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生物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6
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及参考答案(新课标Ⅱ)生物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1.【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不同条件下幼根对离子吸收量实验考查实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17oC条件下氮气(缺氧)环境下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量比氧气条件下低,说明幼根吸收离子需要消耗ATP,与空气环境相比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C、D错误。
空气中培养,温度为17oC,离子吸收量明显高于3oC,可知该植物幼根对离子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
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端粒的知识,考查知识的记忆及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依据端粒学说,端粒酶存在于染色体的两端,以此排除A选项(大肠杆菌无染色体);依据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判定端粒酶应该是逆转录酶而非RNA聚合酶,故B错;正常细胞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故D项错误。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胞吐作用的理解与判断,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胞吐是指大分子物质形成囊泡移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除细胞的现象。
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
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1.理解能力:⑴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⑵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⑴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⑵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⑶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⑷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⑴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⑵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015 年全国一致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此题共 6 小题,每题 6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1.( 6 分)将三组生理状态同样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育在含有同样培育液的密闭培育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汲取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育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育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汲取量( %)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以下剖析不正确的选项是()A.有氧条件有益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与温度的变化有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汲取该离子不用耗ATPD.与空气对比,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2.( 6 分)端粒酶由 RNA和蛋白质构成,该酶能联合到端粒子上,以自己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 的一条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 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头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 随细胞分裂次数增添而变长3.(6 分)以下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mRN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开释到突触空隙的过程4.(6 分)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准时无能量输入和消散C.生态系统连续相对稳固离不开信息传达D.负反应调理有益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固5.(6 分)以下与病原体有关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抗体能够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此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挡病毒的体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体制同样C.Rous瘤子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没关D.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 细胞数目有关6.(6 分)以下对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病是因为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因为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添造成的C.该病是因为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添造成的D.该病是因为染色体中增添某一片段惹起的二、非选择题:包含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 题~第 32 题为必做题,每个考题考生都一定作答,第33~40 为选考题,考生依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29 分)29.( 12 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克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的X 基因和 Y 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 组,即比较组)、反义 X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B 组)和反义 Y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C 组)为资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一样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开释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开释量就越大),结果以下表:组别﹣ 1﹣1)乙烯开释量(μL?kg ?h20d35d40d45dA0271715 B0952 C0000回答以下问题:( 1)若在 B 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 C 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 Y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断,A 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B 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 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组,其原由是.假如在35时节采摘 A 组与 B 组果实,在常温下储藏时间较长的应是组.30.( 9 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往常,重生儿出生后,因为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高升.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调理是分级的,此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开释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含提升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色还有.(答出一点即可)31.( 8 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定该生态系统的食品链为甲栽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000 头.回答以下问题:( 1)某次检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目为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目增添,则一段时间后,甲栽种物数目也,其原由是.(3)在甲栽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品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32.( 10 分)等位基因 A 和 a 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 X A X A或 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 X A Y 或 Aa,祖母的基因型是X A X a或 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 X A Y 或 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 X A X a或 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以下问题:( 1)假如这平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否确立该女孩的 2 个显性基因 A 来自于祖辈 4 人中的详细哪两个人?为何?( 2)假如这平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 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照是;别的,(填“能”或“不可以”)确立另一个 X A来自于外祖父仍是外祖母.三、【生物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39.( 15 分)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够转变为两分子,后者缺乏会惹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将鲜活的岩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采纳此中的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采纳此外一种的原由是.【生物 --选修 3 生物技术实践】40.已知生物体内用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 个氨基酸构成.假如将 P 分子中 158 位的丝氨酸变为亮氨酸,谷氨酸变为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 P1)不只保存 P 的功能,并且拥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以下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能够考虑对蛋白质的进行改造.( 2)以P 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取P1基因的门路有修饰基因或合成基因.所获取的基因表达时是按照中心法例的,中心法例的所有内容包含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一样分子之间的流动,即:.( 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门路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经过和,从而确立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取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取蛋白质,以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进行判定.2015 年全国一致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参照答案与试题分析一、选择题(此题共 6 小题,每题 6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1.( 6 分)将三组生理状态同样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育在含有同样培育液的密闭培育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汲取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育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育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汲取量( %)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以下剖析不正确的选项是()A.有氧条件有益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与温度的变化有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汲取该离子不用耗ATPD.与空气对比,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剖析】剖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的成分和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汲取量,由实验结果能够看出:温度和氧气都影响离子相对汲取量,根来源因是离子的汲取为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供给能量,而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影响呼吸作用.【解答】解: A、第一组和第二组对照说明,有氧条件有益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 A 正确;B、第一组和第三组对照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较高时,汲取离子较快, B 正确;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汲取该离子,需要无氧呼吸供给ATP,C 错误;D、第一组和第二组对照说明,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D 正确。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 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A错误。
由“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错误。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D错误。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综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B选项。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
2015 年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 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答案】D【解析】A,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都是CHONP 。
B,一个tRNA 分子有三个相邻的碱基,为一个反密码子。
C:T 噬菌体是DNA 病毒,核酸只有DNA ,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2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 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D.输入的Na 中50% 进入细胞内液,50% 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同时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
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 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
Na 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高考衣食住用行衣:高考前这段时间,提醒同学们出门一定要看天气,否则淋雨感冒,就会影响考场发挥。
穿着自己习惯的衣服,可以让人在紧张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并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食:清淡的饮食最适合考试,切忌吃太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吃一两个水果,补充维生素。
另外,进考场前一定要少喝水!住:考前休息很重要。
好好休息并不意味着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太早上床反而容易失眠。
考前按照你平时习惯的时间上床休息就可以了,但最迟不要超过十点半。
用:出门考试之前,一定要检查文具包。
看看答题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应该带的证件是否都在,不要到了考场才想起来有什么工具没带,或者什么工具用着不顺手。
行:看考场的时候同学们要多留心,要仔细了解自己住的地方到考场可以坐哪些路线的公交车?有几种方式可以到达?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去考场的路上有没有修路堵车的情况?考试当天,应该保证至少提前20分钟到达考场。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试题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A错误。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1.(6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6分)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6分)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6分)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 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6分)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A.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B.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C.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二、非选择题29.(9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 (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回答下列问题:(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30.(11分)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调节.乙酰胆碱属于(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答出一个特点即可).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 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个体数注:表中1+代表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老年三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该方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32.(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三、选考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验】39.(15分)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培养基(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二)【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40.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以其作为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I 理综生物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31.(1)①2.2头/km2②2头/km2(每空2分共4分)(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3)大于(1分)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 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①(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②:此外,③(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 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答案32.(1)不能(1分)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亲传递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传递给女儿的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2)①祖母(2分)②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一定来自于祖母。
(3分)③不能(1分)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或-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病疾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一、单选题:每小题6分。
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通的某种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及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及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下列及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及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及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及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选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共129分)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 题为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40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生物试题及标准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I 理综生物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①;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②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31.(1)①头/km2②2头/km2(每空2分共4分)(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3)大于(1分)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①(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②:此外,③(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 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答案32.(1)不能(1分)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亲传递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传递给女儿的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理综考试说明
(2014年的,与2015应该换汤不换药)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理科综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三、科目分值
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四、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五、试卷结构
1、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尾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
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
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Ⅱ卷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
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2、物理三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化学三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生物两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但均不得跨模块选做。
3、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
生物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两部分,必考为必修模块1、2、3的内容,选考为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
考生在上述两个选修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
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
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数字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
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选考内容及要求
生物:个别知识点可能会微调
生物变化:生物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大体没有改变,只对极个别知识点做了调整。
如必考内容“1-3细胞的代谢”一节中,将去年的知识点“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变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进”变成“出”一字之差,更贴合教材大纲,对知识点的阐述也更全面更准确。
抓考点:回课本,补漏洞;
看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系统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