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2011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 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2. 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讲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再认识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示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等。
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3. 分析数据分布与平均数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练习和实例演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学习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数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堂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计算。
3.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平均数的计算;•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并通过课例进行实践演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5. 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5分钟)利用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特点,布置一道引导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5.2 学习(30分钟)首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并通过案例演练,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的认识。
其次,让学生结对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课堂合作,鼓励他们自己探究出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带领学生讨论和总结。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5.3 总结(10分钟)阐述一遍关键知识点,概括和总结全体小学生在本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和思考。
6. 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让小学生重新认识了平均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课堂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授课中,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更加有趣、有益地学习数学知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爷爷和奶奶带着孩子排队买票的情景。
(一位奶奶牵着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孩子,一位爷爷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件依次演示奶奶只买了一张票,而爷爷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爷爷和奶奶都带着孩子,奶奶只买了一张票,而爷爷却要买两张票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
(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第87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了解某些特殊数字对平均数的影响。
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等方法认识到平均数的灵敏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3.通过学习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认识到某些特殊数字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关键】通过观察,计算,自主合作交流等方法认识到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小调查:师:小时候同学们跟家长乘车,那时候你们乘车是不买票的,你们还记得什么时候我们乘车是不买票的?2.师: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在我国儿童免费乘车不仅跟我们的年龄相关,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身高有关。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3.揭题:“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探究儿童免费乘车的合理性:1)师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指名读)2)师: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3)引导学生老对讨论再用自己的语言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学龄前最大是6岁,其他年龄孩子的平均身高不会超过6岁孩子的平均身高,所以调查了6岁儿童的身高。
并求出了这些儿童的平均身高。
4)师:但是光有猜测是不行的,还要拿数据说话,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5)教师出示课件:6)师:根据以上的数据信息你能解释1.2米免票线的合理性吗?7)学生自由发言汇报8)师:平均值没有到1.2米,可是为什么却用1.2米作为儿童身高的免票线呢?引导学生回答1.2米这个数据代表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教师相应板书。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概述平均数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平均数是一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组数据。
三、教学内容3.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例子:计算 2、4、6、8、10 的平均数。
平均数 = (2+4+6+8+10)/5 = 30/5 = 63.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除法运算是平均数计算的关键。
在计算平均数时,需对一组数据进行求和,然后再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例子:计算 3、7、10 的平均数。
平均数= (3+7+10)/3 = 20/3 ≈ 6.673.3 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常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数量级或趋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应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子1:某班共有20名学生,其中18名学生成绩的平均数是80分,另外两名学生成绩分别是75分和90分,求全班学生的平均分。
解答:全班学生的平均分= (18×80 + 75 + 90)/20 ≈79例子2:小明这个月的日常消费情况如下:100元、80元、120元、110元、90元。
求小明这个月的日均消费。
解答:小明这个月的日均消费 = (100+80+120+110+90)/30 ≈ 103.4 平均数的特点1.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代表值;2.平均数比较易于计算和理解;3.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因此需注意平均数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4.1 情境引入法老师询问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4.2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4.3 解决问题法结合生活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流程5.1 导入新课1.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日常生活,探讨生活中是否有使用平均数的情况。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0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87-88。
0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再次认识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0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0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05.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平均数。
师:同学们,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再次来探究平均数,(板书课题)大家就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2.你能算出这些数的平均数吗?12,7,6,5,10.师:平均数呀他就在我们身边,大家在6岁前就已经享受过平均数带来的好处。
我们先来看一段社会热点问题。
(播放视频)说了一件什么事?生:国家对学龄前儿童1.2米的免票政策,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能享受了。
3.关于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你怎么看待?你觉得1.2米免票线对于现在的6岁孩子还合适吗?生:不合适,应该调查师:你真有想法!多名孩子说师:大家都认为不合适,国家对学龄前儿童1.2米的免票政策应该随着孩子们身高的增长而增高了。
4.(同桌交流)如果你是相关部门负责人,你觉得应该怎么调?具体怎么做?请同桌/)交流下想法。
5.分享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他的做法。
生1:调查6岁孩子身高求平均数。
生2:调查6岁孩子身高求出平均身高,根据平均身高而定。
师:为什么要求出平均身高呢?(平均身高能代表什么?)生:平均身高表示整体情况。
生2:表示平均水平(多名学生回答,感受平均数的代表性)6.师:平均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说明了平均数非常有代表性(板书代表性)7.PPT据调查,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26.2厘米。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学情分析:关于平均数,,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有初步认识,了解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匀出来的数,它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
知道平均数的代表性:可以做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教学重点:认识到平均数具有敏感性,又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境,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淘气大课间活动在踢毽子,第一次踢了8个,第二次踢了6个,第三次踢了10个,请问淘气平均每次踢了多少个?(8+6+10)÷ 3 = 8(个)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二、创设情境,分析数据。
1.出示情境图:问见过这个标记吗?(免票线)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费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 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不满6周岁的儿童)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米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②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厘米,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厘米。
观察条形统计图中的调查数据,根据上面的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吗?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就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平均数的代表性。
(板书:代表性: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正因为平均数具有代表性,所以这里用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1.2米作为免票线,最大可能地保证了6岁以下儿童能免费乘车,所以是合理的。
2.猜想2027的免票线是多少?(据历届的调查显示,每过十年儿童的平均身高会长1-2厘米)。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1·c·n·j·y3、通过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下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第四课时。
是在第一学段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侧重点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如何得到的平均数?为什么要用平均数即合理性问题?怎么用平均数更为准确?这些都从更深一个层次展现了平均数的实质,最终促使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来源:21cnj*y.co*m】学情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前测试卷1、在一次测试中淘气语文得到了98分,数学92分,英语94分,用一个什么样得数可以代表这一阶段淘气学习的水平?这个数是多少?【出处:21教育名师】2、笑笑统计学校小卖部三周冰淇淋卖的箱数,根据这个图表中的数据你能帮助判断一下,第四周进多少象冰淇淋合适吗?说明理由。
【版权所有:21教育】3、说一说通过你以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哪些想知道的?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教学前测我们得到的数据是:题号知识性得分率理解性得分率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1 96% 88%2 97.5% 64%3 53%得到的数据不难看出:五年级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是熟练的,同时有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了。
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感知事物的目的性和准确性都有所增强,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来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有较为稳定的心理基础作为保障。
同时,从数据中也能看出对于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并不很深入,所以脱离了现实情境的理解就空洞了很多,所以大量丰富的关于平均数的实际应用资料的呈现是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用有层次的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分析观念,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