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1]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等。
(2)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3)了解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及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异同。
(3)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3)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策略及其异同。
(3)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起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引导学生关注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等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介绍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分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历史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3. 选取一位思想家,深入了解其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商鞅变法等。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齐桓公、孔子、墨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齐桓公称霸:了解齐桓公的统治政策,分析其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2. 晋楚争霸:掌握晋楚争霸的历史背景,了解晋文公、楚庄王等君主的政治军事成就。
3. 孔子与儒家思想:学习孔子的生平事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4. 墨子与墨家思想:了解墨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5. 商鞅变法:深入剖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刻内涵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变革的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商鞅变法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1大变革的时代一、经济变革1、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的使用(1)中国在(春秋末年)时期出现了牛耕。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的意义: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水利工程方面:兴修都江堰(1)都江堰的修筑时期:(战国时期),修筑者(李冰)哪国人(秦国)(2)都江堰的作用:防洪、灌溉。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这段材料说的是什么水利工程?都江堰二、政治变革1、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纷纷实行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2、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效果最显著的是(商鞅变法)3、说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变法的内容、变法的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形成了(封建)社会.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2商鞅变法:(七上P35-36)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图画说明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这是根据1950~1955年在河南省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绘制的。
图画下面排列的农具从左至右为锄、斧、铲、犁铧,上面排列的带柄农具是下面四种农具装上木柄的复原图。
铁器的推广,便利砍伐树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战国时期牛耕图这幅图也叫深耕细作示意图,选自《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
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为深耕细作创造了条件。
当时的深耕就是要耕到有底墒(种庄稼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分)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既可消灭杂草,又能防治害虫,从而达到连年丰收的目的。
战国时期牛耕图,反映这时期的农业耕作技术已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李冰石像李冰石像出土于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河床面以下 4.5米深的卵石层中。
这是一座大型石雕像,身高2.9米,肩宽0.96米,用灰白色砂岩琢成。
重约四吨,保存完好。
石像头戴高冠,身穿长衣,腰间束带,两手袖在胸前,双脚前部露出衣外。
石像面部肌肉丰满,微带笑容,神态自然。
整个石像造型粗壮稳重,雕刻朴实,线条简洁有力。
在石像的两袖和衣襟上,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题记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衣襟中间),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在左袖上)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右袖上)。
“珍”通“镇”,“珍水”释作“镇水”。
题记表明,这是东汉后期公元168年都水掾尹龙长陈壹所造的“三神石人”中的一个,是过去蜀守李冰的石像,为的是用以镇水,测量水位。
它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农业的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件重要实物资料。
牛尊1923年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战国墓出土。
尊高33.7厘米,全长58.7厘米,牛鼻穿有鼻环。
从牛尊来看,春秋后期晋国的牛已装有鼻环。
《庄子·秋水篇》说:“落马首,穿牛鼻。
”说明牛不好驾驭,才发明了穿牛鼻的技术。
《吕氏春秋·重已篇》记载:“疾引牛尾,尾绝力颤,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quan,木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大变革的时代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并理解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教学,学生自学探究。
春秋
战国 时期 生产 力的 迅速 发展
私 田 出 现 封建 剥削 方式 出现
各国 变法 如: 商鞅 变法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牛耕的推广
兴修水利工程,如都江堰
春秋 战国 政 治
政治格局 大国争霸 七国争雄 改革变法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变法运动开展 社会主要矛盾
奴隶主与奴隶 地主与农民 人际关系 奴隶主占有奴隶 农民依附于地主 社会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制度确立 经 济
生产工具
铁农具开始出现 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土地制度 土地属周王所有
地主占有土地
剥削方式
奴隶主占有奴隶劳动成果 地主对农民通过地租剥削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李冰 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内容及影响:①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奖励耕战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
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
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教学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
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
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
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距震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好。
它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巨大作用。
主持修建这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的是:A.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 B.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庞涓
C.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D.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商鞅
2、商鞅变法发生在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3、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为那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A.魏国 B.吴国 C.秦国 D.晋国
4、作用商鞅变法的诸侯国国君是
A.齐恒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5、秦国能成为其格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而完成全国的统一,主要是因为
A.进行了管仲的改革 B.进行了商鞅变法 C.修建了都江堰 D.修筑了长城
6、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中,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
下列各项,错误的是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7、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推动了杜会发展的进程。
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理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填空题
1、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和阶级的矛盾。
3、公元前年,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大。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各是什么?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的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