据医嘱。
100例病人方药主要是银花、地丁、天癸、蒲公英、甘草煎成水剂,经纱布滤过备用,一次灌入液量以100~200ml为宜。
具体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灌入方法。
其中50例按照传统法进行保留灌肠,另外50例按照改进法进行保留灌肠。
传统法是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两组患者在接受保留灌肠的同时常规服用甲氰咪呱。
1.3.1做好灌肠前病人心理护理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1.3.2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题目: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技术操作评分表
编号:ABCD-GC-B-007.2 版次:2 制订日期:2010.10.8修订日期:2023.12.31页数:共页
【发生原因】
1、肛管插管动作粗暴,石蜡油润滑不够造成肠道粘膜机械性损
伤;
2、反复插管;
3、患者不配合,插入困难导致
损伤。
【临床表现】
1、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
2、严重时有肛门外出血或便中带
血丝。
【预防处理】
1、石蜡油充分润滑;
2、操作时顺应肠道解剖结构,手法轻柔,忌强行插入,不要来回抽插或反复插管,选择合适的肛管;
3、插入深度根据病变部位深浅,温度合适39^410C o
4、出现症状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灌肠法
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病员排出粪便和预存的气体。
1、大量不保留灌肠。
①备好物解释清楚。
②取左侧卧位(肠道解剖位置,借重力作用使溶液顺利流入)。
③灌肠袋成人每次用500—1000ml,儿童每次用200—500ml,0.1—0.2%肥皂水,液体距肛门约40—60厘米,润滑肛管前端,放出少量液体,轻轻插入直肠7—10厘米(儿童2.5—4厘米),固定肛管,使液体缓缓流入。
④如液体流入受阻,再稍移动肛管,嘱病员深呼吸以减轻腹压。
⑤灌完时夹好橡胶管,拔出肛管,嘱病员平卧尽可能保留5—10分钟以上,以利粪便软化。
2、小量不保留灌肠。
①相同。
②相同。
③用注射器吸取溶液连接肛管排气压,润滑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厘米,注射器溶液从肛管缓缓流入,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然后灌入温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
④嘱病员忍10—20分钟,以利粪便软化。
3、保留灌肠。
①②相同。
③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厘米。
④操作和小量不保留灌肠同,但插入肛管要深,约10—15厘米左右,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厘米,嘱病员保留1小时以上。
灌肠法怎么做 灌肠是很多⼈的,在治疗疾病⼀些特殊疾病的时候,都是会选择灌肠。
那么灌肠法怎么做呢?灌肠⼜有什么注意事项呢?下⾯⼩编为您解答。
灌肠的操作步骤 保留灌肠:嘱病⼈先排便、排尿。
取适当卧位,臀部抬⾼10cm。
嘱病⼈深慢呼吸,轻轻插⼊肛管15~20cm,液⾯距肛门不超过30cm,缓慢灌⼊药液。
拔出肛管后嘱病⼈⾄少保留药液1⼩时以上。
整理床单位,清理⽤物,观察病⼈反应和疗效,做好记录。
清洁灌肠:⾸先⽤肥皂⽔灌肠,然后⽤⽣理盐⽔灌肠数次直⾄排出液清晰⽆粪便为⽌。
灌肠时压⼒要低,每次灌肠后让病⼈休息⽚刻。
每次灌肠的溶液量约500ml,液⾯距肛门⾼度不超过40cm。
不保留灌肠:嘱其排尿,屏风遮挡。
病⼈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垫治疗⼱及橡胶单于臀下,弯盘放于臀边。
挂灌肠筒于架上,液⾯距肛门40~60cm,润滑肛管,连接玻璃接管,并排⽓,夹紧肛管。
将肛管轻轻插⼊直肠(成⼈7~10cm,⼩⼉4~7cm),松开夹⼦,使溶液缓慢灌⼊。
观察液体灌⼊情况,如灌⼊受阻,可稍移动肛管;有便意时,适当放低灌肠筒,并嘱病⼈深呼吸。
液体将流完时,夹紧橡胶管,⽤卫⽣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弯盘内,擦净肛门。
嘱病⼈平卧,保留5~10分钟后排便。
灌肠的注意事项 保留灌肠:肛门、直肠、结肠等⼿术后病⼈、排便失禁者均不宜做保留灌肠。
肠道病病⼈在晚间睡眠前灌⼊为宜。
慢性菌痢取左侧卧位;阿⽶巴痢疾取右侧卧位。
不保留灌肠:掌握灌肠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和液量;降温灌肠应保留30分钟后排出,排便后30分钟测体温,并记录。
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反映,若出现⾯⾊苍⽩、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慌、⽓急等,⽴即停⽌灌肠并通知医⽣进⾏处理。
灌肠的⽬的 保留灌肠: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清洁灌肠: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中的粪便,常⽤于直肠、结肠X线摄⽚和⼿术前的肠道准备。
不保留灌肠:刺激肠蠕动,解除便秘,排除肠胀⽓;应⽤低温溶液为⾼热患者降温;清洁肠道,为某些⼿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稀释和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保留灌肠的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1.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于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等。
2.为高热患儿降温。
【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儿:年龄、病情、治疗目的、排便状况、心理反应、合作程度、肛门部位皮肤粘膜的状况。
2.用物准备:治疗盘:量杯、灌肠器、肛管(按患儿年龄采用不同型号,应选择较不保留灌肠细的肛管)、石蜡油、弯盘、一次性看护垫、卫生纸、卧位枕,药杯、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液、清洁手套一副。
3.环境:关闭门窗、拉床边隔帘。
4.向患儿或家长解释灌肠的目的、配合方法和灌肠时的感觉。
可让患儿先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
【操作方法与步骤】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儿。
洗手、戴口罩、手套。
2.根据病情取卧位,脱裤腿至膝部或解开尿裤,臀部移近床沿,垫一次性看护垫(或橡皮单、治疗巾)于臀下。
用卧位枕抬高臀部,使药液不易溢出。
3.润滑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根据年龄插入深度不同。
灌肠器抽吸药液后连接于肛管,将药液缓慢注入。
4.注入后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在弯盘内,再用卫生纸在肛门处按揉。
能配合的患儿,嘱其尽可能忍耐,使药液保留1小时以上。
5.脱手套,协助患儿穿上裤子或兜好尿裤,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6.洗手、记录。
观察患儿反应。
【注意事项】
1.在做保留灌肠前,对灌肠目的和病变的部位应了解清楚,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插入导管的深度。
2.灌肠前,应嘱患儿先排便。
肛管要细,插入要深,液量要少,压力要低,使灌入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以便充分吸收。
3.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的患儿及排便失禁的患儿不宜作保留灌肠。
4.用于降温时,灌肠液温度调为28~32℃。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