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8.04 KB
- 文档页数:14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1500字)Abstract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多样性使得对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
本报告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分析,总结了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临床策略。
Introduction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不规则等情况。
心律失常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损害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治疗策略也各异。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Case Presentation患者A,男性,45岁,主诉心慌、胸闷,并有胸痛和气短的症状。
根据心电图检查,患者被初步诊断为心动过速。
Discussion1. 心律失常的类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判断该患者为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是指心率超过正常范围,在安静状态下超过100次/分钟。
2.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心慌、胸闷、心悸、胸痛和气短等症状。
患者A的主诉与心动过速的典型症状相符。
3. 相关检查结果:除了心电图检查,患者A还应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血液检查和运动试验等辅助检查,以评估心律失常的病因和影响因素。
4. 心动过速的治疗策略:治疗心动过速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Conclusion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高效的治疗策略,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Example Reference 12. Example Reference 23. Example Reference 3。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心律失常是指人体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导致心跳过速、过慢或不规则等症状。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例,探讨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45岁的女性,平素体健康,无明显疾病史。
最近一个月来,患者经常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有时在活动后发作,但也有休息时出现。
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自行缓解。
患者到医院就诊,详细询问病史后,经过相关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
发病原因: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电活动发生异常引起的。
常见的发病原因包括心肌异常、电解质紊乱、冠心病等。
在本例中,患者之前未发现有心脏疾病,因此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能会出现心悸、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等不适感。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衰竭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病史询问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患者症状的详细描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此外,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图形特征可以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
如果必要,医生还可以进行Holter心电图监测、运动试验等进一步评估。
治疗方案: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而异。
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能只需要观察和生活方式改变,如避免刺激性食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
对于症状明显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
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射频消融术。
预后与随访:心律失常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对于大部分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随访时,医生会定期复查心电图,根据患者症状的变化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多种多样。
心律失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心内科鲁闻燕1目的要求•一、掌握常见心律失常(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症、心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症心房扑动和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心电图变化,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熟悉心律失常的分类和发病机理。
2心脏传导系统3律失常的分类及形成机制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形成机制•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4心律失常的分类•一、冲动形成异常(一)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二)异位心律⑴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界性室性)5心律失常的分类•⑵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早搏): 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性、房室交界性、房室折返性、室性房室折返性室性•心房扑动、颤动•心室扑动、颤动6心律失常的分类•二、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生理性•2、病理性•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7窦性心律窦窦性心律8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窦性动窦性心动过速10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11窦性停搏窦性停搏长间歇不等于窦性频率12窦性停搏长间歇不等于窦性频率13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长间歇等于窦性频率1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窦房阻滞和房室阻滞(双结病变)•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15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16房性早搏房性早搏17房性心动过速1819房扑房扑20房颤房颤21心房颤动•二、临床表现•11. 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2. 体征: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率不规则、脉膊短绌;则脉膊短绌•3. 房颤患者心室率变规则的可能情况:恢复窦性律房速房扑并有固定房室传复窦性心律;房速;房扑并有固定房室传导比例;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速;如心室率极慢并规则,可能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率极慢并规则能是完全性房室传导滞。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病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对这些典型病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心律失常的理解,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本文将分析一位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从病程、主要症状、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患者男性,54岁,有慢性高血压病史。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心悸、气促以及胸闷不适。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发病情况,医生怀疑患者可能存在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
首先,医生为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结果显示,患者存在间歇性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的表现,进一步支持了心律失常的诊断。
此外,心电图上还显示了一些不规则的心率异常,进一步提示患者的心律紊乱。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类型,医生还为患者进行了心脏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有所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心肌功能不全。
此外,超声检查还发现患者存在心脏中有一些异常的心律性收缩,进一步支持了心律失常的诊断。
在明确诊断为心律失常后,医生制定了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患者的心悸和心动过速症状。
医生开具了一种β受体阻滞剂给患者服用,该药物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悸的程度。
此外,医生还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药物治疗外,医生还强调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性。
医生建议患者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戒烟、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心脏负荷,保护心脏功能,并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总结起来,本病例是一位慢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典型案例。
通过对患者的详细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医生得出了明确的诊断,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个病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心律失常病例,有助于加深对于心律失常的理解,并提高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心律失常的病程发展和主要症状,还可以了解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在诊断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心律失常患者心悸不适的临床分析报告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病症。
其中,心律失常患者常常出现心悸不适的症状。
本报告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对心律失常患者心悸不适进行探究。
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某某性别:男年龄:50岁二、主诉患者主要的主诉为心悸不适。
其描述为心跳过快、有力,伴有不适感或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三、既往病史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既往病史。
此外,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史,与社交饮食和生活习惯无明显关联。
四、体格检查患者体格检查结果显示血压偏高,心率不规则,心搏有力。
其他系统检查结果正常。
五、辅助检查1. 心电图(ECG):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具体为心动过速,QRS波形正常。
2. 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phy):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心搏出力正常。
3.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显示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正常。
六、临床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如下:1. 心悸不适可能与心律失常直接相关。
心律失常引起心脏节律紊乱,导致心跳过快、有力,以及不适感或疼痛的出现。
2. 患者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既往病史可能增加了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这些疾病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心律异常。
3.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正常,排除了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七、处理与建议1. 药物治疗:对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不适,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具体药物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心脏功能、心律失常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定期进行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
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盐、油脂和糖的摄入。
3. 注意休息与放松:心悸不适可能会造成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影响心律的进一步稳定。
建议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学习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4. 定期复诊:患者需要定期复诊,通过心电图、超声等检查评估病情变化,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ESC 2024心律失常病例分析(全文)1. 引言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口。
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
心律失常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绞痛、晕厥等症状。
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分析一些典型的ESC 2024心律失常病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2. 病例分析2.1 病例一: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为一名52岁的男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心悸、胸闷,伴有大汗淋漓。
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心率为180次/分。
经过药物治疗和电复律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2.2 病例二:房颤患者为一名70岁的女性,有冠心病史。
症状表现为心悸、乏力、晕厥。
心电图检查发现房颤,心率为110次/分。
通过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术,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2.3 病例三: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一名28岁的女性,无明显病史。
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心悸、胸痛,伴有不适感。
心电图检查发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为220次/分。
经过药物治疗和电复律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3. 讨论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通过分析心电图,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和病理性变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对于难治性心律失常,如室速、房颤等,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手段已成为临床常规。
4. 结论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ESC 2024心律失常病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加强心电图诊断技术,优化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以上是关于ESC 2024心律失常病例分析的文档内容,如有需要进一步讨论或修改,请随时告知。
动态心电图128例心律失常分析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47-02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原因,亦是其他心脏疾患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意义和治疗原则,是目前心血管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重要课题冠心病心绞痛和临床上仅有心悸不适而无任何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由于一般的心电图很难全面记录一过程,故而动态心电图是进行这一研究的有效手段。
1 资料和方法128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52例临床上仅有心悸不适而无任何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i组),已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并经过住院治疗者52例(ⅱ组)。
方法选用先进医疗设备bi9800tl24小时动态心脏监护系统,双通道固态记录式,模拟v1和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获得各有关数据.主要分析指标为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房早>20次/24小时或室早>50次/24小时,或有其他更复杂的心律失常。
2 结果(1)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异常心搏者107例,占83.6%,符合心律失常标准者69例,检出率53.9%;i组和i组的检出率分别为48.7%和62.7%.(2)检出房早48321个,室早84659个,联律室早1983个,成对室早304个及其他心律失常.3讨论心律失常的病因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为多见,尤其是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更为明显.但同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如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如不以有效手段检查确定,则容易漏诊、误诊,甚则危及生命[1]。
冠心病心绞痛和仅有临床症状的非器质性心脏病临床常见,心脏听诊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低,但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发现异常心搏者达78%以上,同时还检出许多联律室早.室速.短阵房速等一过性心律失常.这表明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手段,推广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研究心律失常和提高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2]。
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分析报告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病因复杂,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其病情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以期为医生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临床分析的患者为一位男性患者,年龄60岁,体质偏瘦,有轻度高血压病史。
主诉为心悸、胸闷,经过详细询问发现,患者在近半年内有多次不规律的心跳感觉,症状发生频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干扰现象表明明显。
二、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一)主要临床表现1.心悸:患者反复出现心悸感,且有明显的自觉悸动感,尤其是在体力活动或紧张情绪时更为严重。
2.胸闷:患者在心悸的同时,还经常感到胸闷,伴有不适感。
3.乏力:患者自觉体力逐渐下降,常有乏力感。
(二)常规检查结果1.心电图(ECG):表明患者存在着房颤,并呈持续性不规则心律。
2.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患者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功能受损。
3.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到患者存在频发的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
三、诊断与治疗方案根据上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结合有关指南,患者诊断为:持续性房颤、室上性心律失常(频发)。
(一)药物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房颤可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
2.控制心率药物:如利维多卡因、美托洛尔等控制心率药物,可用于减少房颤引起的症状。
(二)心脏电复律术对于一些难以控制心律失常的患者,可选择心脏电复律术,通过电击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对于存在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选择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通过电刺激控制心律,提高心脏功能。
四、随访及预后评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用药效果。
同时,通过合理的药物调整和心脏电复律术等治疗手段,控制心律失常,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
通过临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的出现,以及ECG、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检查结果的异常。
医生分析心律失常病例病历摘要患者女,27岁,未婚,北京市房山区人。
主诉咳喘1周,不能平卧半天入院。
患者10年前体检胸透时发现心脏扩大,但当时无任何症状,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此后逐渐发觉当劳动强度稍大时,即心慌气短。
9年前在某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1年前安静时自觉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加重,夜间不能平卧。
1个月后,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尿少和双下肢水肿,当地医院以心包积液待查收治,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住院17天出院。
一周前因受凉感冒,又出现心慌气短,半天来症状加重,遂急诊收住本院。
既往史无结核病和风湿病史;其母患高血压病,姑母患“心脏病”早年亡故,两个弟弟有心脏病,均有心脏杂音,其中一人在本院拍X线胸片见心脏扩大,与其姐情况类似。
体格检查体温37.4℃,脉搏200次/min,血压100/70 mmHg。
两颊紫红,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两肺未闻罗音,叩诊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200次/min,呈奔马律,因心率过快各瓣膜有无杂音听不清。
腹软,肝大,下界在右肋下6 cm,质中等,有压痛,脾未触及;双下肢明显水肿。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
X线胸片:心脏向两侧极度扩大,呈球形,两肺门不清晰;超声心动图未见心包积液。
血、粪常规,血沉,尿素氮,肝功能,HBSAg,A/G 比值和血电解质均正常。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36.7 vok%,尿蛋白? 。
患者入院后立即吸氧,并予洋地黄和利尿剂等治疗,心率于1小时后降至120次/min,5小时后降至100次/min,心慌气短明显好转。
此时,于二、三尖瓣区各听到一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后来发现,此杂音随心衰加重而增强,心衰被控制,杂音则消失,并时有频繁早搏,20~30次/min,有时呈二、三联律。
未闻心音遥远现象,无奇脉。
在以后数日内,患者时有恶心呕吐,食欲差,精神萎靡,呈无欲状。
经积极治疗,患者病情一度稳定,住院期间,每当活动量稍大时,即感胸闷气短、心悸和早搏增多。
简易心律失常分析与诊断【摘要】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很常见,生理情况下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沿位导系统顺序下传,使心房和心室按顺序,协调地收缩舒张,完成心脏的射血功能,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环,在心脏收舒发生的电活动过程中,任何激动的起源异常,传导异常或两肩并存引起的心脏节律和速率改变,以及传导时间顺序改变统称为心律失常。
【关键词】心律失常;诊断1心律失常的分类1.1心脏冲动的起源失常,异位节律(节律点改变)(1)主动发生的;①前期收缩:是单个提前发生的异位冲动,可分为窒性早博,房性早搏、结性早搏②异位心动过速:多个快速而规整的异位冲动频率是150—250次/分③扑动是多个快速而不太规整的异位冲动,频率250—350次/分可分为室性扑动与房性扑动④颤动:多个快速而极不规整的异位冲动,频率350—600次/分。
(2)被动发生的:可分为逸搏(单个)和逸搏心律(多个)。
逸搏是拖后发生的下级的节律兴奋。
1.2起搏点的节律紊乱(节乱—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冲动>100次/分②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冲动<60次/分③窦性心律不齐;窦房结冲动时快时慢,相关工0.12秒以上④窦性静止:短时间内无窦性冲动。
2心脏冲动传导异常1)心理性,干扰;2)病理性,传导阻滞①房内传导阻滞②房室传导阻滞(avb)③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与右束支的传导阻滞;3)导常的传导途径:顶激症候群,是提前被激动,是异常的解剖现象。
期前收缩(早搏)定义:单个提前发生的异位冲动——早捕。
房性、结性、室性。
房性起搏点在心房,结性起捕点在房室结,室性起搏点在心室。
1、房性早搏:①提前发生的p波与窦性p波不同称异性p波②提前的qrs波形态正常③提前的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因心室除极正常所以复极正常④早搏前的r—r间期与早搏后的r—r间期相回应小于两个正常的心动周期,称不完全代偿间歇。
2、结性早搏,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的形态正常p波有三种可能:(1)如这个结性心率率先激动心房后激动心室则有逆行p波②(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注意此p——r间期<0.12秒,(2)先激动心室后激动心房则期前收缩(续)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如同时激动心房和心室则逆行p波被掩盖在qrs波之中,所以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结性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室性早搏的loun分级o级:无早搏;1:小于30次/小时,1a,小于30次/小时,且每小时小于5次,一偶发:1b,小于30次/小时,且每小时大于5次,一多发:ii大于30次/小时,iii:多发,多源性室早,同一导联有两种早搏:iva:二联律、三联律,v:ront现象,早搏r落在前一个t波上。
心律失常病例的分析女,50岁,心悸时作6个月余。
患者于6月前不慎受凉,咽痛发热、咳嗽咯痰,自服感冒退热冲剂等药物,病情逐步好转,几周后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时发时止,劳累后明显,同时伴有胸闷,头晕,面色无华,神疲倦怠而无力。
查体:T:36.2℃,P:180次/分,R:16次/分,BP:100/60mmHg.神志清,精神可,腹平软,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时而有结代。
心电图:QRS波群畸形,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无P波,偶可发生心室夺获。
心肌酶谱(-),柯萨奇病毒抗体(+),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辨病辨证依据: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不华;心血不足,不能养心,故现心悸;心血亏损不能上荣于脑,故而头晕;气虚血亏,则神疲倦怠无力;心血不足,舌、脉失于濡养,则舌质淡红,脉象细弱,时而有结代。
西医诊断依据:1.心悸,时发时止,劳累后明显,遇劳则剧。
2.心电图:QRS波群畸形,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无P波,偶可发生心室夺获。
请与伴有室内差异传导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多有反复发作的既往史;而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及洋地黄、奎尼丁中毒等。
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律整齐;而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律可有轻度不齐。
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其QRS波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如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或V1的QRS波群呈qR、RS型或QR型者则多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④如偶尔发生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则利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证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白术9克,茯神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6g,当归9克,远志6克,生姜5片、大枣3枚。
心律失常专集现把自己平时学习的有关心律失常的一些文章与课件(内容较小的)陆续上传分享给大家,没在本论坛搜索,如有重复短信告知后可删除!1,心律失常的分析方法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的分析是具有特异性的,反过来用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现老徐将这基本的分析方法转贴过来,跟大家共同学习.第一个了解临床资料①一般情况。
②病史和心脏病史。
③心律失常发作和对治疗的反应。
④服药特别是服用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
⑤电解质紊乱。
⑥有无安放人工心脏起搏器。
⑦阅读以往的心电图。
2、通读一遍心电图。
①有无纪录错误,是否是一份合格的心电图:。
②有无心律失常,如有进步了解是简单的还是复杂性心律失常。
③有无其他异常3、分析P波。
(1)肯定P波存在,则应观察:①P波形态。
②P波电压。
③P波时间。
④P波形态波频率。
⑤P波节律。
(2)如找不到P波,则应观察:①P波是否隐藏在QRS波群、S—T段或T波中。
②是否有F波或f波。
4、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1)观察P波后是否有QRS波群。
(2)测量P—R期间。
5、分析QRS波群群。
①观察QRS波群形态。
②测量‘QRS波群电压。
③测量‘QRS波群时间。
④测量‘QRS波群频率。
⑤测量‘QRS波群节律。
6、用梯形图解分析心律失常。
对于复杂性心律失常,可用梯形图进行分析,不仅可分析的简洁明了,而且还能启发和加深理解心律失常。
7、加做长Ⅱ导心电图利于观察异常P波和QRS波群出现的规律。
8、加做食道导联心电图①有利于观察P波,②有利于观察P波出现的位置和规律。
9、HOLTER①有利于了解临床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②有利于了解体力活动、情绪波动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③有利于了解心律失常的昼夜分布特征。
④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律复律除颤器的疗效。
10、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目的:①诊断, ②治疗。
③判断预后。
第二个分析方法一、心律失常心电图描记中应注意的问题(一)选择P波清楚的1-2个导联加做较长描记1.导联选择辨认P波是心律失常分析的关键一般情况下Ⅱ导联及V1导联为反映心房电活动最清楚导联, 同时Ⅱ导联有助逆行P-波的识别, V1导联有助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所以这两个导联是心律失常分析最常选用的导联。
(二)附加试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如Valsava动作、按压颈动脉窦试验等有助暴露被掩盖的心房活动、鉴别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心率逐渐减慢;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转为窦性心律或无变化;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率不变,可出现房室阻滞,暴露异位P波(频率<250bpm);心房扑动(2:1传导)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可使室率减慢(抑制房室传导),使隐藏在QRS 中的F波显现。
二、心律失常的分析方法一份较为复杂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临床上一般采取“粗读”、“细量”二步骤。
在掌握其特征(心房波、心室波的起源;频率、节律;及二者关系)基础上结合临床和动态分析写出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为进一步加以说明可画出梯形图解。
有没有P波或f(F)波,如有P波应初看其形态(频率、节律情况)。
QRS波群是否宽大畸形、形态是否相同、大概频率、节律情况。
初看P与QRS关系。
有无提前或延迟出现的心搏。
通过粗读,对比较简单的心律失常即可做出诊断,对复杂的心律失常做到初步了解。
“粗读” 需注意下列四点:“细读”“细读”即是在粗读的基础上对P波、QRS波群及P与QRS的关系逐个做认真的分析和测量,并对提前、延迟或反常出现的心搏加以具体分析。
(一)心房波分析心房波是指各种激动源引起的心房除极波。
包括P波和f(F)波,即正常的窦性P波、房性异位P′波和交界区、心室逆行除极心房的P-波,心房颤动的f波、心房扑动的F波。
心房波分析是分析各导联心房波的形态并结合频率和规律,来确定心房激动的起源。
1.有P波应依P波形态并结合频率和节律明确是窦性还是异位P′波,并初步分析异位P′波的起源 P波为直立P波是窦性P波的特征,同时也见于起源于右心房上部的异位P′波。
后者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但常需要多导联分析方有助鉴别。
P波直立时在鉴别诊断中还应注意下列两点①窦性P波一般形态相同,但有时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窦性P波形态可出现一过性动态改变。
②当P波频率为160bpm时,很难从心电图上区别窦性还是房性心动过速此时按压颈动脉窦或眼球有助鉴别,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率不变或突然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则逐渐减慢,停止压迫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有速率。
如为窦性P波,还应依频率、节律进一步明确:窦性心动过速、过缓、不齐、停搏、窦房阻滞等。
在分析窦性P波长间歇中应注意识别未下传房性早搏引起的长间歇(注意ST段和T波是否有变形)。
如为房性P′波,应进一步依形态、频率、节律明确:是房性早搏(心动过速)、还是房性逸搏(心律)、是单源还是多源。
逆行P-波1)逆行P-波的起源:多为起源于心房下部、房室交界区或心室。
三者鉴别依赖于P波与QRS关系。
P-与QRS有密切传导关系:P-位QRS前多起源于室上性:PR>0.12s多起源于心房(房室传导),PR<0.12s,多起源于交界区(PR间期代表逆传心房与前传心室的时差)。
P-位于QRS之后多起源于交界区或心室(室房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可为旁路逆传)。
但少数情况下逆行P-波位于QRS前亦可为室房逆传,如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反复性交界性心动过速(PJRT);反之逆行P-波位于QRS之后,亦可见起源于心房下部的房性心动过速(伴生理性三度房室阻滞),还应具体分析,必要时应做电生理检查。
3)逆行P-波性质的判定:明确其起源后,还应进一步依频率和节律明确其属性,如起源于心房:是房性早搏?心动过速?逸搏?逸搏心律等。
2.P波消失、出现f(F)波f波大小、形态、间距不等,频率在350-600bpm;RR间期绝对不等。
F波大小、形态、间距相同,频率常在250-400bpm,心室频率和节律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
但f波需和干扰伪差波鉴别3.心房波消失即无P波也无f(F)波,临床常见窦性停搏、三度窦房阻滞、心房静止、窦-室传导(高钾血症)。
(1)隐藏的P波:1)P波重于QRS波群的特点:可使QRS波群的形态发生一些变化,如增高、变低、初始出现假“q波”、“δ波”,终末出现假“s波”、“r′波”等。
极易被忽略,认真与发作前QRS对照分析有助明确。
如有食管导联更易发现(食管导联P波明显)。
临床常见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频干扰性房室脱节(P重在QRS中时)、交界性逸搏心律时。
2)P波重于T波的特点:可使T波变为尖耸、双峰、切迹、双向、低平、甚至倒置等异于常态的改变。
临床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早二联律、一度房室阻滞、2:1房室阻滞等。
如不注意分析T波的变形常易漏诊,同时还应注意与T波切迹鉴别。
3)P波间歇重在QRS-T的特点间歇使QRS和T波变形。
临床常见室性心动过速房室分离的患者。
此时注意QRS和T波的变形,再结合在可见P波测量PP间期有助房室分离的诊断。
(2)伪f波消失部分长期慢性心房颤动病例,由于心房肌纤维化,f波过于纤细,使体表记录不到f波。
此时应结合多年慢性房颤病史,心电图上RR间期绝对不等与心房波消失相鉴别。
可做食管导联记录到f波可证实房颤的存在。
(二)心室波群(QRS波群)分析1.QRS波群时间、波形正常(时间<0.10s)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激动可起源于心室,亦可起源于室上。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2s)起源于心室:多为心室异位搏动,亦可为人工心室起搏心搏(其前有起搏信号)。
起源于室上:常见伴束支阻滞(室内差异传导)、伴预激波群、伴弥漫性室内阻滞(药物、高钾及左室肥大)。
(三)P波与QRS波群关系分析分析P波与QRS波群关系的目的是确定房室传导及室内传导情况。
如有传导阻滞,进一步分析阻滞部位和程度。
临床经验总结和体会室性早搏的鉴别诊断及治疗一.功能性与病理性室性早搏的鉴别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
(一)室性早搏的ECG形态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异位节律点,心室除极过程及继发性复极异常而导致QRS波群畸形,同时伴有ST-T移位(与QRS波方向相反)。
室性早搏合并心肌疾患,除心肌除极异常外,同时伴有心室肌原发性复极异常,其QRS 波可有进一步变化,称为病理性室性早搏。
鉴别诊断QRS-T 功能性病理性QRS波群电压(1mv=10mm)振幅高大>20mm 低,<10mm 时间(sec)相对较窄,常<0.12sec 相对加宽,>0.14sec,甚至0.18sec形态光滑而无切迹和顿挫有明显切迹和顿挫ST段无水平等位线可呈水平型与T波基底混合,不易区分易与T波区分T波波顶较钝,二支不对称波顶尖钝,二支对称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可与QRS主波同一方向(二)室性早搏异位节律点起源部位室性早搏QRS形态类似RBBB者,来源左心室,室性早搏QRS形态类似LBBB者,来源右心室,兼有上述2种图形,室性早搏来自左右心室,越接近正常QRS波形者,其起源越接近His束根部。
文献报道:有室性早搏,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心室早搏发生率可达60%~96%,左心室早搏4%~33%;有室性早搏,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室早搏发生率可达73%~83%,右心室早搏18%~27%;非器质性心脏病者,多灶性室性早搏发生率极低。
(三)室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激动的ST-T变化室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激动P波和QRS波形正常,但ST-T段可发生改变(ST下移,T波倒置),Hurist把室性早搏后窦性激动T波U波变化称之“内来”的运动试验,反映了心脏原来的基本病变(可能代偿间歇,血流增加心肌过度伸张,传导系统受牵拉所以复极发生改变)。
(四)室性早搏频率,单源性和多源性一般而论:正常人室性早搏,偶发、单源性(来源于一个异位节律点),但严重室性早搏也可见于正常人,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室性早搏分级分级特征0 无室性早搏1A 偶发室性早搏,单形≤30/h,<1次/min1B 偶发室性早搏,单形≤30/h,偶尔>1次/min2 频发室性早搏,单形>30/h3 多形或多源性室性早搏4A 连发,连续2次或成对的室性早搏4B 连发,连续3次而成短阵室性早搏5 RonT级数越高,临床意义越大,预后越差其他:1. 并行型室性早搏,多为器质性,2. 间位性室性早搏,通常发生于心率缓慢的正常人,无重要临床意义,(其后的窦性搏动伴差传,易误为多源性或成对连发室性早搏)3. 联律性室性早搏,以往认为病理性,近年发现二联室性早搏健康人中并不少见,临床意义取决于起源部位以及是否有其他的ECG异常。
(五)室性早搏的偶联间期RonT现象:即室性早搏R波发生于前一窦性心动周期T波尖峰上(易损期上舒张早期室性早搏),极易发生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